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得到-邏輯-除了贏和輸,你還有第三選擇

文章出處:除了贏和輸,你還有第三選擇


我們在生活中面對選擇,往往不是選A就是選B。
比如在面對壓迫的時候,要么反抗,要么忍受;聽到一種觀點,不是支持,就是反對。
但是真的只有A和B這兩個選項嗎?
有本書叫《第三選擇》,作者告訴我們,
解決問題時不要陷入二元對立的狀態,你還有第三種選擇。

那什麼是第三選擇呢?
咱們來說一個案例,一位母親聽說孩子的音樂課取消了,怒氣沖沖地找到老師想知道原因。
老師說是因為政府要求增加閱讀和數學的時間,才取消了音樂課。
這位母親本來想抱怨安排不合理,但是她突然問:
有沒有辦法能讓孩子們同時學習音樂和數學呢?
老師說:當然有啊,音樂本身就是包含著數學思維的。
結果,這位愛好音樂的家長和這位願意鑽研的老師,
合作開發出了一系列通過音樂講授數學基礎的課程。
你看,這位家長在面對問題的時候,
沒有停留在“堅持上音樂課”和“放棄上音樂課”這兩個選擇上,而是找到了另外的突破口,
把數學和音樂結合了起來,這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新思路,也就是作者說的第三選擇。


再比如,老闆在員工提出加薪的時候,結果無非就是兩種,要嘛同意,要嘛拒絕。
這本書裡有個案例就跳出了這種二元化的簡單思考。
有一個員工要求加​​薪,老闆並沒有簡單地搪塞,
而是讓員工多說說自己對於工作的想法,然後做了深入分析。
發現這位員工其實可以負責更多的項目,然後老闆同意給他加薪,
同時也給他委派了更多的工作。
這麼一處理,既讓員工感受到了老闆的尊重,又漲了薪水,公司也沒有受到損失。
這位老闆就具有第三選擇的思維模式,
他沒有把員工當成對手,也沒有陷入二元思維的局限,通過雙方充分溝通,
最後協商出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第三個案例是關於一位校長怎麼改造一所秩序混亂的學校的。
一般來說,在美國貧民窟的學校秩序都非常混亂,
人們都把在這種學校的學生當成潛在的犯罪分子,這就會造成一個惡性循環。
秩序越混亂,學生們就越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學校裡犯罪的人數越多,
外界對這所學校的偏見就會越重。
不過有一所貧民窟的學校卻不一樣,他們也能把學生培養成人才,這要歸功於他們的校長。

首先這位校長對貧民窟的學校沒有偏見,
他認為這些孩子和別人沒什麼兩樣,並且立志要幫助他們成才。
接下來,他採取了以下幾個行動。
第一,他開始清除孩子們在學校牆壁上的塗鴉,整整堅持了兩年,
   才把學校的牆壁清理乾淨。
第二,家長如果不來學校參加家長會,他就要求老師們主動去家訪。
   但是,貧民窟秩序混亂,很多老師不願家訪,因此離職,但他還是堅持這樣做。
第三,他給學生分組,每組安排一個導師來負責,不願意做導師的老師也必須離開。
經過這麼一整頓,幾年之後,這所中學成了遠近聞名的好學校。
最重要的是,這所學校的孩子們有了責任感和領導力。
按理說這位校長完全可以坐在辦公室裡抱怨政府經費不足,家長不配合教育。
但他沒有,而是進行了第三選擇,調動老師、家長和孩子共同探索更好的方法。

所以說,兩種選擇的思維讓我們每天都忙於說服別人,打敗別人,討好別人或者教育別人。
而如果你轉換角度,運用第三選擇的思維,學會傾聽與合作,達成協同,
可能會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本文源自:史蒂芬.柯維《第3選擇》
稿:安迪
轉載: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