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得到-醫健-男人的禿頭和鬍子

文章出處:男人禿頭帶來的好消息


這條音頻給你說兩個有意思的研究,一個是禿頭對男人來講,其實是件好事。
另一個是男人有多少鬍子,才最具吸引力。

這兩個研究分別來自於《科學人》和《進化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上刊登的兩篇文章。

我們先來給你說說禿頭的事。
說到禿頭,估計沒幾個人喜歡,但其實禿頭對男人來說,可能是個好事。

首先,禿頭的男人容易引起女性的注意。
科學家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當雄性擁有了雌性不具備的東西,
就意味著這種特質充當了一種信號特徵,表示這類物種具有支配地位和更多的繁殖機會。
因此,人類禿髮,就相當於雄性孔雀那五彩斑斕的尾巴,
這種特徵可能是因為對女人有吸引力才進化出來的。

在一個照片測試實驗裡,
研究者把頭髮稀疏程度不同的照片展示給101個男性和101個女性學生看,
讓他們為這些男人的吸引力程度打分。
結果顯示,雖然禿髮和正在向禿髮前進的男人在生理吸引力方面得分比其他人低,
但他們卻一致被認為更有智慧、有影響力、知識淵博、受過良好教育、
社會地位高、誠實以及樂於助人,而這些恰好都被認為是社會成熟的特質。
有些女人對有這種特質的男人特別難以抗拒。

還有發現證明了禿頭的另一個重要好處是可以預防癌症。
科學家發現一個規律,
就是那些被閹割了的男人,頭髮到死都不會脫落,而且他們也不會得前列腺癌。
研究證實,得前列腺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維生素D的水平太低。
人體只有在曬太陽的時候,才能合成維生素D。
這也是為什麼,那些戶外工作者,比在室內工作的人更不容易得前列腺癌的原因。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同樣是患了前列腺癌的人,
在夏季被確診的,最終也比那些在別的季節確診的人,死亡的概率小。
所以說,人之所以會禿頭,很可能是為了減輕患前列腺癌而自動進化出的一種保護機制,
讓自己多曬太陽,然後減少患病的風險。

據統計,三十歲以前,髮際線後移和有禿斑的男士,
得前列腺癌的風險,最多可以降低45%。所以說,禿頭對男人來說,其實是件好事。


說完禿頭,我們再來說說鬍子。鬍子是男性的第二性徵。
所謂第二性徵,就是除了生殖器官以外,可以用來分辨一個物種性別的特徵。
在很多物種裡,雄性的第二性徵是靠雌性的選擇而進化的。

那麼對女性來說,一個男人有多少鬍子才最具吸引力呢?

《進化生物學雜誌》上有篇文章,研究人員找來8000多名女性,
給她們看經過電腦修圖技術處理過的男性照片。這
些照片裡的男人,臉上鬍子的量是不一樣的,
有的完全刮乾淨、有的有比較輕的鬍茬、有的鬍茬比較重,以及大鬍子這4種。

這些男人的臉同時也會被電腦修圖變得偏“男性化”或偏“女性化”一些。
研究結果顯示,臉部特徵越男性化,或者越女性化,吸引力就越小。

對於一段短期關係來說,比較輕的小鬍茬是4種程度的鬍子裡最具吸引力的,
而對於長期關係來說,比較重的鬍茬是最有吸引力的。

同時,研究還發現,
當女性考慮一段長期關係而不是短期關係的時候,鬍子這個因素會變得更有吸引力。
不管是哪種程度的鬍子,它的吸引力值在長期關係中都要高於短期關係。
研究人員解釋說,這是因為鬍子能夠表明男性具有與其他男性競爭社會資源的能力。

不過,就像選美大賽裡選出的第一名並不是大家都覺得最美的那位一樣,
這個研究結果,也並不代表所有女性都喜歡有鬍子的男人。

以上就是這兩個研究的主要內容,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公眾號“科學人”(早禿早得妹,早禿早防癌,是時候給禿頭正名了),
《進化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稿:刁敏桓
轉載:得到

---------------
主旨:
一.禿頭
禿頭的男人容易引起女性的注意。
科學家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當雄性擁有了雌性不具備的東西,
就意味著這種特質充當了一種信號特徵,表示這類物種具有支配地位和更多的繁殖機會。
在一個照片測試實驗裡,
研究者把頭髮稀疏程度不同的照片展示給101個男性和101個女性學生看,
讓他們為這些男人的吸引力程度打分。
結果顯示,雖然禿髮和正在向禿髮前進的男人在生理吸引力方面得分比其他人低,
但他們卻一致被認為更有智慧、有影響力、知識淵博、受過良好教育、
社會地位高、誠實以及樂於助人,而這些恰好都被認為是社會成熟的特質。
有些女人對有這種特質的男人特別難以抗拒。

還有發現證明了禿頭的另一個重要好處是可以預防癌症。
據統計,三十歲以前,髮際線後移和有禿斑的男士,
得前列腺癌的風險,最多可以降低45%。所以說,禿頭對男人來說,其實是件好事。

二.鬍子
對女性來說,一個男人有多少鬍子才最具吸引力呢?
對於一段短期關係來說,比較輕的小鬍茬是4種程度的鬍子裡最具吸引力的,
而對於長期關係來說,比較重的鬍茬是最有吸引力的。
同時,研究還發現,
當女性考慮一段長期關係而不是短期關係的時候,鬍子這個因素會變得更有吸引力。
不管是哪種程度的鬍子,它的吸引力值在長期關係中都要高於短期關係。
研究人員解釋說,這是因為鬍子能夠表明男性具有與其他男性競爭社會資源的能力。
不過,就像選美大賽裡選出的第一名並不是大家都覺得最美的那位一樣,
這個研究結果,也並不代表所有女性都喜歡有鬍子的男人。

❤得到-中史-趙匡胤為何不血洗前朝

文章出處:趙匡胤為何不血洗前朝


這條音頻給大家說一說趙匡胤為何不殺柴榮子孫。
中國的王朝更替,幾乎都是以血洗前朝為代價,
可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在得了天下之後,不但沒有血洗前朝,
對於周世宗柴榮的子孫還優待有加。
在趙匡胤和後世子孫的約法三章裡,就有一條:不殺後周皇帝柴氏子孫。
在歷史上被譽為“不流血而建立一個大王朝的奇蹟”。
這是怎麼回事呢?文史作家蕭何,最近在文章中給出了答案。


咱們都知道,在沒當皇帝之前,趙匡胤是後周的一員大將,
周世宗柴榮去世的時候,繼位的小皇帝才七歲,
當時的形勢是遼國正在聯合北漢攻打後周,危急時刻,趙匡胤取得了最高軍權,
可是有了最高軍權的趙匡胤沒去打仗,
反而被部下擁戴為皇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黃袍加身。
要說黃袍加身,趙匡胤可不是第一位,後周的第一代皇帝,也是通過這種方式坐上龍椅的。

所以咱們看,宋朝對於武將的提防是特別重的,生怕哪天哪個部下再來個黃袍加身。
按說在這種心態下,對於前朝的血脈,更應該斬草除根才對。

趙匡胤當時有沒有這種心思呢?答案是有。


話說趙匡胤陳橋兵變的時候,帶領軍隊攻進後周的皇宮,抓住了柴榮的兩個兒子。
趙匡胤問部下:咋辦?
誰都明白趙匡胤問這話是什麼意思,於是都隨聲附和:“帶下去吧。”
這帶下去什麼意思啊,就是斬草除根。

這時候,偏偏有個在後周做過重臣的人站出來說了一句話,讓趙匡胤改變了主意。
這人是怎麼說的呢?他對趙匡胤說:
“我和您都曾經做過世宗柴榮的臣子,殺他兒子,對不起世宗;
可要是勸您不殺,又覺得對不起您。這話我要不說出來,又覺得於心不安。”

趙匡胤聽了這話,改變了主意,沒殺柴榮的孩子,還讓潘美收他為義子。
表面上看,趙匡胤是聽從這人的意見改變了主意。
實際上呢,咱們要是仔細想想,問題還真不是那麼簡單。


首先,先說這個給趙匡胤提意見的人,他的名字叫潘美,
這名字聽起來有些陌生,可要是說他就是《楊家將》裡潘仁美的原型,大家就很熟悉了。
這個潘美,在後周時期,地位和趙匡胤不相上下,他的反對意見,可以說是舉足輕重。
因為趙匡胤的部下,也都是後周的臣子,潘美在這個人群中,也是有影響力的,
尤其是在那些誓死保衛後周政權的人群裡。
採取潘美的意見,一是給趙匡胤博得寬容的名聲,二是可以收買後周舊部的人心。

第二,人家這位潘美,能力相當強,當時趙匡胤剛當了皇帝,
在很多時候,還需要潘美的幫忙,不好直接得罪他。

第三,還要說說當時的歷史背景,從安史之亂到宋朝建立的這一段時間裡,
中國實際上處於一種一盤散沙的狀態。
後周雖然說是一個政權,實際上,後周的天下,不過是中國的十分之三四而已。
當時和後周並立的還有南唐、後蜀等大大小小很多個政權。
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可不滿足於只佔有這麼一點地盤。
人家的志向,是統一中國。要完成這一步,就要處理好內部關係。


所以咱們看趙匡胤不殺柴榮子孫,不僅僅是趙匡胤仁慈,
還因為他不能殺,殺了,反倒會起副作用。
趙匡胤登上皇位後不殺前朝血脈,這在歷史上是個小概率事件,
不過,他的不殺,和之前和之後登上皇位的人血洗前朝,
道理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穩固他的皇位。
不管怎麼說,宋朝建立政權,沒有讓皇宮血流成河,幾乎“兵不血刃”就成功改朝換代。
這還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對一個決定的好處和壞處考慮的越充分,
所做出的決定就越容易有一個對自己有利的結果。趙匡胤不殺柴榮的子孫,就是這個道理。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世界人文史”(趙匡胤陳橋兵變後為什麼不殺光柴榮子孫?)
稿:藺小英
轉載:得到

-------------
主旨:
話說趙匡胤陳橋兵變的時候,帶領軍隊攻進後周的皇宮,抓住了柴榮的兩個兒子。
趙匡胤問部下:咋辦?誰都明白趙匡胤問這話是什麼意思,於是都隨聲附和:
“帶下去吧。”這帶下去什麼意思啊,就是斬草除根。
這時候,偏偏有個在後周做過重臣的人站出來說了一句話,讓趙匡胤改變了主意。
這人是怎麼說的呢?他對趙匡胤說:“我和您都曾經做過世宗柴榮的臣子,殺他兒子,
對不起世宗;可要是勸您不殺,又覺得對不起您。這話我要不說出來,又覺得於心不安。”
趙匡胤聽了這話,改變了主意,主要原因有三。
1. 這個給趙匡胤提意見的人,他的名字叫潘美,
 這名字聽起來有些陌生,可要是說他就是《楊家將》裡潘仁美的原型,大家就很熟悉了。
 這個潘美,在後周時期,地位和趙匡胤不相上下,他的反對意見,可以說是舉足輕重。
 因為趙匡胤的部下,也都是後周的臣子,潘美在這個人群中,也是有影響力的,
 尤其是在那些誓死保衛後周政權的人群裡。
 採取潘美的意見,一是給趙匡胤博得寬容的名聲,二是可以收買後周舊部的人心。
2. 這位潘美,能力相當強,當時趙匡胤剛當了皇帝,
 在很多時候,還需要潘美的幫忙,不好直接得罪他。
3. 還要說說當時的歷史背景,從安史之亂到宋朝建立的這一段時間裡,
 中國實際上處於一種一盤散沙的狀態。
 後周雖然說是一個政權,實際上,後周的天下,不過是中國的十分之三四而已。
 當時和後周並立的還有南唐、後蜀等大大小小很多個政權。
 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可不滿足於只佔有這麼一點地盤。
 人家的志向,是統一中國。要完成這一步,就要處理好內部關係
趙匡胤的不殺,和之前和之後登上皇位的人血洗前朝,
道理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穩固他的皇位。不管怎麼說,宋朝建立政權,
沒有讓皇宮血流成河,幾乎“兵不血刃”就成功改朝換代。這還是值得肯定的。

❤得到-企管-張小龍:公司必須警惕KPI

文章出處:張小龍:公司必須警惕KPI


這條音頻說的是,現在有很多公司都在採用KPI,
也就是關鍵績效指標,考核和管理員工,但其實KPI是很危險的,必須警惕。

10月26號,在騰訊微信事業群管理團隊領導力大會上,
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做了一個演講,很有價值,給你說說:

張小龍談到了KPI,也就是業績考核。現在有不少公司都在採用KPI,
在他們看來,設定這麼個指標沒什麼不對,
畢竟評價員工的工作是否高效,總需要有個參照標準。
但張小龍在演講中強調,公司必須警惕KPI。為什麼呢?他舉了個例子:

去年春晚的紅包大戰,微信根本沒把它看成是一場戰爭。
從一開始,微信的策略就是思考,怎麼能幫用戶更高效地搶到紅包,
而不是要做出一個多麼大的數據。
這裡頭的邏輯是有區別的,是完全不同的思考點。
如果只是為了讓數字變得很大,
讓更多人搶更多次數、花更多時間,那整個產品圍繞這個目標去做,
最後的方法就會變成,讓用戶搶100次才搶到一個紅包,
這麼幹的話,參與的人數和次數最多。
而如果思考點是讓用戶高效搶紅包呢,
產品的邏輯就會變成廢除所有多餘過程,讓用戶盡可能少花時間在微信裡。

兩個不同的目標,產生的結果自然也不一樣。
對用戶來說,花盡可能少的時間搶到紅包,是最令他愉快的。
儘管這麼做,數字上看不會最大,但這種對用戶有價值的做法,
最後獲得了特別好的口碑,數據也就不會難看。

張小龍說,這很明顯地反映出不同的目標驅動,
會產生不同的方法,最後也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現在很多公司都把目標聚焦在數據上,這是很危險的、需要反思。
因為用戶的增長有一個很自然的過程,不需要太過關注。
而滿足用戶某一種使用需求和愉悅需求,才是更應該關注的,
做好這些,用戶自然會被吸引過來。

另外,張小龍提到,在公司內部,
當大家看到微信裡存在的那些不合理的東西時,竟然沒有任何一個同事把它提出來。
即使是那些自己看著不爽、也認為很不合理的東西,
都沒人跳出來說這個是不對的,應該把它改掉,這是讓張小龍覺得特別可怕的事。


他又舉了一個負面的例子來說明公司要警惕KPI。
“城市服務”是微信裡一個重要的入口,
去年,城市服務團隊給了張小龍一個年度目標,列出了第二年的年訪問量、年PV——
也就是年頁面瀏覽量能達到多少。張小龍就很疑惑,什麼時候有了年PV這種說法了?
他最多只聽過日PV和周PV。團隊解釋說是因為日PV的數據太小了,不好看。

張小龍說,這看起來只是個技巧,但他希望同事少用這種技巧。
不要去看年PV這種很大的數據,而應該去看城市服務裡頭,
是不是每一項的質量、可操作性都越來越好。
他也不想去看用戶進入某個功能的次數有多少。
因為就像前面說過的那樣,提出一個目標方向,努力的方向就一定會隨著這個目標改變;
當提出一個純數據目標,努力方向就會圍繞數據去做。


張小龍說,微信在流量方面其實很保守、很謹慎,
這是因為他們所有的業務不管是商業還是非商業的,
都要去衡量它給用戶帶來的價值是不是真的很大,然後再決定要不要用這個流量。
比如說,微信廣告從上線到現在,幾乎沒有用戶抵觸,
甚至有用戶抱怨自己看不到廣告,這麼好的效果並不是他們刻意要達到的,
而是即使像廣告這種非常商業化的東西,
也要首先考慮用戶是不是把它當作很友善、很好的功能在用,
而不是去測試用戶的忍耐力下限。

去年張小龍在公開課上說,好的產品是讓用戶用完就走,
很多人都說他矯情,因為微信用戶多,誰也離不開,所以他才能這麼說。

張小龍表示,實際上不是這樣,
在他看來任何一個好產品就是一個好工具,好工具就不應該黏住人,
而是應該幫用戶高效率完成任務,要時刻去想什麼是對用戶有價值的事。
他希望這能根植到團隊每個人大腦的意識裡。

以上就是張小龍這次最新內部演講的部分內容,
除了KPI,他還談到了關於敏捷性和小團隊的話題,
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把演講原文找出來看看。

本文源自:騰訊科技(張小龍最新內部演講:警惕KPI和流程,支持內部輪崗)
(2016年10月26日)
稿:桃子
轉載:得到

--------------
主旨:
設定KPI沒什麼不對,畢竟評價員工的工作是否高效,總需要有個參照標準。
但張小龍在演講中強調,公司必須警惕KPI。
在很多公司都把目標聚焦在數據上,這是很危險的、需要反思。
因為用戶的增長有一個很自然的過程,不需要太過關注。
而滿足用戶某一種使用需求和愉悅需求,才是更應該關注的,
做好這些,用戶自然會被吸引過來。

張小龍說,微信在流量方面其實很保守、很謹慎,
這是因為他們所有的業務不管是商業還是非商業的,
都要去衡量它給用戶帶來的價值是不是真的很大,然後再決定要不要用這個流量。
像廣告這種非常商業化的東西,
也要首先考慮用戶是不是把它當作很友善、很好的功能在用,
而不是去測試用戶的忍耐力下限。

在他看來任何一個好產品就是一個好工具,好工具就不應該黏住人,
而是應該幫用戶高效率完成任務,要時刻去想什麼是對用戶有價值的事。
他希望這能根植到團隊每個人大腦的意識裡。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羅輯語音-企管-不要等到那隻大象死掉,再找出路

文章出處:不要等到那隻大象死掉,再找出路

語音:
最近我看到吳軍老師給他的讀者寫的一封回信,
其中講到一個有趣的邏輯,

話說亞馬遜公司一直是美國資本市場的明星,
雖然過去它不怎麼掙錢,但是業務一直在迅猛發展,所以每次公佈財務報告股價都大漲。
但是,2016年第二季度卻出現了一樁怪事,分析師認為亞馬遜的利潤應該是九千萬美元,
實際公佈出來是八億美元,大幅超過了預期。那股價應該暴漲對不對啊!
錯了股價反而跌了。
為啥呢?因為資本市場的邏輯是你之所以有這麼多錢花不出去,
是因為你已經找不到繼續投資發展的方向了。
那你的發展接下來就會停止,所以我們不看好你。

