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得到-心理-為什麼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

文章出處:為什麼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


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看了一篇很有道理的文章或者聽了一些很正確的話,
自己明明懂了,但就是不想去做。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臣妾做不到”的行為呢?
公眾號“魔鬼搭訕&約會培訓”有篇文章,專門分析了這種情況。

首先,從人性上來看,我們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
我們做事情之前,會判斷一下,做這件事有好處還是有壞處,有好處才會去做。
所以,很多事情我們做不到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對好處和壞處的體驗不夠
也就是說,如果一件事我們一直沒做,
一是感覺不到做了的好處,二是感覺不到不做的壞處。
這兩種情況同時起作用,你就會有一種感覺,
這件事請“不做也不太壞,做了也不見得有多好”,這樣你就很難體驗到做的好處了


很多事情我們做不到的第二個原因,是缺乏理性和感性的通達,也就是沒有悟性
比如,看到一段話,
有悟性的人,就會從道理中引發感受的變化,這種感受會讓他想去行動。
但缺乏悟性的人,只能理解字面上的意思,很難引起情緒上的共鳴,
就不容易真正地接納,於是就不願意做出積極的行動。


那你肯定會說,就算感受不深,
但道理上是對的,做了也有好處,也應該去做啊,為什麼就是不行動呢?
文章給了三個解釋:缺乏目標感,缺乏立竿見影的回饋,以及不安全感下的守舊。

第一點,所謂的目標感,
說的是你有沒有一個真心想要努力的目標。
比如,你控制好情緒,當然對你有好處,但需要你付出努力,還可能要面對一些困難。
當你沒有目標的時候,就很難做下去。
但為什麼男人追女人的時候就能控制情緒,因為這個階段男人的目標感很強。
看過瑯琊榜的人都知道,
梅長蘇可以寵辱不驚,是因為他有強大平反目標,他的利益點很清晰;
譽王明知道梅長蘇不待見自己,還能和顏悅色,
三番五次地去探望梅長蘇,就是因為梅長蘇能幫自己成就帝業。

作為普通人,
就算沒什麼高遠的目標,也需要珍惜人生的每一分鐘,
所以避免糟糕的情緒體驗就是你的目標。
從這一點上來看,能道歉解決的​​,就別吵架;
能用錢解決的,就別用情緒。當你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就更容易去行動。


第二點,缺乏立竿見影的回饋
很多人之所以不去努力,是因為他們需要及時的回饋
比如,一個妻子和諮詢師交流之後,努力調整情緒,理解丈夫,
並且試著和丈夫溝通,但如果丈夫還是不溝通,這個妻子就會和諮詢師說,
「我做了,沒用,他還是那樣」。這樣,她就很容易放棄努力。
所以,大家都希望付出就有回報,看不到回報的事情就不願意去做。
缺少及時的回饋,我們做事情的時候就容易點到為止。


第三點,人都是守舊的,因為人有不安全感。
這種不安全感,讓人更願意選擇現有的東西,而不願意改變。
比如,很多人和心理諮詢師聊過之後,
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就是「如果我做了,他還不改怎麼辦?」
所以,控制情緒千好萬好,很多人卻不去試著做一下,
就是因為做了之後不知道有什麼結果。
甚至還有人擔心,做了也沒用,還是沒辦法改變對方的情緒,結果自己還是吃虧了。
所以,這種對付出沒有回報的恐懼,也是很多人明報卻不去做的原因。

所以,想要快速行動起來,你可以找到一個真心想要努力的目標,
在行動的過程中,及時從對方那裡得到反饋,提高自己的安全感。
或許這樣,你就能從臣妾做不到,變成一個積極行動的人。


本文源自:公眾號“魔鬼搭訕&約會培訓”(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音頻稿:寶利
講述:傑克糖


------------------------------------
這讓我想到:

A: 怎麼樣讀得快?
B:讀得多(懂得多),就讀得快?
A:怎麼讀得多?
B:讀得快,就讀得多。

同理,這篇的
A:為什麼不做(不積極)
B:因為感受不到做事的好處或壞處。
A:為什麼感受不到做事的好處或壞處?
B: 因為不做。

所以我經常講,人的運作,就是兩種循環,
一種是善性循環,一種是惡性循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