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促進合作:三種重要的道德機制
這條音頻說的是,人類的道德感是進化產生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合作。
很多人覺得,道德是文化的產物。但是最近有本新書《道德部落》,
下面來詳細說說三種比較重要的道德機制。
第一種,是重視名譽。
第二種,是歸屬感。
很多人覺得,道德是文化的產物。
但《道德部落》這本書說:
道德是進化的產物,因為它可以促進人類之間的合作。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條音頻說的是,人類的道德感是進化產生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合作。
很多人覺得,道德是文化的產物。但是最近有本新書《道德部落》,
作者是哈佛大學心理系的教授,喬舒亞·格林。他在這本書裡說,
道德是進化的產物,因為它可以促進人類之間的合作。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來給你轉述一下。
書裡說,人類的大腦在進化過程中,要為了合作來不斷調整,否則就不可能有道德。
書裡說,人類的大腦在進化過程中,要為了合作來不斷調整,否則就不可能有道德。
為什麼大腦會產生合作思維呢?是因為合作能帶來更多的物質利益和生物資源,
使人類的基因能更多傳承下去。怎樣維持合作呢?大腦進化出了道德。
針對每一種合作策略,都有對應的道德來讓策略落實。
比如直接互惠的策略,讓人類發展出憤怒、厭惡等情感,懲罰不合作的人。
再比如關心他人的策略,讓人類發展出同理心等。
下面來詳細說說三種比較重要的道德機制。
第一種,是重視名譽。
名譽可以促進合作。不管是想有個好名聲的人,還是擔心臭名昭著的人,都會傾向於合作。
有個實驗叫“獨裁者博弈”,就是說實驗人員找兩撥人,
其中一撥人,每人給10美元,然後讓他們和另一撥人分享這10美元,隨便幾塊錢都可以。
整個過程都是匿名在電腦上進行的。
然後實驗人員把一部分電腦的桌面背景設置成一雙眼睛,
另一部分電腦桌面就是普通的背景。
最後的結果是,桌面背景有眼睛的那一部分人,88%都選擇了和對方分享這10美元,
而普通桌面的那一部分只有55%選擇分享。
這個實驗說明,我們在被別人觀察的時候,就會更加自覺,
特別注意自己的行為,為的是保持一個良好的名譽,以便別人願意和自己合作。
第二種,是歸屬感。
如果雙方都不認識,也不知道對方的名聲是怎麼樣的,歸屬感能促進他們的合作。
只要雙方同屬於一個組織,雙方即便不認識也可以合作。
在社交網絡裡,以自己為圓心形成一個個圈子,人們會傾向於優待離自己更近的人。
怎麼跟陌生人合作呢?要辨認他們的社會身份,並通過結果來調整自己的行為。
比如語言和口音,就是辨認對方社會身份的一個標籤。
比如語言和口音,就是辨認對方社會身份的一個標籤。
研究發現,6個月大的嬰兒更關注講話不帶外國口音的人,
5歲的孩子更願意跟沒有外國口音的孩子做朋友。
不僅僅是講話的口音,像著裝、舞蹈、開玩笑的方式等等,
都能讓我們識別對方和自己是不是同一個團體的。
第三種,叫間接互惠,
第三種,叫間接互惠,
就是對不合作的行為做出懲罰。作者把這種懲罰叫做“親社會懲罰”。
舉個例子,如果某個城市發生了連環殺人強奸案,已經有十幾名婦女兒童受到了傷害。
如果你願意匿名支付25塊錢,就能保證把這名罪犯繩之以法,你願不願意掏這25塊呢?
