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得到-經濟-清政府亡於通貨膨脹?

文章出處:清政府亡於通貨膨脹?


咱們都知道,晚晴政府打了一連串的敗仗,割地又賠款,損失慘重,
尤其是甲午戰爭,光《馬關條約》就賠款白銀2​​億兩。
按理說賠了這麼多錢,應該是苟延殘喘、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才是。
但是最近公眾號“人文經濟學會”推送了一篇文章,
作者如松說,其實歷史上情況還真不是這樣,
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之後那十多年,看起來可是不差錢,土豪得很。


舉個例子,甲午海戰一結束,清政府就展開了大規模的國防建設,
短短幾年就從德國、英國、日本買了20多艘艦艇,其中有好幾艘都是大噸位軍艦。
另外,軍隊規模也擴大了18萬多。那陣勢,根本看不出國力衰敗,反倒像盛世中興。


難道清政府真這麼有錢?當然不是。咱們來看一組數字。
《馬關條約》賠款白銀兩億兩,加上利息和其它支出,實際超過三億兩。
而清政府每年的財政結餘,在乾隆中期大約是白銀一千萬兩;
甲午戰爭之前是七百多萬兩。
甲午戰爭以後,就急轉直下。 1896年的時候,財政赤字達 1300萬兩,
1903年猛增到3000萬兩,之後一直債務纏身,根本沒錢。


那這就奇怪了,明明債台高築,哪來這麼多錢又是買軍艦又是擴充軍隊?
這其中的貓膩就在於,清政府不斷地“印錢”
當然這個印錢要加引號,因為清政府用的是金屬貨幣,
但是它的辦法跟今天印錢效果一樣,都是發行貨幣。

那個時候,清政府對外結算的法定貨幣是白銀,
為了應對財政危機,他們新增發行了大量的銅幣。
當時,一枚9克重的銅幣,各種成本加起來,實際價值是兩文多,
但是它標註的面值是十文,這樣政府一下就有7文多的利潤,錢財自然就滾滾而來了
所以雖然那時候清政府用白銀衡量有巨額財政赤字,
但是手裡卻並不缺錢,因此能大規模購置軍備。


不過清政府這招要行得通,需要一個配套條件,那就是管制兌換
清政府所開具的各種票據,
無論是以白銀還是以銅元為單位計量,實際上都不能兌換成白銀;
而且各種外幣不論是英鎊、美元、荷蘭盾什麼的,進入我大清的地盤,
也都必須按規定的牌價,兌換成銀票銅錢。這樣,真正的白銀被政府緊緊控制。
而民間呢,只能用注了水分的另一套貨幣系統


這樣的貨幣管制會帶來另外一個麻煩,那就是出口
以茶葉為例:英國商人的購買價是一箱100英鎊,按當時的國際匯率折合成800兩白銀。
可是,當時不是有兩套貨幣系統嗎?
那按照那個注了水分的系統來核算,茶葉商人的成本就達到了1000兩,他得賣1100兩才行。
賣100英鎊,也就是800兩不僅不賺錢,還賠錢嘛。這怎麼辦?

於是清政府只好出面協調:反正這兩套貨幣系統是我定的,
那索性英國人這100英鎊歸我,然後我再給茶葉商人相當於1100兩白銀的銀票,
這生意不就做成了嗎?英國商人、中國茶商、清朝政府,三方皆大歡喜,
只不過市場中又多出300兩白銀的“假錢”而已

所以說,晚清這招,就是硬通貨歸政府,
用於財政支出,這樣就解決了外債問題和軍備支出,
還可以展示國際形象,甚至可補貼亞非拉。
至於民間呢,大量注水,通貨膨脹,至於窮人過不下去?
不要緊。我進口了洋槍洋砲,又招募了大批軍隊,還怕你造反不成?

但話說回來,白銀都被花到了國外,
政府手裡只剩下印出來的票據,這麼長期搞下去,早晚要搞砸。
1910年,金融危機終於爆發,實在熬不下去了,清政府想來想去,又想了一招:
把民間籌資建設的鐵路權收歸國有。那怎麼收歸國有?
當然不是拿真錢出來收購,而是發行國家股票給那些投資修建鐵路的人。
這樣,既掌握了鐵路權,又一下就將那些投資修建鐵路的巨額資金弄到手了,聰明吧?

