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梁建章:技術進步不會帶來失業
這條音頻說的是,人工智能不會搶走我們的工作,未來會有更多與創新相關的工作出現。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總有人擔心,覺得科技的進步會減少工作崗位,讓人類沒有工作可做。
現在,看到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進步得這麼快,這種擔憂也越來越多。
但最近,攜程董事長、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梁建章,和人文經濟學會特約研究員黃文政,
一起發表了一篇文章,反駁了這個觀點。他們認為,未來反而會有更多的就業崗位,
而且這些新增的崗位都和“創新”有關係。我們來聽聽他們具體是怎麼說的。
文章說,首先,我們必須承認這次的技術進步和以前的不太一樣。
原來的技術進步只是把就業機會,從農業和製造業轉移到了服務業。
但這次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不僅會把很多農業和製造業的崗位奪走,
也會奪走很多服務業的就業機會,比如司機、律師、醫生等專業性很強的服務崗位。
而且文章認為,我們不應該把這種因為高度自動化帶來的問題叫做“失業”,
而應該叫“休閒過剩”,閒著的時候太多了。
而休閒過剩並不是一個經濟問題,我們可以說這是個社會問題,或者政治問題。
因為技術進步後,生產效率提高了,將來可能只需要少數人每週上三天班,
就能保證其他所有人的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這對經濟來說是件好事。
但是這會引起更大的社會問題,比如大多數人會感覺自己是多餘的。
還有就是政治問題,比如在美國,大多數選民將不再是納稅人。
雖然這種情況很嚴重,但文章認為,它出現的可能性不大。
從短期來看,服務行業還會產生很多工作機會;
從長遠來看呢,就算大部分日常工作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未來也會有很多和創新有關的工作機會是屬於人類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文章說了三點原因。
第一,現在人工智能的水平,還遠遠達不到完全代替人類從事服務行業的程度。
雖然人工智能可以在圍棋上打敗人類,但機械手還遠不如人類的雙手靈巧。
文章的兩位學者覺得,機器人要想能做簡單的房屋清潔工作,
或者航空乘務員的工作,至少還需要30年的時間;
無人駕駛汽車的普及也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
所以在不遠的將來,服務業的工作機會會快速增長,足夠抵消掉製造業就業機會的減少量。
第二,人工智能主要還是讓專業人士的效率更高,而不是直接取代他們。
文章說,現在人工智能可以在很多服務行業幫助專業人士,
比如它可以幫助律師分析案例,但還是很難想像,
一個機器人律師能出庭為被告慷慨激昂地辯護。因為我們仍然需要一位有血有肉的律師,
在法庭上用道德和價值觀,來說服由人類組成的陪審團。
第三,文章認為,和創新有關的工作可能會一直主要由人類完成。為什麼呢?
一方面,如果允許人工智能進行創新,那可能會帶來我們無法掌控的後果。
另一方面,創新往往會涉及到審美、或者口味的判斷。
比如,如果工作任務是評估一段音樂、一部電影或者一道新菜,
人類可能永遠比機器人更了解自己的需求。
可能有人會說,創新只要幾個天才就能實現,不需要太多的人。
但文章認為,這種觀點和歷史趨勢是不相符的。
因為人類在創新方面,正在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本和人力資源,
而且人口越是密集的城市,創新力就越旺盛,這種趨勢到現在也沒有減慢的跡象。
另外,技術的發展也會讓更多的人有能力、有意願參與到創新活動裡。
這裡說的“創新活動”,不只是像人工智能編程這樣高技能的工作,
也包括像遊戲測試和電影評論這樣低技能的工作。
在未來,有了人工智能幫人類提高分析能力,更多的人會具備創新的能力。
那為什麼人們願意進行創新呢?
文章說,人們對物質的需求很容易飽和,
但對探索新工具、新故事、新遊戲的興趣一直都有,
就算是像電影評論這種看起來好像很輕鬆愉快的工作,
本質上也是一種創造性活動,而這種活動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樂趣和滿足感。
以上就是這篇文章所說的,人工智能不會搶走我們的工作,未來會有更多與創新相關的工作出現,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公眾號“人文經濟學會”(梁建章:機器人、失業與創新)
音頻稿:路遙知馬厲
講述:鄭磊
------------------
主旨:
1. 現在人工智能的水平,還遠遠達不到完全代替人類從事服務行業的程度。
機器人要想能做簡單的房屋清潔工作,
或者航空乘務員的工作,至少還需要30年的時間;
無人駕駛汽車的普及也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
所以在不遠的將來,服務業的工作機會會快速增長,
足夠抵消掉製造業就業機會的減少量。
2. 人工智能主要還是讓專業人士的效率更高,而不是直接取代他們。
現在人工智能可以在很多服務行業幫助專業人士,
比如它可以幫助律師分析案例,但還是很難想像,
一個機器人律師能出庭為被告慷慨激昂地辯護。
因為我們仍然需要一位有血有肉的律師,在法庭上用道德和價值觀,
來說服由人類組成的陪審團。
3. 和創新有關的工作可能會一直主要由人類完成。
一方面,如果允許人工智能進行創新,那可能會帶來我們無法掌控的後果。
另一方面,創新往往會涉及到審美、或者口味的判斷。
比如,如果工作任務是評估一段音樂、一部電影或者一道新菜,
人類可能永遠比機器人更了解自己的需求。
那為什麼人們願意進行創新呢?
