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上大學後為什麼會放縱?
新學期剛開學不久,又有一批新生走進了大學校園。
有的學生會在接下來的四年裡充分利用大學的資源,進一步提升自己;
也有學生上高中的時候學習努力,進了大學反倒開始天天打遊戲,虛度光陰。
明明入學門檻差不多,為什麼四年下來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呢?
知乎達人竇澤南從個體心理的角度,解釋了這個問題。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在心理學中,努力意味著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
這種調節能力一方面能讓我們控制住自己的衝動,做長遠打算;
另一方面也幫我們克服內心的恐懼,在面對未知事物的時候勇敢嘗試。
面對同樣的一件事情,該努力去做,還是半途而廢,這都是我們的大腦做出的決策。
也就是說,不管是強烈的好奇心、控制欲,
還是懂得規避風險,遵守社會規範,都是不同的自我調節的模式。
按照自我調節的主導模式呢,我們可以大致把人分成三種類型:衝動型、抑制型和調節型。
我們先來說說衝動型。
從生理上講,衝動型的學生呢,
大腦裡的獎賞系統不夠敏感,非常需要即時的獎勵,缺乏延遲滿足的能力。
想做什麼馬上就得去做,根本不計後果。
那抑制型是什麼樣呢?抑制主導的學生表現得會非常乖,看起來也很“努力”。
但這種“努力”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努力,只是一種畏懼。
他們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學習任務,但是如果挫敗感太強的話,容易陷入抑鬱,甚至厭學。
最後一種是調節型。
這種類型的學生自己本身的自我調節能力就比較好,屬於衝動和抑制搭配比較恰當的類型。
他們就算在陌生環境裡,也能平衡自己的衝動和恐懼,表現出比較成熟的自我調節能力。
衝動型和抑制型的學生在高考前後,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衝動型的學生比較難通過高考,
因為他們上中學的時候,會經常不按時完成作業,沉迷網絡遊戲,也就是所謂的“差學生”。
就算有例外,
可能有一些嚴重偏科的學生在某些學科上能夠感受到獎賞和鼓勵,表現得非常努力。
但在其它學科,就完全無法投入。
這樣一來,衝動主導的學生雖然會表現得很活躍,但不會讓人感覺到他們很努力,
而且,他們在高考中,相當一部分會被淘汰。
那抑制型的學生呢?對於這部分學生來說,
家長和老師的權威會讓他們在中學階段表現得很聽話,
能夠服服帖帖地去完成學習任務,大多數能夠順利通過高考。但他們一旦來到不同的環境,
原有的自我調節機制就無法發揮作用了,往往會變成在大學中自我放縱的學生。
你看,有的學生一進大學就放縱,
是因為他們所謂的上高中時努力學習,
只不過是害怕權威罷了,並不是真正的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
抑制型的學生即便是上了好的大學,也有可能因為沒有辦法自我管理,變得越來越差。
本文源自:知乎(為什麼一些原本努力的孩子,進入大學就自我放縱了?)
稿:曾翔
轉載:得到
-------------
主旨:
按照自我調節的主導模式,大致把人分成三種類型:衝動型、抑制型和調節型。
1. 衝動型
大腦裡的獎賞系統不夠敏感,非常需要即時的獎勵,缺乏延遲滿足的能力。
想做什麼馬上就得去做,根本不計後果。
2.抑制型
抑制主導的學生表現得會非常乖,看起來也很“努力”。
但這種“努力”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努力,只是一種畏懼。
3. 調節型
自己本身的自我調節能力就比較好,屬於衝動和抑制搭配比較恰當的類型。
他們就算在陌生環境裡,也能平衡自己的衝動和恐懼,表現出比較成熟的自我調節能力。
衝動型的學生比較難通過高考,抑制型的學生,大多數能夠順利通過高考。
但他們一旦來到不同的環境,
原有的自我調節機制就無法發揮作用了,往往會變成在大學中自我放縱的學生。
有的學生一進大學就放縱,是因為他們所謂的上高中時努力學習,
只不過是害怕權威罷了,並不是真正的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
抑制型的學生即便是上了好的大學,也有可能因為沒有辦法自我管理,變得越來越差。
新學期剛開學不久,又有一批新生走進了大學校園。
有的學生會在接下來的四年裡充分利用大學的資源,進一步提升自己;
也有學生上高中的時候學習努力,進了大學反倒開始天天打遊戲,虛度光陰。
明明入學門檻差不多,為什麼四年下來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呢?