你看這個例子在告訴我們企業其實和人一樣,
都是靠希望活下來的,沒有未來,你就沒有現在。


*****
文章:吳軍<不要等到那隻大象死掉,再找出路>
摘要:
◎作為投資人,最怕公司長成大象。
那麼長成大像後怎麼辦呢?瘦身幾乎是不可能的,只好慢慢等著它死掉了。
我們不必要追求基業長青,只要不斷站在浪潮之巔就好了

◎世界上有生就有死,這是規律,也是宿命。
也正因為有死,大家才有動力拼命做事情,否則什麼事情都會往明天去拖。 
大公司不僅和人一樣會死掉,而且通常壽命還不如正常人的壽命呢。
今天美國財富500強的公司(美國最大的公司),平均年齡只有38歲,並不是很老,
它們最終的壽命也比人的平均壽命要短很多。
也就是說我們電視報紙上不斷宣傳的“基業長青、百年老店”的概念,
在當今社會其實非常罕見,也並不需要刻意追求。
 因此,你要問,當螞蟻長成大象怎麼辦,我的回答是,“那就讓它慢慢死掉吧。” 
公司死了,我們人還在。


*****
這概念與《一課經濟學》一致,對於差的公司,退潮流的公司,
就讓它倒閉,釋出人力,不要再浪費時間跟社會資源了。

❤得到-企管-谷歌公司的管理秘密

文章出處:谷歌公司的管理秘密


這條音頻給你講一講谷歌的管理秘密。

谷歌是今天全球最偉大的公司之一。最近有本新書,名叫《Google:未來之鏡》,
這本書是谷歌重組之後官方指定的首個圖書合作項目。
作者托馬斯-舒爾茨是《明鏡周刊》駐矽谷首席記者,是最具前瞻性的“谷歌觀察者”。
書裡專門用了一個章節,詳細介紹了谷歌的管理心法,和你分享一下。

第一點,怎樣才能讓員工死心塌地為你工作,並且工作效率還很高呢?
在這方面,谷歌的心法有兩個,一個是給員工自由,一個是讓員工滿意。

為了找出最大化提升員工滿意度和團隊效率的方法,
谷歌進行了一項名叫“谷歌DNA”的長期研究項目。
分析表明,新員工剛入職時的滿意度是很高的。
時間一長,絕大多數員工的滿意度都會慢慢下降,但總有些員工的滿意度是沒有降低的。
原因就在於這一部分員工更懂得感恩。
所以谷歌總部的人事部的工作重點,就放在了怎麼讓員工更懂感恩這方面。
其中一個舉措是,如果谷歌的員工去世了,會給員工家屬繼續支付為期10年的半年年薪。

此外,谷歌還花巨資建立了一個實驗室,專門用來研究人力資源的創新。
通過各種內部實驗,找出最有效的工作制度。所以谷歌很多的制度,乍一看特別奇怪。
舉個例子,如果谷歌的員工覺得某個同事對他的項目幫助很大,
就可以給這個人分紅,表示感謝。而且公司的財務人員有權不經過上級批准,
直接報銷員工申請的分紅。研究表明,這個制度對增進同事間的感情有很大的作用。


第二點,怎麼才能找到更多的人才呢?
在這方面,谷歌也有自己的絕招。有研究證明,
在面試的前十秒鐘,面試官對求職者的印象就已經形成了。
面試中所有的問題,只不過是為了證實第一印象。
所以,企業應該創造一種方法,能夠發掘求職者的性格優勢和交際優勢。
谷歌就是這麼做的,谷歌人力運營部副總裁博克說,
要了解一名求職者真正的工作方式,有個好辦法是測試加試用。
求職者到谷歌求職,要按照自己申請崗位的要求,完成一項工作。
谷歌判斷人才的另一個標準是責任意識和認真態度。
因為認真的員工會一直工作,直到把任務完成,而不是完成得差不多就不幹了。

此外,谷歌面試高層求職者時,十分注重一點,
就是面試的時候,不僅求職者的未來上級會在場,
還要有一兩個未來可能被他領導的員工在場。
用這種方法,能測試出來求職者是不是重視團隊的和諧,
也能測試出來他認不認同谷歌比較開放的上下級關係。


第三點,在團隊和文化建設方面,谷歌是怎麼做的呢?
在團隊方面,谷歌有個規定,
那就是你職位再高,也要做瑣事,而不是把這些事情交給下級。
所以,你在谷歌幾乎看不到傳統的那種象徵身份的事物,比如配備秘書的接待室,等等。
谷歌全球銷售與運營的副總裁的辦公室還不到15平米,裡面用的都是普通的辦公桌和椅子。

谷歌還有個特點,就是提倡小團隊
這些小團隊就像“小細胞”,它們的形狀隨時變化,可以隨時調整自己。
扁平化的管理層級和靈活的組織架構,讓谷歌能迅速應對新的產品項目,
他們可以在幾乎不用準備的情況下成立新部門,也可以迅速解散。

文化方面,谷歌強調透明度。谷歌有個創新方案,叫做“極速背叛”,
指的是迅速合併團隊,交換想法,在不需要長時間準備、沒有爭執,
也沒有官僚主義的情況下,實現跨部門合作。
所以透明度特別重要,大家必須迅速、坦誠地交換信息。

希望上面這些管理心法對你有啟發。

本文源自:《Google:未來之鏡》
稿:亞平寧
來源:得到

-----------
主旨:
1. 怎樣才能讓員工死心塌地為你工作,並且工作效率還很高呢?
(1)給員工自由
 舉個例子,如果谷歌的員工覺得某個同事對他的項目幫助很大,
 就可以給這個人分紅,表示感謝。而且公司的財務人員有權不經過上級批准,
 直接報銷員工申請的分紅。研究表明,這個制度對增進同事間的感情有很大的作用。
(2)讓員工滿意
 分析表明,新員工剛入職時的滿意度是很高的。
 時間一長,絕大多數員工的滿意度都會慢慢下降,但總有些員工的滿意度是沒有降低的。
 原因就在於這一部分員工更懂得感恩。
 所以谷歌總部的人事部的工作重點,就放在了怎麼讓員工更懂感恩這方面。
 其中一個舉措是,如果谷歌的員工去世了,會給員工家屬繼續支付為期10年的半年年薪。
2. 怎麼才能找到更多的人才呢?
 在面試的前十秒鐘,面試官對求職者的印象就已經形成了。
 面試中所有的問題,只不過是為了證實第一印象。
 因此,要了解一名求職者真正的工作方式,有個好辦法是測試加試用。
 求職者到谷歌求職,要按照自己申請崗位的要求,完成一項工作。
 谷歌判斷人才的另一個標準是責任意識和認真態度。
 因為認真的員工會一直工作,直到把任務完成,而不是完成得差不多就不幹了。
 此外,谷歌面試高層求職者時,十分注重一點,
 就是面試的時候,不僅求職者的未來上級會在場,
 還要有一兩個未來可能被他領導的員工在場。
3. 在團隊和文化建設方面,谷歌是怎麼做的呢?
 (1)團隊
 a. 谷歌有個規定,那就是你職位再高,也要做瑣事,而不是把這些事情交給下級。
 b. 谷歌還有個特點,就是提倡小團隊
 他們可以在幾乎不用準備的情況下成立新部門,也可以迅速解散。
 (2)文化
 谷歌強調透明度。谷歌有個創新方案,叫做“極速背叛”,
 指的是迅速合併團隊,交換想法,在不需要長時間準備、沒有爭執,
 也沒有官僚主義的情況下,實現跨部門合作。

❤得到-工業-艱難的自來水引進之路

文章出處:艱難的自來水引進之路


這條音頻說的是自來水是怎麼千辛萬苦在中國得到普及的。

現在咱們說起自來水都覺得太平常了,可你知道嗎,
自來水來到中國可是經歷了千辛萬苦,剛開始時還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抵制。
後來還是經過袁世凱的推薦,自來水才普及起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來跟您詳細地講一下。

這件事情還得從自來水進入中國之前說起,
咱們以北京為例,
自來水還沒進北京之前,人們大多用井水。 “胡同”在蒙語中就是水井的意思。
因為大多居民都挨著水井居住,時間長了,大家就把居民區叫“胡同”了。
所以咱們看,北京叫胡同,或者直接叫井的地名特別多。
可老北京的水井大多數水質差,水質好的非常少,
而且還都控制在負責開鑿的“井商”手中,他們經常隨意提高水價或者以次充好來騙顧客錢。

這樣看來,老百姓的用水情況確實很糟糕。
跟他們同時代的皇族成員的用水情況要好很多,他們是派專人從十多公里外的玉泉山取水。


可見,老百姓對自來水的需求,還是比較迫切的。
您可能覺得,有需求了,肯定會帶來供給。
可這種需求並不是自來水普及的主要原因,
真正讓自來水火起來的是“走水”,意思就是“失火”。
古代人覺得說“失火”得罪鬼神,所以通常把“失火”叫“走水”。
老北京地區的房屋大部分都是用木頭建造的,非常容易起火。
所以民間就自發成立了許多的“水會”,等哪個地方有火災了,就在附近的水井取水救火。
皇宮裡也常備幾大缸水,專門用於對付火災。
可一瓢一桶的,救火的能力畢竟有限,所以自來水的作用就凸顯了出來。


故事講到這兒,就該袁世凱出場了。
話說有一次袁世凱向慈禧匯報工作,突然有人向慈禧報告,有一座宮殿“走水”了。
那些天皇宮裡老是“走水”,於是慈禧就問袁世凱,怎麼來應對火災。
袁世凱常年在天津,當時天津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
雖然自來水還沒有大面積進入中國,可在天津,自來水已經開始使用了,
袁世凱知道自來水的便利,就向慈禧推薦了,果然獲得慈禧批准。
於是自來水作為救火的好辦法火了起來。

如果您認為這個時候自來水就走進了千家萬戶,
那可就錯了,因為當時的人們並不敢喝自來水,這是為什麼呢?

咱們大家都知道,從水管裡流出來的自來水帶著很多的氣泡,是因為壓力。
可當時的人們不知道,他們覺得自來水是“洋胰子水”也就是肥皂水,
是洋鬼子用來害中國人的。還有人說,自來水一直埋在地下,有“陰氣”,喝了它得罪神靈。
也有人說,自來水管跟煤氣管靠得很近,都被污染了。

其實這樣的傳言這麼有市場,一方面是人們比較愚昧。
更重要的原因是,自來水與傳統的“井商”和“送水夫”有很大的競爭,
所以遭到了他們的強烈抵制。


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後,當時的京師自來水公司很快做出了應對,
順利化解了這次危機,也讓自來水走進千家萬戶。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第一,在報紙上宣傳京師自來水公司的愛國成分。
京師自來水公司是奉了皇上的旨意修建的,而且公司的股東都是中國人。
以此來打消老百姓對於自來水是洋人用來害中國人的疑慮。

第二,宣傳自來水知識用最直白的話跟老百姓解釋自來水有氣泡的原因。

第三,把因為自來水失業的“送水夫”聘請來,
讓他們管理街道售水處的龍頭,解決他們的就業,他們有了工作,自然就不鬧事了。

第四,加大優惠力度把自來水的定價降到井水的一半,同時還免費送水兩個月。

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老百姓不僅得到了實惠,
也知道了自來水的便利,不到半年的時間,自來水就火起來了。

以上就是自來水進入中國的全部過程。從這個案例咱們可以看出,
讓人們接受一件新事物,既要解決人們的思想問題,又要解決人們的認知問題,
還要運用經濟學手段抵消對手的阻力。所以咱們看,喝上一口自來水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本文源自:法治週末(林海:自來水是怎麼來到中國的)
稿:張欣浩
來源:得到

------------
主旨:
自來水還沒進北京之前,人們大多用井水。“胡同”在蒙語中就是水井的意思。

因為大多居民都挨著水井居住,時間長了,大家就把居民區叫“胡同”了。
所以咱們看,北京叫胡同,或者直接叫井的地名特別多。
可老北京的水井大多數水質差,水質好的非常少,

而且還都控制在負責開鑿的“井商”手中,他們經常隨意提高水價或者以次充好來騙顧客錢。
跟他們同時代的皇族成員的用水情況要好很多,他們是派專人從十多公里外的玉泉山取水。
可見,老百姓對自來水的需求,還是比較迫切的。
可這種需求並不是自來水普及的主要原因,
真正讓自來水火起來的是“走水”,意思就是“失火”。
古代人覺得說“失火”得罪鬼神,所以通常把“失火”叫“走水”。
老北京地區的房屋大部分都是用木頭建造的,非常容易起火。
所以民間就自發成立了許多的“水會”,等哪個地方有火災了,就在附近的水井取水救火。
皇宮裡也常備幾大缸水,專門用於對付火災。
可一瓢一桶的,救火的能力畢竟有限,所以自來水的作用就凸顯了出來。

然而,自來水與傳統的“井商”和“送水夫”有很大的競爭,加上人們對於自來水不了解。
民間傳言,自來水是“洋胰子水”也就是肥皂水,是洋鬼子用來害中國人的。
事實上,從水管裡流出來的自來水帶著很多的氣泡,是因為壓力。
還有人說,自來水一直埋在地下,有“陰氣”,喝了它得罪神靈。
也有人說,自來水管跟煤氣管靠得很近,都被污染了。

當時的京師自來水公司很快做出了應對,順利化解了這次危機,也讓自來水走進千家萬戶。
1. 在報紙上宣傳京師自來水公司的愛國成分
 說京師自來水公司是奉了皇上的旨意修建的,而且公司的股東都是中國人。
2. 宣傳自來水知識
 用最直白的話跟老百姓解釋自來水有氣泡的原因。
3. 把因為自來水失業的“送水夫”聘請來
 讓他們管理街道售水處的龍頭,解決他們的就業,他們有了工作,自然就不鬧事了。
4. 加大優惠力度
 把自來水的定價降到井水的一半,同時還免費送水兩個月。

❤得到-心理-如何巧妙地引導別人行為

文章出處:如何巧妙地引導別人行為


這條音頻說的是,如何巧妙地引導別人的行為。

生活中,我們會用一些巧妙的技巧來引導人們的行為。
比如,在男性小便池上雕刻一隻蒼蠅,就能減少尿偏的次數,因為人們會對著蒼蠅瞄準;
再比如,在學生食堂裡,把健康食品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
把不健康食品放在不容易拿到的地方,人們就會更多地吃健康食品。
這些做法的妙處在於,
不是強迫或者用錢收買人們去做一些事情,而是利用人的心理特點來引導人的行為。

科學作家萬維鋼在得到訂閱專欄裡寫了一篇文章說,
這種做法有個正式的名字,叫做“行為設計學”。
斯坦福大學的B. J. Fogg是行為設計學的掌門人。
他最大的貢獻,就是把行為設計學和計算機軟件以及互聯網的應用聯繫在了一起
創造了巨大的商機。遊戲怎麼設計能更吸引人?教育軟件怎麼才能讓學生更願意學習?
些都能用行為設計學搞定。

那具體怎麼做呢? Fogg給了三個方法:
第一,這個人必須自己想做這件事,也就是說他得有意願。
第二,這個人必須能做到這件事,過程越簡單越好。
第三,你要提醒他做這件事,這就是一般軟件、應用和廣告做的事情。

在這三點裡面,只有滿足了前兩點,你的提醒才有意義。
如果一個人根本不想做,你給他發廣告,他會覺得是騷擾。
如果一個人有意願,但你的流程很複雜,也容易導致他放棄。


那如果你是個商家,是應該努力去提升用戶的意願呢?
還是應該簡化流程,讓用戶體驗變得更容易呢?
一般人都覺得,肯定是提升意願,誇自己的東西有多好,讓人想去買。
但實際上改變別人的意願是很難的,
如果一個人本來就沒興趣,你花再多心思,他也未必會理你。
所以,簡化流程才是最應該去做的。
如果你的商品有很多潛在用戶,這些人本來就有興趣,但懶得動手,
你要是能想個辦法讓他們很容易就能購買,效果將事半功倍。

比如,美國總統選舉的投票率其實是很低的,很多人有政治立場,但是懶得花時間去投票。
這時候,一個政客與其到各地進行演講,花很多錢做電視廣告,
不如在選舉日這一天,直接派公共汽車把選民接出來投票。
再比如,銀行與其花錢做廣告招攬用戶,告訴用戶到我這開戶有多大好處,
還不如把網站流程好好設計一下,讓用戶在你這兒很容易就能開戶。

所以,如果一個用戶的意願很強,他做這件事又特別簡單,
你的提醒又恰到好處,他就會養成做這件事的習慣。


那怎麼才能培養用戶習慣,讓用戶上癮呢? Fogg在這方面給了兩個經驗。
首先,
第一次就給用戶一個好印象,
這就是為什麼你在頭等艙剛坐下,空姐就端過來一杯香檳的原因;
這也是蘋果公司特別注重開機、甚至開箱體驗的原因。

其次,你要讓用戶經常有成就感。
朋友圈能讓我們上癮,就是因為你發的狀態隨時都有可能有人點讚,
哪怕是一個讚,都能讓你覺得得到了獎勵。
另外,這個獎勵最好是隨機的,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變換獎勵原則”。
就像你在朋友圈發個狀態,有時候有人點贊,有時候沒人點贊,
如果過了十分鐘還沒人點讚,你就老是想打開手機看一眼。這就是我們老想看手機的原因。

所以,讓人上癮,是行為設計學的最核心目標。

本文源自:得到訂閱專欄“精英日課”(行為設計學)
稿:寶利
來源:得到

------------------
主旨:
不是強迫或者用錢收買人們去做一些事情,而是利用人的心理特點來引導人的行為。
這種做法有個正式的名字,叫做“行為設計學”。
斯坦福大學的B. J. Fogg是行為設計學的掌門人。
他最大的貢獻,就是把行為設計學和計算機軟件以及互聯網的應用聯繫在了一起,
創造了巨大的商機。遊戲怎麼設計能更吸引人?教育軟件怎麼才能讓學生更願意學習?
這些都能用行為設計學搞定。那具體怎麼做呢?
第一,這個人必須自己想做這件事,也就是說他得有意願。
第二,這個人必須能做到這件事,過程越簡單越好。
第三,你要提醒他做這件事,這就是一般軟件、應用和廣告做的事情。
在這三點裡面,只有滿足了前兩點,你的提醒才有意義。
如果一個人根本不想做,你給他發廣告,他會覺得是騷擾。
如果一個人有意願,但你的流程很複雜,也容易導致他放棄。

一般人都覺得,最應該提升用戶意願,誇自己的東西有多好,讓人想去買。
但實際上改變別人的意願是很難的,
如果一個人本來就沒興趣,你花再多心思,他也未必會理你。
所以,簡化流程才是最應該去做的。
那怎麼才能培養用戶習慣,讓用戶上癮呢?
1. 第一次就給用戶一個好印象
2. 你要讓用戶經常有成就感
3. 這個獎勵最好是隨機的,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變換獎勵原則”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得到-工業-文具史也是人類文明史

文章出處:文具史也是人類文明史


這條音頻說的是,小小的文具盒,竟然可以帶我們時空漫遊,縱覽人類文明。

如果我告訴大家說,咱們平時每天幾乎都在使用的文具,
它們的發展史,等同於人類文明發展史,你是不是覺得我瘋了?
一根筆、一塊橡皮、一枚曲別針……這些不起眼的文具,
怎麼可能跟人類文明這麼宏大的事兒扯上關係呢。
但實際上這並不是天方夜譚,英國作家沃德用一本書,告訴了我們這是真事。
在新書《文具盒裡的時空漫遊》中,
他明確指出“文具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人類文明史”。

小小的文具,怎麼影響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呢?
如果我們把文具發展史分成四個階段來看的話,就很容易理解了。哪四個階段呢?

