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得到-中史-明軍為啥打不過清軍

文章出處:明軍為啥打不過清軍


很多人在讀明清歷史的時候,常常會感到奇怪:
明朝軍隊的武器,都是很先進的,可當年為啥就敗給了在各方面都落後很多的後金呢?

失敗的原因很多,但事實上,當時的滿清八旗軍最強的,
居然就是明軍最自豪的優勢:火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明朝的火器生產,不管是研發力量還是生產規模,都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
可自打張居正去世、萬曆皇帝親政開始,造火器這事兒啊,就變得越來越水了。

明朝這套生產體制,有個大毛病,就是部門太多,相互制約也就多
比如說當時有一種武器,叫做魯密銃,號稱 “又遠又毒”,
萬曆二十五年就研發成功了,萬曆皇帝親自拍板撥款。
可一旦牽扯到具體的製造過程,為了到底是誰說了算,又開始各種吵,
工部、戶部、兵部,為了各自的利益就互相猛掐。
最後吵得這個魯密銃的發明者都受不了了,主動上書,請求停工。
這好好的一個先進武器,被群狼爭肉、互相扯皮,就這麼著給扯沒了。

同樣扯皮的,還有明軍的火器訓練。
軍隊裡好多人員都缺編,在編的也都不訓練,使得這個所謂的強大火器,成了“樣子貨”,
真上了戰場,馬上抓瞎。

最扯的是,從萬曆中後期開始,這明軍的軍費也是一縮再縮。
不單火器的產量大減,質量也瞎糊弄

甚至有些軍隊,一拿到朝廷發的火器,
就先倒手賣掉,再拿換來的錢,請工匠造一些質量好點的。
更要命的是,朝廷造的這些火器,大多數火器兵,居然從來都沒用過,
臨到打仗了,還得加班加點地現練。哪有不敗的道理?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看滿清八旗,他們的火器水平咋樣呢?
首先,因為明軍在戰場上的表現太差,大多數火器也都被繳獲了,
八旗就照著這些火器的樣子進行仿製,軍隊的訓練也抓得很緊,
所以很快就有了技戰術水平很高的火器部隊。

比如天啟年間,打遼沈戰役的時候,射術精良的八旗火槍兵,
用火器戰車當掩體,一面衝鋒一面射擊,對明朝擅長火器的川浙軍團,造成了極大的殺傷。
而接下來的遼陽大戰,明軍的火器部隊更是慘敗,一場戰役下來,只活了七個人跑回來。

那麼,看上去處處都落後的八旗軍,為啥火器用得比明軍還要得心應手呢?
這是因為,在後金所管轄的撫順清河地區,
從嘉靖年間起,就是明朝火器的生產基地,而且礦產資源十分充足,工匠和技師也多,
所以努爾哈赤一起兵,相當於全撿了現成的。

但這些因素還都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其實就倆字:效率!
後金的火器都用到了刀刃上,個個還都是殺傷力特別強的硬傢伙,
再加上他們對火器兵的訓練也很嚴格,
而對那些歸降來的明朝火器兵,如果你練得好就有賞,打仗立了功更有重賞。
這麼一來,後金的火器殺傷力,自然也就跟著節節飆升了。

明朝一看這樣可不行啊,
所以從天啟年間起,就痛下決心,從國外引進了新火器“紅夷大砲”。
效果立竿見影,憋屈了好久的明軍,終於憑這款新型武器,重新確立了火力的優勢。
但是有意思的是,真正體現出明清兩家軍事差距的,恰恰也是這紅夷大砲。怎麼回事呢?

明朝是去澳門買大砲,一共買來三十門,
可到了北京卻又被扣下一大半,拉到前線的只有十一門,效率低又不能物盡其用。

到了崇禎年間,朝廷決定自主生產紅夷大砲。
結果為了在哪建廠的事,又吵得不可開交,
鬧得崇禎皇帝改變初衷,決定只在登州生產

後金皇太極這邊呢,一直在重金懸賞找能造出這紅夷大砲的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啊,崇禎四年,找到一名漢人工匠主持,造出了仿製版的紅夷大砲
緊接著就開始大規模建造,投入戰鬥,沒有一絲扯皮。

再看明朝這邊,登州發生兵變。
當時在登州主持火砲開發的,是巡撫孫元化,他是當時中國最傑出的火器大師。
身為巡撫,兵變這事他難辭其咎,但人才難得啊。
所以當時就有好些有識之士出來呼籲,說給孫元化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
但是崇禎皇帝哪能聽得進去這個,最終還是把孫元化給弄死了
這就相當於,之前明朝開發紅夷大砲的所有成果,又被崇禎皇帝給親手廢了。
本來擁有世界頂級火器生產技術的大明朝,就這樣被對手遠遠甩在了身後。

歷史的弔詭就是,這種事在清朝末年,又一次出現了:
曾經擁有過世界先進軍火裝備的清軍,
面對甲午戰爭時期的日軍和後來的八國聯軍,同樣是潰敗。
這兩段相似的​​歷史,其實就印證了一句老話,
那就是,決定戰爭的,最終還是使用武器的人啊。


本文源自:公眾號“我們愛歷史”(明軍為啥打不過清軍(後金),這個差距萬沒想到)
稿:刁敏桓
轉載: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