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高校擴招並未促進代際流動
這條音頻講的是,教育擴招並沒有促進代際流動。
什麼叫代際流動呢?代際流動就是指同一個家庭裡,
上下兩代人之間社會地位的變動,我們都認為,教育能促進代際流動,
比如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
如果能夠接受大專教育,基本就可以擺脫家庭背景的影響,
憑藉自身努力找到一份好工作了,這就是實現了代際流動。
按理說,如果高等教育擴招了,
應該就會有更多人能超越自己的父母。那事實上,
1999年大規模高等教育擴招之後,代際流動有沒有提高呢?
最近,北京大學教育學博士楊中超在《社會》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
得出的結論是:並沒有。我們來聽聽這項研究怎麼說。
這項研究總共選了一萬五千多人作為研究對象,
一組60後和一組70後代表擴招前,一組80後代表擴招後,
然後研究考察了他們本身的教育水平和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主要包括父親的社會經濟地位、職業類型和父母的教育水平。
這項研究有這麼幾個發現。
第一個發現是關於高等教育擴招對子女受教育年限的影響。
研究發現,父母受教育年限和子女受教育年限的正相關程度越來越高了,
也就是說,擴招之後的80後子女,
如果他們父母受教育年限長,他們受教育年限也長的可能性更大;
反之,如果父母的受教育年限短,他們受更長時間教育的可能性也更小。
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大部分擴招增加的高等教育機會,
都被社會上層,或者說父母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家庭佔據了。
第二,擴招之後,社會階層的代際繼承性有什麼變化?
研究發現,社會上層的代際繼承性在增加,社會下層的代際繼承性在減弱。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如果父母是社會上層的,那子女也是社會上層,這個趨勢更加明顯了;
如果父母是社會下層,子女繼承父母劣勢社會地位的趨勢減弱了。
研究指出,造成後面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
導致某些崗位結構發生了變化,
創造了很多職業地位更高的管理和技術類職位,使得社會下層也能從中獲益。
第三個,擴招對不同時期內的代際流動程度到底有沒有影響?
研究用代際效應係數來表示每個時期內的代際流動程度,
結果發現,如果假定60後的代際效應係數是1,
70後和80後的代際效應係數分別是0.99和0.95,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也就是說,不論是60後、70後還是80後,
他們所屬的各個社會階層,開放程度並沒有明顯改變。
優勢階層依然成功維繫著階層的封閉性,
雖然劣勢階層情況有所好轉,但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擴招促進了代際流動。
為什麼高等教育擴招沒能顯著改善社會的代際流動性呢?
研究給出了幾個原因,比如即使受到了高等教育,家庭背景對找工作來說依然很重要;
再比如,擴招帶來的教育機會大多數分配給了社會上層,他們依然是最大受益者等等。
根據這一研究,作者指出要通過教育來促進代際流動,
單純靠擴招是不夠的,國家還要解決教育機會和就業機會不均等這兩個問題,
前者的目的是確保教育公平,使社會下層和上層有同樣的教育機會;
而後者是消除勞動力市場對家庭背景的依賴,建立良好的社會選擇機制。
以上就是這一研究的主要內容,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教育擴招促進了代際流動? ——《社會》雜誌
稿:李程遠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學者
轉載:得到
----------------
主旨:
什麼叫代際流動呢?代際流動就是指同一個家庭裡,
上下兩代人之間社會地位的變動,我們都認為,教育能促進代際流動,
比如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
如果能夠接受大專教育,基本就可以擺脫家庭背景的影響,
憑藉自身努力找到一份好工作了,這就是實現了代際流動。
1999年大規模高等教育擴招之後,代際流動有沒有提高呢?
最近,北京大學教育學博士楊中超在《社會》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
得出的結論是:並沒有。而這項研究有這麼幾個發現。
1. 父母受教育年限和子女受教育年限的正相關程度越來越高了
如果他們父母受教育年限長,他們受教育年限也長的可能性更大;
反之,如果父母的受教育年限短,他們受更長時間教育的可能性也更小。
2. 社會上層的代際繼承性在增加,社會下層的代際繼承性在減弱
如果父母是社會上層的,那子女也是社會上層,這個趨勢更加明顯了;
如果父母是社會下層,子女繼承父母劣勢社會地位的趨勢減弱了。
可能是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導致某些崗位結構發生了變化,
創造了很多職業地位更高的管理和技術類職位,使得社會下層也能從中獲益。
3. 擴招對不同時期內的代際流動程度沒有影響
如果假定60後的代際效應係數是1,
70後和80後的代際效應係數分別是0.99和0.95,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這條音頻講的是,教育擴招並沒有促進代際流動。
什麼叫代際流動呢?代際流動就是指同一個家庭裡,
上下兩代人之間社會地位的變動,我們都認為,教育能促進代際流動,
比如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
如果能夠接受大專教育,基本就可以擺脫家庭背景的影響,
憑藉自身努力找到一份好工作了,這就是實現了代際流動。
按理說,如果高等教育擴招了,
應該就會有更多人能超越自己的父母。那事實上,
1999年大規模高等教育擴招之後,代際流動有沒有提高呢?
