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養育孩子:哪些大眾知識是錯的
這條音頻說的是,如何用腦科學養育孩子。
最近,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黃楊名寫了一篇文章,
發表在《聰明養育:像科學家一樣養孩子》這本書裡。
黃楊名說,在生活中,我們會接觸到大量真假難辨的育兒知識。
面對這些育兒知識,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養育孩子呢?
下面就听聽黃楊名是怎麼說的。
首先,在面對眾多育兒秘籍的時候,
我們要知道,自己用在孩子身上的育兒經是否靠譜,
我們參考的這個資訊來源是不是權威的,值得信賴的。
而且就算這個來源是值得信賴的,父母也要採取一種開放的態度,
不要覺得這個一定可以成功,先試一試,
如果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效果不好,就放棄,不要有太強的執念。
因為現在媒體都喜歡用很誇張的東西來吸引讀者,有些效果可能並沒有那麼神奇。
其次,很多流傳廣泛的科學知識,其實只是迷思。
比如大家在媒體上可以看到說,
要掌握孩子出生後的最初幾年,如果過了這個時間沒學什麼,就永遠學不會了。
事實上,並沒有那麼誇張,沒有什麼事情非要在某一時段必須學會的,
所謂關鍵期,只是一個敏感期,也就是說,在某一段時間發展特定的心智功能特別容易,
錯過了這個時間,也可以發展,只不過可能發展沒那麼快。
人不管在什麼年紀都是可以學習的,
所以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急著給他灌輸很多東西,生怕他跟不上別人。
有很多人覺得,孩子的發展在3歲前就定下來了。
其實,這種說法和一個實驗有關,但當時的研究是在猴子身上做的,
科學家發現,猴子在3歲時,腦細胞連接密度和成年猴子差不多。
但猴子發展歷程比人快,3歲的猴子其實相當於12歲或者13歲的人,
所以真要說幾歲前決定,在人類身上肯定不是3歲。
關於如何促進大腦發展方面的迷思也有很多,
比如,民間有一種說法,古典音樂能開發潛能,讓孩子更聰明,
結果科學家發現,想要提升孩子的心智,關鍵在於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不管是聽莫扎特的音樂,還是看偵探小說,只要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對孩子的心智都有提升。
不過,如果只是培養孩子的性情,聽聽古典音樂倒是不錯的做法。
除了擔心孩子聰不聰明之外,現在的家長還擔心孩子快不快樂,
在歐美的一些地方,情緒教育已經是教育當中的重要環節了,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他已經受到情緒影響了,
受到影響時他應該先冷靜,然後再作出反應。
所以大人應該通過示範和引導,幫助孩子調節情緒,降低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最後,作者結合腦科學給出了幾條育兒建議。
第一點,要讓孩子有自主權。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做初步的篩選,但不要替孩子處理好一切。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小,所以就安排好所有事情,
這會讓孩子的大腦處於非常被動的狀態,
而且也會讓他們在自己做決策的時候,缺乏判斷能力。
第二點,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適合孩子的個性。
給孩子多元刺激,早點挖掘長處是重要的。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
不需要強迫孩子一定要和某某孩子一樣,
2歲開始學英文,3歲學鋼琴,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的項目,
爸媽應該提供的是不同的刺激,早點了解孩子的長處。
第三點,家長要適當引導孩子離開舒適區,
走入學習區,挑戰一下自己,這樣孩子才能有所成長。
但這個挑戰難度不要一下子提升太多,否則孩子會產生挫敗感。
以上就是一些如何用腦科學養育孩子的方法,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聰明養育,像科學家一樣養孩子》
稿:崔靖桐
來源:得到
------------
主旨:
1. 育兒秘籍的迷失
面對眾多育兒秘籍,我們要知道,自己用在孩子身上的育兒經是否靠譜,
我們參考的這個資訊來源是不是權威的,值得信賴的。
而且就算這個來源是值得信賴的,父母也要採取一種開放的態度,
不要覺得這個一定可以成功,先試一試,
如果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效果不好,就放棄,不要有太強的執念。
現在媒體都喜歡用很誇張的東西來吸引讀者,有些效果可能並沒有那麼神奇。
2. 很多流傳廣泛的科學知識,其實只是迷思
例如關鍵期,只是一個敏感期,
也就是說,在某一段時間發展特定的心智功能特別容易,
錯過了這個時間,也可以發展,只不過可能發展沒那麼快。
人不管在什麼年紀都是可以學習的,
所以不要在孩子很小時,就急著給他灌輸很多東西,生怕他跟不上別人。
3. 促進大腦發展方面的迷思
比如,民間有一種說法,古典音樂能開發潛能,讓孩子更聰明,
結果科學家發現,想要提升孩子的心智,關鍵在於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不管是聽莫扎特的音樂,還是看偵探小說,只要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對孩子的心智都有提升。
不過,如果只是培養孩子的性情,聽聽古典音樂倒是不錯的做法。
有幾條育兒建議:
1. 要讓孩子有自主權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做初步的篩選,但不要替孩子處理好一切。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小,所以就安排好所有事情,
這會讓孩子的大腦處於非常被動的狀態,
而且也會讓他們在自己做決策的時候,缺乏判斷能力。
2. 教育孩子時,要適合孩子的個性
給孩子多元刺激,早點挖掘長處是重要的。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
不需要強迫孩子一定要和某某孩子一樣,
2歲開始學英文,3歲學鋼琴,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的項目,
爸媽應該提供的是不同的刺激,早點了解孩子的長處。
3. 適當引導孩子離開舒適區
讓孩子走入學習區,挑戰一下自己,這樣孩子才能有所成長。
但這個挑戰難度不要一下子提升太多,否則孩子會產生挫敗感。
這條音頻說的是,如何用腦科學養育孩子。
最近,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黃楊名寫了一篇文章,
發表在《聰明養育:像科學家一樣養孩子》這本書裡。
黃楊名說,在生活中,我們會接觸到大量真假難辨的育兒知識。
面對這些育兒知識,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養育孩子呢?
