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得到-心理-從小被家暴,婚後也家暴

文章出處:從小被家暴,婚後也家暴
連同這一篇一起看:得到-教育-體罰孩子會損傷其大腦
共同參考:得到-心理-為啥經典故事總跟“三”有關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生活中這樣一種現象,
就是如果一個人的父母曾經有家暴,那他長大後組建了家庭,也會比一般人更可能家暴;
如果他從小被父母忽視,那這個人長大後也有更大的可能忽視伴侶和孩子。
簡單來說就是,曾經給一個人留下的創傷會反復重演
是哪裡出了問題,讓創傷不斷重複呢?最近,公眾號“KnowYourself”就詳細聊了這個話題。


其實,很早之前,就有心理學家發現,創傷會被強迫性的重複
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是我們都知道的弗洛伊德。他是怎麼注意到這一點的呢?
你肯定想不到,是一個2歲孩子的小遊戲給了他靈感。
弗洛伊德發現,如果一個小孩子的媽媽走開了,
這個孩子就會把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扔出嬰兒床。
但他隨後發現沒有了玩具,又會非常失落,於是再跌跌撞撞地把玩具撿回來。
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又會把玩具扔出去,這樣重複很多次,好像這是一個遊戲。

為什麼會這樣呢?小孩是在把這當遊戲玩嗎?其實不是。遊戲的目的是獲得快樂。
小孩重複扔玩具這事,明明讓孩子不愉快,
孩子之所以會一再重複,是因為這裡面有一種“掌控”的感覺:
媽媽的離開讓他覺得受傷,但他沒有辦法掌控媽媽離開的行為,
於是通過扔出玩具和拿回玩具來模仿媽媽離開和回來的過程。

而這個玩具呢,是可以在孩子掌控之中的,所以就會不斷重複這個遊戲。
再之後,弗洛伊德發現這種現像其實很普遍 ,
很多拜訪他的人都會在夢中或者現實中,不斷重複自己痛苦的經歷。
在弗洛伊德看來,這些行為就和孩子不斷“扔玩具”一樣,
是一種想要“掌控”過去創傷的努力,說得更直白一點,是他們想要“重寫歷史”。


在後來的臨床經驗中,學者們發現,
儘管很多人重複創傷的目的是獲得掌控感,但在現實中,幾乎沒人能夠如願。
相反,這種強迫性的重複帶來了更多痛苦。
也比如,研究顯示,
有41%的童年受過虐待的孩子,後來發展出了自虐行為,像用頭撞牆、割傷自己等等。
還有心理學家發現,38%的女性在成年後曾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性騷擾,
而那些童年時候被性騷擾過的女性,長大後仍然遭遇性騷擾的比例是68%。

更可怕的是,除了受害者自己更容易再次受害,
她很可能還會變成施害者,讓別人重新體驗自己經歷過的一切。
統計數據發現,在少年犯、家庭施暴者裡,曾經受過虐待的人的比例遠高於一般人。


那麼,受害者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導致創傷反復發生?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個原因是,面對會讓自己想到創傷事件的刺激的時候,受害者會“過度警醒”。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
創傷會給人留下一些刺激,當他們再次遇到類似的情況,
就算根本不是同樣的危險再次來臨,這些有過創傷的人也會過度反應。
因為他們不太能夠把當下的壓力看作是一件普通的事,這時候他們感到特別緊張。
這種“過度警醒”會擾亂他們的理性,導致他們採取一些過激的行動,
而這樣的行為,在理智的人眼裡像是主動攻擊

所以你會發現,一個被拋棄過的人,開始了一段新關係,
但只要她感受到任何一點“對方可能要拋棄我”的信號,往往就會做出激烈的反應。
可是,這種行為往往會導致對方離開。
然後,這種結果會繼續加深他的“過度警醒”,未來會更敏感。


還有第二個原因是,壓力會讓人選擇更熟悉的選項,拒絕改變。
換句話說就是,壓力會讓人返回過去的行為模式中。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心理學家帶領同事做了一組實驗,研究“動物會如何應對刺激”。
結果發現,如果喚起的程度比較低,動物們會表現出好奇,想要尋求“新奇”。
什麼樣算是喚起程度低呢?就像是當你看到朋友圈別人在曬某個地方旅行的照片了,
你就很想知道這個地方在哪兒,自己也想去看一看,這就是“低喚起”。

但如果“喚起”程度比較高,動物們就會迴避“新奇”,
繼續堅持自己熟悉的行為,無論這個行為的結果是什麼。
比如說,在一個實驗中,動物們在一個盒子裡被電擊,
那些反覆跑回自己熟悉位置的動物,會繼續遭受輕微電擊。
你看,當動物們在過度喚起的情況下, 就會極力避免改變,
即便改變能讓它們擺脫噩運,它們也會頭撞南牆不回頭。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曾經受過創傷的人,
面對一些高喚起的刺激的時候,
會返回過去的行為模式中,拒絕改變,於是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還有最後一個原因,自責讓創傷不斷重複。
有一位精神病學家發現了這樣一個研究結果:
強姦受害者一般有兩類想法,一類把強姦這個創傷歸因於“自己有錯”;
另外一類認為“這不是自己的問題”。

