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經濟學大師張五常的思考方法
可參考:得到-溝通-為啥你不能說服對方?
張五常是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他在芝加哥大學時,
同芝加哥學派的很多大師如弗里德曼、科斯等多有交往。
他在一篇文章中說,自己的思考方法是學習而來的。
讀大學時,他從來不缺課,原因是,他想要學習老師的思考方法。
他稱之為偷“思”。他交往的大師們都是他偷“思”的對象。
他會細心觀察他們的思考方法,從中抽取出非天才也用得著的,綜合之後變為自己的方法。
那麼張五常的思考方法是什麼呢?他總結出了六點。這讓我們也可以從張五常這裡偷“思”。
第一點是,誰是誰非不重要,觀點是誰的也不重要。
張五常說,如果有個人總是強調某個觀點或發現是他的,
把自己放在問題之上,那這個人肯定是低手。低手才有這種成見。
高手多變。以經濟學大師米爾頓·弗里德曼為例,
“弗里德曼的思想快如閃電,但他認錯更快。因為他認錯太快,甚至給人印像是沒有認錯”。
張五常說,並不是高手的觀點就是正確的,
高手和低手的差別,主要在於高手的思考和推論深入而廣泛,低手膚淺而狹窄。
第二個方法是重視問題。
問題首先要一針見血。弗里德曼有一個拿手好戲,你問他一個問題,
他會說:“讓我改一下你的問題。” 問題經過修改,直達你要問的重心。
這對張五常的啟發是,要試著將一個問題用幾種形式去問,務求達到重點所在。
其次,問題要問的很淺。這是產權經濟學大師阿曼·阿爾欽(Armen Alchian)的專長。
張五常說阿爾欽的發問方式,是小孩子問問題的方式。
比如談起貨幣理論,阿爾欽會問:“什麼是貨幣?為什麼市場不用馬鈴薯當貨幣?”
然後,還要注意問題的重要性。
張五常說,在他知道的高手中,衡量問題是否重要是思考慣例。
經濟學大師赫舒拉發更是把它排在一切考慮之前。學生問他一個問題,他可能回答:
“這個問題不重要。” 然後就不再去想。如果認為問題重要,他就會從座位上站起來思考。
怎麼判斷問題是否重要呢?方法是,要去問,得到了問題的答案,我們又能知道什麼。
如果答案跟其他知識沒什麼關聯,或者答案很平常,眾所周知,那麼問題就不重要。
有很多問題不僅不重要,而且是蠢問題。
所謂蠢問題,就是只能有一個答案,沒有其他可能性。
弗里德曼說:“愚蠢的問題,活該得到愚蠢的答案。”
第三個方法是,不要用邏輯推理抹殺掉預感。
邏輯可以幫助推理的正確性,但不是思想或見解的根源。
科學方法可以證實理論,但本身對解釋現象毫無用處。
因此,張五常說,
從預感出發,加上想像力去多方推敲,有了大概後,再反復以邏輯證實,
是最有效的思考方法。有一些大師的推理能力其實是平平無奇的。
張五常舉出的例子包括馬爾薩斯和哈耶克。
思想見解是首要,邏輯次之。不能因為邏輯而抹殺最初的預感,
預感是每個重要發現中都必不可缺的,是思考之路的開端。
第四個方法,轉換角度可以事半功倍。
張五常認識的高手都會通過多個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
既不輕易放棄一個可能行得通的途徑,也不墨守成規,盡可能用多個不同的角度來推想。
把思考的角度稍微轉變一下,就可能茅塞頓開。
大多數想不到的答案,不是因為過於艱深,而是因為所用的角度看不到淺的一面。
舉個例子,一家工廠對鄰近的業主造成了污染,
長久以來經濟學家都建議政府去壓制工廠的生產,以減少鄰居們的損失。
但科斯換了個角度去想,如果壓制工廠生產,那不就等於其他人損害工廠的利益了嗎?
