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得到-醫建-為什麼說中藥不靠譜

文章出處:為什麼說中藥不靠譜


近年來,有關中草藥導致肝、腎損傷的事件屢見不鮮。
甚至連何首烏這種在《本草綱目》中被描述為“養血益肝”的傳統補益藥,
實際上也可能導致嚴重的肝損傷。據不完全統計,導致肝損傷的藥物中,
中草藥佔了20%-50%。那為什麼一夜之間中草藥安全事故頻頻發生?中草藥到底靠不靠譜?
最近,澎湃新聞就這個問題發表了一篇文章,讓我們來聽聽他們怎麼說。


首先咱們要明確一點,那就是天然植物並不希望自己被吃掉。
除了曼陀羅、斷腸草這些眾所周知的有毒植物,
事實上我們經常吃到的一些食物,在一定條件下也是有毒的
比如,發芽的馬鈴薯中含有一種成分叫龍葵素,人吃了之後會導致呼吸中樞麻痺致死;
又比如,未煮透的四季豆中含有皂素和紅細胞凝集素,會使人頭暈嘔吐;
而新鮮的山藥會含有生物鹼,容易使人過敏;
再比如,未去皮就浸泡的木薯含有毒性極強的氰化物,甚至可以致人死地。
你看,這些食物在平時看來都可以放心使用,但在某種情況下也會有毒。

那這些食物為什麼會有毒呢?因為是人類強行把它們變成了食物。
作為生物個體,植物也具有防禦外界傷害的能力。
為了努力避免自己的任何一部分被吃掉,
幾乎所有植物體內都會產生一種叫“次生植物物質”的天然化合物,
這種物質並不是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必須的,
它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防止被吃掉”。
人類雖然會用各種手段將植物去毒,甚至將一些植物入藥;
但現有的技術還做不到把次生植物物質全部去除,
這些殘留的物質在用於治病的同時也就產生了毒副作用,這就是中草藥對人類的“報復”。

其實不光是中草藥,只要是藥物,無論是吃到嘴裡還是塗在身上的,
有沒有毒,關鍵是看用途和劑量。
從本質上來說,中草藥只是全世界天然藥物中的一個分類,
雖然在咱們國家有傳統的應用歷史,但並不能說明它就無毒無害。


舉個例子,雷公藤有抗腫瘤和免疫作用,
是非常有前途的治療癌症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草藥。
但是它毒性也很強,吃個30克到60克就會喪命。
所以用藥劑量需要嚴格控制在毒性劑量範圍之下,
彷彿天平的指針,左偏為藥物,右偏即為毒物。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得出粗淺的結論是:藥物和毒物並沒有嚴格的分界,區別只在於劑量。


其實早在16世紀,
西方毒理學研究就得出了這一里程碑式的結論——劑量決定一種物質是不是有毒。
也就是說,沒有絕對的毒物和非毒物,而是由劑量的多少決定。
即便是水、鹽、氧氣這樣的生存必需物質,一旦過量也會造成毒害。
這就是現代毒理學的基礎。而如何掌握用藥劑量,避免毒副作用發生,
或者通過藥物處理等手段使得毒副作用降低,就是醫藥學界數百年來的工作重點。

你看,毒性是可以量化的,那麼如何科學地量化就成了新的關鍵問題。
現代毒理學試驗的做法是,首先通過藥物本身的化學性質來初步判斷這種藥物的毒性,
然後通過大鼠、小鼠、小白兔等動物作人體的替代物,
觀察藥物用在動物身上的毒性反應,確定它的毒性級別。
初步確認安全性之後,再進行各種臨床試驗。
所以,當我們拆開西藥包裝盒取出說明書的時候,
往往會看到上面寫著各種各樣的不良反應和禁忌,看上去很嚇人;
而中成藥的說明書上“不良反應”、“禁忌”兩欄卻常常是“尚不明確”。


可能很多人會認為,這不正是中藥“副作用小”的證明嗎?但其實這樣才是最令人擔憂的。
當前的中草藥研究,還沒有完全納入現代毒理學軌道,
很多中成藥的成分都非常複雜,本來應該按條理分析、進行多重臨床試驗。
但是出於種種原因,這項工作並沒有完全開展,有大量中草藥和民間藥的毒性都有待驗證
就目前來說,中草藥帶著“天然無副作用”的光環,
不明不白地吃到了患者肚子裡,結果產生了各種毒性作用,讓人措手不及。


儘管這樣,中草藥的應用卻並沒有因為毒理研究的滯後而停止腳步,
相反中草藥就像一輛剎車失靈的老舊汽車一樣在高速狂奔。
中草藥方仍然照常開出,還被製成各種中成藥和保健品,僅憑“長期應用”,
沒有經過臨床試驗就投向市場,進一步加劇了藥品的安全隱患。

所以你看,在咱們這個科學如此發達的時代,
中草藥亂象的出現真是不應該,也與醫者仁心不相符。
作為普通人,在今後使用中草藥的時候,我們還是需要多一份謹慎呀。

本文源自:澎湃新聞(損肝傷腎事件頻發,中藥究竟有沒有毒?)
稿:陳成康
轉載: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