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遊戲上癮好處多
這條音頻我們從社會學的角度講一個觀點,遊戲上癮也有好處。
大多數人都反對遊戲上癮,覺得又浪費時間,又對身體沒好處。
不過,著名社會學家鄭也夫最近有本書再版,叫《後物慾時代的來臨》,
書裡提出了一個觀點,說遊戲上癮也有好處,不像我們想得那麼糟。
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一塊來聽聽。
我們先來說說,遊戲有什麼功能。
其實,遊戲最開始沒什麼目的,但是它的副產品給人們帶來了很大影響。
鄭也夫認為,遊戲有三大副產品。
第一個副產品,遊戲開發了兒童的能力。
兒童有很多能力,是在遊戲中不經意開發出來的。
目的性很明確的學習和練習,反而達不到這樣的效果。
對於兒童來說,不能犧牲遊戲,強化學習;也不能把成年人眼裡的遊戲強加給孩子。
比如很多家長逼著孩子學鋼琴、踢足球,容易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因為遊戲是帶有激情的,能讓孩子全身心投入,這種激情是自發的,不是外界壓力造成的。
遊戲的第二個副產品,是道德。
西方哲學家席勒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有兩種本能,
感官的需求和秩序的需求,這兩者是對立的,不能調和。
但鄭也夫認為,人類還有第三本能,就是遊戲的本能。
這種本能可以調和感官需求跟秩序需求這兩者之間的矛盾。
因為社會秩序一定會壓抑個人的慾望,但遊戲中的秩序讓人更願意接受,
給人接受社會秩序做鋪墊。
這樣看來,遊戲能幫助我們獲得社會品格,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協作。
遊戲的第三個副產品是文化和科學。
現代遊戲研究的先驅赫伊津哈說:人類社會的偉大原創活動從一開始就滲透著遊戲。
怎麼理解呢?
鄭也夫說,文化科學和遊戲有兩個相似的地方:
第一,很多從事文化科學的人,跟玩遊戲的人一樣,是興趣驅使,不是為了追求功利。
第二,文化科學裡相當大的部分,現在沒什麼實際用途,以後可能也沒用。
這種遠離功利和效益的狀態,也像一種遊戲。
說完遊戲的副產品,我們再來說說上癮。
怎麼理解“癮”這個概念呢?
著名社會學家吉登斯說,可以把“癮”界定成一種被迫從事的模式化的習慣行為,
停止這種行為就會引起無法控制的焦躁。不管對什麼上癮,本質上說都有麻醉作用。
主流的觀點認為上癮不好,鄭也夫卻說,這樣的判斷太簡單,先得理解為什麼人會上癮。
因為人必須遵守某個行為模式,
這既是社會生產裡效率的要求,也是他自身精神系統的要求。
要是沒有行為模式,我們的精神系統就不能適應。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都依賴一種行為模式。
以前,人們的行為模式是自己所在的階層和生存壓力決定的。
解決溫飽以後,人們就會面臨另外一個大問題,就是精神空虛,必須要讓精神充實起來。
但是沒有了生存壓力,就必須自己想辦法充實。怎麼辦呢?
就要找到一種行為模式,擺脫空虛。
這時候,對某種活動上癮,是解決精神空虛問題的手段。
能讓人上癮的活動有很多,比如毒品、購物、食物、賭博等等。
比較起來,遊戲消耗的物質資源最少,對人的身心傷害也不那麼大。
而且,對遊戲上癮之後,就不用再去找膚淺的刺激了。
所以,鄭也夫說,遊戲是人最好的選擇。
以上,就是鄭也夫對遊戲上癮的認識,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後物慾時代的來臨》
稿:王海
轉載:得到
------------
主旨:
遊戲有三大副產品:
1. 遊戲開發了兒童的能力
遊戲是帶有激情的,能讓孩子全身心投入,這種激情是自發的,不是外界壓力造成的。
2. 道德
西方哲學家席勒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有兩種本能,
感官的需求和秩序的需求,這兩者是對立的,不能調和。
但鄭也夫認為,人類還有第三本能,就是遊戲的本能。
這種本能可以調和感官需求跟秩序需求這兩者之間的矛盾。
因為社會秩序一定會壓抑個人的慾望,但遊戲中的秩序讓人更願意接受,
給人接受社會秩序做鋪墊。
這樣看來,遊戲能幫助我們獲得社會品格,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協作。
3. 文化和科學
文化科學和遊戲有兩個相似的地方:
第一,很多從事文化科學的人,跟玩遊戲的人一樣,是興趣驅使,不是為了追求功利。
第二,文化科學裡相當大的部分,現在沒什麼實際用途,以後可能也沒用。
怎麼理解“上癮”這個概念呢?