這就是經濟學中著名的科斯定律的緣起。
其次,有時答案從一個角度看是對的,換個角度卻錯了。
因此任何推理得到暫定的答案,都需要找幾個不同角度來衡量。
然後,角度還有遠近之分。人在思考時,腦袋會戴上放大鏡,格外重視細節。
但是無論細節如何周到,如果在全局上出了錯,就會前功盡棄。
因此高手會時不時把問題盡量推遠,以便考慮整體性。
第五個方法,善用例子。
張五常說:“善用例子的人,再蠢也蠢不到哪裡去。”
他介紹了幾個用例子的法門。
例子要簡單貼切,重點突出;
要用實例,經驗對思考有很大的幫助,就是因為實例知道得多;
要使用新奇的例子,不要用眾所周知的例子;
以及,要把例子一般化,張五常說,這一點是中國人特別弱的,
“事實不可以解釋事實;太多理論就等於沒有理論。
將每個例子分開處理,理論及見解就變得複雜,各自成理。無意中變成了將事實解釋事實。
將多個不同的例子歸納為同類,加以一般化,是尋求一般性理論的一個重要方法。”
最後,要尋找反證的例子。思考時當然要找能支持論點的例子,
但是考證是思考的一部分,考證就要去找反例。
像諾獎得主斯蒂格勒、加里·貝克這些大師,都喜歡在辯論時用反證。
當然,如果反證的例子是實例,就說明你的理論要被推翻了。
張五常的第六個思考方法是,百思不得其解時,不妨暫時擱置問題。
就像找東西一樣,思考也有類似現象,拼命想時想不出,但不經意中就有了突破。
但是,可以肯定,“不經意中走出的答案,一定是以前想過的老問題。
以前想得越深,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機會就越大。”
以上就是經濟學大師張五常的思考方法,
向高手學習思考方法,往往會讓人得到很多啟發。希望對你也是如此。
來源:張五常《思考的方法》
--------------------------
摘要:
1. 誰是誰非不重要,觀點是誰的也不重要
如果有個人總是強調某個觀點或發現是他的,
把自己放在問題之上,那這個人肯定是低手。低手才有這種成見。高手多變。
以經濟學大師米爾頓·弗里德曼為例,“弗里德曼的思想快如閃電,但他認錯更快。
因為他認錯太快,甚至給人印像是沒有認錯”。
並不是高手的觀點就是正確的,
高手和低手的差別,主要在於高手的思考和推論深入而廣泛,低手膚淺而狹窄。
2. 重視問題
(1)問題要一針見血
弗里德曼有一個拿手好戲,你問他一個問題,
他會說:“讓我改一下你的問題。” 問題經過修改,直達你要問的重心。
要試著將一個問題用幾種形式去問,務求達到重點所在。
(2)問題要問的很淺
這是產權經濟學大師阿曼·阿爾欽(Armen Alchian)的專長。
阿爾欽的發問方式,是小孩子問問題的方式。
比如談起貨幣理論,阿爾欽會問:“什麼是貨幣?為什麼市場不用馬鈴薯當貨幣?”
