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得到-中史-天安門為什麼有五個門洞?

文章出處:天安門為什麼有五個門洞?


要是有人問你“天安門為啥有五個門洞呢?”
你可能會說,“九五之尊”,這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徵啊。
可是微信公眾號大象公會最近的一篇文章卻說:
五個門洞代表至高的皇權這件事,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門洞。

首先,門洞數量的確是身份等級的象徵。
五個門洞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
所以天安門只能建在皇帝家門口,
像皇室親王、封疆大吏家的大門,都只能有三個門洞。
而且,這五個門洞用處也不一樣,中間最大的門,只有皇帝能走;
兩側稍微矮點的門,供皇帝的親戚走;三品以上的大臣呢,就只能走最外面的門。


像天安門這樣有五個門洞的城門,在歷史上可不多見。
唐代以前,都城和宮城的正門大多數只有三個門洞。
到了宋朝,五個門洞才變成皇家的標配。
這要說到北宋宮城裡有個宣德門,本來只有兩個門洞,顯得很簡陋。
宋太祖擴建汴梁城的時候,就把它改成了三個門洞。

100多年後宋徽宗即位,大規模修建宮城,主持工程的宰相蔡京為了拍馬屁,
搬出了《禮記》中“天子五門”的記載,非要把宮城正門擴建成五個門洞。
實際上這個“天子五門”說的是天子居住的地方有五重城門而不是一座城門上有五個門洞
但蔡丞相不管這個,堅持把馬屁拍到底,
五個門洞從此就變成了皇家的標配,一直延續到明清。


其次,門洞數量和城市規劃也有很大關係
考古學家發現,原始部落的城門基本上都只有一個門洞,
直到夏商時期的二里頭遺址中,才出現了多門洞的大門。
但是這時候的大門不是城門,而是宮殿庭院的大門。
到了春秋時期的楚國,才正式出現了多門洞的城門,
但是其他各國主要還是一門一洞的結構。
不過,戰國時期寫成的《考工記》中,對理想城池的描述就是多門洞的。
這種理想城池是正方形的,邊長1500米,每條邊上有三座城門,
每座城門上有三個門洞,這樣就有橫豎各九條車道了。
三國時的魏國都城,就是參照《考工記》中的記載建立的,
甚至在這個基礎上還出現了城市中軸線的概念,
這在整個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上,是第一次。

到了隋唐,規劃長安城的時候,更加強調“正門”、“正道”的概念了。
外城的南中門和大明宮城的南中門都改成了一門五洞。
這個時候,城門擴展到五個門洞,禮儀性是超過實用性的。
而且這兩個五洞城門就是為了彰顯皇家氣象,並不是當時建築常有的形式。


第三,多門洞城門除了要彰顯身份,也有一定的實際功能
中國古代的交通工具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
車輛通過不寬敞的城門,就很容易發生交通擁堵。
把城門改成三個門洞,一邊進、一邊出,行人從中間走,
又能緩解交通壓力,又能保障交通安全,簡直完美。

然後問題來了,走路是要靠左還是靠右呢?
這對古代人來說不光是一個空間問題,還是一個倫理道德問題。
自古以來啊,中國文化就是崇尚以左為大。
道家經典《老子》也說:“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就是說,吉利的事兒,比如祭祀啊,朝見天子啊,結婚,成年禮啊,要從左邊走;
凶險的事兒,比如喪葬哀悼、出征啊,就要從右邊走。
在這樣的觀念下,出入城門自然要靠左側通行,從左進從右出。


進皇宮也是這樣的順序,
像元朝之前,皇宮正門左邊走文臣,右邊走武將的出入方式,就體現了皇帝對文臣的重視。
可是這個左右,究竟是要按皇帝的朝向算,還是按大臣的入宮方向算呢?
這個問題一直爭論沒完。
到了明清時期,天安門的建築形式,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五個門洞從中間往兩邊依次縮小,
人員根據自己的等級走不同的門洞,不再管左右,就沒什麼問題了。

你看,關於門洞,還有這麼多說道兒,
下回再看到天安門的五個門洞,你知道的就不光是九五之尊了。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大象公會”(天安門為什麼是五個洞)
稿:安迪
轉載:得到

------------
主旨:
1. 門洞數量的確是身份等級的象徵
 天安門只能建在皇帝家門口,
 像皇室親王、封疆大吏家的大門,都只能有三個門洞。
 而且,這五個門洞用處也不一樣,中間最大的門,只有皇帝能走;
 兩側稍微矮點的門,供皇帝的親戚走;三品以上的大臣呢,就只能走最外面的門。
 其出處是:
 100多年後宋徽宗即位,大規模修建宮城,主持工程的宰相蔡京為了拍馬屁,
 搬出了《禮記》中“天子五門”的記載,非要把宮城正門擴建成五個門洞。
 實際上這個“天子五門”說的是天子居住的地方有五重城門,
 而不是一座城門上有五個門洞。但蔡丞相不管這個,堅持把馬屁拍到底,
 五個門洞從此就變成了皇家的標配,一直延續到明清。
2. 門洞數量和城市規劃也有很大關係
 三國時的魏國都城,就是參照《考工記》中的記載建立的,
 甚至在這個基礎上還出現了城市中軸線的概念,
 這在整個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上,是第一次。
3. 多門洞城門除了要彰顯身份,也有一定的實際功能
 能緩解交通壓力,又能保障交通安全,簡直完美。
4. 走路是要靠左還是靠右呢?
 道家經典《老子》也說:“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就是說,吉利的事兒,比如祭祀啊,朝見天子啊,結婚,成年禮啊,要從左邊走;
 凶險的事兒,比如喪葬哀悼、出征啊,就要從右邊走。
 在這樣的觀念下,出入城門自然要靠左側通行,從左進從右出。
 可是這個左右,究竟是要按皇帝的朝向算,還是按大臣的入宮方向算呢?
 這個問題一直爭論沒完。
 到了明清時期,天安門的建築形式,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五個門洞從中間往兩邊依次縮小,
 人員根據自己的等級走不同的門洞,不再管左右,就沒什麼問題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