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得到-心理-你為什麼會這麼焦慮?

文章出處:你為什麼會這麼焦慮?


咱們現代社會裡的人,幾乎沒有不焦慮的,但卻很少有人能真正搞明白焦慮的原因。
生活不如意?工作壓力大?好像都沾點邊,但又不全是。那到底我們焦慮的根源是什麼呢?
英國學者阿蘭·德波頓在一個TED演講裡就說,
現代人焦慮的核心在於,我們對於自己“身份”的焦慮。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我們之所以經常壓力大,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社會地位不滿意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具體來說,導致身份焦慮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兩個。


第一個原因是,社會上流行著結果至上的評價方式。
舉個例子,不少人判斷願不願意和一個人交往時,首先看的是他成不成功。
他成功與否,代表著他的價值,也代表著這個人是不是足夠靠譜和努力。
當然,我們都知道,一個人不成功原因有很多種,其中包含著很多運氣的成分。
但是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社會裡,
我沒有時間充分地了解你努力的過程,所以只能通過你的奮鬥結果快速來加以衡量——
也就是通過你的職業和地位來對你進行判斷
所以,這種被簡化了的評判方式,
就讓很多失敗的人面臨著非常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從而產生強烈的焦慮感

當然了,這種片面化的判斷方式,帶來的結果也是非常殘忍的。
比如說在18世紀的英國,
如果在大街上看到一個窮困落魄的人,人們會說他是被幸運女神拋棄的。
但是今天如果在美國或者是在中國看到一個窮人的時候,
我們會更多地認為他是因為懶惰才落到今天這種地步。
一旦整個社會都這麼認為,一方面讓他們自己感到焦慮、失去自信;
另一方面由於社會的不認可,他們面臨的機會也更少。
最終導致的結果是,也許他們能力並不差,
但是由於社會簡單粗暴的評價方式,讓他們沒辦法徹底擺脫窮困。


身份焦慮產生的第二個原因是,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會激發人們的嫉妒感。
你可能會問了,明明是人生來不平等才讓人嫉妒呀。其實恰恰相反

比如說,我們很少有人去嫉妒王思聰,不管他再怎麼玩、再怎麼有錢,
我們心裡都會認為,他其實主要是依靠老爸才有了今天。
甚至這麼一想,我們不但不會嫉妒,反而會有一種心理上的優勢。
最容易讓我們產生嫉妒的,是那些與我們起點相似的人。
比如說,工作很多年後參加高中或者大學的同學會,是最容易產生嫉妒感的時候。
以前坐在一個教室裡上課,但是幾年後卻發現以前自己曾經瞧不上的同學都飛黃騰達了,
這個時候才最容易產生嫉妒和焦慮。

類似的,相對於某位英國皇室娶了一個女明星,
劉強東娶了奶茶妹妹這件事更容易讓我們產生嫉妒,為什麼呢?
因為劉強東出身貧寒,他通過自己創業獲得了一切。
尤其是當現在的媒體或者成功學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自己努力,也有機會變成劉強東​​。
結果我們發現自己努力了半天,還是娶不到奶茶妹妹,這個時候焦慮感和受挫感是最強的。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提出過一個公式,
他認為一個人的自尊心,等於實際成就與自我期​​待之比。
很多成功學之所以廣受批評,
核心就在於它誇大了一個人在單位時間內的自我期待,使人們缺乏了耐心,
當自我期待與實際成就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我們的自尊心就會嚴重受挫。

所以說,消除焦慮感的核心就是,
每個人生階段中,都要樹立與自己實際能力相符的目標
並且坦然接受結果中的運氣成分,做到像孔子所說的“盡人事,知天命” ,
這樣才能夠保護好我們的耐心和自信。

所以你看,
由於社會上流行著結果至上的評價方式,以及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
導致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有身份焦慮感。
那如何減少這種焦慮呢?答案很簡單,減少對自己的期待唄
追求成功是好的,但千萬不要給自己樹立不切實際的期待
否則非但達不到預期結果,反而令自己陷入嚴重的焦慮和挫敗感,實在是得不償失。


本文源自:TED演講(溫和的成功學)
稿:耿天成

-----------------
主旨:
現代人焦慮的核心在於,我們對於自己“身份”的焦慮。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我們之所以經常壓力大,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社會地位不滿意。
1. 結果至上的評價方式
 這樣一個快節奏的社會裡,沒有時間充分地了解你努力的過程,
 所以只能通過你的奮鬥結果快速來加以衡量——
 也就是通過你的職業和地位來對你進行判斷。
 所以,這種被簡化了的評判方式,
 就讓很多失敗的人面臨著非常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從而產生強烈的焦慮感。
2. 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會激發人們的嫉妒感
 最容易讓我們產生嫉妒的,是那些與我們起點相似的人。
一個人的自尊心,等於實際成就與自我期​​待之比。
很多成功學之所以廣受批評,
核心就在於它誇大了一個人在單位時間內的自我期待,使人們缺乏了耐心,
當自我期待與實際成就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我們的自尊心就會嚴重受挫。
所以說,消除焦慮感的核心就是,在每個人生階段中,
都要樹立與自己實際能力相符的目標,並且坦然接受結果中的運氣成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