(3)注意問題的重要性
怎麼判斷問題是否重要呢?方法是,要去問,得到了問題的答案,我們又能知道什麼。
如果答案跟其他知識沒什麼關聯,或者答案很平常,眾所周知,那麼問題就不重要。
有很多問題不僅不重要,而且是蠢問題。
所謂蠢問題,就是只能有一個答案,沒有其他可能性。
弗里德曼說:“愚蠢的問題,活該得到愚蠢的答案。”
3. 不要用邏輯推理抹殺掉預感
邏輯可以幫助推理的正確性,但不是思想或見解的根源。
科學方法可以證實理論,但本身對解釋現象毫無用處。
從預感出發,加上想像力去多方推敲,有了大概後,再反復以邏輯證實,
是最有效的思考方法。有一些大師的推理能力其實是平平無奇的。
這麼做的人包括馬爾薩斯和哈耶克。
思想見解是首要,邏輯次之。不能因為邏輯而抹殺最初的預感,
預感是每個重要發現中都必不可缺的,是思考之路的開端。
4. 轉換角度可以事半功倍
(1)多角度
高手都會通過多個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既不輕易放棄一個可能行得通的途徑,
也不墨守成規,盡可能用多個不同的角度來推想。
把思考的角度稍微轉變一下,就可能茅塞頓開。
大多數想不到的答案,不是因為過於艱深,而是因為所用的角度看不到淺的一面。
(2)一角度對,另一角度錯
有時答案從一個角度看是對的,換個角度卻錯了。
因此任何推理得到暫定的答案,都需要找幾個不同角度來衡量。
(3)角度有遠近之分
人在思考時,腦袋會戴上放大鏡,格外重視細節。
但是無論細節如何周到,如果在全局上出了錯,就會前功盡棄。
因此高手會時不時把問題盡量推遠,以便考慮整體性。
5. 善用例子
(1)例子要簡單貼切,重點突出
(2)要用實例,經驗對思考有很大的幫助,就是因為實例知道得多;
(3)要使用新奇的例子,不要用眾所周知的例子;
(4)要把例子一般化,這一點是中國人特別弱的,“事實不可以解釋事實;
太多理論就等於沒有理論。將每個例子分開處理,理論及見解就變得複雜,各自成理。
無意中變成了將事實解釋事實。將多個不同的例子歸納為同類,
加以一般化,是尋求一般性理論的一個重要方法。”
(5)要尋找反證的例子。
思考時當然要找能支持論點的例子,但是考證是思考的一部分,考證就要去找反例。
當然,如果反證的例子是實例,就說明你的理論要被推翻了。
6. 百思不得其解時,不妨暫時擱置問題
就像找東西一樣,思考也有類似現象,拼命想時想不出,但不經意中就有了突破。
可參考:得到-溝通-為啥你不能說服對方?
張五常是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他在芝加哥大學時,
同芝加哥學派的很多大師如弗里德曼、科斯等多有交往。
他在一篇文章中說,自己的思考方法是學習而來的。
讀大學時,他從來不缺課,原因是,他想要學習老師的思考方法。
他稱之為偷“思”。他交往的大師們都是他偷“思”的對象。
他會細心觀察他們的思考方法,從中抽取出非天才也用得著的,綜合之後變為自己的方法。
那麼張五常的思考方法是什麼呢?他總結出了六點。這讓我們也可以從張五常這裡偷“思”。
第一點是,誰是誰非不重要,觀點是誰的也不重要。
張五常說,如果有個人總是強調某個觀點或發現是他的,
把自己放在問題之上,那這個人肯定是低手。低手才有這種成見。
高手多變。以經濟學大師米爾頓·弗里德曼為例,
“弗里德曼的思想快如閃電,但他認錯更快。因為他認錯太快,甚至給人印像是沒有認錯”。
張五常說,並不是高手的觀點就是正確的,
高手和低手的差別,主要在於高手的思考和推論深入而廣泛,低手膚淺而狹窄。
第二個方法是重視問題。
問題首先要一針見血。弗里德曼有一個拿手好戲,你問他一個問題,
他會說:“讓我改一下你的問題。” 問題經過修改,直達你要問的重心。
這對張五常的啟發是,要試著將一個問題用幾種形式去問,務求達到重點所在。
其次,問題要問的很淺。這是產權經濟學大師阿曼·阿爾欽(Armen Alchian)的專長。
張五常說阿爾欽的發問方式,是小孩子問問題的方式。
比如談起貨幣理論,阿爾欽會問:“什麼是貨幣?為什麼市場不用馬鈴薯當貨幣?”