如果你的答案是願意,那說明你是親社會懲罰者。
因為你願意犧牲個人利益,換取別人的合作。
從進化的角度看,親社會懲罰是對群體有好處的,
從進化的角度看,親社會懲罰是對群體有好處的,
因為個體可以幫助自己的群體戰勝其他群體。整個群體也能通過合作,產生更大的收益。
書裡還說,一些道德行為看上去跟合作沒有直接聯繫,實際上也起到了促進合作的作用。
書裡還說,一些道德行為看上去跟合作沒有直接聯繫,實際上也起到了促進合作的作用。
像印度教禁止吃牛肉,就是為了保證人們不要一次性把牛殺光,保證食物的持續供應。
再比如新教要求人們高效工作、抑制消費,其實是為了使整個社會獲得更多資源。
總結一下,不管是重視名譽、歸屬感還是間接互惠,
這些道德機制都是進化的產物,為了促進合作。
以上是《道德部落》這本書裡的觀點,供你參考。
總結一下,不管是重視名譽、歸屬感還是間接互惠,
這些道德機制都是進化的產物,為了促進合作。
以上是《道德部落》這本書裡的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道德部落》
稿:王海
轉載:得到
稿:王海
轉載:得到
--------------------
主旨:很多人覺得,道德是文化的產物。
但《道德部落》這本書說:
道德是進化的產物,因為它可以促進人類之間的合作。為什麼這麼說呢?
書中說,人類的大腦在進化過程中,要為了合作來不斷調整,否則就不可能有道德。
為什麼大腦會產生合作思維呢?是因為合作能帶來更多的物質利益和生物資源,
使人類的基因能更多傳承下去。怎樣維持合作呢?大腦進化出了道德。
針對每一種合作策略,都有對應的道德來讓策略落實。
比如直接互惠的策略,讓人類發展出憤怒、厭惡等情感,懲罰不合作的人。
再比如關心他人的策略,讓人類發展出同理心等。
有三種比較重要的道德機制:
1. 重視名譽
名譽可以促進合作。不管是想有個好名聲的人,
還是擔心臭名昭著的人,都會傾向於合作。
我們在被別人觀察的時候,就會更加自覺,特別注意自己的行為,
為的是保持一個良好的名譽,以便別人願意和自己合作。
2. 歸屬感
如果雙方都不認識,也不知道對方的名聲是怎麼樣的,歸屬感能促進他們的合作。
比如語言和口音,就是辨認對方社會身份的一個標籤。
研究發現,6個月大的嬰兒更關注講話不帶外國口音的人,
5歲的孩子更願意跟沒有外國口音的孩子做朋友。
不僅僅是講話的口音,像著裝、舞蹈、開玩笑的方式等等,
都能讓我們識別對方和自己是不是同一個團體的。
3. 間接互惠
就是對不合作的行為做出懲罰。作者把這種懲罰叫做“親社會懲罰”。
舉個例子,如果某個城市發生了連環殺人強奸案,已經有十幾名婦女兒童受到了傷害。
如果你願意匿名支付25塊錢,就能保證把這名罪犯繩之以法,你願不願意掏這25塊呢?
如果你的答案是願意,那說明你是親社會懲罰者。
因為你願意犧牲個人利益,換取別人的合作。
為什麼大腦會產生合作思維呢?是因為合作能帶來更多的物質利益和生物資源,
使人類的基因能更多傳承下去。怎樣維持合作呢?大腦進化出了道德。
針對每一種合作策略,都有對應的道德來讓策略落實。
比如直接互惠的策略,讓人類發展出憤怒、厭惡等情感,懲罰不合作的人。
再比如關心他人的策略,讓人類發展出同理心等。
有三種比較重要的道德機制:
1. 重視名譽
名譽可以促進合作。不管是想有個好名聲的人,
還是擔心臭名昭著的人,都會傾向於合作。
我們在被別人觀察的時候,就會更加自覺,特別注意自己的行為,
為的是保持一個良好的名譽,以便別人願意和自己合作。
2. 歸屬感
如果雙方都不認識,也不知道對方的名聲是怎麼樣的,歸屬感能促進他們的合作。
比如語言和口音,就是辨認對方社會身份的一個標籤。
研究發現,6個月大的嬰兒更關注講話不帶外國口音的人,
5歲的孩子更願意跟沒有外國口音的孩子做朋友。
不僅僅是講話的口音,像著裝、舞蹈、開玩笑的方式等等,
都能讓我們識別對方和自己是不是同一個團體的。
3. 間接互惠
就是對不合作的行為做出懲罰。作者把這種懲罰叫做“親社會懲罰”。
舉個例子,如果某個城市發生了連環殺人強奸案,已經有十幾名婦女兒童受到了傷害。
如果你願意匿名支付25塊錢,就能保證把這名罪犯繩之以法,你願不願意掏這25塊呢?
如果你的答案是願意,那說明你是親社會懲罰者。
因為你願意犧牲個人利益,換取別人的合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