第一個階段是,以自然為載體的原始時期
這個階段,人類還沒有發明文字,所以,人類文明的表現形式,
大多數都是圖像、雕塑或者符號。
如說,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的山洞裡,用顏料留下的大量圖畫和手印,
給我們展示了7000多年前,狩獵採集部落的生活痕跡。
這些信息的傳播載體,是自然界的岩石和山洞,
用來記錄的工具是木棍和石頭,可以說這些就是最早的文具了。


第二個階段是,以動物和土地製品為載體的蠻荒時期。
在這個階段,人類文明已經產生了相對固定的文字,
比如說甲骨文、象形文字或楔形文字什麼的
同時,由於生產力水平發展了,這一階段的文具也就跟著有了進步,
人類不再以自然岩石作為信息傳播的載體了,
而是用鋒利的刻刀,把它們雕刻在動物的皮毛、泥板、石板這種,
容易保存又方便取用的工具上。
像中國早期的甲骨文,就把信息刻在烏龜殼上,
再比如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就刻在一塊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第三個階段是,以紙筆為載體的文明時期。
一開始是獸皮、絲綢、竹簡這些更便攜的工具,
取代了泥板、石板,成了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
後來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並進一步系統化、科學化,原材料從廢布、秸稈變成了木材,
工藝也更複雜、專業,生產出來的紙張越來越精細。
紙張的方便耐用,讓它慢慢變成了文化傳播中相對固定的載體。
除此以外,記錄工具在這個時期也有很大發展。
比如說,中國人發明的毛筆,古埃及和波斯人將削尖了的蘆葦稈當筆使,歐洲人的鵝毛筆。
再到後來,歐洲人又發明出鉛筆、鋼筆、圓珠筆、簽字筆這一系列好用的工具,
人類記錄信息就更方便了。隨著載體和記錄工具的大發展,
這個時期裡,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也更為劇烈和頻繁,人類文明空前繁榮。


最後一個階段就是,以數字為載體的科技時期。 
1956年,IBM公司研發了全球第一個硬盤,僅有5兆字節,
體積卻有兩個冰箱那麼大,重量超過一噸。但發展到現在,存儲容量幾乎已經沒有上限了。從第一部計算機誕生開始,已經預示了人類文明傳播的大繁榮時代。
現如今,我們已經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
萬物互聯讓文化和思想的交流都呈現出全球化的特點,交流的寬度和深度也更廣泛。
這個階段的載體以晶體管、硬盤和互聯網為主,鍵盤、鼠標成了記錄工具。

因此可以說,文具的發展史就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史。
 《文具盒裡的時空漫遊》這本書,通過幽默的語言、精彩的故事,
給我們講了筆、紙、尺、膠水、訂書機,
甚至便利貼、曲別針這些日常辦公用品的前世今生。
比如書裡說,我們常用的曲別針,你可能不知道,
它竟然代表著挪威人團結一致、抵抗侵略軍的故事。

所以作者說,人類文明的發展,得益於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和碰撞,
而記錄載體和記錄工具,是影響各種文化交流深度和廣度的必要條件。
歷史永遠也不會拋棄這些曾經輝煌過的文具。
因為文具從誕生那天起,就是人類文明的拐杖,支撐著它不斷發展進步。




本文源自:[英]詹姆斯·沃德《文具盒裡的時空漫遊》、《文具是這樣改變人類文明歷史的》
音頻稿:桃子
轉載:得到

--------------
主旨:
文具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人類文明史
如果我們把文具發展史分成四個階段來看的話,就很容易理解了。
第一個階段是,以自然為載體的原始時期。
 這個階段,人類還沒有發明文字,所以,人類文明的表現形式,
 大多數都是圖像、雕塑或者符號
第二個階段是,以動物和土地製品為載體的蠻荒時期。
 在這個階段,人類文明已經產生了相對固定的文字,
 比如說甲骨文、象形文字或楔形文字什麼的。
 像中國早期的甲骨文,就把信息刻在烏龜殼上,
 再比如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就刻在一塊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第三個階段是,以紙筆為載體的文明時期
 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並進一步系統化、科學化,原材料從廢布、秸稈變成了木材,
 工藝也更複雜、專業,生產出來的紙張越來越精細。
 紙張的方便耐用,讓它慢慢變成了文化傳播中相對固定的載體。
 除此以外,記錄工具在這個時期也有很大發展。
 比如說,中國人發明的毛筆,

 古埃及和波斯人將削尖了的蘆葦稈當筆使,歐洲人的鵝毛筆。
 再到後來,歐洲人又發明出鉛筆、鋼筆、圓珠筆、簽字筆這一系列好用的工具,
 人類記錄信息就更方便了。隨著載體和記錄工具的大發展,
 這個時期裡,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也更為劇烈和頻繁,人類文明空前繁榮。
最後一個階段就是,以數字為載體的科技時期
 1956年,IBM公司研發了全球第一個硬盤,僅有5兆字節,
 體積卻有兩個冰箱那麼大,重量超過一噸。

 但發展到現在,存儲容量幾乎已經沒有上限了。

額外:
我們常用的曲別針,你可能不知道,
它竟然代表著挪威人團結一致、抵抗侵略軍的故事。

❤得到-讀書-五招教你成為經濟學知識達人

文章出處:五招教你成為經濟學知識達人


這條音頻我們來教你,怎樣用五招成為一個經濟學知識達人。
這是經濟學家何帆最近在得到訂閱專欄“何帆大局觀”里傳授的。

第一招叫六經注我。
六經原本指的是六本儒家經典,這裡泛指要讀的書。
六經注我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你得有一個疑問,比如說你想知道經濟為什麼會有波動。
帶著這個問題,你再去聽每個經濟學家的觀點,讀他們的書,
然後取捨他們之間的觀點,把他們的知識拆解掉,用來解決自己的問題。這就叫六經注我。


第二招叫慢讀經典,能幫助你係統地學習經濟學領域的知識。
經典該讀多少呢?何帆說,
一個學科,只要你能吃透50篇經典論文,在這個領域就有發言權了。
當然,如果不是專門研究經濟學的話,只需要了解初級的經濟學理論就行
而且在實際問題中,越是基礎的理論,實用性就越強。
所以說慢讀經典是系統學習的一個必要過程。


第三招叫順藤摸瓜
說的是該怎麼選書,你可以跟著一個牛人,把他的書讀透。
比如說你讀了戴蒙德的《槍砲、病菌與鋼鐵》,覺得不錯,
那就可以把作者其他的書都找來讀。
另外,你還可以去一流大學的網站上找年輕教授。
能在一流大學年紀輕輕評上教授,肯定有過人之處。
如果你對他研究的領域感興趣,就可以關注這些學術新星,持續關注他們發布的研究成果。


第四招叫自建體系
何帆說,想學好經濟學,光讀經濟類的書不夠,
歷史和心理學也應該學,而且要建立相關的知識體系。
一方面,想知道未來什麼樣,最好的辦法就是了解過去的歷史。
另一方面,學心理學呢,能發現自己在認知方面的缺陷,
更了解自己,學習起來也更謹慎和謙虛。


最後一招是寫作才能發現問題
讀書的時候,我們的感受是片段的,
你以為你都弄明白了,其實很多關鍵環節和整體的邏輯架構都沒弄清楚。
當你把想法寫下來的時候,才會發現原本以為是天衣無縫的邏輯,還有很多漏洞。
這時候你再帶著問題去閱讀,去完善你的邏輯,學習才能高效率。
在做讀書筆記的時候,千萬不要只是簡單地抄金句,
而是要把書闔上,試著用自己的話把全書內容複述一遍,
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想,這樣做讀書筆記,才能達到學習的效果。

最後總結一下這五招,
第一是六經注我,帶著問題去讀書;
第二是慢讀經典,吃透50篇經典論文;
第三是順藤摸瓜,追著一個牛人讀透他的書;
第四是自建體系,歷史、心理學等知識體係都要建立起來,才能特別有幫助;
第五是寫作才能發現問題,然後改進升級。希望這五條對您能有啟發。

本文源自:得到訂閱專欄“何帆大局觀”
音頻稿:王海
轉載:得到

-----------
主旨:
第一招叫六經注我
 首先你得有一個疑問,比如說你想知道經濟為什麼會有波動。
 帶著這個問題,你再去聽每個經濟學家的觀點,讀他們的書,
 然後取捨他們之間的觀點,把他們的知識拆解掉,用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第二招叫慢讀經典
 一個學科,只要你能吃透50篇經典論文,在這個領域就有發言權了。
 當然,如果不是專門研究經濟學的話,只需要了解初級的經濟學理論就行。
 而且在實際問題中,越是基礎的理論,實用性就越強。
第三招叫順藤摸瓜
 說的是該怎麼選書,你可以跟著一個牛人,把他的書讀透。
 比如說你讀了戴蒙德的《槍砲、病菌與鋼鐵》,覺得不錯,
 那就可以把作者其他的書都找來讀。
 另外,你還可以去一流大學的網站上找年輕教授。
 能在一流大學年紀輕輕評上教授,肯定有過人之處。
第四招叫自建體系
 想學好經濟學,光讀經濟類的書不夠,
 歷史和心理學也應該學,而且要建立相關的知識體系。
 最後一招是寫作才能發現問題。
 讀書的時候,我們的感受是片段的,
 你以為你都弄明白了,其實很多關鍵環節和整體的邏輯架構都沒弄清楚。
 當你把想法寫下來的時候,才會發現原本以為是天衣無縫的邏輯,還有很多漏洞。
 這時候你再帶著問題去閱讀,去完善你的邏輯,學習才能高效率。
 在做讀書筆記的時候,千萬不要只是簡單地抄金句,
 而是要把書闔上,試著用自己的話把全書內容複述一遍,
 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想,這樣做讀書筆記,才能達到學習的效果。

最後一招是寫作能發現問題。
 讀書的時候,我們的感受是片段的,
 你以為你都弄明白了,其實很多關鍵環節和整體的邏輯架構都沒弄清楚。
 當你把想法寫下來的時候,才會發現原本以為是天衣無縫的邏輯,還有很多漏洞。
 這時候你再帶著問題去閱讀,去完善你的邏輯,學習才能高效率。
 在做讀書筆記的時候,千萬不要只是簡單地抄金句,
 而是要把書闔上,試著用自己的話把全書內容複述一遍,
 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想,這樣做讀書筆記,才能達到學習的效果。

❤得到-軍事-文官如何正確干預軍事

文章出處:文官如何正確干預軍事


這條我們說說打仗,就是軍事上的事情要不要全交給將軍來幹。

在戰爭中,軍人的權威性毋庸置疑。不管是蒐集軍事情報,
還是排兵布陣,他們都是行家裡手,所以打仗就應該交給他們。
道理是沒錯,但最近,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梅然在一篇文章裡,
說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很值得一讀。
梅然說,在軍事上,尤其是戰爭問題,文官領導人不能對將軍們放手太多。
軍人雖然在軍事上很專業,但不表示他們對這類問題的見解都在理。


為什麼軍人會出現跑偏的情況呢?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軍人的專業權威性,主要在軍事方面,像軍事裝備,戰略戰術,等等。
但戰爭的涉及面太多了,包括經濟的,社會的,
以及國內外政治等方面,這些很多都是軍人不擅長的。
所以,梅然打了個比方,如果把戰爭主要交給“專業”軍人處理,
就相當於你到飯館吃飯的時候,點什麼菜、吃多少錢,都由專業的大廚看著辦。

第二,戰爭是政治的一部分,戰爭結果要符合政治目標
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時候軍人打仗會追求酣暢淋漓,怎麼打得爽就怎麼來。
但是,打得痛快和符合政治目標是兩回事。
比如,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打仗,普魯士打贏了之後,
將軍們主張乘勝追擊,把奧地利徹底打趴下。
但普魯士首相俾斯麥覺得,與奧地利不能搞得太僵,因為將來說不好還會求到人家,
同時也要防止其他大國出兵干涉,所以應該見好就收,得饒人處且饒人
總之,如果把戰爭比作踢球,很多時候就是要打成一比零,多進一個球都不行。

第三,軍方有時候可能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一旦處理不好戰爭和政治的關係,就容易變得好戰。
比如,一戰爆發的時候,俄國軍方極力主張開戰的原因之一,
就是因為他們在1904年到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打輸了,元氣大傷,
後來在各種戰場上當了好幾年縮頭烏龜,所以他們想藉一戰挽回一些面子。
但其實俄國的實力還沒恢復過來呢,結果一開打,他們又打輸了。

第四,軍事領域的專業知識一般人都不懂
這樣的話,在討論相關問題的時候,
軍方就可能仗著其他人是小白,讓自己處於不容被質疑的地位。
如果一個文官不懂什麼是隱形戰機,不懂登陸戰、反游擊戰怎麼打,
面對滿嘴數據的軍人,難免會心虛,甚至連問問題都不敢了。
比如,一戰之前,德國軍方為了鼓動開戰,把一堆數據丟在皇帝和首相面前,
誇大了俄國出兵的速度,皇帝和首相什麼都不懂,就只能相信軍方了。


那文職領導人該怎麼正確干預呢?
最理想的情況說起來很簡單,就是該出手時就出手,
在不該出手時不出手,該強力介入時強力介入,該點到為止時點到為止。
當然,具體怎麼做,沒有現成的公式能拿來就用,還是要結合實際。
不過,按照一些學者的看法,有些方法是值得借鑒的。
比如,文職領導人可以多補充一些軍事知識。
以色列首位總理兼國防部長戴維-本-古里安,在這方面就是一個楷模。
他覺得自己軍事素養不夠,於是就用​​業餘時間學習軍事知識,軍事見解果然大有長進。
再比如,文職領導人還可以在軍方領導層之外,找一些懂軍事的人士當顧問,
這樣有利於接觸到一些獨立的聲音。
當然,就算文職領導人進行干預,
也不是說為了監督和限制軍方,而是要促進雙方的建設性合作。

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戰略研究教授埃利奧特-科恩就寫過一本書,
叫《最高統帥:戰爭中的元首與他的將軍們》,
裡面主要談了四位政治家:林肯、克萊蒙梭、
丘吉爾和前面說過的以色列首位總理戴維-本-古里安。
他們分別經歷過美國內戰、一戰、二戰和中東戰爭。
這本書裡說,正是這些文職領導人的積極干預,才保證了戰事的成功。

本文源自:公眾號“騰訊思享會”(梅然:打仗的事為何不能全交給將軍們?)
音頻稿:亞平寧
轉載:得到

-----------
主旨:
在軍事上,尤其是戰爭問題,文官領導人不能對將軍們放手太多,原因有四。
1. 軍人的專業權威性,主要在軍事方面
 但戰爭的涉及面太多了,包括經濟的,社會的,
 以及國內外政治等方面,這些很多都是軍人不擅長的。
2. 戰爭是政治的一部分,戰爭結果要符合政治目標
 有時候軍人打仗會追求酣暢淋漓,怎麼打得爽就怎麼來。
 但是,打得痛快和符合政治目標是兩回事。
 比如,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打仗,普魯士打贏了之後,
 將軍們主張乘勝追擊,把奧地利徹底打趴下。
 但普魯士首相俾斯麥覺得,與奧地利不能搞得太僵,因為將來說不好還會求到人家,
 同時也要防止其他大國出兵干涉,所以應該見好就收,得饒人處且饒人。
3. 軍方有時候可能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比如,一戰爆發的時候,俄國軍方極力主張開戰的原因之一,
 就是因為他們在1904年到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打輸了,元氣大傷,
 後來在各種戰場上當了好幾年縮頭烏龜,所以他們想藉一戰挽回一些面子。
4. 軍事領域的專業知識一般人都不懂
 軍方就可能仗著其他人是小白,讓自己處於不容被質疑的地位。
 比如,一戰之前,德國軍方為了鼓動開戰,把一堆數據丟在皇帝和首相面前,
 誇大了俄國出兵的速度,皇帝和首相什麼都不懂,就只能相信軍方了。
那文職領導人該怎麼正確干預呢?
最理想的情況說起來很簡單,就是該出手時就出手,
在不該出手時不出手,該強力介入時強力介入,該點到為止時點到為止。
具體作為,比如,文職領導人可以多補充一些軍事知識。
再比如,文職領導人還可以在軍方領導層之外,找一些懂軍事的人士當顧問。

❤得到-中史-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

文章出處: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


這條音頻的內容是,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啥?

過去大家都覺得,隋朝滅亡是因為隋煬帝楊廣荒淫無道。
比如說,楊廣非常好色,還搞了許多大工程,
像開鑿大運河、打高麗、下江南啊這些,這裡面哪一項都夠老百姓受的。
老百姓沒法生存了,只好抄起傢伙反抗。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歷史學者卜憲群和雷聞,從一個全然不同的角度解釋了這個問題,那他們是怎麼說的呢?


