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得到-心理-為啥經典故事總跟“三”有關

文章出處:為啥經典故事總跟“三”有關
共同參考:得到-心理-從小被家暴,婚後也家暴

古今中外,大部分膾炙人口的經典故事都偏愛“三”這個數字。
比如白雪公主的後母毒害了她三次,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還有西遊記裡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為什麼這些故事總是和三有關呢?
最近公眾號“高高愛心理”就給我們揭示了答案。


首先,三個要素的事物確實最容易被記住
科學家研究證明,三這個數字符合我們身體的活動規律,
比如咱們的一日三餐,一個月分上中下三個時間段,一天有12個時辰等等,
都跟三或者三的倍數有關。長久以來三這個數字就和我們幾十萬年演化的基因記憶吻合,
所以我們特別容易記住。除此之外,心理學​​家還做過實驗,
結果顯示人的記憶廣度是5到9個項目,也就是說人最多可以同時記住9件事,
最少可以記住5件事。再後來研究人員發現他們高估了人類的記憶尺度,
他們排除了其他信息干擾後發現,
人最多能記住的是3到5個項目,其中3個項目最容易被人記住,這符合我們大腦的生理規律。


第二個原因是,三段式的故事能滿足三次因果遞進,形成容易讓人記住的邏輯鏈條
咱們用耳熟能詳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套一下。
第一次因果關係是這樣發生的:
因為孫悟空要保護師父,所以看到妖怪就不容分說地要打,結果被師父狠狠地呵斥。

第二次因果關係,是因為妖精變成老婦人,再次來誘騙唐僧,
孫悟空以保護師父為第一目標,還是打死了妖精的替身,所以被唐僧攆走。

第三次因果關係是,白骨精變成老公公,假裝來找他的妻子和女兒,
由於沒有孫悟空的保護,唐僧被抓到了山洞裡,孫悟空最後念及師徒感情,
從水簾洞返回,最後打死了白骨精,救出了唐僧。

你看,這個故事一波三折,讓讀者不由得好奇,跟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往下看。
如果孫悟空一次或者兩次就把白骨精打死,可能就沒這麼精彩了。


第三,三段式的故事最大的特點就是重複,重複能給我們帶來安全感
因為重複的東西是可以預期的,增強了人們對事物的控制感,進一步增強了安全感。
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對外面的世界會產生無知和恐懼。
我們出生以後,就要不斷尋求安全感,重複就是尋求安全感最好的辦法。

比如許多家長會發現,
1歲左右的小孩子特別喜歡把自己手裡的東西丟出去,
如果家長撿回來交到他的手上,他會再丟出去。
這些都是小孩子通過重複動作來檢驗預期、確立安全感的表現。
同樣,這也是為什麼小孩子喜歡帶有重複情節的故事,
甚至會不厭其煩地一個故事聽幾十遍,就是因為從這些固定的句型和相似的情節中,
孩子可以一遍一遍地檢驗著自己的記憶和期望,逐漸就會擁有了控制感

不僅是孩子,成年人也需要這種重複帶來的安全感。
就說古典文學四大名著,裡面也是充滿了大量三次重複的故事情節。
比如《三國演義》裡除了前邊說過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還有諸葛亮三氣周瑜;
《紅樓夢》裡有劉姥姥三進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
《水滸傳》裡有三打祝家莊和宋江三敗高俅;
《西遊記》裡有三借芭蕉扇、三探無底洞等等。


你看,經典故事看似有趣的巧合,
實際上暗含了最佳記憶範圍、更強烈的因果關係以及重複帶來安全感等心理機制。
經典的故事各有各的經典橋段,成為經典的原因,卻是驚人的一致。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高高愛心理“(為什麼每一個經典故事都由三段組成?)
稿:張帥冰
來源:得到

------------
主旨:
1. 三個要素的事物確實最容易被記住
 排除了其他信息干擾後發現,人最多能記住的是3到5個項目,
 其中3個項目最容易被人記住,這符合我們大腦的生理規律。
2. 三段式的故事能滿足三次因果遞進,形成容易讓人記住的邏輯鏈條
3. 三段式的故事最大的特點就是重複,重複能給我們帶來安全感

 因為重複的東西是可以預期的,增強了人們對事物的控制感,進一步增強了安全感。
 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對外面的世界會產生無知和恐懼。
 我們出生以後,就要不斷尋求安全感,重複就是尋求安全感最好的辦法。
 比如許多家長會發現,1歲左右的小孩子特別喜歡把自己手裡的東西丟出去,
 如果家長撿回來交到他的手上,他會再丟出去。
 這些都是小孩子通過重複動作來檢驗預期、確立安全感的表現。
 同樣,這也是為什麼小孩子喜歡帶有重複情節的故事,
 甚至會不厭其煩地一個故事聽幾十遍,就是因為從這些固定的句型和相似的情節中,
 孩子可以一遍一遍地檢驗著自己的記憶和期望,逐漸就會擁有了控制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