著名社會學家吉登斯說,可以把“癮”界定成一種被迫從事的模式化的習慣行為,
停止這種行為就會引起無法控制的焦躁。不管對什麼上癮,本質上說都有麻醉作用。
而人必須遵守某個行為模式,
這既是社會生產裡效率的要求,也是他自身精神系統的要求。
要是沒有行為模式,我們的精神系統就不能適應。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都依賴一種行為模式。
以前,人們的行為模式是自己所在的階層和生存壓力決定的。
解決溫飽以後,人們就會面臨另外一個大問題,就是精神空虛,必須要讓精神充實起來。
能讓人上癮的活動有很多,比如毒品、購物、食物、賭博等等。
比較起來,遊戲消耗的物質資源最少,對人的身心傷害也不那麼大。
而且,對遊戲上癮之後,就不用再去找膚淺的刺激了。
這條音頻我們從社會學的角度講一個觀點,遊戲上癮也有好處。
大多數人都反對遊戲上癮,覺得又浪費時間,又對身體沒好處。
不過,著名社會學家鄭也夫最近有本書再版,叫《後物慾時代的來臨》,
書裡提出了一個觀點,說遊戲上癮也有好處,不像我們想得那麼糟。
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一塊來聽聽。
我們先來說說,遊戲有什麼功能。
其實,遊戲最開始沒什麼目的,但是它的副產品給人們帶來了很大影響。
鄭也夫認為,遊戲有三大副產品。
第一個副產品,遊戲開發了兒童的能力。
兒童有很多能力,是在遊戲中不經意開發出來的。
目的性很明確的學習和練習,反而達不到這樣的效果。
對於兒童來說,不能犧牲遊戲,強化學習;也不能把成年人眼裡的遊戲強加給孩子。
比如很多家長逼著孩子學鋼琴、踢足球,容易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因為遊戲是帶有激情的,能讓孩子全身心投入,這種激情是自發的,不是外界壓力造成的。
遊戲的第二個副產品,是道德。
西方哲學家席勒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有兩種本能,
感官的需求和秩序的需求,這兩者是對立的,不能調和。
但鄭也夫認為,人類還有第三本能,就是遊戲的本能。
這種本能可以調和感官需求跟秩序需求這兩者之間的矛盾。
因為社會秩序一定會壓抑個人的慾望,但遊戲中的秩序讓人更願意接受,
給人接受社會秩序做鋪墊。
這樣看來,遊戲能幫助我們獲得社會品格,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協作。
遊戲的第三個副產品是文化和科學。
現代遊戲研究的先驅赫伊津哈說:人類社會的偉大原創活動從一開始就滲透著遊戲。
怎麼理解呢?
鄭也夫說,文化科學和遊戲有兩個相似的地方:
第一,很多從事文化科學的人,跟玩遊戲的人一樣,是興趣驅使,不是為了追求功利。
第二,文化科學裡相當大的部分,現在沒什麼實際用途,以後可能也沒用。
這種遠離功利和效益的狀態,也像一種遊戲。
說完遊戲的副產品,我們再來說說上癮。
怎麼理解“癮”這個概念呢?
著名社會學家吉登斯說,可以把“癮”界定成一種被迫從事的模式化的習慣行為,
停止這種行為就會引起無法控制的焦躁。不管對什麼上癮,本質上說都有麻醉作用。
主流的觀點認為上癮不好,鄭也夫卻說,這樣的判斷太簡單,先得理解為什麼人會上癮。
因為人必須遵守某個行為模式,
這既是社會生產裡效率的要求,也是他自身精神系統的要求。
要是沒有行為模式,我們的精神系統就不能適應。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都依賴一種行為模式。
以前,人們的行為模式是自己所在的階層和生存壓力決定的。
解決溫飽以後,人們就會面臨另外一個大問題,就是精神空虛,必須要讓精神充實起來。
但是沒有了生存壓力,就必須自己想辦法充實。怎麼辦呢?
就要找到一種行為模式,擺脫空虛。
這時候,對某種活動上癮,是解決精神空虛問題的手段。
能讓人上癮的活動有很多,比如毒品、購物、食物、賭博等等。
比較起來,遊戲消耗的物質資源最少,對人的身心傷害也不那麼大。
而且,對遊戲上癮之後,就不用再去找膚淺的刺激了。
所以,鄭也夫說,遊戲是人最好的選擇。
以上,就是鄭也夫對遊戲上癮的認識,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後物慾時代的來臨》
稿:王海
轉載:得到
------------
主旨:
遊戲有三大副產品:
1. 遊戲開發了兒童的能力
遊戲是帶有激情的,能讓孩子全身心投入,這種激情是自發的,不是外界壓力造成的。
2. 道德
西方哲學家席勒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有兩種本能,
感官的需求和秩序的需求,這兩者是對立的,不能調和。
但鄭也夫認為,人類還有第三本能,就是遊戲的本能。
這種本能可以調和感官需求跟秩序需求這兩者之間的矛盾。
因為社會秩序一定會壓抑個人的慾望,但遊戲中的秩序讓人更願意接受,
給人接受社會秩序做鋪墊。
這樣看來,遊戲能幫助我們獲得社會品格,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協作。
3. 文化和科學
文化科學和遊戲有兩個相似的地方:
第一,很多從事文化科學的人,跟玩遊戲的人一樣,是興趣驅使,不是為了追求功利。
第二,文化科學裡相當大的部分,現在沒什麼實際用途,以後可能也沒用。
怎麼理解“上癮”這個概念呢?
著名社會學家吉登斯說,可以把“癮”界定成一種被迫從事的模式化的習慣行為,
停止這種行為就會引起無法控制的焦躁。不管對什麼上癮,本質上說都有麻醉作用。
而人必須遵守某個行為模式,
這既是社會生產裡效率的要求,也是他自身精神系統的要求。
要是沒有行為模式,我們的精神系統就不能適應。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都依賴一種行為模式。
以前,人們的行為模式是自己所在的階層和生存壓力決定的。
解決溫飽以後,人們就會面臨另外一個大問題,就是精神空虛,必須要讓精神充實起來。
能讓人上癮的活動有很多,比如毒品、購物、食物、賭博等等。
比較起來,遊戲消耗的物質資源最少,對人的身心傷害也不那麼大。
而且,對遊戲上癮之後,就不用再去找膚淺的刺激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