咱們都知道,楊廣的年號叫“大業”,意思就是做一番大事業。
他還給自己定下了“尚秦漢之規摹”的人生目標,
意思就是他要學習秦始皇和漢武帝,完成王朝的統一。
如果咱們去看歷史材料,就會發現,楊廣不但不荒淫,相反還非常勤奮。

舉個例子,楊廣曾經領著部隊穿越過海拔四千多米的祁連山,
又在燕支山會見來自西域各國的商人和使者,被戰亂破壞了的絲綢之路,
幾百年之後,在楊廣的努力下又繁榮了起來。

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楊廣一刻也沒有閒著。
為了建立一個大帝國,楊廣不停的奔走打仗,他的足跡連起來,不知道要繞地球多少圈。
在當皇帝的十四年裡,楊廣真正住在長安的時間不到兩年,住在洛陽的時間不到四年,
其餘的時間都在各地視察工作。
因為中國太大,人生又太短暫,想要盡快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楊廣不能停下來。

按理說,皇帝這麼勤政,國家應該越來越富強,
可正是因為楊廣的勤奮,才讓隋朝那麼快就滅亡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就不得不提隋煬帝三征高麗了,
咱們知道,從東漢末年到隋朝建立,中國一直處於戰亂,
偏遠的遼東半島一直沒控制在中原王朝的手裡。
要知道,遼東原來是漢朝的四郡地,是中國統一王朝的一部分。
遼東沒有收復,國家的統一就沒有完成。

到了楊廣當皇帝的時候,國家剛剛穩定下來。
立志要做一番大事的楊廣更是下定決心要攻打高麗,徹底解決遼東問題。

第一次攻打高麗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隋朝一定能輕鬆獲勝,
因為當時隋朝的軍隊剛剛打敗了陳國,比起陳國來,高麗簡直就不值一提。
可楊廣忽略了遼東半島、朝鮮半島的地理環境。
隋朝的軍隊出海作戰,基本沒有什麼優勢,三十五萬隋軍將士幾乎全軍覆沒。

可楊廣很快又組織了第二次東征,
就在高麗馬上就要投降的時候,隋朝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叛亂,許多貴族也起來支持叛亂。
隋煬帝只好帶著部隊回來,最後叛亂解決了,收復遼東的機會也錯過了。

咱們都知道,打仗就是在不停地死人和花錢,勞動力戰死了,
自然沒有人從事生產了,而且戰爭的物資要靠人力運輸。
老百姓要么當兵在戰場上戰死,要么當苦力在路上累死,日子過得那可真叫水深火熱。
根據統計,攻打高麗的兵役、徭役量超過了隋代幾項大工程的總和,
也就是說,隋朝的人力物力基本上全用到了高麗戰場上。

這樣大的消耗,別說是高麗了,就是強大的隋朝也受不了,
所以在隋煬帝第三次打高麗的時候,高麗實在撐不住了,只好向隋朝投降。

這樣,隋朝取得了表面上的勝利,可整個國家也被戰爭給搞垮了,
老百姓的日子過不下去了,只好抄起傢伙來反抗隋朝,
統治階級內部本來就不穩定,農民剛起義,各地的世族就紛紛起兵來反對隋朝。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隋煬帝在江都被叛軍殺死,隋朝也就跟著滅亡了。

所以我們看,隋朝滅亡根本不是楊廣多麼的荒淫無道,
而是因為他太心急了,為了實現他的目標,
楊廣沒有給剛剛從戰爭中走出來的老百姓休養的時間,
反而心急的搞起國家建設和統一事業來了,最後整個國家也被楊廣的急政給搞垮了。

本文源自:《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兩宋》
音頻稿:張欣浩
轉載:得到


---------------
主旨:
楊廣的年號叫“大業”,意思就是做一番大事業。
他還給自己定下了“尚秦漢之規摹”的人生目標,
意思就是他要學習秦始皇和漢武帝,完成王朝的統一。
如果咱們去看歷史材料,就會發現,楊廣不但不荒淫,相反還非常勤奮。
按理說,皇帝這麼勤政,國家應該越來越富強,
可正是因為楊廣的勤奮,才讓隋朝那麼快就滅亡了。主因是隋煬帝三征高麗。
第一次攻打高麗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隋朝一定能輕鬆獲勝,
但隋朝的軍隊出海作戰,基本沒有什麼優勢,三十五萬隋軍將士幾乎全軍覆沒。
第二次東征,隋朝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叛亂,許多貴族也起來支持叛亂。
隋煬帝只好帶著部隊回來,最後叛亂解決了,收復遼東的機會也錯過了。
隋煬帝第三次打高麗的時候,高麗實在撐不住了,只好向隋朝投降。
隋朝取得了表面上的勝利,可整個國家也被戰爭給搞垮了,
老百姓的日子過不下去了,只好抄起傢伙來反抗隋朝,
統治階級內部本來就不穩定,農民剛起義,各地的世族就紛紛起兵來反對隋朝。
隋朝滅亡根本不是楊廣多麼的荒淫無道,而是因為他太心急了,為了實現他的目標,
楊廣沒有給剛剛從戰爭中走出來的老百姓休養的時間,
反而心急的搞起國家建設和統一事業來了,最後整個國家也被楊廣的急政給搞垮了。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得到-行銷-為什麼營銷越來越難

文章出處:為什麼營銷越來越難


這條音頻說的是,為什麼營銷越來越難?

營銷達人李叫獸最近寫了篇文章說,他做了個小調查,
結果顯示,大部分搞營銷的人都覺得,營銷越來越難,
用戶的注意力越來越分散,流量越來越貴,就算花錢也收不到好的效果。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李叫獸專門分析了這個問題,我來給您說說。


首先,李叫獸把營銷戰略分成了兩種類型,一種叫價值攫取型,一種叫價值創造型。
什麼叫價值攫取型呢?就是想辦法爭取更多存量資源,
比如買更好的廣告位、找頂級的代言人等等。
什麼叫價值創造型呢?就是要改變資源的利用方式,創造新價值。
比如給營銷活動想一個更容易引起用戶共鳴的主題,探索用戶真正的需求等等。


李叫獸說,以前大部分營銷人把精力放在了價值攫取型工作上。
因為這種工作雖然成本高,但是做起來相對容易。
比如你找到了一個廣告渠道,往裡邊投很多錢買資源就行。
像上世紀90年代,消費者除了電視和報紙,獲取外界信息的渠道很少。
當時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
就可以在電視台的黃金時間打廣告,找大牌明星代言,一路領先。

但是現在資源流動越來越快,
想依靠過去品牌的成功建立信任,來秒殺後來的不知名品牌,越來越難。
比如國外有個研究發現,在點評類網站越火爆的地方,
連鎖餐廳的生意就越差,獨立餐廳的生意越好。為什麼呢?
因為以前消費者信息閉塞,碰到一個不知名餐廳,不知道質量好不好,不敢進去吃。
雖然像肯德基這樣的知名品牌,口味沒什麼新鮮的,但是質量有保障。
現在呢,直接打開點評,看餐廳有幾顆星就行。
獨立餐廳只要做得好,也能吸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


在這種社會環境下,
前邊說過的價值創造型工作就有了越來越多的機會,
而且新的產品也更容易找到合適的銷售渠道。
比如在超市貨架上,高端的橄欖油和低價花生油放在一起,顯得很貴,自然很難賣。
現在呢,在電商平台上,高檔橄欖油被歸類到“健康生活用品”,銷量比以前高得多。

不過,價值創造型工作說起來簡單,其實很多人繞不過來。
比如一家裝修公司,想策劃一個刷爆朋友圈的活動,
但是裝修是個低頻次、高價位、高決策門檻的產品,
100個看到的人,不一定有一個需要裝修。
這樣的活動即便策劃出來,也未必能達到效果。


李叫獸說,要按照價值創造型的思路做營銷,得徹底轉變思維,想清楚怎麼讓資源增值。
比如同樣是找代言人,一般的思維是找大牌明星,他的粉絲可以成為我的用戶。
但是所有品牌找代言人都有這個效果,代言人這個資源就沒有增值。
高德地圖找林志玲代言,就把她的聲音錄成導航,這就是相同的資源帶來了增值。

最後,李叫獸總結說,
營銷越來越難,本質上是因為價值攫取型工作越來越受到局限。
價值創造型工作呢,成本有限,但是工作起來難度比較大,
沒有明確的路徑方法,單靠勤奮和努力很難做出來。
無論如何,想做好營銷,還是要轉變思路,從價值攫取轉向價值創造。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李叫獸”(為什麼你感覺營銷變難了?)
音頻稿:王鵬
轉載:得到

--------------------
主旨:
營銷戰略分成了兩種類型,一種叫價值攫取型,一種叫價值創造型。
什麼叫價值攫取型呢?就是想辦法爭取更多存量資源,
比如買更好的廣告位、找頂級的代言人等等。
什麼叫價值創造型呢?就是要改變資源的利用方式,創造新價值。
比如給營銷活動想一個更容易引起用戶共鳴的主題,探索用戶真正的需求等等。

以前大部分營銷人把精力放在了價值攫取型工作上。
因為這種工作雖然成本高,但是做起來相對容易。
比如你找到了一個廣告渠道,往裡邊投很多錢買資源就行。
但是現在資源流動越來越快,
想依靠過去品牌的成功建立信任,來秒殺後來的不知名品牌,越來越難。
例如:以前消費者信息閉塞,碰到一個不知名餐廳,不知道質量好不好,不敢進去吃。
雖然像肯德基這樣的知名品牌,口味沒什麼新鮮的,但是質量有保障。
現在呢,直接打開點評,看餐廳有幾顆星就行。
獨立餐廳只要做得好,也能吸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

營銷越來越難,本質上是因為價值攫取型工作越來越受到局限。
價值創造型工作呢,成本有限,
但是工作起來難度比較大,沒有明確的路徑方法,單靠勤奮和努力很難做出來。
無論如何,想做好營銷,還是要轉變思路,從價值攫取轉向價值創造。

得到-外史-大龍蝦也曾招人嫌

文章出處:大龍蝦也曾招人嫌


這條音頻要給您介紹一本新書,叫《趣味生活簡史》,作者是著名作家比爾-布萊森。

趣味在哪兒呢?書裡說,我們住的房子每一個組成部分,
比如廚房、臥室、衛生間,都有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來歷和故事。
比如玻璃窗曾經是奢侈品,大龍蝦還招人嫌棄過。
作者舉的大都是英國的例子,接下來我就給你講幾個。

先說窗戶,要是現在哪個房子四面都是牆,沒窗戶,恐怕你會覺得是天方夜譚。
但是在三百多年前的英國,普通窗戶都是奢侈的。
因為打開窗戶有更多的新鮮空氣和明亮光線,英國就徵收窗戶稅。
人們本來可以開窗的就不開了,有的幹脆直接用磚頭堵上。
能開得起窗戶的都是富裕人家。
要是能安裝玻璃窗的,更不是一般人。當時的玻璃稀罕到什麼程度呢?
有的人出門之前,得把玻璃窗卸下來,生怕風一刮玻璃就碎掉了。
還有人特別註明,房子留給妻子,但是玻璃窗要留給兒子。


再來說說,廚房裡又發生過哪些故事呢?
維多利亞時代,一些大家庭,想吃上一口熱飯菜都不容易。為什麼呢?
因為家裡太大,就像迷宮,廚房距離餐桌有一兩百米,一盤菜還沒上桌就涼了。
一些權貴大戶甚至要修建室內鐵路,保證飯菜一出鍋,馬上就能上餐桌。


當時人們吃什麼呢?基本上附近出產什麼就吃什麼。
書裡說,現在又貴又好吃的大龍蝦,曾經也招人嫌棄。 
100多年前,在英國沿海城市,大龍蝦氾濫成災。連犯人和孤兒,都能頓頓吃龍蝦。
這也吃不完,好多龍蝦被碾碎撒到地里當肥料。
僕人還會專門跟主人簽訂一份書面協議,
要求主人保證,一星期不能給他們吃龍蝦超過兩頓。
直到幾十年之後有了冷藏火車,大龍蝦能從海邊運到內地,價格才漲上去。


再說說英國人的下午茶。我們都知道,英國人喜歡往茶裡加糖。
書裡說,在四百多年前,
英國人第一次吃到糖,覺得這種滋味特別好,不管什麼食物都要加糖。
像雞蛋、肉、土豆,都得做成甜的。
物以稀為貴,一開始糖比較稀缺,價格也很高,能吃得起糖,就說明這不是普通人。
要是吃糖吃到牙齒變黑,就更顯得尊貴。
當時就流行把牙齒塗黑,一見人就咧嘴露出一口黑牙,為的就是顯擺自己有錢,天天吃糖。


說完了糖,再說說咖啡。
一開始,英國人不愛喝咖啡,嫌咖啡苦,顏色黑黑的也不好看。
但是牛津大學的師生喜歡咖啡的提神功能,牛津的咖啡館也迅速開了幾十家。
不過,倫敦的咖啡館開張,要比牛津晚幾年。
倫敦第一家咖啡館的老闆,用了兩種營銷手段,成功把喝咖啡變成了一種風尚。
這兩種手段一種是請有名望的人說咖啡好,形成口碑效應;
另一種是宣傳咖啡的神奇功效,
比如能治療頭疼、風寒、痛風、壞血病等等。這些營銷套路跟現在的也差不多。


除了這些,這本書還說,
在100多年前的倫敦,衛生設施特別少,哪怕是富麗堂皇的酒店,
600個房間一共也只配了 4 間廁所,跟現在不能比。
還有,戴假髮這種時尚行為,最早是在男人裡開始流行的。
假髮越大,說明身份越高貴。
為了戴假髮能好受一點,好多人甚至剃了光頭。
等男人們戴假髮這陣風過去,假髮才開始在婦女中間流行起來,直到今天。

你看,日常生活中一些很平常的物件,都是時代進步、觀念更新的產物。如果你對這些平常物件背後的歷史感興趣,可以看看這本《趣味生活簡史》。

本文源自:《趣味生活簡史》
音頻稿:曾翔
轉載:得到

-------
主旨:
以英國歷史為例,
1. 窗戶
 假如現在哪個房子四面都是牆,沒窗戶,恐怕你會覺得是天方夜譚。
 但是在三百多年前的英國,普通窗戶都是奢侈的。
 因為打開窗戶有更多的新鮮空氣和明亮光線,英國就徵收窗戶稅。
2. 廚房
 維多利亞時代,一些大家庭,想吃上一口熱飯菜都不容易。為什麼呢?
 因為家裡太大,就像迷宮,廚房距離餐桌有一兩百米,一盤菜還沒上桌就涼了。
 一些權貴大戶甚至要修建室內鐵路,保證飯菜一出鍋,馬上就能上餐桌。
3. 龍蝦
 現在又貴又好吃的大龍蝦,曾經也招人嫌棄。
 100多年前,在英國沿海城市,大龍蝦氾濫成災。連犯人和孤兒,都能頓頓吃龍蝦。
 這也吃不完,好多龍蝦被碾碎撒到地里當肥料。
 僕人還會專門跟主人簽訂一份書面協議,
 要求主人保證,一星期不能給他們吃龍蝦超過兩頓。
 直到幾十年之後有了冷藏火車,大龍蝦能從海邊運到內地,價格才漲上去。
4. 糖
 英國人第一次吃到糖,覺得這種滋味特別好,不管什麼食物都要加糖。
 像雞蛋、肉、土豆,都得做成甜的。
 物以稀為貴,一開始糖比較稀缺,價格也很高,能吃得起糖,就說明這不是普通人。
 要是吃糖吃到牙齒變黑,就更顯得尊貴。
 當時就流行把牙齒塗黑,一見人就咧嘴露出一口黑牙,
 為的就是顯擺自己有錢,天天吃糖。
5. 假髮
 戴假髮這種時尚行為,最早是在男人裡開始流行的。
 假髮越大,說明身份越高貴。為了戴假髮能好受一點,好多人甚至剃了光頭。

得到-中史-劉秀為何忍讓匈奴?

文章出處:劉秀為何忍讓匈奴?


這一條為大家說說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毛澤東在點評《東觀漢記》時,
給了這個東漢皇帝三個評價: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
這其中有一條“最會打仗”,可是在歷史上,劉秀對於匈奴的挑釁卻曾經一忍再忍。
這是為什麼呢?歷史作家覃仕勇最近在他的文章中給出了問題的答案。


咱們還是從劉秀的“最會打仗”說起。
西漢末年天下大亂,各地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鬧革命,這其中就有一支軍隊是劉秀領導的。
隨著形勢的發展,劉秀與新莽軍隊在河南昆陽開戰了,
當時劉秀一幫人馬只有兩萬多,王莽軍隊的兵力號稱四十二萬,
乍一看想要打贏這場仗基本沒可能。
可劉秀就是劉秀,
最會打仗那可不是虛的,他挑選了兩千人作為敢死隊,竟然以少勝多地擊敗了王莽。
昆陽戰役後,起義軍一天天壯大,從白手起家到奪取政權
,劉秀僅花了十年時間就掃平天下,坐上了龍椅。
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就認為劉秀打江山的難度,比劉邦大多了。


劉秀當了皇帝之後,雖說是天下初定,其實在局部地方,戰爭還在繼續。
漢朝邊境上那些少數民族,比如匈奴、鮮卑等部落,時不時就來騷擾一下。
按說劉秀那麼會打仗,手下都是精兵悍將,教訓一下匈奴,肯定是不在話下。
可劉秀呢,面對匈奴的騷擾,就是按兵不動,為了減少邊境上的軍事摩擦,
他下令把邊境的六萬多居民全部搬到居庸關以東,還下令減少兵役調度。

當時,連匈奴周邊的西域各國對於匈奴的侵犯都忍不下去了,
聯名寫信給劉秀,要求一起聯合起來對抗西域,劉秀接了信,卻沒理這茬。
後來匈奴國內鬧災荒,又加上國內貴族內訌,
眼看就要玩完了,面對這樣一個大好機會,劉秀還是沒有動手。
劉秀這麼一忍再忍,讓手下的大臣們都看不下去了,
咱們聽到這裡,也納悶啊,最會打仗的劉秀,為什麼對匈奴這麼一忍再忍呢?

這就要說到劉秀當了皇帝之後的形勢和他對於匈奴的政策了。


劉秀當時對於匈奴的政策,主要是安撫為主,
只要不影響漢朝政權,劉秀總體是想和匈奴保持一種友好的關係。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當時劉秀剛當上皇帝,政權還不穩固,
對於劉秀來說,穩固內部顯然比對付匈奴更重要。

第二,國內的老百姓在改朝換代的過程中經歷了混戰,都希望過安寧日子,
不打仗,能起到安定民心的作用。

第三,劉秀把西域和匈奴其實是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待,
西域在漢朝和匈奴之間本身就是一個敏感話題,
漢朝如果在建國初年就明顯傾向於西域,那就有可能會引起匈奴的戰爭。
在這樣的考慮之下,就沒有對匈奴動武

可是在劉秀心裡,並不是害怕匈奴,也不是不想拿下匈奴。
當時有個大臣看著匈奴不斷找茬儿鬧事,就要求出兵,
劉秀說了一句話,他說如果用國家三分之一的力量就能滅掉匈奴,當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可是當時匈奴的力量也很強大,出兵滅掉匈奴,結果基本上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
這樣的事,對於剛坐上龍椅的劉秀當然不肯幹了。

後來漢朝國力逐漸強大,到了劉秀的兒子漢明帝的時候,
才有了出擊匈奴,班超出使西域等一系列的歷史事件,
最終徹底消滅了匈奴的威脅,也全面控制了西域。

也正是因為劉秀在面對匈奴挑釁的局面下,
以時間換空間,在國內展開一系列增強國力的政策,才有了“光武中興”的局面。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我們愛歷史”(最會打仗的皇帝,為何對匈奴的挑釁一再忍讓)
音頻稿:王淵
轉載:得到

-----------
主旨:
劉秀當了皇帝之後,雖說是天下初定,其實在局部地方,戰爭還在繼續。
漢朝邊境上那些少數民族,比如匈奴、鮮卑等部落,時不時就來騷擾一下。
按說劉秀那麼會打仗,手下都是精兵悍將,教訓一下匈奴,肯定是不在話下。
可劉秀呢,面對匈奴的騷擾,就是按兵不動,為了減少邊境上的軍事摩擦,
他下令把邊境的六萬多居民全部搬到居庸關以東,還下令減少兵役調度。
劉秀當時對於匈奴的政策,主要是安撫為主,
只要不影響漢朝政權,劉秀總體是想和匈奴保持一種友好的關係。這是為什麼呢?
1. 先安內
 當時劉秀剛當上皇帝,政權還不穩固,
 對於劉秀來說,穩固內部顯然比對付匈奴更重要。
2. 民心向背
 國內的老百姓在改朝換代的過程中經歷了混戰,都希望過安寧日子,
 不打仗,能起到安定民心的作用。
3. 匈奴、西域一體考量
 劉秀把西域和匈奴其實是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待,
 西域在漢朝和匈奴之間本身就是一個敏感話題,
 漢朝如果在建國初年就明顯傾向於西域,那就有可能會引起匈奴的戰爭。
 在這樣的考慮之下,就沒有對匈奴動武。
後來漢朝國力逐漸強大,到了劉秀的兒子漢明帝的時候,
才有了出擊匈奴,班超出使西域等一系列的歷史事件,
最終徹底消滅了匈奴的威脅,也全面控制了西域。
也正是因為劉秀在面對匈奴挑釁的局面下,
以時間換空間,在國內展開一系列增強國力的政策,才有了“光武中興”的局面。

❤得到-心理-自負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學到的?

