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日 星期一

❤得到-文學-呼風喚雨的龍王是咋來的

文章出處:呼風喚雨的龍王是咋來的


提起龍王啊,大家都十分熟悉。好多中國傳統的神話故事裡面都有各種龍王的身影。
比如哪吒鬧海啦、魏徵斬龍等等。最著名的當然是《西遊記》,
孫悟空大鬧龍宮、三太子化身白龍馬都是裡面十分精彩的情節。
不過啊,您可別認為龍王這個神話人物,是咱們老祖宗的原創。
北大中文系碩士李天飛,研究《西遊記》多年,
告訴我們啊,龍王其實是印度傳過來的舶來品。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龍王這個概念和咱們中國古代的龍是兩碼事。
儘管只差了一個字,區別可大了去了。你看啊,
龍是一種動物,而龍王作為神話裡的角色,被賦予了很多人的情感和性格。
唐代以前是沒有龍王這種說法的,我們翻看唐代以前的各種傳說,
裡面的龍也都沒有人的情感,單純只是一種能呼風喚雨的神奇動物,
跟老虎、豹子沒什麼區別。


舉個例子,比如漢代的劉向寫過“葉公好龍”這個故事,這個我們都知道。
可有個問題是,為什麼這個龍下凡,不像後代的傳說一樣,搖身一變,
化身成一個翩翩美少年呢,結果真身一下子把人嚇跑了呢?
這實際上說明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
龍還是不會變身的,它就是一種動物,也不會考慮到人害怕這些情感因素。
到了唐代,印度的很多佛經、傳說大量地流入中國,龍才被逐漸賦予了人格。
而龍王的說法,也出自印度的佛典,比如《華嚴經》經文裡寫道“譬如大龍王,名曰摩那斯;
譬如大龍王,名曰大莊嚴”等等。

其實啊,
龍從一種動物到變成龍王再到變成掌管四海的神話人物,經歷了一個很漫長的發展過程。
要知道,龍王被傳到中國以前,四海是有別的神的。
比如早在《山海經》,裡面就提到過四海神。
人面獸身的樣子,耳朵上掛著蛇,腳底下踩著蛇,跟龍王一點關係都沒有。
道教的傳說裡面也有四海神,其中東海神的名字還特別萌,叫阿明。
四海神在道教的各種畫像、描述裡面也都是人的形象,跟龍王扯不上關係。


那印度傳過來的龍王是怎樣取代原有四海神的呢?
龍王變成海神是從占領非常小的水系開始的。
比如宋代的《太平廣記》裡面記載,汴州,也就是現在的開封,
有一口八角井,裡邊多有龍神,有時候還從井水里伸出一隻手來。
實際上,吳承恩很有可能就是受了這個八角井的龍神的啟發,創造了一個烏雞國的井龍王。
那隨著龍王掌管水系這種說法的漸漸傳開和深入,
龍王也就漸漸從井龍王昇級到了河龍王、潭龍王。
到了宋代的時候,朝廷給它建了一個五龍廟,算是官方承認了龍王神的地位。

當然那個時候的龍王地位還特別低,哥兒五個擠在一個小廟里辦公,管著一片小小的水域。
除了五龍廟之外呢,陝西的澄城縣還有一個九龍廟,供奉九個龍神。
有意思的是,九個龍神只有一個龍妃。
這個龍妃是誰呢,就是五代時候一個大臣馮道的女兒。
馮道這個人呢,先後侍奉過四個朝代十個皇上,還向遼太宗稱過臣,常常被人嘲笑沒氣節。
爹爹侍奉過十個皇上,女兒也跟著遭罪,被人們許給了九個龍王。
拋開馮道不說,我們可以看到,宋代這個時候的龍王距離四海神,神格還差得遠著呢。

後來到了元朝,各種戲劇開始有了四海歸龍王管理的說法
但是這屬於民間說法,在國家的祭祀裡,還是不承認龍王四海神的地位。
那麼這種民間和官方說法並行的局面又延續了幾百年。
甚至在吳承恩寫《西遊記》的時候,朝廷祭祀的四海神還是人的形象,是道教原來那一套。
真正敕封龍王四海神身份的呢,是雍正皇帝,這才標誌著龍王徹底掌管了四海。


關於為啥印度傳來的舶來品能趕走咱們老祖宗創造的神明呢,後世也有很多的討論。
比如政治因素啦、宗教因素啦等等。
我們今天說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原因就是,
龍王這種神話人物的功能和服務很單一,就是求雨。
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啊,風調雨順比什麼都重要。那原來的四海神呢,
除了求雨,更多的是國家領土的代表。
比如國家祭祀的時候,祭祀五嶽四瀆,這裡面的各種海神、河伯代表的就是國家的領土。
老百姓可不管什麼領土,誰求雨方便就認誰是河神海神。
尤其是距離大海大河遠的地方,人們總不能求個雨還跑大老遠吧。
怎麼辦呢,就近找個小水池、小水潭編個神拜拜得了。可是總不能每個水潭都編個神吧?
這個時候,只管求雨的龍王這麼一個概括性的概念就發揮了作用。
慢慢的,大家就只認龍王這麼一個海神了。
其實這個道理和咱們現在營銷裡面講的品牌集中化是一樣的,
所有的河神共用一個名字叫龍王,就像連鎖經營的KFC、711一樣,不管大店小店,
都叫一個名字,氣勢立馬就把那些品牌分散的海神、河伯壓下去了。

以上就是李天飛對於龍王的解讀。
也就是說,龍王取代我們原有的四海神,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的,
在這個過程裡,民間傳說和百姓的需求,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本文源自:“得到”系列收費音頻“李天飛大話西遊”
稿:牛原興
轉載:得到

---------
主旨:
龍王其實是印度傳過來的舶來品。
而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龍王這個概念和咱們中國古代的龍是兩碼事。
在漢代人的心目中,
龍還是不會變身的,它就是一種動物,也不會考慮到人害怕這些情感因素。
到了唐代,印度的很多佛經、傳說大量地流入中國,龍才被逐漸賦予了人格。
而龍王的說法,也出自印度的佛典,
比如《華嚴經》經文裡寫道“譬如大龍王,名曰摩那斯;
譬如大龍王,名曰大莊嚴”等等。

龍從一種動物到變成龍王再到變成掌管四海的神話人物,經歷了一個很漫長的發展過程。

早在《山海經》,裡面就提到過四海神。
人面獸身的樣子,耳朵上掛著蛇,腳底下踩著蛇,跟龍王一點關係都沒有。

那印度傳過來的龍王是怎樣取代原有四海神的呢?
龍王變成海神是從占領非常小的水系開始的。
比如宋代的《太平廣記》裡面記載,汴州,也就是現在的開封,
有一口八角井,裡邊多有龍神,有時候還從井水里伸出一隻手來。
宋代時,朝廷給它建了一個五龍廟,算是官方承認了龍王神的地位。
除了五龍廟之外呢,陝西的澄城縣還有一個九龍廟,供奉九個龍神。
有意思的是,九個龍神只有一個龍妃。
這個龍妃是誰呢,就是五代時候一個大臣馮道的女兒。

到了元朝,各種戲劇開始有了四海歸龍王管理的說法。
真正敕封龍王四海神身份的呢,是雍正皇帝,這才標誌著龍王徹底掌管了四海。
而龍王這種神話人物的功能和服務很單一,就是求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