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ˋ:不能用電腦比喻人腦
這條音頻說的是,人類大腦是計算機嗎?
近半個世紀以來,許多心理學家、神經學家還有人類行為專家,
都打過這麼一個比方,說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就像電腦一樣。
但最近,資深心理學家、著名雜誌《今日心理學》的前主編
羅伯特·愛普斯坦(Robert Epstein)就寫文章質疑了這一主流觀點。愛普斯坦認為,
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與計算機完全不同,而承認這一點,非常重要。
首先來看看人腦和電腦有什麼區別。
科學家們發現,無論他們多努力,都不能在大腦裡發現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拷貝,
也就是說,歌曲和詩並不是“存儲”在大腦裡的。
並且人類進行表演時,也不是直接把樂章從大腦裡檢索出來的,
而是大腦把歌曲變成了一種簡單有序的方式,讓我們在某種條件下可以自然地唱出來。
所以說,和計算機不一樣,
大腦更善於形象化某個東西,而不是存儲、拷貝這個東西的細枝末節。
其次,我們的大腦指導行動時,是不需要計算、表達和算法的。
舉個例子,棒球手是如何接住球的? 1995 年的《科學》雜誌刊登過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一組研究,結果發現,如果我們的大腦像電腦一樣思考,
那棒球手接球,就需要估計球飛行的各種條件,
比如衝擊力、軌跡、角度等等,然後再創建並分析模型,這才能攔截到球。但事實上呢?
人類在做這樣動作的時候,為了接住球,球手只需要保持移動,
使球在本壘和周圍之間,保持著恆定的視覺關係,這就夠了,
這在技術上被稱為是“線性光學軌跡”。
簡單到不可思議,而且是不需要計算、表達和算法的。
最後,電腦內存儲、拷貝的數據在很長時間裡都不會改變,
但人腦不同,大腦僅僅在它活著的時候才能維持我們的智能。
就算我們能夠快照下大腦所有的860億個神經元,並且在一台計算機裡模擬它們的狀態,
但這也不等於,我們就能把這些信息給拷貝出來,
脫離了大腦之後,這些信息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作者認為,這或許是把人腦比作電腦,最大的一點誤會。
那既然人腦和電腦相差甚遠,為什麼如此多的科學家們都會說:我們的大腦像計算機呢?
作者認為,人類把能夠理解的先進技術比喻成人腦的情況,這不是最近才出現的。
人們為了更好的理解一個未知的事物,常常拿已知的事物作為參照、打比喻,
並且認為,這樣做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未知的事物。
人工智能專家薩卡達傑斯(George Zarkadakis)就總結過,
說在人們過去的兩千年裡,關於人類智能,也就是大腦工作原理,總共使用過六種比喻。
最開始在《聖經》裡,是用靈魂比喻人類的智能。
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
人類智能又被比喻成水利模型、複雜的機器、機械運動、化學和電力模型的組合……
19世紀著名的德國物理學家亥姆霍茲甚至受通信技術的啟發,把大腦比作電話。
這些比喻我們今天看來是很荒誕,但每種比喻都反映了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技術和思想。
於是,在 20 世紀 40 年代,計算機誕生之後,關於大腦的隱喻,就變成了計算機。
大腦被比作是物理硬件,我們的思想則是軟件。
那這樣的比喻,真的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大腦了嗎?作者說,並沒有。
而且這樣比喻和事實有很大偏差,不但不能對大腦研究起到推動作用,
反而還導致大量的研究資金被投入到錯誤的方向。
作者在文章的結尾提出,人類要想繪製出大腦基本的神經連接,恐怕還需要幾個世紀。
雖說大腦的結構十分複雜,但大腦不是電腦,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是時候放下錯誤的比喻了。真正地對大腦進行深入探討,理解我們人類自身,這才是關鍵。
以上就是羅伯特·愛普斯坦的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AEON(The Empty Brain)
稿:含章
轉載:得到
---------------
主旨:
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與計算機完全不同。
1. 大腦更善於形象化某個東西,而不是存儲、拷貝這個東西的細枝末節
例如,科學家們發現,無論他們多努力,
都不能在大腦裡發現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拷貝,
也就是說,歌曲和詩並不是“存儲”在大腦裡的。
2. 大腦指導行動時,是不需要計算、表達和算法
人類在做接球動作,為了接住,球手只需要保持移動,
使球在本壘和周圍之間,保持著恆定的視覺關係,這就夠了,
這在技術上被稱為是“線性光學軌跡”。
3. 存儲會改變
電腦內存儲、拷貝的數據在很長時間裡都不會改變,
但人腦不同,大腦僅僅在它活著的時候才能維持我們的智能。
為什麼如此多的科學家們都會說:我們的大腦像計算機呢?
隨著科技的發展,
人類智能又被比喻成水利模型、複雜的機器、機械運動、化學和電力模型的組合……
19世紀著名的德國物理學家亥姆霍茲甚至受通信技術的啟發,把大腦比作電話。
這些比喻我們今天看來是很荒誕,但每種比喻都反映了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技術和思想。
於是,在 20 世紀 40 年代,計算機誕生之後,關於大腦的隱喻,就變成了計算機。
大腦被比作是物理硬件,我們的思想則是軟件。
那這樣的比喻,真的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大腦了嗎?並沒有。
而且這樣比喻和事實有很大偏差,不但不能對大腦研究起到推動作用,
反而還導致大量的研究資金被投入到錯誤的方向。
是時候放下錯誤的比喻了。真正地對大腦進行深入探討,理解我們人類自身,這才是關鍵。
這條音頻說的是,人類大腦是計算機嗎?
