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孩子敏感期過了不能補?錯的!
這條音頻要幫你糾正三個錯誤的育兒理念。
有本新書叫《養育的選擇》,作者是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心理學博士陳忻,
也是兩個男孩的媽媽。她在書裡糾正了很多錯誤的育兒理念,今天跟你分享三個。
這三個錯誤的育兒理念分別是:
第一,早教期讓孩子接觸的信息越多越好。
第二,兒童的敏感期時間很短,錯過了就補不回來了。
第三,看電視教育節目能讓孩子更聰明。下面來具體說說。
第一個錯誤的育兒理念,很多父母認為,早教階段讓孩子接觸的信息越多越好。
書裡說,早教要符合孩子的發展特點,給孩子的信息,方式和強度都要適當。
比如3歲以內的孩子,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跟父母以及長輩的互動,
這些互動的頻率要適度,給孩子留出反應時間和空間。
有的家長不停跟孩子說話,或者隔一會兒就給孩子換個玩具,這種做法並不好。
因為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很短,如果家長不停地說話,
孩子能自己觀察、自己體驗的機會就少了。年齡太小的嬰兒,會受不了強度過分的互動。
同樣的道理,如果很早就讓孩子學習看圖識字、數數什麼的,
即便能讓他們短時間掌握一些技能,也不太可能加速情感的發展。
澳大利亞一位研究者說,孩子的情感和壓力調節能力都有限,
如果父母讓他們太早接觸學習任務,很可能會破壞他們的自我認知和評價。
這會影響他們未來的學習興趣,不利於孩子的長期發展。
那該用什麼方式來早教呢?
哈佛大學一位教授發現,
幼兒園裡很多優秀又快樂的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們看起來很悠閒,甚至在瞎玩。但是大腦需要時間來消化信息。
適當讓孩子休息一下,或者幹一些看起來沒意義的事,
有利於他們整合和理解各種信息,也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第二個錯誤的理念,很多父母認為,孩子的敏感期很短,錯過了就沒法補回來了。
什麼是敏感期呢?這是發展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
指的是人的生理已經發育好,可以發展一些能力了。
這時候如果給孩子提供合適的發展環境,對孩子的能力培養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很多家長擔心錯過發展期,到了孩子三四歲,拿筆到處塗塗畫畫,
就覺得畫畫的敏感期到了,得趕緊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
但是書裡說,要正確理解敏感期。
一方面,孩子敏感期的持續時間很長,沒那麼容易錯過;
另一方面,敏感期沒有嚴格的時間邊界,更不至於錯過了就無法彌補。
還拿畫畫舉例,沒有證據能證明,
三四歲是學畫畫的最佳年齡段,一旦錯過就永遠不能發展了。
相反,有很多畫家都是很晚才開始學繪畫。
而且,畫畫是孩子發展手部精細能力的方式。
對畫畫不感興趣的孩子,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鍛煉手的能力,
像玩汽車、搭積木、做手工等等。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的興趣,而不是因為某些所謂的敏感期焦慮,逼著孩子去做某件事。
第三個錯誤的育兒理念,
有的家長覺得,看專門給孩子設計的電視教育節目能讓孩子更聰明。
但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者做了一個實驗。
他們研究了一群8到16個月大的孩子,
一部分孩子看過《小小愛因斯坦》、《芝麻街》這樣的兒童教育節目,另一部分沒看過。
結果,看過節目的孩子,在語言發展標準測試裡的得分,比沒看過的還要低。
但是再大一點的孩子,17到24個月大,不管看沒看過這樣的節目,語言發展差別並不明顯。
所以,看這種號稱能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的節目,其實對孩子沒什麼幫助。
那嬰幼兒正確的學習方式是什麼呢?很多研究發現,真人互動的效果更好。
比如父母給孩子讀書,會跟孩子有眼神、情感的交流。
孩子會順著父母的視線,看到父母正在看的東西,
就能理解“原來這個東西叫這個名字”,這樣來加強學習。
還能促進孩子的情感發展,形成健康人格。
總結一下,這條音頻介紹了三個正確的育兒理念:
第一,早教期適當讓孩子休息,有利於他們大腦的發展。
第二,不用為孩子的敏感期焦慮,應該鼓勵孩子的興趣愛好。
第三,孩子最好的學習方式是跟父母互動,而不是看專門的電視節目。
這些方法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養育的選擇》
稿:羊小苒
轉載:得到
---------------
主旨:
第一,早教期適當讓孩子休息,有利於他們大腦的發展。
第二,不用為孩子的敏感期焦慮,應該鼓勵孩子的興趣愛好。
第三,孩子最好的學習方式是跟父母互動,而不是看專門的電視節目。
