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心理學上的“存在感”是什麼?
我們身邊的人總提到存在感,比如很多人說,在微信朋友圈曬圖,
就是為了在人群中獲得存在感。那麼,心理學上對於這個“存在感”,究竟是怎麼看的呢?
現代心理學起源於歐洲近代的心靈哲學。
心靈哲學的開創者笛卡爾有一句名言,說“我思故我在”。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因為思考的主體是我,所以要思考存在的話,我必須首先存在。
反過來說,如果我懷疑我的存在,那麼懷疑本身也是一種思考,所以我也必須首先存在。
但是,這個說法,仔細想一想,是有不少問題的。
首先,我們靠什麼證明自己的聲音和動作是存在的呢?
如果人只靠自發的動作,就能獲得存在感的話,
那麼為什麼還要在社交平台上發佈人生感悟,而不是在只有自己一個人的私密空間裡?
社交網站的存在,正是抓住了人們這種渴望與人交流,展示自己存在的社會心理。
有一位哲學家貝克萊,就講過類似的話,他說:存在即被感知。
意思是,只有被他者感覺到的事物,才能證明自己是存在的。
也就是說,只有當他人對我們的行為作出回應時,才能證明我們發出的信號是存在的。
信號存在,證明我們也存在。
這一點,在生活中有很多例子。
比如說,很多小孩子在下雪的時候,喜歡在雪地上踩出自己的足跡。
“踩”這個動作,就是我們的信號,“痕跡”是外界對我們的回應,
當小孩子看見自己的足跡時,他就確認了自己的動作,證明了自己的存在,獲得了存在感。
而在一對戀人進行冷戰的時候,互相不理睬對方。
這種行為,實際上是反向運用了關於存在感的理論。
因為對方假裝漠不關心,不予回應,人就無法確認自己信號的存在,
也就沒辦法確認自己的存在,
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巧妙地抹殺掉對方的存在感,給對方帶去一種心理上的懲罰。
同樣,當我們在社交平台上發布狀態的時候,
其實並不是發布信號這個動作本身給了我們存在感,
而是別人積極的回應、熱烈的評論,
讓我們體驗到自己的信號是真實的,我們才會獲得存在感。
所以,才會有人像得了強迫症一樣,
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就要去看一看自己發布的話題有沒有人來評論或是點贊。
所謂存在感,並不是自己要做出動作,發出聲音,而是要有外界的有效回應。
這種回應,也不一定是人的回應。一條狗,一台機器,一片雪地,已經足夠了。
當然,回應的質量也分高低,高質量的回應,
一般都是尊重、認同對方,而低質量的回應,一般都會削弱對方的價值感。
這種對自身存在感的需要,可以說是天生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嬰兒在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回應時,會採取大哭大鬧的方式來贏得關注。
同樣,很多去看心理醫生的人,
都會抱怨自己的童年缺乏愛和關懷,現在都不知道如何去愛別人。
缺乏愛其實就是,在某些人的幼年時期,自己發出的信號沒有人去給予回應,
或者回應質量不夠好,不夠及時。長此以往,需求只能被隱藏起來,但卻無法消失。
幼小的孩子,他們對於外界的回應要求會越來越低,
自己也越來越不善於向外界表達自己,也不會有效回應別人,人際關係都會很糟糕。
在現代社會,存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
存在感的缺失會導致無意義感,也會帶來價值感的缺失。
就好像一塊獨立出來的拼圖,存在感的缺失會讓我們很難建立起跟外界的聯繫,
獨立出來的拼圖也無法知道自己的價值是什麼。
所以現代心理療法中,有一個重要的領域,就是幫患者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這也提醒我們,在日常的聊天中,要注意回應別人時的技巧,避免低質量的回應。
當然,比這更重要的,其實還是一個完善人格的養成,
這需要我們在生命的早期,
就獲得充分的存在感,給自己帶來心理上的滿足,才能漸漸形成一個完善的人格。
本文源自:公眾號“知乎”(心理學上的「存在感」是什麼?)
稿:刁敏桓
轉載:得到
-----------
摘要:
心靈哲學的開創者笛卡爾有一句名言,說“我思故我在”。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因為思考的主體是我,所以要思考存在的話,我必須首先存在。
反過來說,如果我懷疑我的存在,那麼懷疑本身也是一種思考,所以我也必須首先存在。
但是,這個說法,仔細想一想,是有不少問題的。
首先,我們靠什麼證明自己的聲音和動作是存在的呢?
如果人只靠自發的動作,就能獲得存在感的話,
那麼為什麼還要在社交平台上發佈人生感悟,而不是在只有自己一個人的私密空間裡?
社交網站的存在,正是抓住了人們這種渴望與人交流,展示自己存在的社會心理。
有一位哲學家貝克萊,就講過類似的話,他說:存在即被感知。
只有當他人對我們的行為作出回應時,才能證明我們發出的信號是存在的。
信號存在,證明我們也存在。
很多去看心理醫生的人,
都會抱怨自己的童年缺乏愛和關懷,現在都不知道如何去愛別人。
缺乏愛其實就是,在某些人的幼年時期,自己發出的信號沒有人去給予回應,
或者回應質量不夠好,不夠及時。長此以往,需求只能被隱藏起來,但卻無法消失。
幼小的孩子,他們對於外界的回應要求會越來越低,
自己也越來越不善於向外界表達自己,也不會有效回應別人,人際關係都會很糟糕。
這也提醒我們,在日常的聊天中,要注意回應別人時的技巧,避免低質量的回應。
我們身邊的人總提到存在感,比如很多人說,在微信朋友圈曬圖,
就是為了在人群中獲得存在感。那麼,心理學上對於這個“存在感”,究竟是怎麼看的呢?
