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得到-政治-別聽政治家用數據扯淡

文章出處:別聽政治家用數據扯淡


有一本書特別火,名字叫《總統是靠不住的》。總統為啥靠不住?
聽聽他們怎麼用“統計數據”來吹噓扯淡,您就明白了。
最近,英國《泰晤士報》有一篇文章說,
政客們經常拿出來嚇唬老百姓的那些“統計數據”很多都是子虛烏有,
有些甚至缺乏基本的事實邏輯。
所謂的“證據”不過跟其他的詭辯技巧一樣,是用來唬人的罷了。

英國人就特別愛玩兒這種數字把戲。
比如去年英國大選的時候,各個黨派就開始在統計數據上大做文章。
當時英國工黨的財政大臣鮑爾斯就拋出一個數據,
說英國政府調整了增值稅稅率之後,每個家庭平均多支出了1,800英鎊的稅款。
首相卡梅倫聽了當然就不樂意了,立馬反駁說,
你瞧,數據顯示的可是94%的職工家庭都從稅收制度的調整中獲得了好處。
副首相剋萊格也跑出來和稀泥說,大約有2,700萬的英國人平均少繳納個人所得稅825英鎊,
這下觀眾就蒙圈了,這些數據聽著可是相互矛盾的啊,到底誰說的對呢?


其實,他們說的都沒錯。在野黨的財政大臣鮑爾斯為了質疑卡梅倫政府的稅收政策,
單單只考察了增值稅這一個稅種,卻對個人所得稅下調這事兒避口不談。
副首相剋萊格呢,隻大肆宣揚個人所得稅的削減,卻選擇性無視了增值稅稅率的增加。
卡梅倫就更是會給自己戴高帽了,只說自己上台以後稅收政策是如何利國利民的,
卻對自己上台之前為了推動稅負增加而做的那些糊塗賬隻字不提。

所以乍一看上去,他們的說法都沒錯,但都給了觀眾強烈的誤導,
結果就是讓選民們更加困惑,對這些政客的政治決策到底是對是錯,更無從判斷。
所以你瞧,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避重就輕、掩蓋事實,
專挑那些對自己有利的數據來說話,這就是典型的誤導大眾。
如果選民們只關心他們的表述是否正確,那就要掉進他們事先挖好的陷阱裡。


其實這還算不錯的。
還有一類政治家啊,更是純粹用數據來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也就是俗稱的“扯淡”。
這些人壓根兒不關心事實和真相,只是簡單胡亂拼湊數據,
讓自己的觀點看起來很有科學道理。比如美國熱門總統候選人川普就是個典型。
這類人最常用的工具就是Facebook或者Twitter這類社交網站,
然後通過拼接和轉發那些博人眼球的標題,來迎合大眾的口味。
可您別說,偏偏就有很多人專吃這一套!
社交網絡上受歡迎的帖子往往不是那些證據確鑿、事實充分、觀點公正的帖子,
而是那些能夠和人們產生情感共鳴的內容,
而這些扯淡的統計數據恰恰就是利用了這種傳播特點。

舉個例子,美國互聯網上曾經廣泛流傳著一張號稱由舊金山“犯罪統計局”發表的數據,
顯示說在兇殺案裡有81%的白人是被黑人殺害的。
這張圖很快出現在川普的Twitter賬號上,轉發量馬上達到了上萬次。
儘管有網友查證出“舊金山犯罪統計局”根本就是一個子虛烏有的幌子,
這個杜撰出來的統計圖也完完全全是假的。
但是川普關注的壓根不是數據的真實性,
他想看到的只是那些粉絲們在情感上產生的共鳴,繼而轉化成政治上對他的支持。

再比如,前一陣子吵得沸沸揚揚的“英國脫歐公投”。
主張脫歐的陣營就大打“醫療牌”,
說一旦英國脫離歐盟,每周可以拿到3億5000萬英鎊的額外資金,
用於英國國民醫療服務當中。這個數字十分可觀,吸引力巨大,
尤其是對於很多早就對醫療體系大為不滿的選民們,很有說服力。
這個數字本身可能經不住推敲,而且有很大爭議,
甚至可能誤導選民,但最終沒能阻擋它強大的殺傷力。


