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商品與國家形象:如何相互影響
這條音頻說的是,消費者對商品的印象與商品原產地的國家形象,二者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進入正題之前,咱們先來看一個概念,叫 “原產地效應”。
“原產地效應”認為,
商品原產地、原產國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會影響他們對產品的評價。
舉個例子,奧迪在世界各國都使用相同的一句德語口號:領先的技術。
而且用的還是德語原文,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為了在國外市場突出它的原產國是德國,
因為德國製造就意味著:質量過關、技術領先。
那麼反過來說,如果消費者對產品有好感,
比如喜歡新西蘭的奶粉,這會不會讓消費者對新西蘭的好感有提高呢?
最近,《國際營銷學報》刊登的一篇論文,就說到了這個問題。
南澳大利亞大學的兩位教授做了一組研究,結果發現,
消費者對產品的好感,在一些特定條件下,
可以反過來增加消費者對這個國家的好感,這就是“反向原產地效應” 。
研究人員先找來了一批中國消費者進行預實驗,
讓他們在10個產品列表中根據自己的經驗,選出與澳大利亞的形象最有關的產品,
這些商品就是:葡萄酒、羊皮靴和水果;
接著再選出和澳大利亞形象最沒有關係的產品,分別是:運動鞋、筆記本電腦和牙膏。
然後研究人員挑了另外兩批中國消費者進行正式實驗,
一批去過澳大利亞,一批沒去過,讓他們分別給兩組產品打分。
之後再對澳大利亞這個國家的印象進行打分。
結果發現,與國家形象關聯較大的一組產品,
也就是葡萄酒、羊皮靴、水果這一組,
消費者對產品的印象會影響他們對原產地國家的印象,也就是發生“反向原產地效應”;
但關聯性比較小的一組,
也就是運動鞋、筆記本電腦和牙膏的一組,這種效應就不是很明顯。
也就是說,只有當消費者認為,該產品是該國的“特色產品”,
與該國相關性比較大的時候,才會產生“反向原產地效應”,
如果沒有關聯,那“反向原產地效應”就不起作用。
而且,把“反向原產地效應”和“原產地效應”結合到一起看,
你就會發現它們相互銜接可以形成一個正循環。
比如說,消費者喜歡澳大利亞紅酒,那在“反向原產地效應”的作用下,
消費者就會因為對紅酒的好印象,增加對澳大利亞的好印象。
再接著,“原產地效應“發揮作用,消費者對澳大利亞的好感,
反過來又會增加他們對澳大利亞其他產品的好感。
這就意味著,一個國家的形象和一個民族的品牌,是可以通過特色產品來建立的。
一旦一個特色產品在海外市場建立了良好的形象,那其他的產品,也會跟著受益。
這也表明,國家也可以考慮和品牌進行聯合推廣,打造有“國家標識”的產品品類。
在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上,
杰卡斯紅葡萄酒(Jacob's Creek wine)就使用了“澳大利亞的另一大紅色”(
Australia's Other Great Red)作為口號,還在葡萄酒瓶子上使用了紅袋鼠的照片,
這些廣告都增強了該產品與澳大利亞的關係,
也增強了“杰卡斯紅葡萄酒”和“澳大利亞”這兩個詞語之間的語義聯繫。
彼此呼應,產生了很好的正面影響。
當然,這一結論也有局限性。
比如在兩組被試者中,與熟悉澳大利亞的中國遊客相比,
不熟悉澳大利亞的中國人明顯受到的影響更大。
所以,這種由產品引起的對國家的印象的改變,可能是無意識的。
而且研究發現,這種影響力的強度,會隨著消費者對這個國家的了解而減弱,
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減。所以“反向原產地效應”的影響力,
會隨著時間和消費者對該國的熟悉程度,慢慢減弱。也就是說,效應的持續性,有待觀察。
以上就是對商品與國家形象,二者之間關係的研究內容,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A Memory-Theory Perspective of Country-Image Formation)
稿:含章
轉載:得到
-------------
主旨:
“原產地效應”的意思是:
商品原產地、原產國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會影響他們對產品的評價。
舉個例子,奧迪在世界各國都使用相同的一句德語口號:領先的技術。
而且用的還是德語原文,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為了在國外市場突出它的原產國是德國,
因為德國製造就意味著:質量過關、技術領先。
反過來,如果消費者對產品有好感,
比如喜歡新西蘭的奶粉,這會不會讓消費者對新西蘭的好感有提高呢?