文章出處:自負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學到的?


這條音頻我們聊一聊自負,也就是為什麼人總會高估自己。

最近有本新書,很值得一讀,書名叫《狡猾的情感》,
作者是經濟學教授埃亞爾-溫特,他所在的希伯來大學理性研究中心,
是決策研究領域最頂尖的機構之一。這本書裡提到一個觀點,
就是我們很難擺脫自負,大多數人都會高估自己,覺得自己比別人強

我們先說一個發生在二戰時候的事情,
看看自負是怎麼影響我們的判斷的。當時美國要轟炸日軍佔領的塞班島。
因為塞班島離美國很遠,所以飛行員要往返很多次進行轟炸,這樣被擊中的風險就提高了。
於是,為了把犧牲人數降到最低,
美軍找到一位統計學專家,成立了研究小組,讓他們給一個最佳方案。
最終,這個小組給出的方案竟然是抽籤。
所有的飛行員抽籤,選出四分之一的人去執行任務。
因為通過計算,當飛機裝滿炸彈的時候,只需要四分之一的飛行員就夠了。
但裝滿炸彈之後,飛機的燃料就只夠飛單程。
也就是說,在這個方案裡,
被選中的人肯定有去無回,但同時意味著每名飛行員有75%的生還率。
而在其他方案中,生還率都比這個要低得多。

結果你肯定猜得到,沒有一個飛行員同意這個方案,
大家寧願執行多次飛行任務,也不願抽籤來決定生死。
不過最後由於其他戰略部署,這次飛行任務被取消了。

飛行員不願抽籤,就和自負有關。書裡把這個現象叫做“我不會中槍”綜合徵。
每個飛行員都覺得自己的技術比別人強,覺得被擊中的肯定不是我。
但是根據專家計算,裝載彈藥的飛機操控性很差,每次突擊的成敗完全聽天由命。
抽籤這種方法,表面上看起來不公平,
但其實犧牲的人數是最少的,因為每名飛行員被選中的概率是相等的。


那我們是天生就自負嗎?書裡說不是,我們的這種自負,是後天學到的。
因為我們沒辦法知道自己是比平均水平高,
還是比平均水平低,所以我們就要通過很多提示,隨時修正自己的認知。
比如你炒菜,如果早上炒雞蛋炒糊了,你就得到一個負面提示,覺得自己做菜可能不太行;
如果你請客吃飯,做的菜都被客人吃光了,
你就得到了一個正面提示,覺得自己做菜很厲害。
對於各種技能,我們都是通過這些外界提示,來修正自己,
然後判斷自己到底是比別人強,還是比別人差。

你會說,這不是挺好的嗎?那為什麼我們還會自負呢?
原因就是,只有在評估別人的時候,我們才會準確地修正自己的看法。
換成自己,我們就會只記住正面的,忽視負面的。
還是拿做飯舉例子,
一般人評價自己的時候,只會記住自己做的最好的菜,炒糊菜他就給忘了。


當然,自負也不完全是負面的,自負也有它的優勢。
比如,在資源和領地的競爭中,
自負會讓你發自內心覺得自己比別人強,這種自信的表現可以震住敵人。
自負的另一個優勢是能幫我們形成樂觀的情緒,
假如在原始社會,有兩個獵人,一個樂觀,一個悲觀。
樂觀的獵人一起來就去打獵,相信自己肯定能抓住野豬,
悲觀的人正好相反,覺得自己出門打獵肯定打不到,然後就不去打獵了。
你說這兩個人誰抓住野豬的概率更高?
所以,接受不現實幻象,有時候能讓生活更輕鬆,增加了我們的生存概率。
當然,前提是這種美好的幻像沒有太脫離實際。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一些內容,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狡猾的情感》
音頻稿:亞平寧
轉載:得到

------------
主旨:
我們的這種自負,是後天學到的。
因為我們沒辦法知道自己是比平均水平高,
還是比平均水平低,所以我們就要通過很多提示,隨時修正自己的認知。
比如你炒菜,如果早上炒雞蛋炒糊了,你就得到一個負面提示,覺得自己做菜可能不太行;
如果你請客吃飯,做的菜都被客人吃光了,
你就得到了一個正面提示,覺得自己做菜很厲害。
對於各種技能,我們都是通過這些外界提示,來修正自己,
然後判斷自己到底是比別人強,還是比別人差。


你會說,這不是挺好的嗎?那為什麼我們還會自負呢?
原因就是,只有在評估別人的時候,我們才會準確地修正自己的看法。
還是拿做飯舉例子,
一般人評價自己的時候,只會記住自己做的最好的菜,炒糊菜他就給忘了。

自負也不完全是負面的,自負也有它的優勢。
比如,在資源和領地的競爭中,
自負會讓你發自內心覺得自己比別人強,這種自信的表現可以震住敵人。
自負的另一個優勢是能幫我們形成樂觀的情緒。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得到-科學-天才兒童真的有!

文章出處:天才兒童真的有!

這條音頻來說說,世界上真的有天才兒童嗎?

最近,《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說美國學者斯坦利做了一項幾十年的跟踪研究,
發現世界上確實存在天才兒童,而且好好培養的話,天才兒童更容易成才。
這個研究結果很厲害,我來給您詳細說說。

這個研究是怎麼做的呢?斯坦利教授找了一批12到14歲的孩子,
給他們做SAT考試,也就是美國高考的數學卷子,
把那些能考到前1%名次的孩子挑出來,對他們進行追踪研究。
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篩選一批孩子,45年裡追踪研究了超過5000名孩子。
這些孩子裡出現了一批名人,像數學家陶哲軒、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
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以及音樂人Lady Gaga。
其他人雖然不像這幾位這麼有名,
但是也成了著名的科學家、學者、億萬富翁,都是我們眼裡的成功人士。


這個研究有這麼幾點特別值得分享:
第一,天才兒童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呢?
一是天賦異禀很重要,尤其是數學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
跟天賦比起來,後期的刻意練習,以及環境因素,重要性就沒那麼強了。
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兒童時期智力排在前1%的孩子,
也就是一百個孩子裡邊有一個,獲得高學位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5倍。
智力排在前0.01%的孩子,也就是一萬個孩子裡邊有一個,
獲得高學位的概率是普通人的50倍。

二是空間能力很重要
比如能記住空間中不同物體的關係,能估算一瓶水倒在不同容器裡的水位。
研究表明,那些數學和語言能力不怎麼突出,
但是空間能力出色的孩子,往往更能成為工程師、建築師和醫生。


第二,找到天才兒童還不夠,還得培養,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跳級,學那些應該給更大孩子看的東西。
在一組對比實驗裡,
跳級的天才兒童獲得博士學位或者取得專利的概率,比沒跳級的孩子高60%。
如果不讓他們跳級,就讓他們去學大學的學習資料,
這樣未來可能發表更多論文,獲得更多專利。
有的家長覺得跳級對孩子的社交能力不好,
但是研究者發現,這種擔心針對的是普通孩子,
對於天才兒童來說,跳級反而有助於培養他們的社交能力和學術能力。


第三,天才兒童還是得需要外界幫助
其中標準化的考試就是一個手段,可以用來激勵不同層次的孩子發揮潛力。
不過,不要讓分數成為唯一的判斷標準,用來限制孩子的選擇。
高分能說明一個孩子能力比較強,學習動機也強;
但是低分就有很多因素,比如文化背景、考試狀態等,不能說明一個孩子能力差。

以上就是最新的關於天才兒童的研究,供您參考。

本文源自:《Nature》2016年7月刊《How to raise a genius: lessons from a 45-year study of super-smart children》
稿:王鵬
轉載:得到

----------
主旨:
1. 天才兒童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呢?
 (1)是天賦異禀很重要
 尤其是數學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
 跟天賦比起來,後期的刻意練習,以及環境因素,重要性就沒那麼強了。
 (2)空間能力很重要
 比如能記住空間中不同物體的關係,能估算一瓶水倒在不同容器裡的水位。
2. 找到天才兒童還不夠,還得培養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跳級,學那些應該給更大孩子看的東西。
 有的家長覺得跳級對孩子的社交能力不好,
 但是研究者發現,這種擔心針對的是普通孩子,
 對於天才兒童來說,跳級反而有助於培養他們的社交能力和學術能力。
3. 天才兒童還是得需要外界幫助
 其中標準化的考試就是一個手段,可以用來激勵不同層次的孩子發揮潛力。
 不過,不要讓分數成為唯一的判斷標準,用來限制孩子的選擇。

❤得到-中史-包青天大義滅親是假的

包青天大義滅親是假的

這條音頻講的內容是:我們認為包公上斬貪官,
下斬刁民,當機立斷,大義滅親,這些都是假的,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包青天的故事大家都聽過,他手持尚方寶劍,端坐開封府,
貪官污吏落他手裡,多半是鍘刀伺候,就給咔嚓咔嚓了,聽起來特別帶勁。
但是,有一個真相你必須知道,那就是包拯雖然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
我們所熟悉的包青天的故事都是假的。為啥這麼說?
歷史學者吳鉤的一篇文章給我們解釋了原因,下面給您說說。

首先,戲裡面演的都是:
包青天手拿尚方寶劍,伺候罪犯就上虎頭鍘、狗頭鍘,甚至龍頭鍘。
但事實上,這些司法道具,包公那會兒根本就沒有。
我們知道,包拯是在北宋時期,
而尚方寶劍“先斬後奏”的制度,是明朝萬曆年間才有的,要晚好幾百年。
還有虎頭鍘,吳鉤說,我國歷朝歷代都沒有用鍘刀來行刑的,
這很可能是元朝時候的民間文人,從蒙古人鍘草的鍘刀獲得靈感,給搬到包公戲裡來了。
還有像犯人押上來,然後嫌犯跪下,
這個儀式也是元朝才有,宋朝那會兒犯人是站著受審,不用下跪。


再有,我們所看到的包公,不管是大案小案,刑事案民事案,
都由老包一個人在忙,好像偌大一個開封府,只有他一個法官。
其實,宋代的司法機構設置是很健全的,
一般的州郡,設有三個法院,分別叫:當置司、州院與司理院。
首都開封府這樣的大地方,州院、司理院還會分設左右院,相當於有五個法院。
所以一個案件,不可能像戲裡演的那樣,一個包拯就全權負責了。


還有,宋代的司法程序完全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
一樁案子,包公當庭審完宣判,大喝一聲“虎頭鍘伺候”,就把罪犯斬了。
其實,宋代的司法很重視分權制衡,案件要經歷很多部門、很多個環節,
尤其是刑法案件,首先是緝拿犯罪嫌疑人,蒐集犯罪證據。
然後,交給庭審部門,把犯罪事實審訊清楚。
接著由另外一位法官向被告人復核案情。
如果被告喊冤,前面的庭審程序就要換法庭推倒重來。
如果被告人沒喊冤,就可以進入下一環節,核查卷宗有沒有疑點,
沒有的話,查出犯罪嫌疑人觸犯了哪條法律,起草判決書。
但是,即使判決書出來了也不能直接定罪,
還要把判決書送到法院的首席法官那做正式定判,判定沒問題,
被告也表示伏法,案子才可以告一段落。
但也要中央派駐在當地的法院審核通過了,才可以執行。
所以你看,這一整套程序說下來,大家就明白了,
包公辦案不可能是當場抓人、當庭審問,就地正法的。


另外,還有一點很有意思。
我們總說包公正直,就會說到他大義滅親,斬了侄子包勉,吳鉤說這也不可能。
因為第一,包拯家風清廉,並沒有腐敗侄兒。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宋代有嚴格的迴避制度。
法院受理訴訟案,開庭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核定哪些法官需要迴避。
也就是說,包拯作為叔叔,是不可能審自己侄子的案子的。

所以你看,我們所熟悉的包公,也就是戲裡還有電視劇裡演的,
雖然確實很鼓舞人,但這只是人們為了傳播司法公正而文學化的一種形象,
想要了解真正的包拯和他所處的時代,還要從史實出發才行。

本文源自:《同舟共進》雜誌(被“包公戲”遮蔽的宋朝司法制度)
稿:徐棄疾
轉載:得到

-------------
主旨:
我們所熟悉的包青天的故事都是假的。為啥這麼說?
包青天手拿尚方寶劍,伺候罪犯就上虎頭鍘、狗頭鍘,甚至龍頭鍘。
但事實上,這些司法道具,包公那會兒根本就沒有。
我們知道,包拯是在北宋時期,
而尚方寶劍“先斬後奏”的制度,是明朝萬曆年間才有的,要晚好幾百年。
還有虎頭鍘,我國歷朝歷代都沒有用鍘刀來行刑的,
這很可能是元朝時候的民間文人,從蒙古人鍘草的鍘刀獲得靈感,給搬到包公戲裡來了。
還有像犯人押上來,然後嫌犯跪下,
這個儀式也是元朝才有,宋朝那會兒犯人是站著受審,不用下跪。

我們所看到的包公,不管是大案小案,刑事案民事案,
都由老包一個人在忙,好像偌大一個開封府,只有他一個法官。
其實,宋代的司法機構設置是很健全的,
一般的州郡,設有三個法院,分別叫:當置司、州院與司理院。
首都開封府這樣的大地方,州院、司理院還會分設左右院,相當於有五個法院。
刑法案件,首先是緝拿犯罪嫌疑人,蒐集犯罪證據。
然後,交給庭審部門,把犯罪事實審訊清楚。
接著由另外一位法官向被告人復核案情。
如果被告喊冤,前面的庭審程序就要換法庭推倒重來。
如果被告人沒喊冤,就可以進入下一環節,核查卷宗有沒有疑點,
沒有的話,查出犯罪嫌疑人觸犯了哪條法律,起草判決書。
但是,即使判決書出來了也不能直接定罪,
還要把判決書送到法院的首席法官那做正式定判,判定沒問題,
被告也表示伏法,案子才可以告一段落。

另外,還有一點很有意思。
我們總說包公正直,就會說到他大義滅親,斬了侄子包勉,這也不可能。
因為第一,包拯家風清廉,並沒有腐敗侄兒。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宋代有嚴格的迴避制度。

❤得到-商業-做廣告:搜索引擎PK社交網絡

文章出處:做廣告:搜索引擎PK社交網絡


這條音頻說的是,在數字營銷時代,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站這兩種模式,哪種廣告效果更好?

一直以來,廣告業的運作模式都是甲方提出需求,乙方製作,
出來了作品再找消費者集中的地方進行投放。
不過現在時代已經變了,消費者們開始隨心所欲分配自己的時間。
那麼在數字營銷的時代,在哪投廣告,更能找到目標消費者呢?
最近,“好奇心日報”就廣告的兩種新模式——
搜索引擎和社交平台,進行了對比分析,分析的對象,
是在這兩種模式上做得最牛的公司——谷歌和Facebook。
聽完這篇分析,您會對廣告投到哪裡,有更清楚地認識。


我們先來描述一下這兩種模式。
說起谷歌的廣告,有一個特點,就是如果用戶在搜索引擎搜過鐵鍋,
那他打開網頁的時候,就會看到很多鐵鍋的廣告;
Facebook的廣告,完全是另外一種套路,
用戶可能曾在社交平台上對一個汽車廣告點贊,
但他的個人頁面上,卻可能會出現完全沒什麼關係的度假村廣告。

這種不同,其實就代表了兩個模式最根本的差別——產品背後的算法不同。

算法決定了用戶最終會看到什麼廣告。
谷歌的推薦系統,基於用戶搜索行為,包括搜索的歷史記錄等等;
而Facebook獲取的,是用戶的社交信息,
像是居住地、性別、職業,還有用戶在平台上的點贊、留言。

換句話說,
只有當用戶有了意圖之後,也就是有了想買的東西後,
谷歌才開始行動,它推測的是“你想要幹什麼”;
而Facebook在收集信息上更“主動”,它猜測的是“你是誰”,你會需要什麼。
對此,專業人士是這樣解釋的:
“谷歌搜索是讓準備掏錢的消費者找到你,Facebook是讓你找到你想要的目標消費者。”

Facebook因此被認為更適合給品牌做廣告,
而谷歌更適合做直效的廣告,也就是“能促成消費者下單購買”的廣告。
這一點不同,從它們各自的大客戶上也能看出來,
像寶潔、雀巢這樣的快消品公司,強調的是生活方式和品味,
就更偏向於在Facebook上打廣告,但追求訂單轉化的公司,就更願意把錢投給谷歌。

如果把整個銷售行為,看做是一個漏斗,
那谷歌廣告就在最下端,面向的,是那些已經產生了偏好,甚至是馬上準備購買的消費者。
相比之下,Facebook瞄準的,是這個漏斗上一開始的階段。
它影響的人群,是對品牌和產品還沒什麼了解的消費者。
更重要的,是讓消費者對產品或者品牌形成認識。

那麼,谷歌和Facebook,誰代表的模式更有競爭力呢?
文章對此,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它提供的線索,卻非常有參考價值。
說起谷歌,它一直有“數據營銷之王”的稱號,自然是很有競爭力。
不過,在移動端,也就是手機、平板這樣的終端上,Facebook就更有優勢了。
社交平台的分享性、互動性,讓它越來越受廣告主青睞。
可以說,如果你想要影響的是手機用戶,那社交網站更合適。

文章最後強調,影響用戶最有效的方式,
是讓用戶從社交網站上接觸到品牌的曝光,
讓他們有興趣,去搜索引擎搜索,再通過搜索引擎,完成購買。

總結來說,選擇搜索引擎還是社交網站,主要是看你現階段的需求是什麼。
如果是希望增加用戶對產品的認知、擴大品牌影響,那社交網站就很合適;
如果是希望影響用戶決策的最後一環,那搜索引擎,顯然更好。
當然,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二者的優勢結合,因時因地、根據當下的需求,
把打廣告的錢,合理又有側重地分佈在兩條渠道。

本文源自:公眾號“好奇心日報”(Google和Facebook,哪一個代表的是廣告業的未來?)
稿:磊子
轉載:得到

-----------
主旨:
說起谷歌的廣告,有一個特點,就是如果用戶在搜索引擎搜過鐵鍋,
那他打開網頁的時候,就會看到很多鐵鍋的廣告;
Facebook的廣告,完全是另外一種套路,
用戶可能曾在社交平台上對一個汽車廣告點贊,
但他的個人頁面上,卻可能會出現完全沒什麼關係的度假村廣告。

這種不同,其實就代表了兩個模式最根本的差別——產品背後的算法不同。
算法決定了用戶最終會看到什麼廣告。
谷歌的推薦系統,基於用戶搜索行為,包括搜索的歷史記錄等等;
而Facebook獲取的,是用戶的社交信息,
像是居住地、性別、職業,還有用戶在平台上的點贊、留言。
Facebook因此被認為更適合給品牌做廣告,
而谷歌更適合做直效的廣告,也就是“能促成消費者下單購買”的廣告。

這一點不同,從它們各自的大客戶上也能看出來,
像寶潔、雀巢這樣的快消品公司,強調的是生活方式和品味,
就更偏向於在Facebook上打廣告,但追求訂單轉化的公司,就更願意把錢投給谷歌。
如果把整個銷售行為,看做是一個漏斗,
那谷歌廣告就在最下端,面向的,是那些已經產生了偏好,甚至是馬上準備購買的消費者。
相比之下,Facebook瞄準的,是這個漏斗上一開始的階段。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得到-醫健-癌細胞真的能被餓死嗎?