最近,北京大學教育學博士楊中超在《社會》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
得出的結論是:並沒有。我們來聽聽這項研究怎麼說。
這項研究總共選了一萬五千多人作為研究對象,
一組60後和一組70後代表擴招前,一組80後代表擴招後,
然後研究考察了他們本身的教育水平和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主要包括父親的社會經濟地位、職業類型和父母的教育水平。
這項研究有這麼幾個發現。
第一個發現是關於高等教育擴招對子女受教育年限的影響。
研究發現,父母受教育年限和子女受教育年限的正相關程度越來越高了,
也就是說,擴招之後的80後子女,
如果他們父母受教育年限長,他們受教育年限也長的可能性更大;
反之,如果父母的受教育年限短,他們受更長時間教育的可能性也更小。
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大部分擴招增加的高等教育機會,
都被社會上層,或者說父母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家庭佔據了。
第二,擴招之後,社會階層的代際繼承性有什麼變化?
研究發現,社會上層的代際繼承性在增加,社會下層的代際繼承性在減弱。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如果父母是社會上層的,那子女也是社會上層,這個趨勢更加明顯了;
如果父母是社會下層,子女繼承父母劣勢社會地位的趨勢減弱了。
研究指出,造成後面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
導致某些崗位結構發生了變化,
創造了很多職業地位更高的管理和技術類職位,使得社會下層也能從中獲益。
第三個,擴招對不同時期內的代際流動程度到底有沒有影響?
研究用代際效應係數來表示每個時期內的代際流動程度,
結果發現,如果假定60後的代際效應係數是1,
70後和80後的代際效應係數分別是0.99和0.95,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也就是說,不論是60後、70後還是80後,
他們所屬的各個社會階層,開放程度並沒有明顯改變。
優勢階層依然成功維繫著階層的封閉性,
雖然劣勢階層情況有所好轉,但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擴招促進了代際流動。
為什麼高等教育擴招沒能顯著改善社會的代際流動性呢?
研究給出了幾個原因,比如即使受到了高等教育,家庭背景對找工作來說依然很重要;
再比如,擴招帶來的教育機會大多數分配給了社會上層,他們依然是最大受益者等等。
根據這一研究,作者指出要通過教育來促進代際流動,
單純靠擴招是不夠的,國家還要解決教育機會和就業機會不均等這兩個問題,
前者的目的是確保教育公平,使社會下層和上層有同樣的教育機會;
而後者是消除勞動力市場對家庭背景的依賴,建立良好的社會選擇機制。
以上就是這一研究的主要內容,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教育擴招促進了代際流動? ——《社會》雜誌
稿:李程遠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學者
轉載:得到
----------------
主旨:
什麼叫代際流動呢?代際流動就是指同一個家庭裡,
上下兩代人之間社會地位的變動,我們都認為,教育能促進代際流動,
比如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
如果能夠接受大專教育,基本就可以擺脫家庭背景的影響,
憑藉自身努力找到一份好工作了,這就是實現了代際流動。
1999年大規模高等教育擴招之後,代際流動有沒有提高呢?
最近,北京大學教育學博士楊中超在《社會》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
得出的結論是:並沒有。而這項研究有這麼幾個發現。
1. 父母受教育年限和子女受教育年限的正相關程度越來越高了
如果他們父母受教育年限長,他們受教育年限也長的可能性更大;
反之,如果父母的受教育年限短,他們受更長時間教育的可能性也更小。
2. 社會上層的代際繼承性在增加,社會下層的代際繼承性在減弱
如果父母是社會上層的,那子女也是社會上層,這個趨勢更加明顯了;
如果父母是社會下層,子女繼承父母劣勢社會地位的趨勢減弱了。
可能是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導致某些崗位結構發生了變化,
創造了很多職業地位更高的管理和技術類職位,使得社會下層也能從中獲益。
3. 擴招對不同時期內的代際流動程度沒有影響
如果假定60後的代際效應係數是1,
70後和80後的代際效應係數分別是0.99和0.95,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要通過教育來促進代際流動,
單純靠擴招是不夠的,國家還要解決教育機會和就業機會不均等這兩個問題,
前者的目的是確保教育公平,使社會下層和上層有同樣的教育機會;
而後者是消除勞動力市場對家庭背景的依賴,建立良好的社會選擇機制。
單純靠擴招是不夠的,國家還要解決教育機會和就業機會不均等這兩個問題,
前者的目的是確保教育公平,使社會下層和上層有同樣的教育機會;
而後者是消除勞動力市場對家庭背景的依賴,建立良好的社會選擇機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