那您可能會問了,在“扯淡專家”和“無聊的真相”之間就沒有一條折衷的路嗎?
還真有。這個人大夥兒都熟悉,她就是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護士——南丁格爾。
在克里米亞戰爭時期,她和所有人一樣,
一直以為戰爭的死亡人數不斷上升是因為缺少食物和供給。
結果後來回到英國,她查閱了大量的數據,驚人地發現原來所有人都錯了,
導致傷員失去生命的真正原因是對醫療衛生條件的疏忽
她下決心要改變這個現狀,要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些數據背後揭露出的真相。
不過,她並沒有直接把這些枯燥的數據呈現給大家,
而是精巧地製作了一系列工藝精湛、五顏六色的楔子,
像一幅畫卷一樣排列開來,展現了衛生條件改善前後死亡率的變化。

這幅了不起的作品,就是著名的“玫瑰圖”
她用生動的方式,把真實的數據潤色加工,展現在大家面前。
為了增添說服力,
她還對一些干擾數據進行適當地弱化和稀釋,比如季節環境對死亡人數的影響等等。
這份數據掀起了英國醫療衛生改革的高潮,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你看,她給數據做的這套包裝,
既不是乾巴巴的粗線麻木,也不是華麗浮誇的長袍禮服,
而是恰到好處地實現了一條中庸之道。這樣的數據,才稱得上是有價值的信息


對大多數政客來說,運用統計數據作為自己的遊說手段,
就跟魔術師用煙霧和鏡子一樣,一點兒也不足為奇,
不過是想盡辦法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需求罷了。
花心思去研究,你就不難發現,大多數政客的統計數據裡都藏著一些精心設計的小騙局。
這些數據有很大的操作空間,不同的統計方法,
比如在統計口徑上的差異,或者統計的時間軸等等,都會導致大相徑庭的結果。

政治家們正是利用這些漏洞,讓統計數據淪為了利益鬥爭的武器。
而真正的事實往往比扯淡的數據要復雜的多,
可惜卻偏偏少了那麼點兒簡單粗暴、酣暢淋漓的感覺。
所以咱老百姓在解讀這些數據的時候一定要多留個心眼,多做比對,
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別被那些扯淡的政治家牽著鼻子走。


本文源自:公眾號“羽扇觀經”(當政客用統計數據來扯淡……講得透徹!)
稿:胡雨薇
轉載:得到

------------
主旨:
社交網絡上受歡迎的帖子往往不是那些證據確鑿、事實充分、觀點公正的帖子,
而是那些能夠和人們產生情感共鳴的內容

而這些扯淡的統計數據恰恰就是利用了這種傳播特點。
舉個例子,美國互聯網上曾經廣泛流傳著一張號稱由舊金山“犯罪統計局”發表的數據,
顯示說在兇殺案裡有81%的白人是被黑人殺害的。
這張圖很快出現在川普的Twitter賬號上,轉發量馬上達到了上萬次。
儘管有網友查證出“舊金山犯罪統計局”根本就是一個子虛烏有的幌子,
這個杜撰出來的統計圖也完完全全是假的。
但是川普關注的壓根不是數據的真實性,
他想看到的只是那些粉絲們在情感上產生的共鳴,繼而轉化成政治上對他的支持。

那您可能會問了,在“扯淡專家”和“無聊的真相”之間就沒有一條折衷的路嗎?
還真有。這個人大夥兒都熟悉,她就是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護士——南丁格爾。
在克里米亞戰爭時期,她和所有人一樣,
一直以為戰爭的死亡人數不斷上升是因為缺少食物和供給。
結果後來回到英國,她查閱了大量的數據,驚人地發現原來所有人都錯了,
導致傷員失去生命的真正原因是對醫療衛生條件的疏忽。
她下決心要改變這個現狀,要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些數據背後揭露出的真相。
不過,她並沒有直接把這些枯燥的數據呈現給大家,
而是精巧地製作了一系列工藝精湛、五顏六色的楔子,
像一幅畫卷一樣排列開來,展現了衛生條件改善前後死亡率的變化。
這幅了不起的作品,就是著名的“玫瑰圖”。
你看,她給數據做的這套包裝,
既不是乾巴巴的粗線麻木,也不是華麗浮誇的長袍禮服,
而是恰到好處地實現了一條中庸之道。這樣的數據,才稱得上是有價值的信息。
咱老百姓在解讀這些數據的時候一定要多留個心眼,多做比對,
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別被那些扯淡的政治家牽著鼻子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