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吳軍:未來醫療的發展方向
我們都知道,雖然現代醫學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人類對一些疾病還是束手無策,
並且還會發生誤診等情況。那未來醫學將會如何發展呢?
得到訂閱專欄“矽谷來信”的主理人吳軍在斯坦福學習的時候,
旁聽了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助理教授李瑞江博士的課。
吳軍說,李教授精通醫學和人工智能,
他在課堂上從醫學的需求出發,介紹了未來醫學必須走的道路。
首先,李教授用工業革命做對比,介紹了醫學的現狀。
在前兩次工業革命中,近代醫學的進步和技術的進步是同步的,甚至還是領先的。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近代醫學通過病例找到了疾病的普遍規律。
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
不僅出現了大量新藥,還發展出了用大樣本對藥物和治療方法進行雙盲對比試驗。
但是再往後到今天,雖然個別疾病的治療也在不斷進步,但整體上的進展緩慢了。
其中的一個瓶頸就是,用平均值掩蓋了個性化的差異。
為了說明這一點,李教授舉了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癌症篩查。
很多人都覺得,通過癌症篩查,能早發現癌症,對治療癌症有幫助。
過去有一段時間,醫學界也是這麼想的。
所以,美國50歲以上的婦女要做一年一度的乳腺癌篩查,男性要做前列腺癌的篩查。
不過,雖然早期發現癌症救了一些人的命,但是效果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好。
近十多年來,醫生們通過統計發現了一個顛覆認知的現象。
在每一萬個進行了癌症篩查的婦女中,以10年為一周期,
其中只有10個人是真正得益於篩查,也就是千分之一的人是真正得益於癌症篩查。
對前列腺癌的篩查情況也類似。
這倒並不是說癌症篩查沒必要,而是現有的技術實在太落後了。
第二個例子是關於誤診。
美國每年有1200萬例誤診,要知道美國祇有3億多人。
李教授說,美國人死亡的前三大病因分別是心臟病(61萬人)、癌症(58萬人)
和中風(15萬人),不過如果將醫療事故也作為一種死因,則排在中風前面,位列第三,
每年有25萬人。當然這裡面的原因也不完全怪美國的醫生水平低,
世界其他國家的情況也並不更好。
為什麼每年全世界花了那麼多錢發展醫學,卻是這樣的結果呢?
李教授認為,這是因為大家的思維方式還停留在信息革命之前,
整個醫學界還是把人類的平均特徵當成每一個人的具體情況,
也就是說,我們忽視了個體之間巨大的差異。李教授列出了美國最常見的10種處方藥,
主要是針對胃病、膽固醇過高的疾病,這些藥對大約75%~95%的用藥者其實沒有什麼效果。
當然,李教授說,這也不能怪醫生亂開藥,因為醫生也不知道某一種藥對誰管用,
對誰不管用,而那些受益的病人,也是來自於大量的用藥者。
李教授認為,個性化治療是未來醫療唯一的出路。
要進行個性化治療,就需要做跟踪,包括對一個人內外兩個層面的跟踪。
先說外面層面的跟踪,
它包括紀錄每個人時時刻刻的腦電波、耳朵功能、心肺狀態、血項、尿成分等。
現在手持的超聲成像設備,可以讓人在家通過手機看到自己的五臟六腑。
今後,各種可穿戴式設備,包括智能座椅、智能床墊等都會普及,
可以提供對我們個人的監控數據。如果我們能時時刻刻記錄下關於自己的詳細信息,
將來有了病就方便診斷排查。
再說裡面層面的跟踪,指的是對人的基因(DNA),
以及在基因控制下合成的蛋白質的跟踪,再加上對人體內的新陳代謝過程的跟踪。
比如,吳軍在專欄介紹過,通過檢測血液中死去的癌細胞的基因,
進行癌症的早期篩查和定位,這就是對人體內層面的跟踪。
當人類對自己身體新陳代謝的細節有了了解之後,
就可以很好地診斷疾病,也可以對症用藥了。反過來,如果沒有跟踪,
依然用針對人類平均值的治療方法治療每一個人,再努力,療效也好不了。
為了了解不同人的不同特性,谷歌和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杜克大學醫學院合作,
要對1萬個具有代表性的人進行全面的跟踪,以了解我們身體全面的情況。
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也發布了一個計劃,
要對100萬人進行類似的跟踪,這些人來自不同國家,年齡和健康狀況也不一樣。
在這些計劃完成後,或許對每一個人的跟踪會成為可能,
那時我們如果有病,可能在去醫院之前就找到病因了,相應的治療方案也隨即作出了。
吳軍說,聽了李教授的報告之後,他體會到人類的認知經歷了怎樣的曲折過程。
過去我們都認為醫學是不斷在進步的,
但是外面的人無論如何都想不到,醫生們對今天的疾病是那麼地無奈。
這種無奈不是因為水平不高,
而是今天了解的那一點點關於我們自身的信息,還不足以找到最好的治療方法。
參考來源:得到訂閱專欄“吳軍·矽谷來信”
(第292封信丨個性化醫療不僅是未來的方向,而且是必須)
-------------------------
摘要:
在前兩次工業革命中,近代醫學的進步和技術的進步是同步的,甚至還是領先的。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近代醫學通過病例找到了疾病的普遍規律。
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
不僅出現了大量新藥,還發展出了用大樣本對藥物和治療方法進行雙盲對比試驗。
但是再往後到今天,雖然個別疾病的治療也在不斷進步,但整體上的進展緩慢了。
其中的一個瓶頸就是,用平均值掩蓋了個性化的差異。
可舉兩個例子。
1. 癌症篩查
雖然早期發現癌症救了一些人的命,但是效果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好。
近十多年來,醫生們通過統計發現了一個顛覆認知的現象。
在每一萬個進行了癌症篩查的婦女中,以10年為一周期,
其中只有10個人是真正得益於篩查,也就是千分之一的人是真正得益於癌症篩查。
對前列腺癌的篩查情況也類似。
這倒並不是說癌症篩查沒必要,而是現有的技術實在太落後了。
2. 誤診
美國人死亡的前三大病因分別是心臟病(61萬人)、癌症(58萬人)
和中風(15萬人),不過如果將醫療事故也作為一種死因,則排在中風前面,位列第三,
每年有25萬人。當然這裡面的原因也不完全怪美國的醫生水平低,
世界其他國家的情況也並不更好。
為什麼每年全世界花了那麼多錢發展醫學,卻是這樣的結果呢?
