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得到-教育-未滿十五歲,不能學哲學?

文章出處:未滿十五歲,不能學哲學?


現在咱們這個社會啊,
很多家長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盡量給他們更好的成長環境。
但也有家長認為不應該埋沒了孩子的天性,應該讓孩子自己去觀察世界。
那究竟哪種說法更合理呢?其實啊,這個問題,大哲學家叔本華很早之前就思考過,
他寫過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論教育》,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德國哲學家是怎麼理解教育問題的。


首先,叔本華解釋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
一種是自然的教育方法
那就是讓孩子們自己去觀察具體的事物、
經歷具體的事情,再根據這些自己去抽像出一般的概念來。
而另一種方法是人為的教育方法
讓孩子在觀察世界之前,就去聽別人講、學別人的東西、讀別人的書,
去學習很多已經被總結好了的一般概念。

叔本華認為,自然的教育方法注重“從具體到一般”的過程,
是一種突出了自主學習的方法,也是適應人類智慧的方法,應該被大力提倡。
可是遺憾的是,人們好像總是更傾向於用人為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孩子,
讓孩子提前學過多的所謂知識、人生經驗。
叔本華甚至認為,這種人為的教育方法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很危險的。

為什麼呢?簡單地說,過早地灌輸各種觀念,直接違背了大腦的自然發展。
大腦的自然發展要求青少年通過一步一步的觀察學習,​​來發展分辨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假如說,我們預先就向還沒有形成自己價值觀的孩子灌輸了很多別人的現成思想,
他們就會很容易牢牢記住這些外來的概念,或者說是偏見。
那好了,他們記住的都是別人的概念,自然就沒辦法形成自己的觀點了。


更嚴重的是,他們又會錯誤地運用頭腦中已有的概念。
當他帶著這些偏見去看待世界的時候,如果發現事情和已有的概念發生了矛盾,
他就傾向於去否認事實,來保護他那些先入為主的偏見
這種現像在100多年後被心理學家費斯廷格的“認知失調”理論印證了。
這樣下去,就很容易形成錯誤的人生觀。
而錯誤的人生觀一旦形成,就需要大量的個人經歷才可能糾正,而且還很難完全糾正過來。

所以說,這是環環相扣的一個鏈條,人為的教育最終會導致錯誤的人生觀。
我們平時看到的,有些學者可以取得很有名的學術成果,卻極度缺乏常識並且十分頑固,
這就是重視人為教育而忽視了各方面能力自然養成所帶來的後果。


與叔本華有類似觀點的還有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孔子說過這麼一段話:
“不到他努力想要弄明白卻沒辦法的時候就不要去指導他;
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整表達的時候就不要去啟發他。
如果他不能夠舉一反三,那就不要再往下說了。”

你看,孔子也是非常講究舉一反三的,要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才去點撥他。
這就印證了叔本華的觀點,那就是觀察認識獨立思考應該在傳授知識之前進行


所以,叔本華的結論是:真正的知識,需要自己通過觀察來得到
只有當抽象概念和具體情況在實際運用中能夠互相結合起來的時候,知識才算是真正成熟。所以,在教育方面,我們不能省去了自主觀察學習這一步驟,
而直接塞給孩子現成的經驗和知識。


當然,強調這個步驟不是要刻板地去分先後、論黑白,
更不是說我們閱讀名著、聽取前輩的教導是完全沒有用的。其實正好相反。
我們注意到“具體先於一般”這樣一個順序以後,就能更好地選擇學習方法,
我們學習知識的時候就會更注意學習的順序,我們對待知識也會有更正確的態度。

比如說,叔本華指出,不能讓不滿15歲的孩子學習哲學或者宗教這樣的科目,
因為這些科目是需要開闊見識才能夠理解的,
孩子們如果不能夠完全理解,而只是生硬地學習,就可能就會形成嚴重錯誤的觀念。
又比如,閱讀一些脫離現實的小說容易讓孩子迷信小說中的人生觀,從而引起錯誤觀念;
要讀,就要讀像《堂吉訶德》這樣​​優秀的小說。


總之,不管是教育還是學習,都不可以跳過自主觀察認識、分析總結的必需步驟。
先具體再一般,先自主學習再吸取他人經驗,才是我們教育孩子應該採取的方法。
現在你知道怎麼做了吧?


本文源自:《論教育》
稿:陳成康
轉載:得到

------
主旨:
叔本華解釋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
1. 自然的教育方法
 讓孩子們自己去觀察具體的事物、
 經歷具體的事情,再根據這些自己去抽像出一般的概念來。
2. 人為的教育方法
 讓孩子在觀察世界之前,就去聽別人講、學別人的東西、讀別人的書,
 去學習很多已經被總結好了的一般概念。
叔本華認為,自然的教育方法注重“從具體到一般”的過程,
是一種突出了自主學習的方法,也是適應人類智慧的方法,應該被大力提倡。
叔本華甚至認為,這種人為的教育方法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很危險的。
為什麼呢?
過早地灌輸各種觀念,直接違背了大腦的自然發展。
大腦的自然發展要求青少年通過一步一步的觀察學習,​​來發展分辨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假如說,我們預先就向還沒有形成自己價值觀的孩子灌輸了很多別人的現成思想,
他們就會很容易牢牢記住這些外來的概念,或者說是偏見。
那好了,他們記住的都是別人的概念,自然就沒辦法形成自己的觀點了。
更嚴重的是,他們又會錯誤地運用頭腦中已有的概念。
當他帶著這些偏見去看待世界的時候,如果發現事情和已有的概念發生了矛盾,
他就傾向於去否認事實,來保護他那些先入為主的偏見。


孔子非常講究舉一反三的,要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才去點撥他。
這就印證了叔本華的觀點,那就是觀察認識和獨立思考應該在傳授知識之前進行
所以,叔本華的結論是:真正的知識,需要自己通過觀察來得到。
在教育方面,我們不能省去了自主觀察學習這一步驟,
而直接塞給孩子現成的經驗和知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