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得到-醫健-崔玉濤:警惕三個兒童醫療誤區

文章出處:崔玉濤:警惕三個兒童醫療誤區


這條音頻說的是,崔玉濤對兒童醫療誤區的解讀,以及他對2017年的展望。

崔玉濤是中國著名的兒科專家,也是崔玉濤育學園的創始人兼董事長,
應得到知識新聞工作室的邀請,他為我們獨家提供了一篇文章,
題目是《一位兒科醫生,在2017年初想說的話》,下面我們就把他的總結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做兒科醫生,到2016年已經整整30年了。
大家最近都在說醫療行業是一個信息不對稱的行業,
就是醫生幾乎掌握了全部的信息,比如醫療的知識、經驗等等,
但患者對這些幾乎都一無所知。
所以,我從15年前起,就利用各種業餘時間來做兒童健康知識的科普工作。
開始是用傳統的方式,在雜誌上開專欄,到各個城市做講座;
後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我的科普效率也越來越高,
可以在新浪微博上解答用戶問題,2015年又和團隊一起做了“育學園”App。


但是我發現,其實家長們對這些信息的了解,只是從一無所知逐漸進步到了一知半解。
很多家長對醫療與兒童健康,還有許多的誤區。

首先,最大的誤區就是,很多家長會把某個醫學的結論當成100%的真理。
其實,醫學結合了自然科學、哲學、社會學、法學、藝術等多個領域。
從醫學目前發展的階段來看,我們對疾病、對人體還有太多太多的未知,
因此醫學是從0%到100%之間找可能性。
如果把它當成真理,就會遇到很多問題,
也是現在醫學和醫生受到大家質疑的一個根本原因。


第二個誤區是,在家長和孩子之間,家長會把自己作為主體
家長會把自己思考事情的角度和對世界的認知,強加在孩子身上。
比如,按照成年人的健康飲食標準,覺得孩子應該少吃碳水化合物多吃菜;
如果孩子手腳冰涼一定是穿少了;
當孩子第一次撒謊,或者拿了幼兒園的東西時,會認為孩子“學壞了”等等。
其實,孩子對世界的理解,和家長的認知非常不同,
我們理解和教育孩子的基礎,是把他作為主體,而不是我們自己。


第三個誤區是,在孩子和這個世界之間,
家長會營造一個適應孩子的世界,而不是讓孩子去適應世界。
比如為了讓孩子睡得踏實,白天把窗簾拉得死死的,家裡面不許有任何聲響,
這反而可能造成孩子睡眠的晝夜顛倒。
再比如,家長因為怕飯涼了,孩子吃了對胃不好,就把飯菜熱在鍋裡一點點拿出來吃。
這樣的孩子到了幼兒園,沒有人能這麼照顧他,他一定會遇到生活上的問題。
因為他還沒學會如何去適應這個世界。

這三個誤區,是我在兒童健康科普工作中遇到的普遍問題。
所以,儘管我已經做了這麼長時間的科普,我仍然覺得這個工作任重而道遠。


然後來說說,在2017年,我打算繼續沿著我的理想做什麼。具體有3件事。

第一件我非常想做的事情,是促進兒科常見病精準診斷的研究與推進
醫生現在做出的很多診斷,都是根據醫生本人的專業經驗積累,
或者根據某些已經被驗證,有一定比例正確的結論得出的。
比如,如果你得了感冒,現在的診斷結果,只能告訴你是病毒引起的還是細菌引起的,
如果是細菌引起的,就給你開那種能抵抗大部分細菌的抗生素。
但理想的情況是,醫生能夠通過簡單便捷的檢測,
確定是哪種細菌引發的感冒,然後開出最適合這種細菌的處方。

而在兒科的患者中,大多數患的都是感冒發燒、腹瀉、濕疹等常見病,
而且孩子不能說,或者說不清楚哪裡不舒服、怎麼不舒服。
所以,在兒科領域,如果能實現常見病的精準診斷,是對所有孩子和家長的福音。
我希望能和基因檢測公司等合作夥伴攜手,共同發展兒科常見病的精準診斷。

第二,《黃帝內經》有句古語,叫做“上醫治未病”,這也一直是我從醫的理想。
我認為:“一個仁愛的醫者,他最成功的不是治愈少數人的疾病,
而是讓更多的人保持健康。”所以我一直在做的,就是兒童健康管理的科普工作。
如果能有更多的家長,
以更加科學的方式養育自己的孩子,那就能減少很多孩子患病的可能。

第三,以“育學園”App為核心,建立育兒社群,使兒童健康科普的效率不斷增加。
我相信,有醫生參與的育兒社群,能夠在家長育兒的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年多來我們一直在實踐這樣的模式,也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新的一年我們會以一種更加創新的方式來繼續推進育兒社群的發展。

以上就是崔玉濤對兒童醫療誤區的解讀,以及他對2017年的展望,供你參考。


特約撰稿:崔玉濤
轉載:得到

-------------
主旨:
有三個誤區(錯誤)
1. 很多家長會把某個醫學的結論當成100%的真理(X)
 其實,醫學結合了自然科學、哲學、社會學、法學、藝術等多個領域。
 從醫學目前發展的階段來看,我們對疾病、對人體還有太多太多的未知,
 因此醫學是從0%到100%之間找可能性。
 如果把它當成真理,就會遇到很多問題,
 也是現在醫學和醫生受到大家質疑的一個根本原因。
2. 家長會把自己作為主體(X)
 家長會把自己思考事情的角度和對世界的認知,強加在孩子身上。
 比如,按照成年人的健康飲食標準,覺得孩子應該少吃碳水化合物多吃菜;
 如果孩子手腳冰涼一定是穿少了;
 當孩子第一次撒謊,或者拿了幼兒園的東西時,會認為孩子“學壞了”等等。
 其實,孩子對世界的理解,和家長的認知非常不同,
 我們理解和教育孩子的基礎,是把他作為主體,而不是我們自己。
3. 家長會營造一個適應孩子的世界,而不是讓孩子去適應世界(X)
 比如為了讓孩子睡得踏實,白天把窗簾拉得死死的,家裡面不許有任何聲響,
 這反而可能造成孩子睡眠的晝夜顛倒。
 再比如,家長因為怕飯涼了,孩子吃了對胃不好,就把飯菜熱在鍋裡一點點拿出來吃。
 這樣的孩子到了幼兒園,沒有人能這麼照顧他,他一定會遇到生活上的問題。
 因為他還沒學會如何去適應這個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