這是因為大家的思維方式還停留在信息革命之前,
整個醫學界還是把人類的平均特徵當成每一個人的具體情況,
也就是說,我們忽視了個體之間巨大的差異。美國最常見的10種處方藥,
主要是針對胃病、膽固醇過高的疾病,這些藥對大約75%~95%的用藥者其實沒有什麼效果。
當然,這也不能怪醫生亂開藥,因為醫生也不知道某一種藥對誰管用,對誰不管用,
而那些受益的病人,也是來自於大量的用藥者。
個性化治療是未來醫療唯一的出路。
要進行個性化治療,就需要做跟踪,包括對一個人內外兩個層面的跟踪。
1. 外面層面的跟踪
它包括紀錄每個人時時刻刻的腦電波、耳朵功能、心肺狀態、血項、尿成分等。
現在手持的超聲成像設備,可以讓人在家通過手機看到自己的五臟六腑。
2. 裡面層面的跟踪,
指的是對人的基因(DNA),以及在基因控制下合成的蛋白質的跟踪,
再加上對人體內的新陳代謝過程的跟踪。
我們都知道,雖然現代醫學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人類對一些疾病還是束手無策,
並且還會發生誤診等情況。那未來醫學將會如何發展呢?
得到訂閱專欄“矽谷來信”的主理人吳軍在斯坦福學習的時候,
旁聽了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助理教授李瑞江博士的課。
吳軍說,李教授精通醫學和人工智能,
他在課堂上從醫學的需求出發,介紹了未來醫學必須走的道路。
首先,李教授用工業革命做對比,介紹了醫學的現狀。
在前兩次工業革命中,近代醫學的進步和技術的進步是同步的,甚至還是領先的。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近代醫學通過病例找到了疾病的普遍規律。
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
不僅出現了大量新藥,還發展出了用大樣本對藥物和治療方法進行雙盲對比試驗。
但是再往後到今天,雖然個別疾病的治療也在不斷進步,但整體上的進展緩慢了。
其中的一個瓶頸就是,用平均值掩蓋了個性化的差異。
為了說明這一點,李教授舉了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癌症篩查。
很多人都覺得,通過癌症篩查,能早發現癌症,對治療癌症有幫助。
過去有一段時間,醫學界也是這麼想的。
所以,美國50歲以上的婦女要做一年一度的乳腺癌篩查,男性要做前列腺癌的篩查。
不過,雖然早期發現癌症救了一些人的命,但是效果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好。
近十多年來,醫生們通過統計發現了一個顛覆認知的現象。
在每一萬個進行了癌症篩查的婦女中,以10年為一周期,
其中只有10個人是真正得益於篩查,也就是千分之一的人是真正得益於癌症篩查。
對前列腺癌的篩查情況也類似。
這倒並不是說癌症篩查沒必要,而是現有的技術實在太落後了。
第二個例子是關於誤診。
美國每年有1200萬例誤診,要知道美國祇有3億多人。
李教授說,美國人死亡的前三大病因分別是心臟病(61萬人)、癌症(58萬人)
和中風(15萬人),不過如果將醫療事故也作為一種死因,則排在中風前面,位列第三,
每年有25萬人。當然這裡面的原因也不完全怪美國的醫生水平低,
世界其他國家的情況也並不更好。
為什麼每年全世界花了那麼多錢發展醫學,卻是這樣的結果呢?
