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得到-中史-歷史上高考名額怎麼分配才公平

文章出處:歷史上高考名額怎麼分配才公平


每年高考,都會有些人覺得,名校的名額分配不公平,這其實不是咱們現在才有的事,
在北宋年間,就有兩個人因為高考名額分配的問題吵過架。
這兩個人我們還都挺熟,一個是砸缸的司馬光,另一個是醉酒的歐陽修。
最近,公眾號“知識分子”發布的一篇文章裡詳細的講了這個故事,我們一起來聽聽。


(宋朝)當年的名額分配不公平在哪兒呢?主要是地域的問題
自從唐代恢復了科舉制度之後,長安的學生就佔了好大的便宜。
大家都是一樣的考生,讀的都是孔夫子的教材,考試也是全國統一的試卷。
但如果你出生在江蘇,那情況就很不樂觀。
因為每年能去京城考試的考生只能有2到3人;
而如果你出生在京城長安,那恭喜你,因為長安的名額有時候甚至能超過100人
但長安學生的好日子,到安史之亂就結束了。
因為安史之亂後直到北宋,北方一直鬧戰亂,所以北方人更加崇尚武力,沒人讀書;
但南方人呢,因為經濟中心南移,南方人的日子過得安穩,
讀書的風氣越來越好,學霸當然也就越來越多。
等到了司馬光和歐陽修的時代,南方的學生在科舉考試當中已經佔有了絕對的優勢。


這種“絕對的優勢”到了什麼程度呢?我們先了解下北宋時的科舉制度。
不是誰都能進京趕考的,
首先你要在鄉試裡,也就是在自己的省裡考中舉人,才有資格去參加全國統一的考試。
如果你是個南方人,跟你一起參加鄉試的就會有兩三千人,而能成為舉人的只有二三十人。
也就說,錄取率是1%。但如果你是個北方人,
因為戰亂讀書人少,跟你一起參加鄉試的只有一百人,能成為舉人的是十個人,
錄取率就是10%,比南方高10倍。
但你別看北方的錄取率是南方的10倍,作為北方學生代表的司馬光,還是很不滿意。
因為南方學霸對北方學渣的碾壓,已經到了10倍的錄取率都搞不定的程度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很簡單,你想啊,江蘇有3000學子參加鄉試,但只有30個人能參加高考,那可以想像,
這30個殺出重圍的舉人肯定是學霸中的學霸,750分滿分的卷子他們能考到740
而北方的那10個舉人呢,雖然也能參加高考,但是同樣750分的卷子,他們只能考400多分。
雖然大家都是舉人,但到京城一比拼,北方人就明顯差一大截了,還是當不了進士。

這就是司馬光不滿意的地方,所以他提出了一個新的考試制度,叫做“逐路取人法”,
“路”在北宋就是“省”的意思。這個制度是說,
每個省裡都要有固定進士名額,統一按照十分之一的比例錄取。
也就是說,不管考多少分,在每個省中,十個舉人中必須錄取一個進士。

這個制度提出之後,南方人歐陽修很不滿意,因為這對南方的學霸們來說很不公平啊。
你看,30個江蘇學霸,人人都能考740分以上,
結果你跟我說,按比例只能錄取3個人當進士。
那個北方人才考了400分,也能錄3個進士,這太不公平了。

他們兩個誰對誰錯呢?文章說,實際上,兩個人都在提倡一種公平。
歐陽修想要的是考試公平,國家取士,當然要錄取最優秀的人才;
而司馬光提倡的是區域公平,鼓勵落後地區的學習積極性。區域公平也很重要,
你想想,憑什麼北方人戰火連天跟人打仗的時候,南方人卻可以安安穩穩在家裡讀書呢?


這次的爭論,是歐陽修獲勝了。
但南方和北方之間的高考名額分配問題,還在一直繼續著。
到了明宣宗的時候,南北考試正式規定,全國不再使用統一的高考卷子,
北方人考北卷,南方人考南卷。這下公平了吧?
但又有人問,我們四川是南方還是北方?於是又加了一個“中卷”,
四川、廣西、雲南這些地方都考中卷。
南、北、中三個地區也明確了具體的錄取比例,這個制度一直延續到康熙時代。


不過康熙爺一眼就看出了這個制度的缺點:
比如說,國家今年想招100個進士,按照之前的比例,南方錄取55人,北方錄取45人。
但是如果南方只有100個考生參加,北方卻有200個怎麼辦?
所以他提出,每年的招生錄取比例,應該用更靈活的方式對待,
也就是按照每年全國23個省的生員比例,來調整進士的錄取比例。
這個方法就比較公平了,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

所以你看,關於高考名額的分配的問題,可以說從唐代開始就一直被人關注了。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兩位京內的高官,為考生名額分配吵到天翻地覆)
音頻稿:一顆得意的荷包蛋
講述:於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