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

❤得到-政治-制度綁架:朱元璋傳位糾結背後

文章出處:制度綁架:朱元璋傳位糾結背後


這條音頻給你說一說明太祖朱元璋為何不傳位於明成祖朱棣。

皇帝的傳位問題在歷朝歷代都是重大問題,弄不好,就會出亂子。
朱元璋建立明朝,太子人選本來非常明確,可沒想到這個太子天生沒有皇帝命,
早早就死了,百年之後把皇位傳給誰,就成了朱元璋糾結的問題。
糾結了好久,才決定把皇位傳給皇太孫朱允炆,
而不是在治國方面水平明明高於朱允炆的朱棣,
結果導致了“靖難之役”,雄才大略的朱棣,最終還是當上了皇帝。


朱元璋為什麼不選擇朱棣呢?文史作家李治亞,最近在他的文章中給出了新的見解。

過去的皇位傳承,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傳賢不傳長,
另一種呢,正相反,是傳長不傳賢。
前一種,誰能力大,皇位就是誰的。
可這種方式,常常讓皇子們為了奪位不惜兄弟相殘,
所以從周朝起,就確定了傳長不傳賢的制度,這叫嫡長子制。
不過也有例外,比如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
都不是以嫡長子的地位登上皇位的。到了清朝,乾脆就又恢復了傳賢不傳長的製度。


朱元璋當上皇帝的時候,這個問題本來也不是問題,
和朱元璋同甘共苦打天下的馬皇后,有個大兒子朱標,是朱元璋當然考慮的第一人選。
對於這位太子,朱元璋也是精心培養。可誰也沒想到,這位太子早早死了。


這下可愁坏了朱元璋,這絕非普通的喪子之痛那麼簡單,
接班人沒有了,整個帝國的命運可怎麼辦呀?那麼多大將手握重兵,怎麼節制?
這些事折磨著老皇帝,居然28天沒有上朝。
在大家都悲痛萬分的時候,有一個人卻表現十分突出,給人十足的安全感。
這個人就是朱標的二兒子朱允炆,這位朱標太子不僅自己死得早,
他的大兒子也是早早夭折,就這樣,年僅14歲的朱允炆就成了皇長孫。
他不僅在父親病危的時候日夜守候,在父親去世之後更是將年幼的3個弟弟照顧得十分周到。
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裡。可朱允炆再懂事,能撐起一個大明帝國嗎?
這問題也讓朱元璋心裡打鼓。


一天,朱元璋把翰林學士劉三吾叫了過去,隨口問了句:
“太子死了,皇長孫朱允炆年幼。治理國家必須選對人,我想讓燕王朱棣接班怎麼樣?”

這哪是隨口一問,這句話一出,分明是皇帝心目中的人選就在朱允炆和朱棣之間了。
劉三吾聽了朱元璋的話,搖頭答道:
“立燕王不行啊!如果立燕王,那麼燕王的哥哥秦王、晉王怎麼辦?
皇長孫四海歸心,大家都擁護他,您大可安心。”

於是,不久以後,朱元璋就下旨立皇長孫朱允炆為儲君。
從這裡看,朱元璋貌似是聽從了翰林學士的建議,
而事實上,朱元璋放棄朱棣,卻是另有一番考慮的。
其一,從血統上說,朱棣不是嫡出,雖然在建國初期,
為了國運長久選擇能力較強的皇子為太子也無可厚非,
而且已有先例,但難免其他皇子不服。


第二,朱元璋確實非常欣賞朱棣,還說過“棣兒類我”這樣的話,
意思是在所有的皇子中,朱棣在性格和能力上最像他,所以才會在閃念之間想傳位給他。
可讓朱棣失去機會的,也是這句“棣兒類我”。
在朱元璋心裡,繼承皇位的是一個寬容的“仁君”。而不是自己“剛猛治天下”的翻版。

其三,燕王之上,有兩個哥哥,也就是剛才咱們說過的秦王和晉王,
彼此之間形成一種權力平衡,如無意外,這種平衡不會被輕易打破
立符合自己標準的朱允炆為皇太孫,不會引發禍亂。
再加上,當時的朱棣,表現得十分乖巧,
讓朱元璋一直認為他沒有造反的意圖,對他十分放心。


可誰知道,在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之後,秦王和晉王先後去世,權力的平衡被打破,
朱允炆上位之後又發起了“削藩”的動作,再加上雄才大略的朱棣,
畢竟不肯屈居“皇侄”之下。三年內戰,就這樣開始了。


回過頭我們再來看朱元璋傳位的選擇,其實不是一個簡單的選擇接班人的故事,
這分明是一個新帝國被舊制度綁架的經典案例。
這也在啟發著今天的我們,不管一種制度傳承了多久,
看起來多麼有道理,只要不符合實際,就是成為問題的根源。

本文源自:李治亞(為什麼朱元璋不傳位給朱棣)
稿:藺小英
來源:得到

-------------
主旨:
過去的皇位傳承,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傳賢不傳長,
另一種呢,正相反,是傳長不傳賢。
前一種,誰能力大,皇位就是誰的。
可這種方式,常常讓皇子們為了奪位不惜兄弟相殘,
所以從周朝起,就確定了傳長不傳賢的制度,這叫嫡長子制。
不過也有例外,比如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
朱元璋當上皇帝的時候,這個問題本來也不是問題,
和朱元璋同甘共苦打天下的馬皇后,有個大兒子朱標,是朱元璋當然考慮的第一人選。
對於這位太子,朱元璋也是精心培養。可誰也沒想到,這位太子早早死了。

朱元璋為什麼不選擇朱棣呢?
1. 從血統上說,朱棣不是嫡出,雖然在建國初期,
 為了國運長久選擇能力較強的皇子為太子也無可厚非,
 而且已有先例,但難免其他皇子不服。
2.朱元璋確實非常欣賞朱棣,還說過“棣兒類我”這樣的話。
 但在朱元璋心裡,繼承皇位的是一個寬容的“仁君”,
 而不是自己“剛猛治天下”的翻版。
3. 考量權力平衡,
 燕王之上,有兩個哥哥,也就是剛才咱們說過的秦王和晉王,
 彼此之間形成一種權力平衡,如無意外,這種平衡不會被輕易打破,
 立符合自己標準的朱允炆為皇太孫,不會引發禍亂。
 再加上,當時的朱棣,表現得十分乖巧,
 讓朱元璋一直認為他沒有造反的意圖,對他十分放心。
可誰知道,在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之後,秦王和晉王先後去世,權力的平衡被打破,
朱允炆上位之後又發起了“削藩”的動作,再加上雄才大略的朱棣,
畢竟不肯屈居“皇侄”之下。三年內戰,就這樣開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