現代心理學起源於歐洲近代的心靈哲學。
心靈哲學的開創者笛卡爾有一句名言,說“我思故我在”。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因為思考的主體是我,所以要思考存在的話,我必須首先存在。
反過來說,如果我懷疑我的存在,那麼懷疑本身也是一種思考,所以我也必須首先存在。
但是,這個說法,仔細想一想,是有不少問題的。
首先,我們靠什麼證明自己的聲音和動作是存在的呢?
如果人只靠自發的動作,就能獲得存在感的話,
那麼為什麼還要在社交平台上發佈人生感悟,而不是在只有自己一個人的私密空間裡?
社交網站的存在,正是抓住了人們這種渴望與人交流,展示自己存在的社會心理。
有一位哲學家貝克萊,就講過類似的話,他說:存在即被感知。
意思是,只有被他者感覺到的事物,才能證明自己是存在的。
也就是說,只有當他人對我們的行為作出回應時,才能證明我們發出的信號是存在的。
信號存在,證明我們也存在。
這一點,在生活中有很多例子。
比如說,很多小孩子在下雪的時候,喜歡在雪地上踩出自己的足跡。
“踩”這個動作,就是我們的信號,“痕跡”是外界對我們的回應,
當小孩子看見自己的足跡時,他就確認了自己的動作,證明了自己的存在,獲得了存在感。
而在一對戀人進行冷戰的時候,互相不理睬對方。
這種行為,實際上是反向運用了關於存在感的理論。
因為對方假裝漠不關心,不予回應,人就無法確認自己信號的存在,
也就沒辦法確認自己的存在,
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巧妙地抹殺掉對方的存在感,給對方帶去一種心理上的懲罰。
同樣,當我們在社交平台上發布狀態的時候,
其實並不是發布信號這個動作本身給了我們存在感,
而是別人積極的回應、熱烈的評論,
讓我們體驗到自己的信號是真實的,我們才會獲得存在感。
所以,才會有人像得了強迫症一樣,
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就要去看一看自己發布的話題有沒有人來評論或是點贊。
所謂存在感,並不是自己要做出動作,發出聲音,而是要有外界的有效回應。
這種回應,也不一定是人的回應。一條狗,一台機器,一片雪地,已經足夠了。
當然,回應的質量也分高低,高質量的回應,
一般都是尊重、認同對方,而低質量的回應,一般都會削弱對方的價值感。
這種對自身存在感的需要,可以說是天生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嬰兒在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回應時,會採取大哭大鬧的方式來贏得關注。
同樣,很多去看心理醫生的人,
都會抱怨自己的童年缺乏愛和關懷,現在都不知道如何去愛別人。
缺乏愛其實就是,在某些人的幼年時期,自己發出的信號沒有人去給予回應,
或者回應質量不夠好,不夠及時。長此以往,需求只能被隱藏起來,但卻無法消失。
幼小的孩子,他們對於外界的回應要求會越來越低,
自己也越來越不善於向外界表達自己,也不會有效回應別人,人際關係都會很糟糕。
在現代社會,存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
存在感的缺失會導致無意義感,也會帶來價值感的缺失。
就好像一塊獨立出來的拼圖,存在感的缺失會讓我們很難建立起跟外界的聯繫,
獨立出來的拼圖也無法知道自己的價值是什麼。
所以現代心理療法中,有一個重要的領域,就是幫患者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這也提醒我們,在日常的聊天中,要注意回應別人時的技巧,避免低質量的回應。
當然,比這更重要的,其實還是一個完善人格的養成,
這需要我們在生命的早期,
就獲得充分的存在感,給自己帶來心理上的滿足,才能漸漸形成一個完善的人格。
本文源自:公眾號“知乎”(心理學上的「存在感」是什麼?)
稿:刁敏桓
轉載:得到
-----------
摘要:
心靈哲學的開創者笛卡爾有一句名言,說“我思故我在”。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因為思考的主體是我,所以要思考存在的話,我必須首先存在。
反過來說,如果我懷疑我的存在,那麼懷疑本身也是一種思考,所以我也必須首先存在。
但是,這個說法,仔細想一想,是有不少問題的。
首先,我們靠什麼證明自己的聲音和動作是存在的呢?
如果人只靠自發的動作,就能獲得存在感的話,
那麼為什麼還要在社交平台上發佈人生感悟,而不是在只有自己一個人的私密空間裡?
社交網站的存在,正是抓住了人們這種渴望與人交流,展示自己存在的社會心理。
有一位哲學家貝克萊,就講過類似的話,他說:存在即被感知。
只有當他人對我們的行為作出回應時,才能證明我們發出的信號是存在的。
信號存在,證明我們也存在。
很多去看心理醫生的人,
都會抱怨自己的童年缺乏愛和關懷,現在都不知道如何去愛別人。
缺乏愛其實就是,在某些人的幼年時期,自己發出的信號沒有人去給予回應,
或者回應質量不夠好,不夠及時。長此以往,需求只能被隱藏起來,但卻無法消失。
幼小的孩子,他們對於外界的回應要求會越來越低,
自己也越來越不善於向外界表達自己,也不會有效回應別人,人際關係都會很糟糕。
這也提醒我們,在日常的聊天中,要注意回應別人時的技巧,避免低質量的回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