南澳大利亞大學的兩位教授做了一組研究,結果發現,
只有當消費者認為,該產品是該國的“特色產品”,
與該國相關性比較大時,反過來增加消費者對這個國家的好感,
也就是“反向原產地效應”,如果沒有關聯,那“反向原產地效應”就不起作用。
因此,一個國家的形象和一個民族的品牌,是可以通過特色產品來建立的。
一旦一個特色產品在海外市場建立了良好的形象,那其他的產品,也會跟著受益。
這條音頻說的是,消費者對商品的印象與商品原產地的國家形象,二者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進入正題之前,咱們先來看一個概念,叫 “原產地效應”。
“原產地效應”認為,
商品原產地、原產國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會影響他們對產品的評價。
舉個例子,奧迪在世界各國都使用相同的一句德語口號:領先的技術。
而且用的還是德語原文,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為了在國外市場突出它的原產國是德國,
因為德國製造就意味著:質量過關、技術領先。
那麼反過來說,如果消費者對產品有好感,
比如喜歡新西蘭的奶粉,這會不會讓消費者對新西蘭的好感有提高呢?
最近,《國際營銷學報》刊登的一篇論文,就說到了這個問題。
南澳大利亞大學的兩位教授做了一組研究,結果發現,
消費者對產品的好感,在一些特定條件下,
可以反過來增加消費者對這個國家的好感,這就是“反向原產地效應” 。
研究人員先找來了一批中國消費者進行預實驗,
讓他們在10個產品列表中根據自己的經驗,選出與澳大利亞的形象最有關的產品,
這些商品就是:葡萄酒、羊皮靴和水果;
接著再選出和澳大利亞形象最沒有關係的產品,分別是:運動鞋、筆記本電腦和牙膏。
然後研究人員挑了另外兩批中國消費者進行正式實驗,
一批去過澳大利亞,一批沒去過,讓他們分別給兩組產品打分。
之後再對澳大利亞這個國家的印象進行打分。
結果發現,與國家形象關聯較大的一組產品,
也就是葡萄酒、羊皮靴、水果這一組,
消費者對產品的印象會影響他們對原產地國家的印象,也就是發生“反向原產地效應”;
但關聯性比較小的一組,
也就是運動鞋、筆記本電腦和牙膏的一組,這種效應就不是很明顯。
也就是說,只有當消費者認為,該產品是該國的“特色產品”,
與該國相關性比較大的時候,才會產生“反向原產地效應”,
如果沒有關聯,那“反向原產地效應”就不起作用。
而且,把“反向原產地效應”和“原產地效應”結合到一起看,
你就會發現它們相互銜接可以形成一個正循環。
比如說,消費者喜歡澳大利亞紅酒,那在“反向原產地效應”的作用下,
消費者就會因為對紅酒的好印象,增加對澳大利亞的好印象。
再接著,“原產地效應“發揮作用,消費者對澳大利亞的好感,
反過來又會增加他們對澳大利亞其他產品的好感。
這就意味著,一個國家的形象和一個民族的品牌,是可以通過特色產品來建立的。
一旦一個特色產品在海外市場建立了良好的形象,那其他的產品,也會跟著受益。
這也表明,國家也可以考慮和品牌進行聯合推廣,打造有“國家標識”的產品品類。
在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上,
杰卡斯紅葡萄酒(Jacob's Creek wine)就使用了“澳大利亞的另一大紅色”(
Australia's Other Great Red)作為口號,還在葡萄酒瓶子上使用了紅袋鼠的照片,
這些廣告都增強了該產品與澳大利亞的關係,
也增強了“杰卡斯紅葡萄酒”和“澳大利亞”這兩個詞語之間的語義聯繫。
彼此呼應,產生了很好的正面影響。
當然,這一結論也有局限性。
比如在兩組被試者中,與熟悉澳大利亞的中國遊客相比,
不熟悉澳大利亞的中國人明顯受到的影響更大。
所以,這種由產品引起的對國家的印象的改變,可能是無意識的。
而且研究發現,這種影響力的強度,會隨著消費者對這個國家的了解而減弱,
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減。所以“反向原產地效應”的影響力,
會隨著時間和消費者對該國的熟悉程度,慢慢減弱。也就是說,效應的持續性,有待觀察。
以上就是對商品與國家形象,二者之間關係的研究內容,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A Memory-Theory Perspective of Country-Image Formation)
稿:含章
轉載:得到
-------------
主旨:
“原產地效應”的意思是:
商品原產地、原產國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會影響他們對產品的評價。
舉個例子,奧迪在世界各國都使用相同的一句德語口號:領先的技術。
而且用的還是德語原文,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為了在國外市場突出它的原產國是德國,
因為德國製造就意味著:質量過關、技術領先。
反過來,如果消費者對產品有好感,
比如喜歡新西蘭的奶粉,這會不會讓消費者對新西蘭的好感有提高呢?
南澳大利亞大學的兩位教授做了一組研究,結果發現,
只有當消費者認為,該產品是該國的“特色產品”,
與該國相關性比較大時,反過來增加消費者對這個國家的好感,
也就是“反向原產地效應”,如果沒有關聯,那“反向原產地效應”就不起作用。
因此,一個國家的形象和一個民族的品牌,是可以通過特色產品來建立的。
一旦一個特色產品在海外市場建立了良好的形象,那其他的產品,也會跟著受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