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得到-商業-周其仁:如何應對不確定性

文章出處:周其仁:如何應對不確定性


摘要(刪除一半以上)
那對於這麼一種狀態下的中國,怎麼才能做得更好,同時減少我們的焦慮呢?

周其仁教授首先舉了新崛起的創新國度以色列的做法,
這個多災多難、面積比不上北京大、遍地沙漠的國家,
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800萬人,7000個創業公司,在納斯達克,
擁有除美國、中國外,最多的上市公司,人均GDP達3.5萬美元。怎麼做到的呢?


以色列沒有任何資源上的優勢,唯一有的就是人
以色列怎麼培養人的呢?每個小孩子5歲開始讀兩本書,
一本原版《聖經》,一本《聖經》解釋讀物《塔木德》。
關鍵點在於,人家讀書,不是死記硬背,而是通過三五成群的討論、辯論,
從小培養小孩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
每天孩子回家,媽媽問的不是你今天記住了哪些經文,而是你提了多少好問題。

以色列第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回憶他母親的教育說:
一條河,順水走,好走,逆水走,難走,但你一定要逆水而走。
所以這個以色列學霸,一旦在某個領域取得了成就,就去找新的領域重頭來過。
他們有句名言,叫做“天下難做成的事情最容易做成”,因為難事,競爭對手少了。
如果你不圖快,選一個難事入手,更容易成功。這就是讓人汗顏的以色列教育。


接著,周其仁繼續舉了矽谷的例子,
他說互聯網只是美國創新中最容易被看到的部分,而其核心在於背後的體制和價值觀,
總結起來是兩點,
其一是推出《拜杜法案》 ,鼓勵和支持創新;
其二,涉及到世界觀,美國人特別敢想,天馬行空,對未來充滿信心。
例如他們正在研究如何把200萬人移民到火星去;
特斯拉的創始人馬斯克在想如何在舊金山和洛杉磯的地下建一條超級鐵路,
時速800公里,堪比飛機;
還有一些人,讓盲人用舌頭看見了世界。
看似天馬行空,卻讓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所以,資源是想法的函數。什麼意思呢?
資源是有限的,但是如果你有想法,有新的技術,
那資源就是不停變化著的,而且是爆炸式的變化。

上面說了這麼多關於以色列和美國的事兒,那麼,對於解決中國未來的不確定性,
或者通俗來說,緩解我們的焦慮情緒,有什麼啟發呢?
其實無外乎幾點,首先就是像以色列那樣重視教育和人才,從基礎上培養創新能力
第二就是像美國那樣,在體制上提供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和法律支持,
在思維上敢於突破常規,培養起一個民族的想像力


你會發現,想法比資源重要。敢於去想,而且敢於去做比什麼都關鍵。
很多時候,我們是自我設限,資源的瓶頸其實是可以突破的。
這裡還有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相信未來,就像美國人那樣,
即便不確定也樂觀,如果你不相信未來,腦子裡的金礦就無法被發掘


-------------
主旨:
以色列沒有任何資源上的優勢,唯一有的就是人。
以色列怎麼培養人的呢?每個小孩子5歲開始讀兩本書,
一本原版《聖經》,一本《聖經》解釋讀物《塔木德》。
關鍵點在於,人家讀書,不是死記硬背,而是通過三五成群的討論、辯論,
從小培養小孩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
每天孩子回家,媽媽問的不是你今天記住了哪些經文,而是你提了多少好問題。
以色列第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回憶他母親的教育說:
一條河,順水走,好走,逆水走,難走,但你一定要逆水而走。
所以這個以色列學霸,一旦在某個領域取得了成就,就去找新的領域重頭來過。
他們有句名言,叫做“天下難做成的事情最容易做成”,因為難事,競爭對手少了。

而美國的創新之所以成功,在於
1. 是推出《拜杜法案》 ,鼓勵和支持創新;
2. 涉及到世界觀,美國人特別敢想,天馬行空,對未來充滿信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