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內參-教育-和孩子做朋友,但別過度

教育:和孩子做朋友,但別過度



和過去什麼都是家長做決定相比,今天的家長在做很多事情之前,都會問孩子的意見。
但是《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說,家長也要避免給孩子過度的話語權。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心理學家理查德·韋斯布爾德(Richard Weissbourd)認為,
有些決定,家長可以和孩子商量,比如出去吃飯時,可以問問孩子想吃什麼。
但像買房子這樣的家庭購買決定,
或者是決定家庭活動的優先次序(去親戚家還是去遊樂園),應該由家長主導。


韋斯布爾德說,很多家長模糊了一個界限,那就是與孩子親近和當孩子的好朋友是兩碼事。
他認為如今家長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越來越多,和朋友相處的時間卻越來越少。
甚至“有的家長用孩子來填補朋友的位置”。
如果家長太依賴孩子,從孩子身上尋求親密感,這可能會對孩子的道德發展有負面影響,
心理學家把這個過程稱為“理想化”。
這會讓孩子在一段時期內把家長理想化,並吸收同化家長的價值觀、道德觀和理想。
而且,如果家長一直把孩子當做和自己同等的人對待,
並且告訴孩子他們和大人一樣好了,那孩子就不會努力去變得更像個大人了。
§沒辦法自己做決定,總找人商量§


韋斯布爾德說,
家長不要讓孩子覺得身邊的人總會圍著自己轉,否則孩子就可能把這一切看成是理所當然。
同時,要和孩子理清楚哪些決定是可以商量的,哪些不是。
在和孩子共同做決定的時候,要確定好規則,
比如將討論時間限定在5分鐘,然後進行投票。


---------------------
摘要:
有些決定,家長可以和孩子商量,比如出去吃飯時,可以問問孩子想吃什麼。
但像買房子這樣的家庭購買決定,
或者是決定家庭活動的優先次序(去親戚家還是去遊樂園),應該由家長主導。


很多家長模糊了一個界限,那就是與孩子親近和當孩子的好朋友是兩碼事。
他認為如今家長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越來越多,和朋友相處的時間卻越來越少。
甚至“有的家長用孩子來填補朋友的位置”。
如果家長太依賴孩子,從孩子身上尋求親密感,這可能會對孩子的道德發展有負面影響,
心理學家把這個過程稱為“理想化”。
這會讓孩子在一段時期內把家長理想化,並吸收同化家長的價值觀、道德觀和理想。
而且,如果家長一直把孩子當做和自己同等的人對待,
並且告訴孩子他們和大人一樣好了,那孩子就不會努力去變得更像個大人了。

家長不要讓孩子覺得身邊的人總會圍著自己轉,否則孩子就可能把這一切看成是理所當然。
同時,要和孩子理清楚哪些決定是可以商量的,哪些不是。
在和孩子共同做決定的時候,要確定好規則,
比如將討論時間限定在5分鐘,然後進行投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