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得到-心理-原生家庭創傷如何看待

出處:原生家庭創傷如何看待
跟這篇文章一起看:得到-人際-KYS:為什麼你父母很難相處


這條音頻我們來談一談原生家庭給人帶來的創傷問題,
看一看心理學專家對原生家庭問題有怎樣的建議。

“原生家庭”,一般指的是一個人出生後、成家之前和父母組成的家庭。
近幾年,“原生家庭”成了一個熱門話題,
很多人把自己的性格、心理問題甚至是失敗的原因,都歸咎於自己的原生家庭。
但是原生家庭帶給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應該怎樣正確看待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呢?
最近,微信公眾號“新京報書評周刊”發布了一篇訪談文章,
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碩士、
心理諮詢師喬淼,以及專業心理諮詢服務平台“簡單心理”創始人、心理諮詢師簡里里,
談了自己對原生家庭問題的看法,下面我來轉述一下。


首先,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有多大?
原生家庭對人的性格形成和心理發展的確有巨大影響,原生家庭創傷還可能代際傳承,
父母問題的受害者有可能變成自己孩子的加害者。
但實際上,這種影響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絕對,
發展心理學有一種“生態系統理論”,對一個人來說,
“原生家庭”是對他影響最大的幾個子系統之一,
但並不是唯一的系統,大一點的系統是學校、社會等等。
原生家庭的影響也不是不可以彌補,很多原生家庭有問題的孩子,
還是能成長得很好,這就是人的自我治療、自我成長。


第二個問題,原生家庭創傷是怎樣產生的?
人更容易關注到危險的信號,所以創傷記憶往往印象更深刻,
生活中的美好記憶也會因此被淡化。對引起我們創傷感受的其他人,我們可能只是“恨”,
但是孩子對父母有著更高的期待,期待父母的愛、期待理想化的父母,
期待落空了就容易產生“怨”。所以,對父母的“怨恨”其實是因為“愛”。
實際上,理想化的父母、盡善盡美的原生家庭是不存在的,即便父母做事方法是正確的,
孩子也可能感覺很糟糕,這是不可避免的,糟糕的體驗,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個問題,究竟誰應該為原生家庭創傷負責任呢?
受到創傷的人常說“我這樣,都是我爸我媽的問題”,
但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系統性的問題,
一個家庭對孩子的養育是文化、社會、家族等等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所謂病態的父母、奇葩的父母,他們自己也是所處綜合環境的受害者,
我們用當下的社會機制和精神文明去衡量我們的上一代人、
把自己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都歸因到父母的身上,讓個人承擔集體的責任,這是不公平的。


那麼,已經受到原生家庭創傷的人,應該怎麼辦呢?三位心理專家給出了一些建議:
第一,不必嘗試改造父母。子女不要指望父母會改變,父母沒有義務被你改變,
你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把父母改造成理想的狀態。
假如把注意力全放在別人變沒變上面,就相當於把自己的快樂、幸福、
未來的發展全都託付給了別人,這就成了“我要過得不好全是你的錯”。
假如你做了很多努力,父母還是不改變,你就只會又怨恨又痛苦。

第二點建議,是要試著獨立,明確長輩與子女間的界限。
現在這個時代,長輩需要“去權”,學會閉嘴、放手;
子女需要“賦權”,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了,需要掌控自己的心智、身體、情緒、行為,
給自己權力。這個過程強調的不是一定要從原生家庭分離出去,
而是強調子女自己要更有力量,從最低限度的經濟獨立開始,
自己拿主意、自己對結果負責,受父母影響更小,
甚至能夠從文化上反哺父母,這也意味著你已經從創傷中走出來了。

第三點建議,是要“往前走”,不要把自己困在原生家庭的問題裡出不來。
完美無缺的原生家庭是不存在的,
也不是每一個創傷都需要被修復,要試著跟自己的不完美和遺憾相處。
我們可以表達對原生家庭和父母的憤怒和哀傷情緒,
但不應該一直卡在這裡,而要進入理解父母的階段,這樣我們才能夠往前走。

另外,應該怎樣當好父母呢?既然完美的父母不存在,
那麼做一個“足夠好”的家長就可以了。
孩子很小的時候,應該給孩子愛和親近,讓他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安全、可愛的;
當孩子開始懂事,再給他規矩、訓練和支援;隨著孩子長大,再逐漸放手。
我們需要做的是,看到原生家庭模式造成的創傷和影響,使得這樣的創傷和模式不再重演,
在這個基礎上,理解孩子、理解時代的變化,跟孩子一起成長,
這是處理原生家庭問題更好的方式。

以上就是三位心理學專家關於原生家庭創傷問題的看法,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新京報書評周刊”(ID:ibookreview)
原文名《你的失敗,真的要“原生家庭”背鍋嗎? 》
稿:楊霽琳
轉載:得到

-------------------------
主旨:
1.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有多大?
 發展心理學有一種“生態系統理論”,對一個人來說,“原生家庭”
 是對他影響最大的幾個子系統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系統,
 大一點的系統是學校、社會等等。原生家庭的影響也不是不可以彌補,
 很多原生家庭有問題的孩子,還是能成長得很好,這就是人的自我治療、自我成長。
2. 原生家庭創傷是怎樣產生的?
 實際上,理想化的父母、盡善盡美的原生家庭是不存在的,
 即便父母做事方法是正確的,孩子也可能感覺很糟糕,這是不可避免的,
 糟糕的體驗,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3. 究竟誰應該為原生家庭創傷負責任呢?
 一個家庭對孩子的養育是文化、社會、家族等等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所謂病態的父母、奇葩的父母,他們自己也是所處綜合環境的受害者,
 我們用當下的社會機制和精神文明去衡量我們的上一代人、
 把自己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都歸因到父母的身上,讓個人承擔集體的責任,這是不公平的。
4. 已經受到原生家庭創傷的人,應該怎麼辦呢?
 (1)不必嘗試改造父母
 假如把注意力全放在別人變沒變上面,就相當於把自己的快樂、幸福、
 未來的發展全都託付給了別人,這就成了“我要過得不好全是你的錯”。
 假如你做了很多努力,父母還是不改變,你就只會又怨恨又痛苦。
 (2)試著獨立,明確長輩與子女間的界限
 這個過程強調的不是一定要從原生家庭分離出去,
 而是強調子女自己要更有力量,從最低限度的經濟獨立開始,
 自己拿主意、自己對結果負責,受父母影響更小,
 甚至能夠從文化上反哺父母,這也意味著你已經從創傷中走出來了。
 (3)“往前走”,不要把自己困在原生家庭的問題裡出不來
 完美無缺的原生家庭是不存在的,也不是每一個創傷都需要被修復,
 要試著跟自己的不完美和遺憾相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