下面就听聽黃楊名是怎麼說的。
首先,在面對眾多育兒秘籍的時候,
我們要知道,自己用在孩子身上的育兒經是否靠譜,
我們參考的這個資訊來源是不是權威的,值得信賴的。
而且就算這個來源是值得信賴的,父母也要採取一種開放的態度,
不要覺得這個一定可以成功,先試一試,
如果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效果不好,就放棄,不要有太強的執念。
因為現在媒體都喜歡用很誇張的東西來吸引讀者,有些效果可能並沒有那麼神奇。
其次,很多流傳廣泛的科學知識,其實只是迷思。
比如大家在媒體上可以看到說,
要掌握孩子出生後的最初幾年,如果過了這個時間沒學什麼,就永遠學不會了。
事實上,並沒有那麼誇張,沒有什麼事情非要在某一時段必須學會的,
所謂關鍵期,只是一個敏感期,也就是說,在某一段時間發展特定的心智功能特別容易,
錯過了這個時間,也可以發展,只不過可能發展沒那麼快。
人不管在什麼年紀都是可以學習的,
所以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急著給他灌輸很多東西,生怕他跟不上別人。
有很多人覺得,孩子的發展在3歲前就定下來了。
其實,這種說法和一個實驗有關,但當時的研究是在猴子身上做的,
科學家發現,猴子在3歲時,腦細胞連接密度和成年猴子差不多。
但猴子發展歷程比人快,3歲的猴子其實相當於12歲或者13歲的人,
所以真要說幾歲前決定,在人類身上肯定不是3歲。
關於如何促進大腦發展方面的迷思也有很多,
比如,民間有一種說法,古典音樂能開發潛能,讓孩子更聰明,
結果科學家發現,想要提升孩子的心智,關鍵在於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不管是聽莫扎特的音樂,還是看偵探小說,只要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對孩子的心智都有提升。
不過,如果只是培養孩子的性情,聽聽古典音樂倒是不錯的做法。
除了擔心孩子聰不聰明之外,現在的家長還擔心孩子快不快樂,
在歐美的一些地方,情緒教育已經是教育當中的重要環節了,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他已經受到情緒影響了,
受到影響時他應該先冷靜,然後再作出反應。
所以大人應該通過示範和引導,幫助孩子調節情緒,降低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最後,作者結合腦科學給出了幾條育兒建議。
第一點,要讓孩子有自主權。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做初步的篩選,但不要替孩子處理好一切。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小,所以就安排好所有事情,
這會讓孩子的大腦處於非常被動的狀態,
而且也會讓他們在自己做決策的時候,缺乏判斷能力。
第二點,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適合孩子的個性。
給孩子多元刺激,早點挖掘長處是重要的。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
不需要強迫孩子一定要和某某孩子一樣,
2歲開始學英文,3歲學鋼琴,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的項目,
爸媽應該提供的是不同的刺激,早點了解孩子的長處。
第三點,家長要適當引導孩子離開舒適區,
走入學習區,挑戰一下自己,這樣孩子才能有所成長。
但這個挑戰難度不要一下子提升太多,否則孩子會產生挫敗感。
以上就是一些如何用腦科學養育孩子的方法,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聰明養育,像科學家一樣養孩子》
稿:崔靖桐
來源:得到
------------
主旨:
1. 育兒秘籍的迷失
面對眾多育兒秘籍,我們要知道,自己用在孩子身上的育兒經是否靠譜,
我們參考的這個資訊來源是不是權威的,值得信賴的。
而且就算這個來源是值得信賴的,父母也要採取一種開放的態度,
不要覺得這個一定可以成功,先試一試,
如果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效果不好,就放棄,不要有太強的執念。
現在媒體都喜歡用很誇張的東西來吸引讀者,有些效果可能並沒有那麼神奇。
2. 很多流傳廣泛的科學知識,其實只是迷思
例如關鍵期,只是一個敏感期,
也就是說,在某一段時間發展特定的心智功能特別容易,
錯過了這個時間,也可以發展,只不過可能發展沒那麼快。
人不管在什麼年紀都是可以學習的,
所以不要在孩子很小時,就急著給他灌輸很多東西,生怕他跟不上別人。
3. 促進大腦發展方面的迷思
比如,民間有一種說法,古典音樂能開發潛能,讓孩子更聰明,
結果科學家發現,想要提升孩子的心智,關鍵在於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不管是聽莫扎特的音樂,還是看偵探小說,只要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對孩子的心智都有提升。
不過,如果只是培養孩子的性情,聽聽古典音樂倒是不錯的做法。
有幾條育兒建議:
1. 要讓孩子有自主權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做初步的篩選,但不要替孩子處理好一切。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小,所以就安排好所有事情,
這會讓孩子的大腦處於非常被動的狀態,
而且也會讓他們在自己做決策的時候,缺乏判斷能力。
2. 教育孩子時,要適合孩子的個性
給孩子多元刺激,早點挖掘長處是重要的。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
不需要強迫孩子一定要和某某孩子一樣,
2歲開始學英文,3歲學鋼琴,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的項目,
爸媽應該提供的是不同的刺激,早點了解孩子的長處。
3. 適當引導孩子離開舒適區
讓孩子走入學習區,挑戰一下自己,這樣孩子才能有所成長。
但這個挑戰難度不要一下子提升太多,否則孩子會產生挫敗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