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得到-心理-冷血是天生的嗎?

文章出處:冷血是天生的嗎?


我們看過的小說、電影裡,通常會用冷血這個詞來描述變態的犯罪分子。
但是您知道麼,其實冷血啊,是一種病,可以叫它“冷血症”。
有的冷血症患者甚至是非常成功的“社會精英”,
他們有著體面的工作,除非犯了法,否則你根本不知道他是個冷血的人。

我們先來看看,這冷血症究竟是一種什麼病呢?
冷血症患者不像其他精神類疾病那樣,
會表現出狂熱、歇斯底里或者是焦慮、緊張的情緒,
他們最主要的特徵是完全缺乏共情的能力和悔恨心理,心理學家把它叫做“嚴重情緒冷漠”。
說白了,冷血症患者就是我們常說的那種“沒心沒肺”的人。
這類人,除了能夠識別外表的美醜​​之外,善、惡、愛、榮譽、幽默這些東西打動不了他們。心理學家認為,全世界成年男性中有1%的人患有這種病。
相比於容易識別的精神病患者,冷血症患者更隱蔽,
你甚至無法察覺到他和普通人有什麼不同。

其實,冷血症早就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最早可以追溯到《聖經》。
 1801年,法國外科醫生第一次把這種病症引入到臨床醫學中。
19世紀早期,美國醫生也記錄了冷血症,把它形容成一種“道德感紊亂”的情形,
這種情形在患病早期就開始出現,患者既沒有精神病也沒有妄想症,
但是他們常常深陷在反社會行為裡無法自拔,而且有暴力傾向。
冷血症真正誕生於德國,1920年代,
精神病醫生給那些缺乏良知、反社會的罪犯扣上了統一名稱——“構成性冷血低劣症”。 
1930年代,一位美國精神醫生研究冷血症,想要把這種病症與精神疾病區分開來。


那麼什麼原因導致了有些人很冷血呢?這在學界還沒有達成共識
有專家認為,遺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比於充滿親情的家庭,缺乏關愛的家庭更容易引發“冷血症”。
也有研究人員,把冷血症的病因歸結於大腦缺陷。
掃描冷血症患者的大腦就發現,這種病與腦內“旁邊緣系統”受損或缺失相關。
“旁邊緣系統”是大腦的一個區域網絡,與人類的感情處理、抑制作用和注意力控制相關。
也有科學家指出,兩個與嚴重的酒癮相關的基因可能也和冷血症有很大的關聯。

最悲劇的是目前為止冷血症是無藥可治的。心理學家對它也沒轍,
因為談話治療對冷血症患者絲毫不起作用,而且還要當心他會反過來操縱你。

那有沒有辦法診斷出冷血症呢?
心理學家製定了一個專門的量表,可以讓冷血症和血壓一樣,被數字衡量。
這份量表被稱之為冷血症症狀量表。
總共有20個項目,是一位加拿大心理學家在監獄裡對冷血犯人進行研究設計出來的。 
20個項目涵蓋了病理性謊言、欺詐行為、無聊傾向、
衝動控制障礙、情緒淺薄、放蕩行為、無責任感等等。
如果測試下來,評分大於等於30分,那麼就會被認為是患了冷血症。

研究人員做了一個實驗發現,如果你問冷血症患者一個道德性的問題,
比如說一輛有軌列車開向5個人,如果繼續行駛會撞死5個人,
但是如果換一個方向,會撞死1個人。要不要讓火車換方向呢?
這個時候,冷血症患者是根本沒法理解這類問題的,即使理解了,也不會作答。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
冷血症患者在大腦中處理帶有情感色彩的詞語時,刺激部位和一般人是不同的。
普通人在處理像愛啊、恨啊這類情感色彩濃厚的詞時,
腦活動集中在中腦的邊緣地區,因為那裡是處理情感的中心。
但是冷血症患者,處理這些詞語的時候,用的是大腦前部專管語言的部門,
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
冷血症患者只能理解詞語本身,而理解不了這些詞彙背後的含義。

這份量表現在通常用在法庭上,
判斷罪犯是否是冷血症患者,如果得分高,會作為加重量刑的依據。
冷血症患者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會造成嚴重的社會不良影響。
他們缺乏對人身傷害的恐懼、也缺乏對不道德的恐懼感和對懲罰的恐懼感。
因此冷血症患者坐完牢,重返社會的時候,可能還是會克制不住重新犯罪。
另外,冷血症患者量表還被用作兒童監護安檢,
父母一方得分高的那一方,可能會喪失子女的監護權。
從事危險工作的人,可以通過量表來捕獲到冷血症患者。
比如對執法者來說,能夠提前知道誰是冷血症患者,對他們的工作非常重要。


總結一下可以得到兩點啟示,
一是我們要注意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要成為一個冷血的人,多關心、關愛​​他人;
二是不要隨便指責別人冷血。
因為我們說的“冷血行為”,
比如說以自我為中心,或者缺乏現實的長期目標等等,
在超過百分之一的成年男性身上都有。
這種特徵上的模糊性讓它看起來無處不在,但又無處可尋。


本文源自:公眾號簡里里《冷血是天生的嗎? |《紐約客》長悅讀》
稿:黃思瑩
轉載:得到

-----------
主旨:
冷血症患者不像其他精神類疾病那樣,
他們最主要的特徵是完全缺乏共情的能力和悔恨心理,心理學家把它叫做“嚴重情緒冷漠”。
這類人,除了能夠識別外表的美醜​​之外,善、惡、愛、榮譽、幽默這些東西打動不了他們。
冷血症真正誕生於德國,1920年代,
精神病醫生給那些缺乏良知、反社會的罪犯扣上了統一名稱——“構成性冷血低劣症”。
1930年代,一位美國精神醫生研究冷血症,想要把這種病症與精神疾病區分開來。

什麼原因導致了有些人很冷血呢?這在學界還沒有達成共識。
目前為止冷血症是無藥可治的。心理學家對它也沒轍。
那有沒有辦法診斷出冷血症呢?
總共有20個項目,是一位加拿大心理學家在監獄裡對冷血犯人進行研究設計出來的。
20個項目涵蓋了病理性謊言、欺詐行為、無聊傾向、
衝動控制障礙、情緒淺薄、放蕩行為、無責任感等等。
如果測試下來,評分大於等於30分,那麼就會被認為是患了冷血症。
而且,研究人員發現,
冷血症患者在大腦中處理帶有情感色彩的詞語時,刺激部位和一般人是不同的。
冷血症患者只能理解詞語本身,而理解不了這些詞彙背後的含義。
這份量表現在通常用在法庭上,
判斷罪犯是否是冷血症患者,如果得分高,會作為加重量刑的依據。

總結一下可以得到兩點啟示,
一是我們要注意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要成為一個冷血的人,多關心、關愛​​他人;
二是不要隨便指責別人冷血。
因為我們說的“冷血行為”,

比如說以自我為中心,或者缺乏現實的長期目標等等,
在超過百分之一的成年男性身上都有。
這種特徵上的模糊性讓它看起來無處不在,但又無處可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