李教授認為,這是因為大家的思維方式還停留在信息革命之前,
整個醫學界還是把人類的平均特徵當成每一個人的具體情況,
也就是說,我們忽視了個體之間巨大的差異。李教授列出了美國最常見的10種處方藥,
主要是針對胃病、膽固醇過高的疾病,這些藥對大約75%~95%的用藥者其實沒有什麼效果。
當然,李教授說,這也不能怪醫生亂開藥,因為醫生也不知道某一種藥對誰管用,
對誰不管用,而那些受益的病人,也是來自於大量的用藥者。
李教授認為,個性化治療是未來醫療唯一的出路。
要進行個性化治療,就需要做跟踪,包括對一個人內外兩個層面的跟踪。
先說外面層面的跟踪,
它包括紀錄每個人時時刻刻的腦電波、耳朵功能、心肺狀態、血項、尿成分等。
現在手持的超聲成像設備,可以讓人在家通過手機看到自己的五臟六腑。
今後,各種可穿戴式設備,包括智能座椅、智能床墊等都會普及,
可以提供對我們個人的監控數據。如果我們能時時刻刻記錄下關於自己的詳細信息,
將來有了病就方便診斷排查。
再說裡面層面的跟踪,指的是對人的基因(DNA),
以及在基因控制下合成的蛋白質的跟踪,再加上對人體內的新陳代謝過程的跟踪。
比如,吳軍在專欄介紹過,通過檢測血液中死去的癌細胞的基因,
進行癌症的早期篩查和定位,這就是對人體內層面的跟踪。
當人類對自己身體新陳代謝的細節有了了解之後,
就可以很好地診斷疾病,也可以對症用藥了。反過來,如果沒有跟踪,
依然用針對人類平均值的治療方法治療每一個人,再努力,療效也好不了。
為了了解不同人的不同特性,谷歌和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杜克大學醫學院合作,
要對1萬個具有代表性的人進行全面的跟踪,以了解我們身體全面的情況。
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也發布了一個計劃,
要對100萬人進行類似的跟踪,這些人來自不同國家,年齡和健康狀況也不一樣。
在這些計劃完成後,或許對每一個人的跟踪會成為可能,
那時我們如果有病,可能在去醫院之前就找到病因了,相應的治療方案也隨即作出了。
吳軍說,聽了李教授的報告之後,他體會到人類的認知經歷了怎樣的曲折過程。
過去我們都認為醫學是不斷在進步的,
但是外面的人無論如何都想不到,醫生們對今天的疾病是那麼地無奈。
這種無奈不是因為水平不高,
而是今天了解的那一點點關於我們自身的信息,還不足以找到最好的治療方法。
參考來源:得到訂閱專欄“吳軍·矽谷來信”
(第292封信丨個性化醫療不僅是未來的方向,而且是必須)
-------------------------
摘要:
在前兩次工業革命中,近代醫學的進步和技術的進步是同步的,甚至還是領先的。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近代醫學通過病例找到了疾病的普遍規律。
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
不僅出現了大量新藥,還發展出了用大樣本對藥物和治療方法進行雙盲對比試驗。
但是再往後到今天,雖然個別疾病的治療也在不斷進步,但整體上的進展緩慢了。
其中的一個瓶頸就是,用平均值掩蓋了個性化的差異。
可舉兩個例子。
1. 癌症篩查
雖然早期發現癌症救了一些人的命,但是效果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好。
近十多年來,醫生們通過統計發現了一個顛覆認知的現象。
在每一萬個進行了癌症篩查的婦女中,以10年為一周期,
其中只有10個人是真正得益於篩查,也就是千分之一的人是真正得益於癌症篩查。
對前列腺癌的篩查情況也類似。
這倒並不是說癌症篩查沒必要,而是現有的技術實在太落後了。
2. 誤診
美國人死亡的前三大病因分別是心臟病(61萬人)、癌症(58萬人)
和中風(15萬人),不過如果將醫療事故也作為一種死因,則排在中風前面,位列第三,
每年有25萬人。當然這裡面的原因也不完全怪美國的醫生水平低,
世界其他國家的情況也並不更好。
為什麼每年全世界花了那麼多錢發展醫學,卻是這樣的結果呢?
這是因為大家的思維方式還停留在信息革命之前,
整個醫學界還是把人類的平均特徵當成每一個人的具體情況,
也就是說,我們忽視了個體之間巨大的差異。美國最常見的10種處方藥,
主要是針對胃病、膽固醇過高的疾病,這些藥對大約75%~95%的用藥者其實沒有什麼效果。
當然,這也不能怪醫生亂開藥,因為醫生也不知道某一種藥對誰管用,對誰不管用,
而那些受益的病人,也是來自於大量的用藥者。
個性化治療是未來醫療唯一的出路。
要進行個性化治療,就需要做跟踪,包括對一個人內外兩個層面的跟踪。
1. 外面層面的跟踪
它包括紀錄每個人時時刻刻的腦電波、耳朵功能、心肺狀態、血項、尿成分等。
現在手持的超聲成像設備,可以讓人在家通過手機看到自己的五臟六腑。
2. 裡面層面的跟踪,
指的是對人的基因(DNA),以及在基因控制下合成的蛋白質的跟踪,
再加上對人體內的新陳代謝過程的跟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