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5日 星期五

❤得到-教育-小孩子「童言無忌」怎麼破?

文章出處:得到
這篇文章主旨就是講,教導孩子有同理心、
多正面描述事實(區別「事實」及「感受(評論)」的差異),
以及養成「知人不評人」的道德行為,
當然,無須再提已知的常識:「家長的身教很重要」。



生活中,有時候小孩子說話會口無遮攔,當著你的面說你的缺點,
比如叔叔你真醜,或者阿姨你真胖,等等。
這時候,大人往往會說,小孩子童言無忌,別太在意。
如果是三四歲的孩子,還說的過去。
因為這時候孩子的語言掌控力差,對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沒有概念。
但如果孩子已經七八歲了,大人再用“童言無忌”當藉口,
不去教育孩子,對孩子的未來可能有很不好的影響。
那家長應該怎麼引導孩子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呢?
最近,公眾號“常青藤爸爸”有篇文章提供了三個建議,那就是同理心、界限感和正能量。


首先,要解決孩子“童言無忌”的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對方的感受
有了同理心,孩子在說話之前,就能判斷自己的話會不會給人造成傷害,
如果是,他就不會說。那怎麼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呢?

舉個例子,
一般來說,小孩子第一次遇到殘疾人,大多會問,為什麼那個叔叔只有一隻胳膊?
這時候,家長要先告訴孩子,等一會兒給他解釋。
然後,家長再耐心對孩子說:“這些身體和我們不一樣的人,生活上本來就很不方便,
如果我們在大家面前指出他們身體上的殘缺,他們會更難過。
所以,我們最好不要去說,不要去指,這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
你想啊,你換牙的時候,也不喜歡別人指著你說'豁牙佬',對不對?”
如果你只是解釋說明,孩子不容易理解,
所以我們要多用孩子經歷過的事情引導他換位思考。
就像上面殘疾人的例子,大多數孩子是體會不到殘疾的痛苦的,
換位思考不容易,你用他缺牙被人嘲笑的經歷引導,他就容易理解了。


第二招是培養孩子的“界限感”,教會孩子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
“界限感”有兩個層次,初級層次是保護自我,高級層次是尊重不同

遇到陌生人的時候,保護自我很重要,
有的孩子見到陌生人甚麼都喜歡說,
什麼名字、學校、住址都告訴別人,這時候“童言無忌”就很危險。
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3到5歲的孩子身上,家長怕孩子走丟的時候找不到家,
讓孩子背家長的電話和家庭地址,這種安全意識很好,
但如果信息被別有用心的人拿去了,就會有危險。

界限感的另一個層次是尊重不同
有界限感的人不會隨便評論別人,也不會強迫別人和自己一致。
有的孩子很受歡迎,就是因為他有清晰的界限感,很少提出超過界限的要求。
但這種界限感是很難培養的,因為很多家長都沒有這種界限感。
如果家長每天在家裡說東家長西家短,對別人品頭論足,怎麼阻止孩子有樣學樣呢?
所以要解決這種童言無忌,首先家長要有界限感,
不在孩子面前隨便議論別人,這樣才能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三招是培養孩子的正能量
家長要多用正向的語言和孩子交流,盡量不用負面的評判型的語言。
比如,看到一隻有點髒的流浪貓,
家長可以跟孩子說:“這隻小貓看來需要洗個澡”,
而不是說“這隻小貓怎麼這麼髒啊?快離它遠點!”
前一句話可以激起孩子的同情心,而後一句話卻帶著負面的評價。

所以,家長在說話的時候,盡量多描述,少評判
比如,
“這輛車的喇叭聲音真響啊”是描述,而“那個司機隨便按喇叭太討厭了”就是評判了。
當你不知道司機為什麼按喇叭的時候,就認為司機一定是在隨便按喇叭,
就說這個司機太討厭了,孩子就會學著從負面角度解讀別人的行為
所以,家長要鼓勵孩子多觀察,用自己的邏輯和語言描述世界


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交談都要以尊重和善意為前提
家長要避免在孩子麵前隨意評論,無論是對親戚朋友,還是自己的同事,
不要輕易地說長道短。嘗試著尊重不同的價值觀,也會讓我們生活得更輕鬆、愉悅。


本文源自:公眾號“常青藤爸爸”(童言無忌怎麼破?三大法寶幫你忙)
音頻稿:寶利
講述:韓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