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0日 星期一

❤得到-心理-朱建軍:中國心理學界一件大事

朱建軍:中國心理學界一件大事


這條音頻給你說說,朱建軍認為中國心理學界在2016年發生的一件大事。
朱建軍是北京林業大學心理系教授,意像對話心理療法的創立者。
應“得到”知識新聞工作室的邀請,他為我們獨家撰寫了一篇文章,和你分享一下。

我認為中國心理學界2016年的一件大事,
是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成立了一個“文化與心理治療”學組。
這個學組的成立不是很引人注意,只是在西部遙遠的新疆開了個學術研討會,
在會上宣布了一下它的成立。文化與心理治療學組成立為什麼是一件大事呢?
我認為這昭示著中國心理學的一個轉變的開始,甚至可以看作是中國心理學的開始。


我個人認為,中國心理學的過去,實際上一直沒有完全獨立。
新中國成立之前,心理學只不過是一些優秀的個人,在學習國外的心理學基礎上,
自己做出了很有價值的工作,而不是作為一個學術團體的整體而存在。
新中國成立後,一度用蘇聯的巴甫洛夫取代了其他所有的心理學家,
唯蘇聯的心理學馬首是瞻。
之後中蘇交惡,巴甫洛夫也被趕出中國,中國心理學一度被取締。 
1979年以後,心理學再度被引入,30多年來有了長足的進步,
但是總體上來說還是附屬於歐美的心理學而發展,基本上是唯美國的心理學馬首是瞻。


有些心理學家,到今天也不認為這有什麼問題。
數學並沒有所謂美國數學,也沒有什麼中國數學,只有數學。
物理學也沒有什麼歐洲物理和中國物理的區分。
所以他們認為心理學也是一樣,不需要區分美國和中國。

但是我個人認為,心理學和數學、物理學、生物學並不一樣。
因為心理學不僅僅是腦科學,不僅僅是研究人的“硬件”,也不僅僅是認知科學,
不僅僅是研究那些基礎的認識方式,那隻相當於電腦的彙編語言。
心理學要研究的,
是不同文化中可能在根本上就不一樣的心理活動方式,或者可以比作不同的軟件。
在某些層面,也許根本沒有全世界相同的心理。
美國人研究的那些心理效應,不管有多麼科學的外衣,也不管用了多麼精密的統計,
也常常不過是招幾十個美國人做做試驗,然後就得出來一個結論。


有些心理學人認為,中國人的心理未必和美國人有什麼本質區別。
他們覺得,沒有什麼中國的心理現象,是用美國的心理學解釋不了的。
雖然說如果我們一定用美國的心理學解釋,也許大多數都能解釋得了。
但是即使如此,那種解釋未必是最中國的“好的解釋”。
我把他們的話稍微改動一下形式來問,就顯現出問題所在了。
 “有什麼事情,是用美國英語不能說出來的嗎?”
當然,可能多數人一生所需要說的話,都可以用英語表達。
但是,這並不能說中文就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因為用中文說話,並且生活,所經歷的人生,和美國人的思維以及感受方式是不一樣的。
如果我們沒有找到中國心理學,
那麼也許從“精神的物種”角度看,一種文化物種將會有衰滅的危險。


我個人認為,出於晚清落後的社會原因,
至今中國學界有一種對西方特別是對美國學術的迷信,
這種迷信有一個好處,就是能讓我們謙虛地學習,
但也有個壞處,就是可能會阻礙我們學術的獨立思考。

心理學界之中,心理諮詢與治療領域的研究者,
可能對文化的不同感受更真切,文化與心理治療學組也應運而生。
這個學組的成立,顯示出越來越多的中國心理學家,對中國文化中心理的特性有了關注。
因此,中國心理學可能即將開始不追隨其他國家,而只追隨問題。
所以我認為這個學組的成立是一件大事。


當然,這個事情最終能不能成為大事,
不取決於今年的成立大會,而取決於與會或者未與會的中國心理學家的未來的工作。
這個領域的發展中,也有很多危險,比如有些人也許固步自封地研究中國,
割斷了和全世界心理學研究的聯繫,
甚至有人會把心理學研究江湖化,變成無科學精神的招搖撞騙。
但是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活在危險中,只有死人才絕對不會遇到生命危險,
不論如何,中國文化心理學作為整體出生了,活著,就是值得慶祝的大事。

以上觀點,供你參考。


特約撰稿:朱建軍
轉載:得到

-------------
主旨:
中國心理學的過去,實際上一直沒有完全獨立。
新中國成立之前,心理學只不過是一些優秀的個人,在學習國外的心理學基礎上,
自己做出了很有價值的工作,而不是作為一個學術團體的整體而存在。
新中國成立後,一度用蘇聯的巴甫洛夫取代了其他所有的心理學家,
唯蘇聯的心理學馬首是瞻。之後中蘇交惡,
巴甫洛夫也被趕出中國,中國心理學一度被取締。
1979年以後,心理學再度被引入,30多年來有了長足的進步,
但是總體上來說還是附屬於歐美的心理學而發展,基本上是唯美國的心理學馬首是瞻。
有些心理學家,到今天也不認為這有什麼問題。
數學並沒有所謂美國數學,也沒有什麼中國數學,只有數學。
物理學也沒有什麼歐洲物理和中國物理的區分。
所以他們認為心理學也是一樣,不需要區分美國和中國。

但是我個人認為,心理學和數學、物理學、生物學並不一樣。
因為心理學不僅僅是腦科學,不僅僅是研究人的“硬件”,也不僅僅是認知科學,
不僅僅是研究那些基礎的認識方式,那隻相當於電腦的彙編語言。
心理學要研究的,
是不同文化中可能在根本上就不一樣的心理活動方式,或者可以比作不同的軟件。
在某些層面,也許根本沒有全世界相同的心理。
美國人研究的那些心理效應,不管有多麼科學的外衣,也不管用了多麼精密的統計,
也常常不過是招幾十個美國人做做試驗,然後就得出來一個結論。

出於晚清落後的社會原因,
至今中國學界有一種對西方特別是對美國學術的迷信,
這種迷信有一個好處,就是能讓我們謙虛地學習,
但也有個壞處,就是可能會阻礙我們學術的獨立思考。
心理學界之中,心理諮詢與治療領域的研究者,
可能對文化的不同感受更真切,文化與心理治療學組也應運而生。
這個學組的成立,顯示出越來越多的中國心理學家,對中國文化中心理的特性有了關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