文章出處:癌細胞真的能被餓死嗎?


這條音頻給你說說,癌細胞可以被餓死,究竟是怎麼回事。

9月末,浙江大學的胡汛、晁明兩位教授,在國際科研雜誌《eLife》上,
發表了他們關於癌症治療的一個研究成果,很有價值,你不應該錯過,
而且後來這個成果被媒體報導出來,冠以了“癌細胞可以被餓死”的說法。
有人說,這個成果應該獲諾貝爾獎;也有人說,這純粹就是忽悠。那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實際上,“癌細胞被餓死”這個說法,來自於一項正規的臨床研究,
名字很長,叫“靶向腫瘤內乳酸陰離子和氫離子的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療法,
用於治療晚期肝癌。這項研究早在2012年就已經開始了,
這次浙江大學兩位教授發表的論文內容是它的早期臨床試驗成果。

他們是怎麼做的呢?胡汛教授團隊在這篇論文中是這麼說的:

在小規模對照臨床試驗裡,用碳酸氫鈉,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小蘇打,
配合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腫瘤縮小率是100%;
而單獨使用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腫瘤縮小率是63.6%。
所以得出一個結論是,加上小蘇打能顯著提高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的治療效果。

通俗點說就是,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是真正的主角,
小蘇打是黃金配角,只有它們搭檔在一起,才有可能“餓死”癌細胞。


人體內正常的細胞需要通過消耗氧氣並利用葡萄糖分子來提供能量,
葡萄糖與氧氣通過血液運輸,代謝後產生二氧化碳、水和能量物質。
但血管的正常供給根本滿足不了癌細胞的飛速生長,
因此,狡猾的癌細胞想出了一個辦法,在缺氧的情況下也能消耗葡萄糖供能。
這種通過“非正常流程”生長的癌細胞,它們新陳代謝的最終產物,以乳酸為主。

胡汛教授的團隊研究就發現,癌細胞代謝不斷積累的乳酸,
可能會刺激癌細胞產生新的血管,然後因此重新獲取養分,
這麼一來,傳統肝癌介入療法的療效就會大打折扣。

所以,研究團隊認為,想要戰勝癌細胞,不如先去掉它們積累的乳酸。

這就類似於“大軍未動,糧草先行”。
先斷掉它們的糧食,癌細胞沒法產生新的血管,它們就會被“餓死”了。

那小蘇打起了什麼作用呢?
鹼性的小蘇打遇到酸性的乳酸,會形成弱鹼性的乳酸根離子和不穩定的碳酸。
碳酸很容易就會變成二氧化碳與水被排出體外。

說到這,你大概聽懂了吧,所謂“餓死”癌細胞的說法,
其實並不準確,它只是為了便於大眾理解,是一種通俗的說法。
而小蘇打,的確可以協助治療癌症,但它只是個配角。

對於抗癌研究來說,這的確是一項讓人振奮的新發現,
但這還只是一項早期的研究成果,並不意味著可以大範圍推廣和應用。

發表這篇研究論文的《eLife》雜誌編輯,
非常謹慎地說,這個新療法對於那些腫瘤太大而無法實施手術的病人,
可能會有不錯的治療效果;但是也需要繼續進行更大規模的系統試驗,
才能真正證明作者的結論。

美國癌症生物學博士、暢銷科普書《癌症真相:醫生也在讀》的作者菠蘿也說,
全世界肝癌有一半以上都在中國,歐美的病人少,所以這個領域不是研究熱點,進展緩慢。
所以,我們更應該鼓勵國內專業的科研和醫學團隊進行高質量的研究,
而嚴謹、系統、專業的研究精神,是值得所有人尊重和支持的,
他們的“一小步”,也許就事關未來我們每個人的健康。

最後還是要給大家一個提示,如果以後有商家藉著這個熱點,
又來宣揚“酸鹼體質”啊、喝蘇打水抗癌啊之類的“偽科學”,您可千萬別被他們忽悠了。

本文源自:科學期刊《elife》、《小蘇打餓死癌細胞? !不要總想搞大新聞嘛》,作者菠蘿
稿:maggie跳
轉載:得到

-------------
主旨:
在小規模對照臨床試驗裡,用碳酸氫鈉,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小蘇打,
配合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腫瘤縮小率是100%;
而單獨使用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腫瘤縮小率是63.6%。
所以得出一個結論是,加上小蘇打能顯著提高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的治療效果。
通俗點說就是,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是真正的主角,
小蘇打是黃金配角,只有它們搭檔在一起,才有可能“餓死”癌細胞。

人體內正常的細胞需要通過消耗氧氣並利用葡萄糖分子來提供能量,
葡萄糖與氧氣通過血液運輸,代謝後產生二氧化碳、水和能量物質。
但血管的正常供給根本滿足不了癌細胞的飛速生長,
因此,狡猾的癌細胞想出了一個辦法,在缺氧的情況下也能消耗葡萄糖供能。
這種通過“非正常流程”生長的癌細胞,它們新陳代謝的最終產物,以乳酸為主。
胡汛教授的團隊研究就發現,癌細胞代謝不斷積累的乳酸,
所以,研究團隊認為,想要戰勝癌細胞,不如先去掉它們積累的乳酸。
這就類似於“大軍未動,糧草先行”。
先斷掉它們的糧食,癌細胞沒法產生新的血管,它們就會被“餓死”了。
那小蘇打起了什麼作用呢?
鹼性的小蘇打遇到酸性的乳酸,會形成弱鹼性的乳酸根離子和不穩定的碳酸。
碳酸很容易就會變成二氧化碳與水被排出體外。
對於抗癌研究來說,這的確是一項讓人振奮的新發現,
這還只是一項早期的研究成果,並不意味著可以大範圍推廣和應用

❤得到-中史-安祿山為啥能引發大叛亂

文章出處:安祿山為啥能引發大叛亂


這條音頻說的是唐朝的一次大叛亂——安史之亂。

唐玄宗統治時期,安祿山造反,引發了一次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持續好幾年的安史之亂,不僅差點讓唐朝亡了國,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唐玄宗在逃離長安的時候,中途被迫下令讓楊貴妃自縊,
所以有人覺得,是安祿山的叛亂,導致了楊貴妃的香消玉殞。
那安祿山造反的原因,真的是像課本上說的那樣,是因為地方與中央矛盾越來越大嗎?
最近有本新書叫《歷史不糊塗》,作者李拯在書裡說,
既得利益與信息扭曲共同導致的制度衰敗,才是安祿山造反的根本原因。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安祿山是個外族人,
按照唐朝的軍事制度,一個外族將領,就算再厲害,也做不了太大的官。
唐玄宗這個人,總想著把周圍的外族都平定了,
所以很多在邊關立了大功的漢人,升遷就特別快,
好幾個邊關將領甚至直接被提拔為宰相,這就威脅到了當時權相李林甫
李林甫為了鞏固自己的位置,就順著唐玄宗的想法,提了個建議,
說要用蕃將取代漢將,也就是要多用少數民族的將領。
李林甫的理由是,少數民族將領比漢族將領勇猛,更容易在邊防戰爭中打勝仗。
實際上,李林甫是想把邊防上漢族將領的權力奪回來,這樣就沒人能威脅自己的權力了。
安祿山抓住這個機會,賄賂當時到地方考察的御史,
這個人回到朝廷之後,說了很多安祿山的好話,
結果靠著這些虛假信息,安祿山被提拔為平盧節度使,
這是安祿山走上人生的巔峰的第一步。
可以說,既得利益因私廢公,再加上官僚受賄,扭曲了信息,給安祿山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其次,安祿山造反,總要有個準備階段吧。
在這段時間裡,他也是煞費苦心,通過控制各種信息,成功麻痺了皇帝。
比如,皇帝特別重視邊疆的情況,安祿山就虛報戰功,
製造一些虛假的勝利,讓皇帝越來越重視他。
當然,皇帝也不傻,除了聽官員直接匯報,還會派一些使者到基層考察,
直接向皇帝匯報信息,對於這些朝廷派下來的官員,安祿山一般都是重金賄賂,
結果這些使者回朝廷經常是“報喜不報憂”,成功騙了皇帝;
再比如,當安祿山造反的消息已經傳得滿天飛的時候,
唐玄宗實在坐不住,設計了一個測試,
把安祿山召回朝廷,如果安祿山回來就說明他很忠心,如果沒回來說明心裡有鬼。
沒想到安祿山毫不猶豫,立馬來到皇宮,依然表現的忠誠無比,
在麻痺了皇帝之後,立刻回到軍中起兵造反。

就算是這樣,在安祿山造反之前,也還是有轉機的。
但當時的權貴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干擾了正確的決策,
讓朝廷錯失了鎮壓叛亂的最佳時機,間接助長了安祿山的反叛氣焰。


這次轉機發生在安祿山沒造反之前。
當時宰相楊國忠和韋見素已經發現安祿山造反的跡象了,於是倆人一起去勸唐玄宗。
在去之前,韋見素和楊國忠約好,如果自己沒勸動唐玄宗,楊國忠接著勸。
但當韋見素勸說失敗之後,楊國忠卻一句話都沒說。為什麼呢?
因為楊國忠和安祿山,一個是相,一個是將,在朝廷是死對頭。
楊國忠一開始就覺得安祿山會造反,但他覺得,自己一直說安祿山造反,
但如果安祿山沒謀反呢,那不是說明自己判斷錯了嗎?
所以楊國忠的如意算盤,是逼安祿山造反,
這樣能顯示自己高明,於是就錯過了將謀反扼殺在搖籃裡的最佳時機。

所以作者說,在一個專制社會,
大臣根據皇帝的喜好來扭曲信息,從而博得皇帝對自己的信任;
同時,朝廷中的既得利益者,為了一己之私,即使犧牲國家利益,也要成全私利。
這時候整個國家設立的各項制度就會形同虛設,
也就是說,既得利益與信息扭曲共同導致的製度衰敗,才是安祿山造反的罪魁禍首。

本文源自:《歷史不糊塗》
稿:饒健
轉載:得到

-----------------------
主旨:
既得利益與信息扭曲共同導致的制度衰敗,才是安祿山造反的根本原因。

唐玄宗這個人,總想著把周圍的外族都平定了,
所以很多在邊關立了大功的漢人,升遷就特別快,
好幾個邊關將領甚至直接被提拔為宰相,這就威脅到了當時權相李林甫。
李林甫為了鞏固自己的位置,就順著唐玄宗的想法,提了個建議,
說要用蕃將取代漢將,也就是要多用少數民族的將領。
李林甫的理由是,少數民族將領比漢族將領勇猛,更容易在邊防戰爭中打勝仗。
實際上,李林甫是想把邊防上漢族將領的權力奪回來,這樣就沒人能威脅自己的權力了。
安祿山抓住這個機會,賄賂當時到地方考察的御史,
這個人回到朝廷之後,說了很多安祿山的好話,
結果靠著這些虛假信息,安祿山被提拔為平盧節度使,
這是安祿山走上人生的巔峰的第一步。
可以說,既得利益因私廢公,再加上官僚受賄,扭曲了信息,給安祿山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當時宰相楊國忠和韋見素已經發現安祿山造反的跡象了,於是倆人一起去勸唐玄宗。
韋見素和楊國忠約好,如果自己沒勸動唐玄宗,楊國忠接著勸。
但當韋見素勸說失敗之後,楊國忠卻一句話都沒說。為什麼呢?
因為楊國忠和安祿山,一個是相,一個是將,在朝廷是死對頭。
楊國忠一開始就覺得安祿山會造反,但他覺得,自己一直說安祿山造反,
但如果安祿山沒謀反呢,那不是說明自己判斷錯了嗎?
所以楊國忠的如意算盤,是逼安祿山造反,
這樣能顯示自己高明,於是就錯過了將謀反扼殺在搖籃裡的最佳時機。

❤得到-創新-創新者是否都愛冒險?

文章出處:創新者是否都愛冒險?


這條音頻說的是,創新者到底是不是最喜歡冒險的人?

過去我們都有一種觀念,就是要實現那種偉大的成功,需要承擔極大的風險。
像喬布斯、比爾-蓋茨這些偉大的企業家,都是不計代價地去完成創新。
如果一個人追求安穩,不去冒險,想要成功是很難的。
最近,沃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亞當-格蘭特出了本新書,
書名叫《離經叛道: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如何改變世界》。
這本書裡說,實際上創新者更希望能夠規避風險,追求安穩反倒是這些人成功的原因。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看一個和創業有關的研究。
創業的時候,是邊工作邊創業好,還是辭職創業好?
研究人員從1994年到2008年,一共調查了5000多位美國企業家。
結果顯示,和那些辭職創業的企業家比,那些邊工作邊創業的企業家失敗的機率要低33%。

我們再看一個和冒險有關的研究,就是企業家會不會主動選擇冒險?
這個研究調查了800多位美國人,
其中包括企業家和普通員工,問他們希望自己創業的企業是什麼樣的,
第一種企業是每年能賺500萬,創業成功的機率只有20%;
第二種是每年賺200萬,創業成功率有50%;
第三種只能賺125萬美元,但有80%的成功率。
結果,大部分企業家都選最後一個,也就是風險最小的。


書裡還說,當你追踪企業家的現實行為時,
你會發現,這些企業家即使冒險,也是在極力避免那些巨大的風險。
比如,經濟學家發現,企業家小時候,打破規則的機率是他們同齡人的三倍,
但涉及到具體行為的時候,那些後來創業成功的人,其實只冒了比較小的風險。
有個研究表明,成為成功企業家的那些人,
小時候都有違抗過父母、半夜不回家、逃學、偷東西、喝酒等行為。
但他們不大可能會參與風險更大的活動,比如酒後駕車,購買毒品,等等。
無論他們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或者家庭收入是什麼樣的,這個結果都成立。

那為什麼創新者更善於求穩,而不是冒險呢?
書裡說,因為這些人知道如何平衡風險組合


有位心理學家提出過一個風險理論。
他說,在股票市場,如果你打算做一個特別冒險的投資,
那你就要很謹慎地對待你的其他投資,這樣你才能保護自己的資產。
成功的創新者對待其他風險的時候,
也是這麼做的,他們通過不同的組合,來平衡各種風險。
當你在一個領域鋌而走險的時候,在別的領域就要謹慎行事,來降低整體的風險水平。
平衡風險組合的關鍵,在於抵消風險。
也就是說,在一個領域有安全感,你才能在另一個領域自由地創新。

比如,很多公司的創始人,
即使是在他們的公司成立以後,也照樣繼續做著自己的本職工作。
福特的汽車事業剛起步的時候,
他還是愛迪生照明公司的一名工程師,這就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且他在發明了化油器技術,並且獲得了專利權之後,
還是繼續在愛迪生照明公司工作了兩年。
耐克公司創始人菲爾-奈特,最開始擺攤創業賣跑鞋,同時他一直在從事會計工作。
即使是比爾-蓋茨,他從哈佛退學創業的時候,不是馬上就退學,
而是申請了休學,並且從他父母那裡得到了一筆資金,從而平衡了風險。

所以,書裡說,要成為創新者,當然要嘗試一些新的東西,也就是多少都要承擔一些風險。但成功的創新者,絕對不是那些最敢冒險的人,而是最善於降低風險的人。

本文源自:《離經叛道: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如何改變世界》
稿:寶利
轉載:得到

-------------------
主旨:
創新者更希望能夠規避風險,追求安穩反倒是這些人成功的原因
例如:創業的時候,是邊工作邊創業好,還是辭職創業好?
研究人員從1994年到2008年,一共調查了5000多位美國企業家。
結果顯示,和那些辭職創業的企業家比,那些邊工作邊創業的企業家失敗的機率要低33%。
又例如有個研究調查了800多位美國人,
其中包括企業家和普通員工,問他們希望自己創業的企業是什麼樣的,
第一種企業是每年能賺500萬,創業成功的機率只有20%;
第二種是每年賺200萬,創業成功率有50%;
第三種只能賺125萬美元,但有80%的成功率。
結果,大部分企業家都選最後一個,也就是風險最小的。
那些後來創業成功的人,其實只冒了比較小的風險。
有個研究表明,成為成功企業家的那些人,
小時候都有違抗過父母、半夜不回家、逃學、偷東西、喝酒等行為。
但他們不大可能會參與風險更大的活動,比如酒後駕車,購買毒品,等等。
無論他們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或者家庭收入是什麼樣的,這個結果都成立。
那為什麼創新者更善於求穩,而不是冒險呢?
因為這些人知道如何平衡風險組合。

比如,很多公司的創始人,
即使是在他們的公司成立以後,也照樣繼續做著自己的本職工作。
福特的汽車事業剛起步的時候,
他還是愛迪生照明公司的一名工程師,這就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且他在發明了化油器技術,並且獲得了專利權之後,
還是繼續在愛迪生照明公司工作了兩年。
即使是比爾-蓋茨,他從哈佛退學創業的時候,不是馬上就退學,
而是申請了休學,並且從他父母那裡得到了一筆資金,從而平衡了風險。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得到-科技-頭髮能鎖定身份和決定我們感覺的基因

文章出處:頭髮也能鎖定身份了

這條音頻給你講的是兩條科普新知。

最近我們看到果殼網的“科學人”頻道和《環球科學》上分別有篇文章,
介紹了兩項新的研究,一個是我們可以通過分析頭髮中的蛋白質代替DNA檢測
另一個是科學家最新發現了決定我們感覺系統的基因,都很有價值。


先給你說說頭髮中蛋白質檢測的事。很多現代警匪劇裡,一旦發現了無名屍體,
確定身份或者尋找嫌犯,一般都會用到DNA檢測。
只要提取到合適的樣本,檢測了、一對比,就能確定一個人的身份。

但你知道嗎?這種檢測方法並不是一直都管用的。
神經科學博士Alulull在文章裡把這個事講的很清楚,
他說,在自然環境下,DNA分子會不斷降解。
即使用一種可以讓DNA大量擴增的,
叫“聚合酶鍊式反應”的技術,有時候也不能完成基因檢測。