我們直覺上看,當然覺得後一類是對的,
但研究結果告訴我們,認為自己有錯的受害者,在傷害發生後的精神狀態更好。
當然了,我們絕對不是提倡指責受害人,
更不是宣揚被強姦是咎由自取這種思想,我們只是想說明自責的一些功能。

為什麼認為被強姦自己也有錯的人狀況會更好呢?
因為這種自責,能讓受害者覺得,是自己的錯造成了這個結果,
這說明自己對命運是有一定掌控力的,只不過自己沒做好而已,這能迴避無助感。
但是,自責產生的這種看起來還不錯的作用,卻造成了一個惡果。
比如,孩子被父母虐待,他只有自責,承認自己有錯,才會覺得對命運有掌控力,
可他承認了被虐待是自己的錯,就等於相信父母是好的,
相信他們還是自己的依靠,這很可能會讓他受到更多虐待。
於是,那些受過傷的孩子,因為習慣性的自責,
他們往往不選擇離開,直到悲劇不斷升級,形成新的創傷。

所以,過度警醒、拒絕改變和自責的負面作用,造成創傷不斷被重複。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KnowYourself”
(深度:為什麼說“改寫過去”的願望會把你困在原地?)
音頻稿:曾翔
講述:傑克糖

----------------------
主旨:
創傷會被強迫性的重複。
弗洛伊德發現,如果一個小孩子的媽媽走開了,
這個孩子就會把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扔出嬰兒床。
但他隨後發現沒有了玩具,又會非常失落,於是再跌跌撞撞地把玩具撿回來。
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又會把玩具扔出去,這樣重複很多次,好像這是一個遊戲。
為什麼會這樣呢?小孩是在把這當遊戲玩嗎?其實不是。遊戲的目的是獲得快樂。
可小孩重複扔玩具這事,明明讓孩子不愉快,
孩子之所以會一再重複,是因為這裡面有一種“掌控”的感覺:
媽媽的離開讓他覺得受傷,但他沒有辦法掌控媽媽離開的行為,
於是通過扔出玩具和拿回玩具來模仿媽媽離開和回來的過程。
而這個玩具呢,是可以在孩子掌控之中的,所以就會不斷重複這個遊戲。
再之後,弗洛伊德發現這種現像其實很普遍 ,
很多拜訪他的人都會在夢中或者現實中,不斷重複自己痛苦的經歷。
在弗洛伊德看來,這些行為就和孩子不斷“扔玩具”一樣,
是一種想要“掌控”過去創傷的努力,說得更直白一點,是他們想要“重寫歷史”。

受害者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導致創傷反復發生?原因有以下三點:
1. 面對會讓自己想到創傷事件的刺激的時候,受害者會“過度警醒”
 創傷會給人留下一些刺激,當他們再次遇到類似的情況,
 就算根本不是同樣的危險再次來臨,這些有過創傷的人也會過度反應。
 這種“過度警醒”會擾亂他們的理性,導致他們採取一些過激的行動,
 而這樣的行為,在理智的人眼裡像是主動攻擊。
 所以你會發現,一個被拋棄過的人,開始了一段新關係,
 但只要她感受到任何一點“對方可能要拋棄我”的信號,往往就會做出激烈的反應。
2. 壓力會讓人選擇更熟悉的選項,拒絕改變
 比如說,在一個實驗中,動物們在一個盒子裡被電擊,
 那些反覆跑回自己熟悉位置的動物,會繼續遭受輕微電擊。
 你看,當動物們在過度喚起的情況下, 就會極力避免改變,
 即便改變能讓它們擺脫噩運,它們也會頭撞南牆不回頭。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曾經受過創傷的人,
 面對一些高喚起的刺激的時候,
 會返回過去的行為模式中,拒絕改變,於是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3. 自責讓創傷不斷重複
 強姦受害者一般有兩類想法,一類把強姦這個創傷歸因於“自己有錯”;
 另外一類認為“這不是自己的問題”。
 我們直覺上看,當然覺得後一類是對的,
 但研究結果告訴我們,認為自己有錯的受害者,在傷害發生後的精神狀態更好。
 為什麼認為被強姦自己也有錯的人狀況會更好呢?
 因為這種自責,能讓受害者覺得,是自己的錯造成了這個結果,
 這說明自己對命運是有一定掌控力的,只不過自己沒做好而已,這能迴避無助感。
 但是,自責產生的這種看起來還不錯的作用,卻造成了一個惡果。
 比如,孩子被父母虐待,他只有自責,承認自己有錯,才會覺得對命運有掌控力,
 可他承認了被虐待是自己的錯,就等於相信父母是好的,
 相信他們還是自己的依靠,這很可能會讓他受到更多虐待。
所以,過度警醒、拒絕改變和自責的負面作用,造成創傷不斷被重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