人們對物質的需求很容易飽和,
但對探索新工具、新故事、新遊戲的興趣一直都有,
就算是像電影評論這種看起來好像很輕鬆愉快的工作,
本質上也是一種創造性活動,
而這種活動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樂趣和滿足感。
這條音頻說的是,人工智能不會搶走我們的工作,未來會有更多與創新相關的工作出現。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總有人擔心,覺得科技的進步會減少工作崗位,讓人類沒有工作可做。
現在,看到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進步得這麼快,這種擔憂也越來越多。
但最近,攜程董事長、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梁建章,和人文經濟學會特約研究員黃文政,
一起發表了一篇文章,反駁了這個觀點。他們認為,未來反而會有更多的就業崗位,
而且這些新增的崗位都和“創新”有關係。我們來聽聽他們具體是怎麼說的。
文章說,首先,我們必須承認這次的技術進步和以前的不太一樣。
原來的技術進步只是把就業機會,從農業和製造業轉移到了服務業。
但這次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不僅會把很多農業和製造業的崗位奪走,
也會奪走很多服務業的就業機會,比如司機、律師、醫生等專業性很強的服務崗位。
而且文章認為,我們不應該把這種因為高度自動化帶來的問題叫做“失業”,
而應該叫“休閒過剩”,閒著的時候太多了。
而休閒過剩並不是一個經濟問題,我們可以說這是個社會問題,或者政治問題。
因為技術進步後,生產效率提高了,將來可能只需要少數人每週上三天班,
就能保證其他所有人的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這對經濟來說是件好事。
但是這會引起更大的社會問題,比如大多數人會感覺自己是多餘的。
還有就是政治問題,比如在美國,大多數選民將不再是納稅人。
雖然這種情況很嚴重,但文章認為,它出現的可能性不大。
從短期來看,服務行業還會產生很多工作機會;
從長遠來看呢,就算大部分日常工作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未來也會有很多和創新有關的工作機會是屬於人類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文章說了三點原因。
第一,現在人工智能的水平,還遠遠達不到完全代替人類從事服務行業的程度。
雖然人工智能可以在圍棋上打敗人類,但機械手還遠不如人類的雙手靈巧。
文章的兩位學者覺得,機器人要想能做簡單的房屋清潔工作,
或者航空乘務員的工作,至少還需要30年的時間;
無人駕駛汽車的普及也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
所以在不遠的將來,服務業的工作機會會快速增長,足夠抵消掉製造業就業機會的減少量。
第二,人工智能主要還是讓專業人士的效率更高,而不是直接取代他們。
文章說,現在人工智能可以在很多服務行業幫助專業人士,
比如它可以幫助律師分析案例,但還是很難想像,
一個機器人律師能出庭為被告慷慨激昂地辯護。因為我們仍然需要一位有血有肉的律師,
在法庭上用道德和價值觀,來說服由人類組成的陪審團。
第三,文章認為,和創新有關的工作可能會一直主要由人類完成。為什麼呢?
一方面,如果允許人工智能進行創新,那可能會帶來我們無法掌控的後果。
另一方面,創新往往會涉及到審美、或者口味的判斷。
比如,如果工作任務是評估一段音樂、一部電影或者一道新菜,
人類可能永遠比機器人更了解自己的需求。
可能有人會說,創新只要幾個天才就能實現,不需要太多的人。
但文章認為,這種觀點和歷史趨勢是不相符的。
因為人類在創新方面,正在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本和人力資源,
而且人口越是密集的城市,創新力就越旺盛,這種趨勢到現在也沒有減慢的跡象。
另外,技術的發展也會讓更多的人有能力、有意願參與到創新活動裡。
這裡說的“創新活動”,不只是像人工智能編程這樣高技能的工作,
也包括像遊戲測試和電影評論這樣低技能的工作。
在未來,有了人工智能幫人類提高分析能力,更多的人會具備創新的能力。
那為什麼人們願意進行創新呢?
文章說,人們對物質的需求很容易飽和,
但對探索新工具、新故事、新遊戲的興趣一直都有,
就算是像電影評論這種看起來好像很輕鬆愉快的工作,
本質上也是一種創造性活動,而這種活動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樂趣和滿足感。
以上就是這篇文章所說的,人工智能不會搶走我們的工作,未來會有更多與創新相關的工作出現,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公眾號“人文經濟學會”(梁建章:機器人、失業與創新)
音頻稿:路遙知馬厲
講述:鄭磊
------------------
主旨:
1. 現在人工智能的水平,還遠遠達不到完全代替人類從事服務行業的程度。
機器人要想能做簡單的房屋清潔工作,
或者航空乘務員的工作,至少還需要30年的時間;
無人駕駛汽車的普及也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
所以在不遠的將來,服務業的工作機會會快速增長,
足夠抵消掉製造業就業機會的減少量。
2. 人工智能主要還是讓專業人士的效率更高,而不是直接取代他們。
現在人工智能可以在很多服務行業幫助專業人士,
比如它可以幫助律師分析案例,但還是很難想像,
一個機器人律師能出庭為被告慷慨激昂地辯護。
因為我們仍然需要一位有血有肉的律師,在法庭上用道德和價值觀,
來說服由人類組成的陪審團。
3. 和創新有關的工作可能會一直主要由人類完成。
一方面,如果允許人工智能進行創新,那可能會帶來我們無法掌控的後果。
另一方面,創新往往會涉及到審美、或者口味的判斷。
比如,如果工作任務是評估一段音樂、一部電影或者一道新菜,
人類可能永遠比機器人更了解自己的需求。
那為什麼人們願意進行創新呢?
人們對物質的需求很容易飽和,
但對探索新工具、新故事、新遊戲的興趣一直都有,
就算是像電影評論這種看起來好像很輕鬆愉快的工作,
本質上也是一種創造性活動,
而這種活動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樂趣和滿足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