來自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
找到了一種利用頭髮裡的蛋白質,鑑定身份的新方法。
因為在刑偵現場或考古遺跡裡,頭髮都是最常見的生物樣本。
雖然頭髮的髮干部分不適合提取DNA,但如果分析蛋白質,頭髮就很有優勢:
因為構成頭髮骨架的是角蛋白,它的性質很穩定,可以存留很多年。


一般在做DNA鑑定的時候,我們會著重尋找那些能代表個體差異的關鍵標識。
比如說有一種叫“單核苷酸多態性”的,就是最常用的標識之一。
它指的是DNA裡,單個鹼基對上出現的差異。
而這些差異會改變對應的氨基酸,讓蛋白質裡的單個氨基酸也出現差異。
所以,我們就可以把蛋白質裡出現的這種差異當成個體的“特徵標籤”去分析。

根據這個思路,研究者利用蛋白質組學的方法,
從志願者身上提取了頭髮和血液樣本,分別檢測蛋白質和測序DNA。
結果發現,與DNA檢測結果比,頭髮裡發現的信息,
能很好地預測志願者基因組中存在的個體差異,而且正確率高達98%。
因此,可以根據蛋白質反推得到人體的DNA差異信息,確定頭髮主人的身份。
而且這種方法對那些已經死去很久的古人,依然是有效的。

等到這種新方法成熟以後,偵查人員和考古工作者只要用一小截頭髮,
就能確定頭髮主人的身份。這種方法甚至有替代DNA測試的潛力。


接下來再給你說說,決定人體感覺系統的基因是什麼,
這項研究可能幫助科學家找到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方法。

最近,美國衛生研究院有一項研究,
發現兩位患有觸覺和軀體感覺障礙的年輕人,他們體內的Piezo2基因發生了突變。 
Piezo2具有機械敏感性,它能感知到細胞形態的變化,然後發出電神經信號。
比如說,當你把手壓在桌子上的時候,皮膚細胞和手部神經細胞就會變形,
這時候Piezo2蛋白便會發出電信號,我們日常的感覺系統就是靠這個基因在運作。

當它出現問題、無法正常工作的時候,人就沒有觸覺了,也沒法兒感到自己的肢體移動。
實驗裡發現,Piezo2基因異常的人,即使是放在眼前的東西,都很難摸到,
如果讓他們閉上眼,他們甚至無法猜出關節被挪動的方向。
如果將圓規的尖端壓在他們手上,儘管能感到壓力,
但是他們卻分不清壓著的圓規是一隻還是兩隻。

當毛刷從手上刷過的時候,正常人會有舒服的感覺,
但患者可能反而會覺得不舒服,腦部掃描顯示,
他們的大腦產生了與正常人完全不同的反應。
這說明,人類的神經系統可能存在許多感覺神經通路,此路如果不通,還有別的路。
靠這個成果,我們可以研究出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方法。

以上就是我們幫你掃描到的兩篇科普文章的主要內容,供您參考。

本文源自:果殼網“科學人”(提不到DNA?頭髮蛋白質也能透露身份的秘密)作者Alulull;《環球科學》(“第六感”真的存在,還是基因決定的)作者Carsten G. Bönneman、Alexander T. Chesler
稿:呂佳蔚
轉載:得到

------------
主旨:
1. 頭髮能鎖定身份
來自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
找到了一種利用頭髮裡的蛋白質,鑑定身份的新方法。
因為在刑偵現場或考古遺跡裡,頭髮都是最常見的生物樣本。
雖然頭髮的髮乾部分不適合提取DNA,但如果分析蛋白質,頭髮就很有優勢:
因為構成頭髮骨架的是角蛋白,它的性質很穩定,可以存留很多年。
與DNA檢測結果比,頭髮裡發現的信息,
能很好地預測志願者基因組中存在的個體差異,而且正確率高達98%。
因此,可以根據蛋白質反推得到人體的DNA差異信息,確定頭髮主人的身份。
而且這種方法對那些已經死去很久的古人,依然是有效的。

2. 決定我們感覺的基因
美國衛生研究院有一項研究,
發現兩位患有觸覺和軀體感覺障礙的年輕人,他們體內的Piezo2基因發生了突變。
Piezo2具有機械敏感性,它能感知到細胞形態的變化,然後發出電神經信號。
比如說,當你把手壓在桌子上的時候,皮膚細胞和手部神經細胞就會變形,
這時候Piezo2蛋白便會發出電信號,我們日常的感覺系統就是靠這個基因在運作。
當它出現問題、無法正常工作的時候,人就沒有觸覺了,也沒法兒感到自己的肢體移動。

得到-科技-無人機的研發方向錯了

文章出處:無人機的研發方向錯了


這條音頻講的內容是:無人機和人工智能領域未來會有什麼變化。

最近無人機很火,很多專業人士都對此發表過意見。
但是咱們知識新聞工作室近日在掃描各大媒體的時候,
發現了一個很與眾不同的新觀點,值得大家關注一下。
美國風投大亨、矽谷著名的企業家和投資人馬克-安德森,
在接受美國新聞網站VOX採訪的時候說:
現在的無人機將會被完全顛覆,也就是說,未來的無人機跟現在的將完全不一樣。

估計您就納悶了,以往常的經驗來看,技術的發展不都是在現有模型的基礎上,
一步步推陳出新,功能越來越強大的嗎?難道無人機不是這樣?安德森是這樣解釋的。

他說,你要是現在買一台無人機,回家後自己操作
,會覺得挺好玩,但沒準兒幾十分鐘後就撞到樹上了。這其實並不是我們理想中的無人機。
我們想要的應該是:在完全無人指揮的情況下也能跟著自己。
比如你在叢林中奔跑,它就能自動識別路徑,完全靠自己在樹林中穿梭,始終跟著你。
安德森投資的一家公司就在研發這種無人機。但現實是:
美國很多新企業和新項目都想增加這種功能,這樣的項目有幾十甚至幾百個。
但是沒有一家企業可以讓它變得實用起來。


安德森認為,問題就在於大家都把它當成一個功能。
現在的無人機已經有很多功能,航拍和送貨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了。
不過,這些都是基於現有技術基礎上做的小改動,
安德森覺得,無人機必須以人工智能為基礎進行開發,
需要一種全新的架構才能實現,而不是增加一個功能。
這樣看來,無人機就必須被完全顛覆。

除了這個觀點,安德森還提出了一個有價值的思考:
兩年前他認為,
只有大公司才有機會主導人工智能,但是這次採訪裡他顛覆了自己之前的觀點。

他以前認為,大公司有更好的資金實力,也更能吸引到優秀人才加入,
而小公司就不容易挖到人才,所以人工智能是大公司的天下;
但是現在,很多大公司裡的員工都自己出來創業做人工智能了,
有一批新的無人駕駛公司,就是從谷歌分拆出來的。
同時,越來越多的人才加入人工智能的研究開發,
大量的優秀畢業生也開始湧入這個行業,所以人才也不再像前幾年那樣稀缺了。

再有,他以前認為大公司資源充足,有能力用其他業務的利潤來支撐長期的項目開發。
像亞馬遜的Echo項目,累計有1500名工程師、歷時4年才開發完成。
這種大手筆,包括漫長的開發期,小公司肯定耗不起。
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技術更進步了,原來需要1500人的項目現在可能5個人就能完成;
以前需要大部隊、集中兵力,現在是小分隊、尖兵連就能靈活作戰了。

還有,在以前看來,只有大公司才有條件接觸到龐大的數據庫。
但是現在,數據的門檻沒那麼高了,創業公司也能有辦法獲取大數據。
綜合以上三點看來,在人工智能領域,小公司還是非常有希望的。

以上就是美國風投大亨馬克-安德森的新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本文源自:得到訂閱專欄《李翔商業內參》
稿:王繼玲
轉載:得到

---------
主旨:
無人機,應該朝人工智慧的方向,而且小公司也能開發。

❤得到-兩性-我們怎麼選擇配偶

文章出處:我們怎麼選擇配偶


這條音頻給您說說,人類的擇偶觀,也就是選擇配偶的標準。

一說起怎麼選擇配偶,你可能會說,男士偏愛白富美,女士要找高富帥。
但是現實生活中,外貌美、財產多、受教育程度高等因素,
不會全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選擇配偶就得權衡。
人們通常更看重什麼因素呢?有本新書叫《追時間的人》,
北京林業大學青年心理學者吳寶沛博士,
從進化的角度講了人類的兩種擇偶策略。我們一起來聽聽。


第一種擇偶策略,涉及到一個概念,擇偶權衡,是新西蘭社會心理學家弗萊徹提出來的。
他說,人類擇偶就是要在三個因素之間權衡,分別是長相、性格和資源。
其中,長相是指身材、面孔和打扮;性格是情緒穩定情況,喜歡什麼;
資源是指賺錢能力,教育水平,社會地位等等。長相、性格和資源這三個因素,
就像三維坐標上的x軸、y軸和z軸,三個維度最終確定你的另一半。

那人類怎麼在這三者之間權衡呢?
弗萊徹做了這樣一個研究,
保持其中一種因素不變,讓人們在另外兩個因素裡選擇,選擇結果是這樣的:
第一,不考慮性格,男人更在意長相,女人更在意資源。
第二,不考慮長相,從資源和性格裡選,男人和女人都選了性格。
第三,不考慮資源,從長相和性格裡選,還是更多的人選性格。
也就是說在找對象的時候,無論男人還是女人,大部分人把性格因素看得最為重要。


說完弗萊徹的研究,再說一個實驗,叫代幣實驗,是一位名叫諾曼-李的心理學家設計的。
他引進了兩個概念,必需品和奢侈品,想看看男人和女人最看重配偶的什麼特點。

諾曼-李給參加實驗的志願者設置了三種情境,每種情境發放不同數量的代幣。
第一種情境20枚,相當於窮小子;
第二種情境40枚,相當於中產階級;
第三種情境60枚,相當於富人階級。
然後,列出十種特徵,
比如外表迷人、有創造性、善良友好等,讓志願者在這十種特徵上分配代幣。
志願者在哪個特徵分配一枚代幣,就表示希望自己的配偶要在這一方面超過普通人10%。
比如在外表上放5枚,意味著配偶的外表要比普通人好50%。

這個實驗怎麼能測出來什麼特徵是奢侈品,什麼特徵是必需品呢?
諾曼-李認為,資源少的時候投資比重大,資源多的時候投資比重少,就是必需品。
反過來就是奢侈品。實驗結果顯示,不同階級的男人都覺得女人的外表和智力是必需品,
女人則覺得男人的薪水和智力是必需品。


說完擇偶權衡,我們再來說另外一種擇偶策略,叫抄襲式擇偶
研究者發現,如果女人對某個男人微笑,其他女人看見這個場景,也會給這個男人好評。
如果女人對一個男人沒有表情,這個男人在其他女人那裡得到的評價也一般。
可見,擇偶不只是自己探索的過程,別人的行為也能給我們提供參照。

這種行為還有個名字,叫孔雀魚效應。這是一位生物學家做的實驗。
他先選了一條單身的雌孔雀魚,讓它觀察兩條不同的雄魚。
第一條雄魚自己孤零零的在魚缸中,第二條雄魚有一條模特雌魚陪伴。
然後,把兩條雄魚和單身的雌魚放到一個魚缸裡,雌魚就選中了那條有模特魚陪伴的雄魚。

總結一下,這兩種不同的擇偶策略,
一種是自我探索,也就是自己想辦法;
另一種相當於社會學習,也就是藉助別人解決問題。
作者說,很難確定哪種更好,但是有一個捷徑,就是如果自己找伴侶的風險比較高,
或者不知道要找什麼樣的伴侶,那就看看周圍的朋友找的是什麼樣的,會有很大啟發。

本文源自:《追時間的人》
稿:帥小冰
轉載:得到

--------------------------
主旨: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人類的兩種擇偶策略。
1. 擇偶權衡
 假如人類擇偶就是要在三個因素之間權衡,分別是長相、性格和資源。
 根據研究,無論男人還是女人,大部分人把性格因素看得最為重要。
 假如以外表迷人、有創造性、善良友好等十項特徵來做為擇偶條件。
 所做的實驗,不同階級的男人都覺得女人的外表和智力是必需品,
 女人則覺得男人的薪水和智力是必需品。
2. 抄襲式擇偶
 如果女人對某個男人微笑,其他女人看見這個場景,也會給這個男人好評。
 可見,擇偶不只是自己探索的過程,別人的行為也能給我們提供參照。

❤得到-心理-我們為什麼愛信專家的

文章出處:我們為什麼愛信專家的
跟這篇文章一起讀:得到-宗教-迷信,滿足了你什麼需求

這條音頻的內容是,為什麼人們喜歡聽專家的。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聽專家的預測。為什麼人們願意聽專家的呢?
科學作家萬維鋼最近在得到的專欄裡推薦了一本書,叫做《未來亂語》,
副標題是“為什麼專家的預測沒用,而你能做到比他們更好”。
這本書裡說,人們之所以願意相信這些預測,是因為害怕不確定性。


不確定的感覺對人能有這麼大的影響嗎?
研究人員做過一個電擊實驗,找了兩組人。
第一組知道自己將會被電擊20次,每次強度都一樣。
第二組不知道會被電擊多少次,也不知道每次的強度有多大。
執行的時候,第二組的電擊強度是比第一組弱很多的。
可是電擊結束之後,一問這兩組人的感受,第二組的感受反而比第一組差很多。
這種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壞事的感覺,讓人非常難受。


所以,人們為了追求這種“確定感”,想了不少辦法。
第一個辦法就是搞迷信活動。
有研究者調查了一個仍然處於原始社會的海島。
這個島上的居民,時不時會搞一些迷信的祭祀活動。
但這種活動不是什麼時候都搞,只有在居民們要出海捕魚,或者是要防止蟲害的時候才搞。
因為出海打漁是有風險的,
防止蟲害對原始社會的海島居民來說,也是一個沒有把握的事情。
所以說,人們一旦要面對不能掌控的事情,
就會選擇信個什麼,指望神靈來幫助我們掌控自己的命運。


人們追求“確定感”的第二個辦法,是強加一些嚴格的紀律。
有研究發現,1920年代美國經濟狀況好的時候,比較自由的教堂更受歡迎,大家都喜歡去。
到了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時候,
一方面去教堂的人數增加了,另一方面,人們更願意去那些充滿教條主義的教堂。


第三個辦法,就是尋求陰謀論
咱們都知道,一旦出現地震啊,水災啊,
即使很多人都知道這是自然災害,但還是會出現各種謠言,
說是山神發怒了,或者誰誰誰做了什麼缺德事兒遭報應了。
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也是,指責背後有大陰謀的說法大行其道。
這正是因為日子越是充滿不確定性,我們越要抓住一些確定感。
人們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也是來自討厭不確定感。

有人說,我現在知道了,這些所謂的專家之所以能忽悠住人,
就是因為他表現得特別自信,而我又害怕不確定感。
那以後別人說的越好聽,表現得越自信,我就不聽他的,以後就不會再被忽悠了。
萬維鋼說,我們可能高估了自己。

他用自己的經歷當例子,萬維鋼在選擇理財組合的時候,理財顧問斬釘截鐵地說:
你現在的投資組合太保守了,要統統賣掉換成另外一個。
這個投資顧問既沒有給出好幾個選擇讓萬維鋼選,
也沒有說清楚他對自己的判斷有多大的信心,
可是他的自信就是特別有感染力,以至於萬維鋼當場拍板決定按他說的做。
所以說我們對確定感的渴望,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強烈。

本文源自:“得到”訂閱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專家,給我一句準話)
稿:羅小蔓
轉載:得到


---------
主旨:
不確定的感覺對人能有這麼大的影響嗎?
研究人員做過一個電擊實驗,找了兩組人。
第一組知道自己將會被電擊20次,每次強度都一樣。
第二組不知道會被電擊多少次,也不知道每次的強度有多大。
執行的時候,第二組的電擊強度是比第一組弱很多的。
可是電擊結束之後,一問這兩組人的感受,第二組的感受反而比第一組差很多。
這種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壞事的感覺,讓人非常難受。
所以,人們為了追求這種“確定感”,想了不少辦法。
1. 搞迷信活動
2. 強加一些嚴格的紀律
 有研究發現,
 1920年代美國經濟狀況好的時候,比較自由的教堂更受歡迎,大家都喜歡去。
 到了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時候,一方面去教堂的人數增加了,
 另一方面,人們更願意去那些充滿教條主義的教堂。
3. 尋求陰謀論
 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指責背後有大陰謀的說法大行其道。
 這正是因為日子越是充滿不確定性,我們越要抓住一些確定感。
 人們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也是來自討厭不確定感。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得到-醫健-怎樣做一個聰明的病人

文章出處:怎樣做一個聰明的病人


這條音頻說的是,怎樣才能做一個聰明的病人。

在今天這個互聯網時代,充滿了各種醫學知識,在生病的時候,選個好醫院,
還是找個好醫生?治療真的越多越好嗎?對一般人來說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很模糊的。
有兩位哈佛醫學院教授寫了一本書,叫《最好的抉擇》,
他們從專業的角度,介紹了一些看病時需要知道的常識,我們一起來聽聽。


首先,書裡說了一個很常見的現象,
就是很多人看病之後,不按時吃藥,或者吃幾天就不吃了。
比如,世界衛生組織建議,
高風險病人每年都應該注射流感疫苗,但真正去注射的人還不到一半。
研究發現,當人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關注的是注射疫苗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就算這些副作用幾乎很少出現,
而且對健康的影響也很小,人們還是不去注射,哪怕今後可能患上流感。


為什麼會這樣呢?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叫“忽略偏差”,意思是說,
有些人不主動去治病,怕治了也沒用,或者怕萬一出現副作用自己會後悔。
於是為了避免這種可能出現的後悔,就不去治療。

另一個原因叫“易得性偏差”,
意思是說,我們身邊一些人的經歷,很容易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
比方說你認識一個人,他就是因為吃了某種藥之後,出現了副作用。
這時候你就會印像很深,當你去看病的時候,
很容易就會想起這個人的經歷,從而影響自己的決定。


如果生病了,怎麼才能做一個明智的決定呢?
書裡介紹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健康素養。
健康素養說的是一個人利用健康信息做決定的能力

書裡舉了一個例子,有位婦女去醫院看病,
大夫說她身體裡有很多壞膽固醇,可能會突發一種急性病。
有一種藥,吃了之後,能把發病的風險降低30%。
然後,這個婦女在一個很權威的健康網站上做了個測試,
測試結果告訴她,不採取任何治療的情況下,她發病的機率是1%。
像她這樣的人裡面,100個人,有一個人會發病;300個人,就有3個人會發病。
前面說的那種藥,能把發病的風險降低30%,
也就是說,這3個人都吃了藥,那麼其中一個人可能就不會發病了。
另外兩個人,就算吃了還是會發病,
而對其他的297個人來說,不管吃沒吃藥,她們可能都不會發病。
所以吃藥對於她們來說沒什麼好處。
但是,從積極的角度想,如果一個人吃藥之後,起作用的那個人正好就是他,
那對他來說,效果就是百分之百管用。
這就是健康素養的一個關鍵點,你要從多個角度、準確地理解醫療數據。