然後,還要注意問題的重要性。
張五常說,在他知道的高手中,衡量問題是否重要是思考慣例。
經濟學大師赫舒拉發更是把它排在一切考慮之前。學生問他一個問題,他可能回答:
“這個問題不重要。” 然後就不再去想。如果認為問題重要,他就會從座位上站起來思考。
怎麼判斷問題是否重要呢?方法是,要去問,得到了問題的答案,我們又能知道什麼。
如果答案跟其他知識沒什麼關聯,或者答案很平常,眾所周知,那麼問題就不重要。
有很多問題不僅不重要,而且是蠢問題。
所謂蠢問題,就是只能有一個答案,沒有其他可能性。
弗里德曼說:“愚蠢的問題,活該得到愚蠢的答案。”
第三個方法是,不要用邏輯推理抹殺掉預感。
邏輯可以幫助推理的正確性,但不是思想或見解的根源。
科學方法可以證實理論,但本身對解釋現象毫無用處。
因此,張五常說,
從預感出發,加上想像力去多方推敲,有了大概後,再反復以邏輯證實,
是最有效的思考方法。有一些大師的推理能力其實是平平無奇的。
張五常舉出的例子包括馬爾薩斯和哈耶克。
思想見解是首要,邏輯次之。不能因為邏輯而抹殺最初的預感,
預感是每個重要發現中都必不可缺的,是思考之路的開端。
第四個方法,轉換角度可以事半功倍。
張五常認識的高手都會通過多個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
既不輕易放棄一個可能行得通的途徑,也不墨守成規,盡可能用多個不同的角度來推想。
把思考的角度稍微轉變一下,就可能茅塞頓開。
大多數想不到的答案,不是因為過於艱深,而是因為所用的角度看不到淺的一面。
舉個例子,一家工廠對鄰近的業主造成了污染,
長久以來經濟學家都建議政府去壓制工廠的生產,以減少鄰居們的損失。
但科斯換了個角度去想,如果壓制工廠生產,那不就等於其他人損害工廠的利益了嗎?
這就是經濟學中著名的科斯定律的緣起。
其次,有時答案從一個角度看是對的,換個角度卻錯了。
因此任何推理得到暫定的答案,都需要找幾個不同角度來衡量。
然後,角度還有遠近之分。人在思考時,腦袋會戴上放大鏡,格外重視細節。
但是無論細節如何周到,如果在全局上出了錯,就會前功盡棄。
因此高手會時不時把問題盡量推遠,以便考慮整體性。
第五個方法,善用例子。
張五常說:“善用例子的人,再蠢也蠢不到哪裡去。”
他介紹了幾個用例子的法門。
例子要簡單貼切,重點突出;
要用實例,經驗對思考有很大的幫助,就是因為實例知道得多;
要使用新奇的例子,不要用眾所周知的例子;
以及,要把例子一般化,張五常說,這一點是中國人特別弱的,
“事實不可以解釋事實;太多理論就等於沒有理論。
將每個例子分開處理,理論及見解就變得複雜,各自成理。無意中變成了將事實解釋事實。
將多個不同的例子歸納為同類,加以一般化,是尋求一般性理論的一個重要方法。”
最後,要尋找反證的例子。思考時當然要找能支持論點的例子,
但是考證是思考的一部分,考證就要去找反例。
像諾獎得主斯蒂格勒、加里·貝克這些大師,都喜歡在辯論時用反證。
當然,如果反證的例子是實例,就說明你的理論要被推翻了。
張五常的第六個思考方法是,百思不得其解時,不妨暫時擱置問題。
就像找東西一樣,思考也有類似現象,拼命想時想不出,但不經意中就有了突破。
但是,可以肯定,“不經意中走出的答案,一定是以前想過的老問題。
以前想得越深,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機會就越大。”
以上就是經濟學大師張五常的思考方法,
向高手學習思考方法,往往會讓人得到很多啟發。希望對你也是如此。
來源:張五常《思考的方法》
--------------------------
摘要:
1. 誰是誰非不重要,觀點是誰的也不重要
如果有個人總是強調某個觀點或發現是他的,
把自己放在問題之上,那這個人肯定是低手。低手才有這種成見。高手多變。
以經濟學大師米爾頓·弗里德曼為例,“弗里德曼的思想快如閃電,但他認錯更快。
因為他認錯太快,甚至給人印像是沒有認錯”。
並不是高手的觀點就是正確的,
高手和低手的差別,主要在於高手的思考和推論深入而廣泛,低手膚淺而狹窄。
2. 重視問題
(1)問題要一針見血
弗里德曼有一個拿手好戲,你問他一個問題,
他會說:“讓我改一下你的問題。” 問題經過修改,直達你要問的重心。
要試著將一個問題用幾種形式去問,務求達到重點所在。
(2)問題要問的很淺
這是產權經濟學大師阿曼·阿爾欽(Armen Alchian)的專長。
阿爾欽的發問方式,是小孩子問問題的方式。
比如談起貨幣理論,阿爾欽會問:“什麼是貨幣?為什麼市場不用馬鈴薯當貨幣?”
