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得到-心理-為什麼有人主動認領心理疾病?

出處:為什麼有人主動認領心理疾病?


這條音頻我們來說說,為什麼有人會喜歡給自己貼上心理疾病的標籤。

你有沒有發現,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說自己有“抑鬱症”或者“強迫症”“自閉症”“焦慮症”等一系列心理疾病,
這是什麼情況?難道這些心理疾病已經普遍到快人人都有的地步了嗎?
最近,心理諮詢服務網絡平台“簡單心理”發表了一篇文章分析說,
這是因為很多正常人都喜歡給自己貼心理疾病的標籤,而不是真的這麼多人都有病,
那這些人為什麼喜歡說自己有病呢?這篇文章總結了兩個原因,我來給你轉述一下。

第一個原因是這類人都把心理問題“浪漫化”了
在他們看來,心理疾病是一種迷人又炫酷的體驗。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錯覺呢?
作者認為,這是因為心理學進入流行文化後,
越來越多有關心理疾病的描繪和演繹夾雜在了文藝創作中,
讓很多人都錯誤的把心理疾病當成了美的一部分。
其次,媒體對於患心理疾病的名流、藝術家的大量報導,
也讓觀眾誤以為,是心理疾病讓這些人變得獨特、出類拔萃,
所以認領心理疾病,就變成了表達自己獨特性的出口。


第二個原因來自於“我也有”的心理認同感
作者說,人們除了追求獨特性,還追求認同感,人類學家就曾經提過,
人們會選擇在當下時代所能理解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衝突與痛苦。
所以當媒體或專家們把某個心理疾病的症狀引入公眾的視野時候,
很多人就會選擇這個時代流行文化所能接受的新形式,也就是聲稱自己患有某種心理疾病,
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負面感受,從而獲得在特定文化圈層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你比如說,在知名心理學書籍《像我們一樣瘋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一書中
就曾經提到,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去診所求助的厭食症患者,
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在之前就已經聽過厭食症的症狀和常見病因,
他們中的很多人是因為心理暗示,身體才表現出這些症狀,這本書的作者還分析說,
其實這些人是通過“患厭食症”這件事,來彼此競爭或抱團,在群體中尋求認同。

以上是身邊出現越來越多心理疾病患者的原因,
但是,作者認為,以隨意的態度來聲稱自己患有心理疾病,
甚至將心理疾病作為玩笑或談資,可能會帶來危險的後果:

第一個後果就是,把心理疾病簡單化,因為如果大家都隨意貼心理疾病的標籤,
會再次強化大眾對心理疾病的浪漫想像,讓人們對心理疾病的理解過度簡單化。
比如人們可能會誤以為,抑鬱症就是單純的情緒低落,
這樣就會忽視真正的抑鬱症患者可能有較高的自殺風險,也不利於患者及時接受治療。

第二個後果就是應對方式隨意化,越來越多的人都說自己有心理疾病,
就會讓大眾對心理疾病的治療方式產生理解偏差。
比如,如果我們濫用“抑鬱症”標籤,
當一個情緒低落的正常人僅僅因語言激勵就振作起來,
大眾就會誤以為語言激勵確實對抑鬱症有效果,
但是對真正的抑鬱症患者來說,語言激勵並不一定有效,可能還會讓他感覺更糟。

第三個後果就是讓大家會忽視真正心理疾病患者的痛苦
如果大眾對於心理疾病有太多浪漫的想像,比如你曾經被自閉症兒童的天才畫作所感動,
就認為自閉症都是擁有神奇想像的天才,你就會忽略自閉症中有2/3的患者無法獨立生活,
3/4的患者智力發展遲滯,這些真正承受痛苦的人就會被人們忽視。

總的來說,貼心理疾病標籤是一部分人為了表達獨特性和尋求認同感,
雖然心理疾病被大眾接受和理解是一件好事,但是濫用標籤,
就會造成大眾對心理疾病更多的誤解和不切實際的浪漫想像,
這會讓那些真正在承受痛苦的人被忽視,還可能因為遭到不正確的對待而病情惡化。

以上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簡單心理”
(當人們拿它開玩笑時,有人在背負這些玩笑的代價)
音頻稿:楊霽琳
講述:成亞

--------------------------
主旨:
為什麼有人主動認領心理疾病?
1. 這類人都把心理問題“浪漫化”

 這是因為心理學進入流行文化後,
 越來越多有關心理疾病的描繪和演繹夾雜在了文藝創作中,
 讓很多人都錯誤的把心理疾病當成了美的一部分。
 其次,媒體對於患心理疾病的名流、藝術家的大量報導,
 也讓觀眾誤以為,是心理疾病讓這些人變得獨特、出類拔萃,
 所以認領心理疾病,就變成了表達自己獨特性的出口。
2. 來自於“我也有”的心理認同感
 人類學家就曾經提過,
 人們會選擇在當下時代所能理解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衝突與痛苦。
 所以當媒體或專家們把某個心理疾病的症狀引入公眾的視野時候,
 很多人就會選擇這個時代流行文化所能接受的新形式,
 也就是聲稱自己患有某種心理疾病,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負面感受,
 從而獲得在特定文化圈層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但是,以隨意的態度來聲稱自己患有心理疾病,
甚至將心理疾病作為玩笑或談資,可能會帶來危險的後果:
1. 把心理疾病簡單化
 比如人們可能會誤以為,抑鬱症就是單純的情緒低落,
 這樣就會忽視真正的抑鬱症患者可能有較高的自殺風險,
 也不利於患者及時接受治療。
2. 應對方式隨意化
 越來越多的人都說自己有心理疾病,
 就會讓大眾對心理疾病的治療方式產生理解偏差。
3. 大家會忽視真正心理疾病患者的痛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