健康素養的另一個關鍵是,你要理解風險
有些藥大量服用,會出現副作用,
比如,有一種藥能治病,但大量服用的時候,有很小一部分人會產生肌肉疼痛。
這時候,在吃藥之前,你就要把吃藥的好處和可能帶來的風險想清楚。


書裡還說了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治療的時候,一般我們都是重視病,忽視人。
如果一個人得了那些關乎生死的病,他是知道自己能承受的底線的。
書裡說了兩個心理學觀點:

一個叫作“聚焦主義”,意思是說,很多病人把注意力放在了疾病對生活的改變上。
實際上,你的大部分生活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就算改變了,也沒那麼可怕。

另一個叫作“緩衝效應”,
意思是說,我們的身體對痛苦是有應急機制的,但我們經常忽略這一點。
比如,病人不承認現實,或者生病了還開玩笑的時候,
其實他們是在用這種方法讓自己不那麼痛苦。

所以,怎樣才能做一個聰明的病人?
書中的答案就是:提高你的健康素養,才能做一個健康的病人。

本文源自:《最好的抉擇》
稿:亞平寧
轉載:得到

------------
主旨:
如果生病了,怎麼才能做一個明智的決定呢?
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健康素養。健康素養說的是一個人利用健康信息做決定的能力。
1. 從多個角度、準確地理解醫療數據
 例如:有位婦女去醫院看病,大夫說她身體裡有很多壞膽固醇,可能會突發一種急性病。
 有一種藥,吃了之後,能把發病的風險降低30%。
 然後,這個婦女在一個很權威的健康網站上做了個測試,

 測試結果告訴她,不採取任何治療的情況下,她發病的機率是1%。
 像她這樣的人裡面,100個人,有一個人會發病;300個人,就有3個人會發病。
 前面說的那種藥,能把發病的風險降低30%,
 也就是說,這3個人都吃了藥,那麼其中一個人可能就不會發病了。
 另外兩個人,就算吃了還是會發病,
 而對其他的297個人來說,不管吃沒吃藥,她們可能都不會發病。
 所以吃藥對於她們來說沒什麼好處。
 但是,從積極的角度想,如果一個人吃藥之後,起作用的那個人正好就是他,
 那對他來說,效果就是百分之百管用。
 這就是健康素養的一個關鍵點,你要從多個角度、準確地理解醫療數據。
2. 理解風險
 有些藥大量服用,會出現副作用,
 比如,有一種藥能治病,但大量服用的時候,有很小一部分人會產生肌肉疼痛。
 這時候,在吃藥之前,你就要把吃藥的好處和可能帶來的風險想清楚。
3. 知道自己能承受的底線
 有兩種心理觀點:
 (1)“聚焦主義”
 意思是說,很多病人把注意力放在了疾病對生活的改變上。
 實際上,你的大部分生活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就算改變了,也沒那麼可怕。
 (2)“緩衝效應”
 意思是說,我們的身體對痛苦是有應急機制的,但我們經常忽略這一點。
 比如,病人不承認現實,或者生病了還開玩笑的時候,
 其實他們是在用這種方法讓自己不那麼痛苦。

❤得到-生物-保護動物不能只靠保護棲息地?

文章出處:保護動物不能只靠保護棲息地?


這條音頻,和你分享一個保護野生動物方面的新認知。

一提起保護瀕危動物,大多數環保人士都覺得,
保護的重點應該放在保護自然環境上面,不應該對野生動物進行人工繁殖。
如果動物的棲息地能保護好,動物就不會滅絕。如
果棲息地保護得很好,動物還是滅絕了,說明這個動物沒有保護的必要。
最近,《三聯生活周刊》主筆袁越在專欄文章裡說,
有時候,人工干預反而能更好地拯救瀕危動物。

舉個例子,毛里求斯是印度洋的一個小島,那裡有一種很稀有的猛禽,名叫紅隼。
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這個島上只有兩對能繁殖的紅隼了。
國際鳥類保護協會在這個島上進行了紅隼保護項目,保護思路和大多數環保人士一樣,
把重點放在了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上。
他們覺得,只要保護好紅隼的棲息地,紅隼就會照顧好自己。


然而,威爾士鳥類保護專家卡爾-瓊斯覺得這麼做不對。
他認為,保護野生動物的核心一定是動物,保護環境只是保護動物的一種手段而已。
於是,瓊斯來到毛里求斯,打算用自己的方式保護紅隼。
瓊斯採用的就是人工干預的方法,用猛禽人工繁殖技術,加快紅隼的繁殖速度。
比如,瓊斯會偷偷把雌紅隼下的蛋從鳥窩裡偷走,拿到人工的環境下孵化,
以此來刺激雌鳥多下蛋。事實證明,這套方法很管用,
到2014年,在野外生存的紅隼數量已經將近400只了,
紅隼的保護級別也從“極度瀕危”降到了“瀕危”。

同時,瓊斯也沒忽視對紅隼棲息地的保護,他在保護棲息地的時候,採取的方法也很實用。
比如,紅隼喜歡用一種島上特有的草來搭鳥窩,
但這種草被島上的兔子吃光了,於是動物保護組織採用的辦法是把島上的兔子消滅光,
即使這樣,這種草的數量還是在減少。
瓊斯經過調查發現,這個島上曾經有很多吃草的陸龜,
草籽經過陸龜的消化系統處理之後,發芽率會顯著提高。
不過,島上的陸龜被早期的移民殺光了,於是瓊斯決定從別的島引進一種類似的陸龜。
這個建議當時也遭到了一些環保主義者的反對,
他們堅持要保護好生態系統原來的樣子,不能人為引入新物種。
最後,瓊斯還是引進了新陸龜,這種草果然恢復了生機。
因為在動物保護領域做出的開創性貢獻,瓊斯獲得了2016年度印第安納波利斯獎。


我們國家在保護大熊貓的時候,也採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方針,
一方面嚴格保護大熊貓棲息地,另一方面從野外捕捉大熊貓進行人工飼養和人工繁殖。
事實證明這個策略是正確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今年將大熊貓由“瀕危”降為“易危”,
就是對這種保護方法的肯定。


袁越在文章中總結說,由於氣候的劇烈變化和人類的活動,
很多地方的自然環境變化很大,這時候光靠大自然自己修復是很難恢復原樣的。
我們環保的時候也不能過於理想主義,要根據實際情況,
必要的時候完全可以採用人工設計和人工干預的方式來恢復當地的自然生態,
拯救瀕危的物種。


本文源自:《三聯生活周刊》2016年第39期(紅隼的啟示)
稿:亞平寧
轉載:得到

--------------
主旨:
有時候,人工干預反而能更好地拯救瀕危動物。
威爾士鳥類保護專家卡爾-瓊斯採用的就是人工干預的方法,
用猛禽人工繁殖技術,加快紅隼的繁殖速度。
比如,瓊斯會偷偷把雌紅隼下的蛋從鳥窩裡偷走,拿到人工的環境下孵化,
以此來刺激雌鳥多下蛋。事實證明,這套方法很管用,
到2014年,在野外生存的紅隼數量已經將近400只了,
紅隼的保護級別也從“極度瀕危”降到了“瀕危”。
同時,瓊斯也沒忽視對紅隼棲息地的保護,他在保護棲息地的時候,採取的方法也很實用。
比如,紅隼喜歡用一種島上特有的草來搭鳥窩,
但這種草被島上的兔子吃光了,於是動物保護組織採用的辦法是把島上的兔子消滅光,
即使這樣,這種草的數量還是在減少。
瓊斯經過調查發現,這個島上曾經有很多吃草的陸龜,
草籽經過陸龜的消化系統處理之後,發芽率會顯著提高。
不過,島上的陸龜被早期的移民殺光了,於是瓊斯決定從別的島引進一種類似的陸龜。
這個建議當時也遭到了一些環保主義者的反對,
他們堅持要保護好生態系統原來的樣子,不能人為引入新物種。
最後,瓊斯還是引進了新陸龜,這種草果然恢復了生機。
因為在動物保護領域做出的開創性貢獻,瓊斯獲得了2016年度印第安納波利斯獎。

我們環保的時候也不能過於理想主義,要根據實際情況,
必要的時候完全可以採用人工設計和人工干預的方式

來恢復當地的自然生態,拯救瀕危的物種。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得到-醫健-有了幽門螺桿菌就滅掉?

文章出處:有了幽門螺桿菌就滅掉?


這條音頻說的是,發現胃裡有幽門螺旋桿菌,要不要馬上消滅它?

如果您最近做過體檢,您一定會發現,
體檢項目中有一項,叫幽門螺旋桿菌檢查,
並且,您還可能聽到過這麼一種說法,說幽門螺旋桿菌,
是導致胃炎、胃潰瘍、胃癌的元兇。那麼這個幽門螺旋桿菌究竟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厲害?
是不是一旦發現,就得趕緊把它消滅呢?
在訂閱專欄“卓老闆聊科技”裡,科普達人卓克就談到了這個問題,
卓克說,咱們過去的說法有點兒“妖魔化”這個幽門螺旋桿菌了,
它雖然能引發胃炎和胃潰瘍,但如果您發現了,也別忙著就動手,
因為它對人體免疫系統的調節,還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先來看一下,幽門螺旋桿菌是什麼。
其實,它就是一種寄生在胃黏膜上的細菌,
在人體裡已經存在了十幾萬年,只不過最近幾十年才被發現。
 1979年,兩位澳大利亞醫生在胃炎、胃潰瘍患者的胃裡,發現了一種 S 型的細菌。
從前主流觀點都認為,胃酸環境裡,是不會有細菌的,兩位醫生緊接著就做了一系列實驗,
結果發現,這種新發現的細菌,確實和胃炎、胃潰瘍有關,它就是幽門螺旋桿菌。


當然,這還不是最致命的。一部分幽門螺旋桿菌裡帶著一種叫CagA的特殊基因,
這段基因能產生有毒蛋白質,毒性比普通幽門螺旋桿菌更強。
另外還有一種變了異的幽門螺旋桿菌,它能分泌比普通幽門螺旋桿菌更多的穿孔蛋白,
這種蛋白,會在胃上鑽出一個個的小孔,時間長了,就會導致嚴重的胃潰瘍。
這些研究,就坐實了,幽門螺旋桿菌確實和胃炎、胃潰瘍,有很大關係。

得出這個結論之後,科學家們就開始琢磨,幽門螺旋桿菌會不會和胃癌有什麼關係呢?
 1994年,實驗發現,攜帶了幽門螺旋桿菌的人,
患胃癌的概率是沒帶這種病菌的人的6倍,
尤其在家族有胃癌遺傳的人群中,
感染了CagA型幽門螺旋桿菌的人,患胃癌的概率是普通人的90倍。
有了這些數據後,世界衛生組織就把幽門螺旋桿菌列為了一級致癌物。
上個世紀90年代,世界上的主流醫學界都認為,
幽門螺旋桿菌不是什麼好東西,主張用抗生素全部消滅。

事情到這兒可還沒結束。
近些年,不斷有研究證實,這種看起來“十惡不赦”的病菌,
其實在咱們身體裡,還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那就是減少免疫疾病的發作。

比如說,在哮喘人群中,
完全沒有幽門螺旋桿菌的人,第一次哮喘發作的年齡大概是在11歲左右,
但攜帶了幽門螺旋桿菌的人,第一次哮喘的年齡是21歲左右,
而且帶了這種細菌的人,患哮喘的概率比沒有這種細菌的人低了30%。
於是,科學家們猜測,幽門螺旋桿菌其實為人體建立了一套免疫標準。
後來的實驗也發現,攜帶幽門螺桿菌越多的小老鼠,越不容易過敏,
這就證實了,幽門螺桿菌確實有調節免疫的作用,
要不然也不會在人體裡寄生十幾萬年,還沒有被免疫系統幹掉。

除此之外,幽門螺桿菌雖然和胃癌有一定的關聯,
但是它卻可以降低老年人患食道癌和肺腺癌的概率。
這是因為幽門螺旋桿菌可以調節胃酸分泌,
幽門螺旋桿菌越多的人,胃酸反流的情況就越少。
沒有攜帶幽門螺旋桿菌的人老了以後,還是會分泌很多胃酸,
這就容易造成胃酸反流,引起食道癌和肺腺癌。

總的來說,幽門螺旋桿菌在胃裡,壞處就是,增加了得胃炎、胃潰瘍還有胃癌的風險,
但好處是降低了免疫疾病的發病率,還減少了老年人得食道癌和胰腺癌的概率。
並且啊,2000年後,人類對幽門螺旋桿菌的認知,更加深入了,
認為這種細菌在漫長的歷史年代裡,一直就和脊椎動物一起生存,
但是動物並沒有進化出清除它們的機制,
原因就是,幽門螺旋桿菌在胃裡,對咱們的免疫調控,起著作用,
就像一把尺子,衡量什麼時候免疫應該啟動,什麼時候休眠。
所以,如果您的體檢報告裡寫著,幽門螺旋桿菌這一項是“陽性”,
也先別著急吃抗生素把它全滅掉,不妨結合自己的家族病史和醫生的建議,慎重考慮。

本文源自:卓老闆聊科技(好好認識你的胃)
稿:August25
來源:得到


--------------------
主旨:
幽門螺旋桿菌在胃裡,壞處就是,增加了得胃炎、胃潰瘍還有胃癌的風險,
但好處是降低了免疫疾病的發病率,還減少了老年人得食道癌和胰腺癌的概率。
並且,2000年後,人類對幽門螺旋桿菌的認知,更加深入了,
認為這種細菌在漫長的歷史年代裡,一直就和脊椎動物一起生存,
但是動物並沒有進化出清除它們的機制,
原因就是,幽門螺旋桿菌在胃裡,對咱們的免疫調控,起著作用,
就像一把尺子,衡量什麼時候免疫應該啟動,什麼時候休眠。
所以,如果您的體檢報告裡寫著,幽門螺旋桿菌這一項是“陽性”,
也先別著急吃抗生素把它全滅掉,不妨結合自己的家族病史和醫生的建議,慎重考慮。

❤得到-企管-企業成功轉型必備五招

文章出處:企業成功轉型必備五招


這條音頻說的是,企業的業務轉型、產品轉型,怎麼提高成功率?

在互聯網時代,沒有企業絕對的安全,市場和環境每天都在變化,轉型也就成了“新常態”。
但殘酷的是,只有極少數公司能夠成功轉型,按照《領導力與新科學》這本書的說法,
75%的企業轉型都以失敗告終。那麼企業到底該如何提高轉型成功的概率呢?
混沌大學創始人李善友在一次分享中,提到了企業轉型升級的五種方法

第一是成立獨立小機構。
之所以要成立獨立小機構,是因為很多案例已經證明,在原有機構中做轉型是不現實的。
比如諾基亞把“智能手機”和“功能手機”合在一起做,最後把自己搞死了。
企業應該讓處在兩個不同價值網的產品團隊各自獨立發展
當然,獨立小機構不僅僅是獨立的公司,像是內部創業、獨立的事業部、
對外投資這些方法,也是獨立小機構的形式。
他們除了各自擁有獨立的資源、流程之外,更重要的是,有獨立的決策能力。


第二是讓內部小團隊自相殘殺
舉個例子,從步步高拆分出來的兩家公司OPPO和VIVO,
雖然有著血緣關係,但今天卻是中國手機市場上競爭最激烈的對手。
兩家的目標客戶都是二三線城市的女性精英;
做的都是中高端手機;
營銷方式都是大打廣告。結果呢?
2016年第一季度手機市場中國品牌裡,兩家排名一個排第二,一個排第三。


第三是進行內部賽馬
和第二點不太一樣的是,這裡的“內部賽馬”,
是指有一兩個團隊同時開發同一個項目。
以騰訊旗下的微信為例。騰訊那個時候有三個團隊在同時開發即時通訊工具,
有一個團隊在成都,張小龍團隊的微信只比那個團隊的產品早一個月上線。
馬化騰說,在面對創新問題上,他的經驗是要允許適度浪費。
就是在資源允許的前提下,有一兩個團隊同時開發同一個項目也可以的。


第四是進行外部投資和併購。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一是相當於派出了偵察兵,投一點錢,讓這個外部團隊幫你探索路是否可行;
二是把自己內部做不好的東西,輸出給外部團隊去做;
第三,是建立生態系統。

2013年之後,騰訊開始把部分業務一個一個開放出去。
首先把旗下搜索業務給了搜狗;
2014年向大眾點評投資;
京東上市之前又投資成為京東第一大股東,佈局電商。
等到了2015年,馬化騰總結出了一句話:
當你用生態思維去合作的時候,結果往往是事半功倍。


第五是反一致性。
通常一家公司的基因很難改變,
但在過去幾年,有三個非常漂亮的反基因的案例,取得了成功。
一個是電商基因的阿里做出的即時通訊工具釘釘,很漂亮,和微信競爭;
另外一個是社交基因的騰訊做出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展開競爭;
最後一個是華為和小米,它們的手機,現在正在直接和蘋果、三星競爭。
由此可見,轉型雖然困難,但還是有成功的辦法,
比如成立獨立的小機構、增加內部競爭的態勢、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
把非核心業務分出去給更專業的外部團隊,等等。
這樣,不僅可以發揮長處,讓優勢業務更有優勢,
還可以用專業的外腦,補足自己木桶上最短的那一塊板。
以上,就是李善友教授關於企業轉型的幾個建議,給您作個參考。

本文源自:混沌研習社(微信和QQ、OPPO和VIVO……內部競爭不是資源浪費)
稿:磊子
來源:得到

-----------
主旨:
1. 成立獨立小機構
 之所以要成立獨立小機構,是因為很多案例已經證明,在原有機構中做轉型是不現實的。
 比如諾基亞把“智能手機”和“功能手機”合在一起做,最後把自己搞死了。
 企業應該讓處在兩個不同價值網的產品團隊各自獨立發展。
2. 內部小團隊自相殘殺
 舉個例子,從步步高拆分出來的兩家公司OPPO和VIVO,
 雖然有著血緣關係,但今天卻是中國手機市場上競爭最激烈的對手。
3. 進行內部賽馬
 和第二點不太一樣的是,這裡的“內部賽馬”,
 是指有一兩個團隊同時開發同一個項目。
 以騰訊旗下的微信為例。騰訊那個時候有三個團隊在同時開發即時通訊工具,
 有一個團隊在成都,張小龍團隊的微信只比那個團隊的產品早一個月上線。
 馬化騰說,在面對創新問題上,他的經驗是要允許適度浪費。
4. 進行外部投資和併購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一是相當於派出了偵察兵,投一點錢,讓這個外部團隊幫你探索路是否可行;
 二是把自己內部做不好的東西,輸出給外部團隊去做;
 三是建立生態系統。
5. 反一致性
 通常一家公司的基因很難改變,
 例如電商基因的阿里做出的即時通訊工具釘釘,很漂亮,和微信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