(3)注意問題的重要性
怎麼判斷問題是否重要呢?方法是,要去問,得到了問題的答案,我們又能知道什麼。
如果答案跟其他知識沒什麼關聯,或者答案很平常,眾所周知,那麼問題就不重要。
有很多問題不僅不重要,而且是蠢問題。
所謂蠢問題,就是只能有一個答案,沒有其他可能性。
弗里德曼說:“愚蠢的問題,活該得到愚蠢的答案。”
3. 不要用邏輯推理抹殺掉預感
邏輯可以幫助推理的正確性,但不是思想或見解的根源。
科學方法可以證實理論,但本身對解釋現象毫無用處。
從預感出發,加上想像力去多方推敲,有了大概後,再反復以邏輯證實,
是最有效的思考方法。有一些大師的推理能力其實是平平無奇的。
這麼做的人包括馬爾薩斯和哈耶克。
思想見解是首要,邏輯次之。不能因為邏輯而抹殺最初的預感,
預感是每個重要發現中都必不可缺的,是思考之路的開端。
4. 轉換角度可以事半功倍
(1)多角度
高手都會通過多個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既不輕易放棄一個可能行得通的途徑,
也不墨守成規,盡可能用多個不同的角度來推想。
把思考的角度稍微轉變一下,就可能茅塞頓開。
大多數想不到的答案,不是因為過於艱深,而是因為所用的角度看不到淺的一面。
(2)一角度對,另一角度錯
有時答案從一個角度看是對的,換個角度卻錯了。
因此任何推理得到暫定的答案,都需要找幾個不同角度來衡量。
(3)角度有遠近之分
人在思考時,腦袋會戴上放大鏡,格外重視細節。
但是無論細節如何周到,如果在全局上出了錯,就會前功盡棄。
因此高手會時不時把問題盡量推遠,以便考慮整體性。
5. 善用例子
(1)例子要簡單貼切,重點突出
(2)要用實例,經驗對思考有很大的幫助,就是因為實例知道得多;
(3)要使用新奇的例子,不要用眾所周知的例子;
(4)要把例子一般化,這一點是中國人特別弱的,“事實不可以解釋事實;
太多理論就等於沒有理論。將每個例子分開處理,理論及見解就變得複雜,各自成理。
無意中變成了將事實解釋事實。將多個不同的例子歸納為同類,
加以一般化,是尋求一般性理論的一個重要方法。”
(5)要尋找反證的例子。
思考時當然要找能支持論點的例子,但是考證是思考的一部分,考證就要去找反例。
當然,如果反證的例子是實例,就說明你的理論要被推翻了。
6. 百思不得其解時,不妨暫時擱置問題
就像找東西一樣,思考也有類似現象,拼命想時想不出,但不經意中就有了突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