知乎達人竇澤南從個體心理的角度,解釋了這個問題。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在心理學中,努力意味著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
這種調節能力一方面能讓我們控制住自己的衝動,做長遠打算;
另一方面也幫我們克服內心的恐懼,在面對未知事物的時候勇敢嘗試。
面對同樣的一件事情,該努力去做,還是半途而廢,這都是我們的大腦做出的決策。
也就是說,不管是強烈的好奇心、控制欲,
還是懂得規避風險,遵守社會規範,都是不同的自我調節的模式。
按照自我調節的主導模式呢,我們可以大致把人分成三種類型:衝動型、抑制型和調節型。
我們先來說說衝動型。
從生理上講,衝動型的學生呢,
大腦裡的獎賞系統不夠敏感,非常需要即時的獎勵,缺乏延遲滿足的能力。
想做什麼馬上就得去做,根本不計後果。
那抑制型是什麼樣呢?抑制主導的學生表現得會非常乖,看起來也很“努力”。
但這種“努力”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努力,只是一種畏懼。
他們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學習任務,但是如果挫敗感太強的話,容易陷入抑鬱,甚至厭學。
最後一種是調節型。
這種類型的學生自己本身的自我調節能力就比較好,屬於衝動和抑制搭配比較恰當的類型。
他們就算在陌生環境裡,也能平衡自己的衝動和恐懼,表現出比較成熟的自我調節能力。
衝動型和抑制型的學生在高考前後,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衝動型的學生比較難通過高考,
因為他們上中學的時候,會經常不按時完成作業,沉迷網絡遊戲,也就是所謂的“差學生”。
就算有例外,
可能有一些嚴重偏科的學生在某些學科上能夠感受到獎賞和鼓勵,表現得非常努力。
但在其它學科,就完全無法投入。
這樣一來,衝動主導的學生雖然會表現得很活躍,但不會讓人感覺到他們很努力,
而且,他們在高考中,相當一部分會被淘汰。
那抑制型的學生呢?對於這部分學生來說,
家長和老師的權威會讓他們在中學階段表現得很聽話,
能夠服服帖帖地去完成學習任務,大多數能夠順利通過高考。但他們一旦來到不同的環境,
原有的自我調節機制就無法發揮作用了,往往會變成在大學中自我放縱的學生。
你看,有的學生一進大學就放縱,
是因為他們所謂的上高中時努力學習,
只不過是害怕權威罷了,並不是真正的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
抑制型的學生即便是上了好的大學,也有可能因為沒有辦法自我管理,變得越來越差。
本文源自:知乎(為什麼一些原本努力的孩子,進入大學就自我放縱了?)
稿:曾翔
轉載:得到
-------------
主旨:
按照自我調節的主導模式,大致把人分成三種類型:衝動型、抑制型和調節型。
1. 衝動型
大腦裡的獎賞系統不夠敏感,非常需要即時的獎勵,缺乏延遲滿足的能力。
想做什麼馬上就得去做,根本不計後果。
2.抑制型
抑制主導的學生表現得會非常乖,看起來也很“努力”。
但這種“努力”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努力,只是一種畏懼。
3. 調節型
自己本身的自我調節能力就比較好,屬於衝動和抑制搭配比較恰當的類型。
他們就算在陌生環境裡,也能平衡自己的衝動和恐懼,表現出比較成熟的自我調節能力。
衝動型的學生比較難通過高考,抑制型的學生,大多數能夠順利通過高考。
但他們一旦來到不同的環境,
原有的自我調節機制就無法發揮作用了,往往會變成在大學中自我放縱的學生。
有的學生一進大學就放縱,是因為他們所謂的上高中時努力學習,
只不過是害怕權威罷了,並不是真正的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
抑制型的學生即便是上了好的大學,也有可能因為沒有辦法自我管理,變得越來越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