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中國人為什麼愛圍牆?
這條音頻給你說說咱們中國人愛圍牆的深層次原因。
西南政法大學研究員劉云最近在他的文章中剖析了這一問題。
近年來“城市病”開始逐漸蔓延開來,
這個病最大的特徵就是交通擁堵,於是人們開始對城市規劃給予越來越多的關注。
大家一關注,就發現了一個大問題,
國家大塊的城市用地都被眾多單位辦公區與住宅區大院佔用,大院過多,
每個大院都毫不例外的被圍牆包圍著,公用的小街小巷太少,導致“毛細血管”不暢通,
進而造成了道路堵塞。那麼咱們國家為什麼有那麼多圍牆呢?人們為什麼那麼喜歡圍牆呢?
雖然說城市病是這幾年才顯現的,可圍牆問題卻是個歷史問題。
劉云在文章中指出中國人的圍牆意識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歷史上我們的土地太過稀缺了。
中國老百姓對土地的珍視程度,外國人都是看在眼裡的,
根據斯當東的《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一書記載,
英國使團來訪的1793年即乾隆五十八年間,中國的土地利用就非常緊張。
交通主要依靠水路,公路既少又窄。
除了皇帝的御花園外,全國很少有公園和其他公共娛樂遊玩地帶。
大地主們也不肯劃出大塊土地,不搞生產而改作娛樂或者運動的場所,
所有的耕地也從不休耕,全部用來種糧食。
這情況可把英國的使者們驚呆了:
“中國固然人口眾多,但不是說疆土也是極其遼闊的嗎?”
他們完全沒有預料到這個東方大國的人口壓力已經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
再看那會兒人家英國的狀況,英國是典型的人少地多,人均佔有耕地十畝,高於中國三倍。因此,當時的英國農民不僅可以吃飽,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吃好喝足”。
必須要指岀的是,當時英國還有八百萬英畝荒地,
也就是說,全英國每人還能擁有一英畝的土地儲備,
可以任其處於荒蕪的閒置狀態,一英畝相當於中國的6.2畝。
當時整個歐洲的情況與英國也相似,據謝和耐《中國社會史》記載,
“歐洲是—個遍布草原、休耕地和森林的地區,它從來不缺少可耕地”。
了解了這個事實,
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英國人對中國乾隆年間的耕地與糧食緊張狀況如此驚訝了。
土地充足,根本用不著爭搶,因此西方社會的圍牆就特別少。
直到今天,西方國家從政府機構,到學校企業,都很少有圍牆,
連私密性最強的私家別墅也少有圍牆。當然,並不是說西方完全沒有圍牆,
即使有圍牆,“牆”材料的構成也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國家最常見的是花草樹木組成的“綠色圍牆”,
令人賞心悅目,這種“綠色圍牆”更多的是出於美化環境而不是封閉的需要。
中國圍牆意識強烈的深層原因是中國自古以來飽受人多地少、
耕地嚴重匱乏的困擾,對土地資源的珍惜意識比西方強得多,
這使國人有一種對土地資源的強烈爭奪和占有意識,
這種意識就轉變為圍牆意識,只有把屬於自己的土地用圍牆圍佔起來,
才能滿足自己對土地的佔有欲,防止別人爭奪和占有自己的土地。
按理說,中國的眾多單位與住宅小區如果也搞西方那種“綠色圍牆”,
從技術到資金都不是大的問題,問題是在人多地少的國人意識中,
有限的土地資源太珍貴了,
靠西方那種華而不實的“綠色圍牆”來“保護”珍貴的土地資源是不可靠的,
只有靠堅固的水泥磚塊圍牆才能有效地“保護”自己珍貴的土地資源。
本文源自:社會科學報(圍牆意識源於土地的嚴重缺乏)
稿:藺小英
轉載:得到
-------------
主旨:
中國人的圍牆意識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歷史上我們的土地太過稀缺了。
這條音頻給你說說咱們中國人愛圍牆的深層次原因。
西南政法大學研究員劉云最近在他的文章中剖析了這一問題。
近年來“城市病”開始逐漸蔓延開來,
這個病最大的特徵就是交通擁堵,於是人們開始對城市規劃給予越來越多的關注。
大家一關注,就發現了一個大問題,
國家大塊的城市用地都被眾多單位辦公區與住宅區大院佔用,大院過多,
每個大院都毫不例外的被圍牆包圍著,公用的小街小巷太少,導致“毛細血管”不暢通,
進而造成了道路堵塞。那麼咱們國家為什麼有那麼多圍牆呢?人們為什麼那麼喜歡圍牆呢?
雖然說城市病是這幾年才顯現的,可圍牆問題卻是個歷史問題。
劉云在文章中指出中國人的圍牆意識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歷史上我們的土地太過稀缺了。
中國老百姓對土地的珍視程度,外國人都是看在眼裡的,
根據斯當東的《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一書記載,
英國使團來訪的1793年即乾隆五十八年間,中國的土地利用就非常緊張。
交通主要依靠水路,公路既少又窄。
除了皇帝的御花園外,全國很少有公園和其他公共娛樂遊玩地帶。
大地主們也不肯劃出大塊土地,不搞生產而改作娛樂或者運動的場所,
所有的耕地也從不休耕,全部用來種糧食。
這情況可把英國的使者們驚呆了:
“中國固然人口眾多,但不是說疆土也是極其遼闊的嗎?”