但投資人不傻,您這就是明搶啊,那我們能幹?
於是湖南、廣東、四川三省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抗議,也就是歷史上說的保路運動。
這其中,四川鬧得最兇,清政府抽調湖北軍隊入川維穩,武漢空虛,武昌爆發起義,
這樣,前幾年還大肆購置軍備、非常土豪的清政府,就一夜之間土崩瓦解了


所以你看,清政府想通過濫發貨幣這招來度過危機,顯然是行不通的,
沒有信用支撐製造出來的繁榮是虛假的,是泡沫。
從這個意義上說,濫發貨幣這樣的財政敗筆也是加速清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本文源自:公眾號“人文經濟學會”(大清都要完了,政府還在“印錢”:清末財政的教訓)
稿:徐棄疾
轉載:得到

-----------
主旨:
甲午海戰一結束,清政府就展開了大規模的國防建設,
短短幾年就從德國、英國、日本買了20多艘艦艇,其中有好幾艘都是大噸位軍艦。
另外,軍隊規模也擴大了18萬多。那陣勢,根本看不出國力衰敗,反倒像盛世中興。
難道清政府真這麼有錢?當然不是。咱們來看一組數字。
1896年的時候,財政赤字達 1300萬兩,
1903年猛增到3000萬兩,之後一直債務纏身,根本沒錢。

那這就奇怪了,明明債台高築,哪來這麼多錢又是買軍艦又是擴充軍隊?
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清政府不斷地“印錢”。
當然這個印錢要加引號,因為清政府用的是金屬貨幣,
但是它的辦法跟今天印錢效果一樣,都是發行貨幣

當時,清政府對外結算的法定貨幣是白銀,
為了應對財政危機,他們新增發行了大量的銅幣。
當時,一枚9克重的銅幣,各種成本加起來,實際價值是兩文多,
但是它標註的面值是十文,這樣政府一下就有7文多的利潤,錢財自然就滾滾而來了。
不過清政府這招要行得通,需要一個配套條件,那就是管制兌換。
清政府所開具的各種票據,
無論是以白銀還是以銅元為單位計量,實際上都不能兌換成白銀;
而且各種外幣不論是英鎊、美元、荷蘭盾什麼的,進入我大清的地盤,
也都必須按規定的牌價,兌換成銀票銅錢。這樣,真正的白銀被政府緊緊控制。
而民間呢,只能用注了水分的另一套貨幣系統。
但這樣的貨幣管制會帶來另外一個麻煩,那就是出口。
以茶葉為例:英國商人的購買價是一箱100英鎊,
按當時的國際匯率折合成800兩白銀。可是,當時不是有兩套貨幣系統嗎?
那按照那個注了水分的系統來核算,茶葉商人的成本就達到了1000兩,他得賣1100兩才行。
於是清政府只好出面協調:反正這兩套貨幣系統是我定的,
那索性英國人這100英鎊歸我,然後我再給茶葉商人相當於1100兩白銀的銀票,
這生意不就做成了嗎?英國商人、中國茶商、清朝政府,三方皆大歡喜,
只不過市場中又多出300兩白銀的“假錢”而已。
1910年,金融危機終於爆發,實在熬不下去了,清政府想來想去,又想了一招:
把民間籌資建設的鐵路權收歸國有。那怎麼收歸國有?
當然不是拿真錢出來收購,而是發行國家股票給那些投資修建鐵路的人。
這樣,既掌握了鐵路權,又一下就將那些投資修建鐵路的巨額資金弄到手了,聰明吧?
於是湖南、廣東、四川三省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抗議,也就是歷史上說的保路運動。
這其中,四川鬧得最兇,清政府抽調湖北軍隊入川維穩,武漢空虛,武昌爆發起義,
這樣,前幾年還大肆購置軍備、非常土豪的清政府,就一夜之間土崩瓦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