近半個世紀以來,許多心理學家、神經學家還有人類行為專家,
都打過這麼一個比方,說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就像電腦一樣。
但最近,資深心理學家、著名雜誌《今日心理學》的前主編
羅伯特·愛普斯坦(Robert Epstein)就寫文章質疑了這一主流觀點。愛普斯坦認為,
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與計算機完全不同,而承認這一點,非常重要。
首先來看看人腦和電腦有什麼區別。
科學家們發現,無論他們多努力,都不能在大腦裡發現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拷貝,
也就是說,歌曲和詩並不是“存儲”在大腦裡的。
並且人類進行表演時,也不是直接把樂章從大腦裡檢索出來的,
而是大腦把歌曲變成了一種簡單有序的方式,讓我們在某種條件下可以自然地唱出來。
所以說,和計算機不一樣,
大腦更善於形象化某個東西,而不是存儲、拷貝這個東西的細枝末節。
其次,我們的大腦指導行動時,是不需要計算、表達和算法的。
舉個例子,棒球手是如何接住球的? 1995 年的《科學》雜誌刊登過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一組研究,結果發現,如果我們的大腦像電腦一樣思考,
那棒球手接球,就需要估計球飛行的各種條件,
比如衝擊力、軌跡、角度等等,然後再創建並分析模型,這才能攔截到球。但事實上呢?
人類在做這樣動作的時候,為了接住球,球手只需要保持移動,
使球在本壘和周圍之間,保持著恆定的視覺關係,這就夠了,
這在技術上被稱為是“線性光學軌跡”。
簡單到不可思議,而且是不需要計算、表達和算法的。
最後,電腦內存儲、拷貝的數據在很長時間裡都不會改變,
但人腦不同,大腦僅僅在它活著的時候才能維持我們的智能。
就算我們能夠快照下大腦所有的860億個神經元,並且在一台計算機裡模擬它們的狀態,
但這也不等於,我們就能把這些信息給拷貝出來,
脫離了大腦之後,這些信息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作者認為,這或許是把人腦比作電腦,最大的一點誤會。
那既然人腦和電腦相差甚遠,為什麼如此多的科學家們都會說:我們的大腦像計算機呢?
作者認為,人類把能夠理解的先進技術比喻成人腦的情況,這不是最近才出現的。
人們為了更好的理解一個未知的事物,常常拿已知的事物作為參照、打比喻,
並且認為,這樣做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未知的事物。
人工智能專家薩卡達傑斯(George Zarkadakis)就總結過,
說在人們過去的兩千年裡,關於人類智能,也就是大腦工作原理,總共使用過六種比喻。
最開始在《聖經》裡,是用靈魂比喻人類的智能。
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
人類智能又被比喻成水利模型、複雜的機器、機械運動、化學和電力模型的組合……
19世紀著名的德國物理學家亥姆霍茲甚至受通信技術的啟發,把大腦比作電話。
這些比喻我們今天看來是很荒誕,但每種比喻都反映了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技術和思想。
於是,在 20 世紀 40 年代,計算機誕生之後,關於大腦的隱喻,就變成了計算機。
大腦被比作是物理硬件,我們的思想則是軟件。
那這樣的比喻,真的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大腦了嗎?作者說,並沒有。
而且這樣比喻和事實有很大偏差,不但不能對大腦研究起到推動作用,
反而還導致大量的研究資金被投入到錯誤的方向。
作者在文章的結尾提出,人類要想繪製出大腦基本的神經連接,恐怕還需要幾個世紀。
雖說大腦的結構十分複雜,但大腦不是電腦,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是時候放下錯誤的比喻了。真正地對大腦進行深入探討,理解我們人類自身,這才是關鍵。
以上就是羅伯特·愛普斯坦的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AEON(The Empty Brain)
稿:含章
轉載:得到
---------------
主旨:
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與計算機完全不同。
1. 大腦更善於形象化某個東西,而不是存儲、拷貝這個東西的細枝末節
例如,科學家們發現,無論他們多努力,
都不能在大腦裡發現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拷貝,
也就是說,歌曲和詩並不是“存儲”在大腦裡的。
2. 大腦指導行動時,是不需要計算、表達和算法
人類在做接球動作,為了接住,球手只需要保持移動,
使球在本壘和周圍之間,保持著恆定的視覺關係,這就夠了,
這在技術上被稱為是“線性光學軌跡”。
3. 存儲會改變
電腦內存儲、拷貝的數據在很長時間裡都不會改變,
但人腦不同,大腦僅僅在它活著的時候才能維持我們的智能。
為什麼如此多的科學家們都會說:我們的大腦像計算機呢?
隨著科技的發展,
人類智能又被比喻成水利模型、複雜的機器、機械運動、化學和電力模型的組合……
19世紀著名的德國物理學家亥姆霍茲甚至受通信技術的啟發,把大腦比作電話。
這些比喻我們今天看來是很荒誕,但每種比喻都反映了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技術和思想。
於是,在 20 世紀 40 年代,計算機誕生之後,關於大腦的隱喻,就變成了計算機。
大腦被比作是物理硬件,我們的思想則是軟件。
那這樣的比喻,真的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大腦了嗎?並沒有。
而且這樣比喻和事實有很大偏差,不但不能對大腦研究起到推動作用,
反而還導致大量的研究資金被投入到錯誤的方向。
是時候放下錯誤的比喻了。真正地對大腦進行深入探討,理解我們人類自身,這才是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