他們完全沒有預料到這個東方大國的人口壓力已經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
再看那會兒人家英國的狀況,英國是典型的人少地多,人均佔有耕地十畝,高於中國三倍。因此,當時的英國農民不僅可以吃飽,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吃好喝足”。
必須要指岀的是,當時英國還有八百萬英畝荒地,
也就是說,全英國每人還能擁有一英畝的土地儲備,
可以任其處於荒蕪的閒置狀態,一英畝相當於中國的6.2畝。
當時整個歐洲的情況與英國也相似,據謝和耐《中國社會史》記載,
“歐洲是—個遍布草原、休耕地和森林的地區,它從來不缺少可耕地”。
了解了這個事實,
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英國人對中國乾隆年間的耕地與糧食緊張狀況如此驚訝了。
土地充足,根本用不著爭搶,因此西方社會的圍牆就特別少。
直到今天,西方國家從政府機構,到學校企業,都很少有圍牆,
連私密性最強的私家別墅也少有圍牆。當然,並不是說西方完全沒有圍牆,
即使有圍牆,“牆”材料的構成也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國家最常見的是花草樹木組成的“綠色圍牆”,
令人賞心悅目,這種“綠色圍牆”更多的是出於美化環境而不是封閉的需要。
中國圍牆意識強烈的深層原因是中國自古以來飽受人多地少、
耕地嚴重匱乏的困擾,對土地資源的珍惜意識比西方強得多,
這使國人有一種對土地資源的強烈爭奪和占有意識,
這種意識就轉變為圍牆意識,只有把屬於自己的土地用圍牆圍佔起來,
才能滿足自己對土地的佔有欲,防止別人爭奪和占有自己的土地。
按理說,中國的眾多單位與住宅小區如果也搞西方那種“綠色圍牆”,
從技術到資金都不是大的問題,問題是在人多地少的國人意識中,
有限的土地資源太珍貴了,
靠西方那種華而不實的“綠色圍牆”來“保護”珍貴的土地資源是不可靠的,
只有靠堅固的水泥磚塊圍牆才能有效地“保護”自己珍貴的土地資源。
本文源自:社會科學報(圍牆意識源於土地的嚴重缺乏)
稿:藺小英
轉載:得到
-------------
主旨:
中國人的圍牆意識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歷史上我們的土地太過稀缺了。
根據斯當東的《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一書記載,
英國使團來訪的1793年即乾隆五十八年間,中國的土地利用就非常緊張。
交通主要依靠水路,公路既少又窄。
除了皇帝的御花園外,全國很少有公園和其他公共娛樂遊玩地帶。
大地主們也不肯劃出大塊土地,不搞生產而改作娛樂或者運動的場所,
所有的耕地也從不休耕,全部用來種糧食。
這情況可把英國的使者們驚呆了:
“中國固然人口眾多,但不是說疆土也是極其遼闊的嗎?”
他們完全沒有預料到這個東方大國的人口壓力已經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
必須要指岀的是,當時英國還有八百萬英畝荒地,
也就是說,全英國每人還能擁有一英畝的土地儲備,
可以任其處於荒蕪的閒置狀態,一英畝相當於中國的6.2畝。
當時整個歐洲的情況與英國也相似,據謝和耐《中國社會史》記載,
英國使團來訪的1793年即乾隆五十八年間,中國的土地利用就非常緊張。
交通主要依靠水路,公路既少又窄。
除了皇帝的御花園外,全國很少有公園和其他公共娛樂遊玩地帶。
大地主們也不肯劃出大塊土地,不搞生產而改作娛樂或者運動的場所,
所有的耕地也從不休耕,全部用來種糧食。
這情況可把英國的使者們驚呆了:
“中國固然人口眾多,但不是說疆土也是極其遼闊的嗎?”
他們完全沒有預料到這個東方大國的人口壓力已經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
必須要指岀的是,當時英國還有八百萬英畝荒地,
也就是說,全英國每人還能擁有一英畝的土地儲備,
可以任其處於荒蕪的閒置狀態,一英畝相當於中國的6.2畝。
當時整個歐洲的情況與英國也相似,據謝和耐《中國社會史》記載,
“歐洲是—個遍布草原、休耕地和森林的地區,它從來不缺少可耕地”。
了解了這個事實,
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英國人對中國乾隆年間的耕地與糧食緊張狀況如此驚訝了。
中國圍牆意識強烈的深層原因是中國自古以來飽受人多地少、
耕地嚴重匱乏的困擾,對土地資源的珍惜意識比西方強得多,
只有把屬於自己的土地用圍牆圍佔起來,
才能滿足自己對土地的佔有欲,防止別人爭奪和占有自己的土地。
了解了這個事實,
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英國人對中國乾隆年間的耕地與糧食緊張狀況如此驚訝了。
中國圍牆意識強烈的深層原因是中國自古以來飽受人多地少、
耕地嚴重匱乏的困擾,對土地資源的珍惜意識比西方強得多,
只有把屬於自己的土地用圍牆圍佔起來,
才能滿足自己對土地的佔有欲,防止別人爭奪和占有自己的土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