這條音頻要幫你糾正三個錯誤的育兒理念。
有本新書叫《養育的選擇》,作者是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心理學博士陳忻,
也是兩個男孩的媽媽。她在書裡糾正了很多錯誤的育兒理念,今天跟你分享三個。
這三個錯誤的育兒理念分別是:
第一,早教期讓孩子接觸的信息越多越好。
第二,兒童的敏感期時間很短,錯過了就補不回來了。
第三,看電視教育節目能讓孩子更聰明。下面來具體說說。
第一個錯誤的育兒理念,很多父母認為,早教階段讓孩子接觸的信息越多越好。
書裡說,早教要符合孩子的發展特點,給孩子的信息,方式和強度都要適當。
比如3歲以內的孩子,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跟父母以及長輩的互動,
這些互動的頻率要適度,給孩子留出反應時間和空間。
有的家長不停跟孩子說話,或者隔一會兒就給孩子換個玩具,這種做法並不好。
因為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很短,如果家長不停地說話,
孩子能自己觀察、自己體驗的機會就少了。年齡太小的嬰兒,會受不了強度過分的互動。
同樣的道理,如果很早就讓孩子學習看圖識字、數數什麼的,
即便能讓他們短時間掌握一些技能,也不太可能加速情感的發展。
澳大利亞一位研究者說,孩子的情感和壓力調節能力都有限,
如果父母讓他們太早接觸學習任務,很可能會破壞他們的自我認知和評價。
這會影響他們未來的學習興趣,不利於孩子的長期發展。
那該用什麼方式來早教呢?
哈佛大學一位教授發現,
幼兒園裡很多優秀又快樂的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們看起來很悠閒,甚至在瞎玩。但是大腦需要時間來消化信息。
適當讓孩子休息一下,或者幹一些看起來沒意義的事,
有利於他們整合和理解各種信息,也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第二個錯誤的理念,很多父母認為,孩子的敏感期很短,錯過了就沒法補回來了。
什麼是敏感期呢?這是發展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
指的是人的生理已經發育好,可以發展一些能力了。
這時候如果給孩子提供合適的發展環境,對孩子的能力培養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很多家長擔心錯過發展期,到了孩子三四歲,拿筆到處塗塗畫畫,
就覺得畫畫的敏感期到了,得趕緊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
但是書裡說,要正確理解敏感期。
一方面,孩子敏感期的持續時間很長,沒那麼容易錯過;
另一方面,敏感期沒有嚴格的時間邊界,更不至於錯過了就無法彌補。
還拿畫畫舉例,沒有證據能證明,
三四歲是學畫畫的最佳年齡段,一旦錯過就永遠不能發展了。
相反,有很多畫家都是很晚才開始學繪畫。
而且,畫畫是孩子發展手部精細能力的方式。
對畫畫不感興趣的孩子,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鍛煉手的能力,
像玩汽車、搭積木、做手工等等。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的興趣,而不是因為某些所謂的敏感期焦慮,逼著孩子去做某件事。
第三個錯誤的育兒理念,
有的家長覺得,看專門給孩子設計的電視教育節目能讓孩子更聰明。
但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者做了一個實驗。
他們研究了一群8到16個月大的孩子,
一部分孩子看過《小小愛因斯坦》、《芝麻街》這樣的兒童教育節目,另一部分沒看過。
結果,看過節目的孩子,在語言發展標準測試裡的得分,比沒看過的還要低。
但是再大一點的孩子,17到24個月大,不管看沒看過這樣的節目,語言發展差別並不明顯。
所以,看這種號稱能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的節目,其實對孩子沒什麼幫助。
那嬰幼兒正確的學習方式是什麼呢?很多研究發現,真人互動的效果更好。
比如父母給孩子讀書,會跟孩子有眼神、情感的交流。
孩子會順著父母的視線,看到父母正在看的東西,
就能理解“原來這個東西叫這個名字”,這樣來加強學習。
還能促進孩子的情感發展,形成健康人格。
總結一下,這條音頻介紹了三個正確的育兒理念:
第一,早教期適當讓孩子休息,有利於他們大腦的發展。
第二,不用為孩子的敏感期焦慮,應該鼓勵孩子的興趣愛好。
第三,孩子最好的學習方式是跟父母互動,而不是看專門的電視節目。
這些方法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養育的選擇》
稿:羊小苒
轉載:得到
---------------
主旨:
第一,早教期適當讓孩子休息,有利於他們大腦的發展。
第二,不用為孩子的敏感期焦慮,應該鼓勵孩子的興趣愛好。
第三,孩子最好的學習方式是跟父母互動,而不是看專門的電視節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