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得到-經濟-周其仁:劣幣真的能驅逐良幣嗎

文章出處:周其仁:劣幣真的能驅逐良幣嗎


經濟學上有個很有名的理論,叫“劣幣驅逐良幣”。
這個理論傳播非常廣,尤其在國內,被各路人士奉為圭臬,一遇大事兒就拿出來說說。
比如,去年A股遭遇冰火兩重天,不少人就開始擔心“劣幣驅逐良幣”,
埋怨好公司都被擠到國外去上市,剩下一堆爛公司在國內橫行霸道,搞壞了市場。
聽起來這好像有點道理,但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教授卻說這其實是“以訛傳訛、胡說八道”。
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說了幾百年,只是個笑話?別急著下結論,先看看周教授怎麼說。


劣幣驅逐良幣來源於16世紀英國伊麗莎白鑄幣局長托馬斯-格雷欣的發現
所以又被稱為“格雷欣”定律。
當時,格雷欣觀察到,
消費者把成色好、分量足的貨幣都自己留起來,
在交易中則用那些成色差,又缺斤短兩的貨幣。
久而久之,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就剩下那些成色不好、分量不足的劣幣,
而那些成色好、分量足的良幣則越來越少,直至最後退出流通市場

這一發現後來就演變成了今天經濟學上的著名理論 ——“劣幣驅逐良幣”
按理說這也沒什麼不對呀,怎麼就成了以訛傳訛呢?
周教授在文章中指出,
人家格雷欣根本沒有說什麼“劣幣驅逐良幣”他只是說兩種不同的貨幣不能同時流通
因為人是聰明的
只要他們發現含金量低的貨幣也能代表較高的流通面值,
那他們肯定就會把含金量高的貨幣收藏起來,以致於完全退出流通市場
但這並不是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

也就是說,“劣幣驅逐良幣”這概念其實是後人意淫出來的
人家格雷欣老先生壓根不知道這事兒。但這充其量也就是個取名的事兒,
後面只要更正一下不就完事兒了嘛,犯不著說人家是以訛傳訛,瞎編亂造啊。
那為什麼周教授這麼堅決呢?問題的關鍵還在於這一定律本身的合理性。


文章說,按照市場本身的規律來看的話,劣幣驅逐良幣也同樣不可能存在。
為什麼這麼說呢?答案很簡單,因為就實際情況來說,
買東西一方爭著支付劣幣是理所當然,畢竟人是能思考的;
但同樣的,賣東西的人也會爭著收良幣啊
他們不可能對買方支付來的劣幣無動於衷、照單全收,然後做賠本買賣吧

這麼一來,
在實際的交易過程中,即使劣幣和良幣都在流通使用,但劣幣是劣價,良幣是優價
也就是說,你足金一兩的銀子(良幣)可以買到1000斤大米
而那些面值一兩,實際上也就5錢的銀子(劣幣),就只能買到500斤大米了
購買力平價了,就無所謂劣幣良幣,所以劣幣驅逐良幣這個說法也就不成立了。


那為什麼一個簡單的謠傳,卻能矇騙我們幾百年之久呢?最大的原因是信息不對稱
獨家壟斷了紙幣發行的政府,要在人民的頭上抽取通脹稅,
才會在短時間內給我們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假象。
但因為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不只適用於自然界,
同樣也適用於商品、貨幣、文化和思想等領域,
劣幣還沒有把良幣驅逐乾淨,可能自己就會先一步崩潰了。

比如,上世紀四十年代末的中國,
蔣介石大發金圓券,嚴禁黃金、白銀和美元在市場流通,
企圖利用龐大的國家機器來保劣除良,但結果眾所周知,金圓券體系一潰千里,
蔣介石帶著自己大肆印發的劣幣逃去了台灣。

再比如津巴布韋,從2001年到2009年經歷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最大貨幣面值從1億新津元,到2.5億、5億、25億、50億,再到100億,
然而一千億的津巴布韋元才剛夠買3個雞蛋,通貨膨脹的嚴重程度可想而知,
新津元也徹頭徹尾地淪為了垃圾貨幣。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呢?
津巴布韋官方宣布說,新津元不再是法定貨幣,
取而代之的是美元、南非蘭特、博茨瓦納普拉、英鎊、歐元、澳元、人民幣、日元和盧比,
這下,津巴布韋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個九種貨幣共存,
但唯獨沒有自己本國貨幣的國家,津巴布韋央行已經名存實亡了。


歷史上類似的案例可以說比比皆是。
1922-1923年間的德國紙馬克,
1945-1946年間的匈牙利平格,
1971-1981年間的智利比索,
1975-1992年間的阿根廷比索……這些貨幣都曾淪為劣幣,
但有意思的是,它們都沒能成功地驅逐良幣
反而是被無情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所謂劣幣驅逐良幣,最後都成了個偽命題

本文源自:公眾號“人文經濟學會”(周其仁:劣幣真的能驅逐良幣嗎?)
稿:桃子
轉載:得到

--------------------------
感想:
個人認為這一篇文章論點有瑕疵,
只能說劣幣驅逐良幣,需要一定的成立條件,但不能說不正確,或者是謠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