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成功與運氣
羅伯特·弗蘭克是康奈爾大學的管理學教授。
他曾經寫過一本書《牛奶可樂經濟學》,用經濟學理念來解釋生活中的常見事情。
羅輯思維節目也曾經推薦過這本書。
他還寫過一本書叫《成功與運氣》,解釋運氣在很多精英人士成功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弗蘭克說,他之所以要寫這本書,是因為他覺得精英主義的態度帶來了很多壞處。
精英主義這個詞本來是英國大法官邁克爾·楊(Michael Young)用來諷刺英國教育體系的。
邁克爾·楊不喜歡成功人士把成功完全歸結為自己的努力和能力,
進而甚至把自己固化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把其他人排斥在外。
但是沒想到後來精英和精英主義竟然變成了褒義詞。
精英認為自己的成功全靠自己,就不會認為自己應該去做公益,或者心甘情願繳稅。
他會認為這都是別對人自己的剝削。
有一個試驗最能說明精英主義者這種自以為是。
著名作家邁克爾·劉易斯在一次演講中引用了這個試驗。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家把相同性別的受試者分成三人一組,安排到不同房間,
要求他們解決一個複雜的道德問題,比如考試作弊。研究者會隨意指定一名成員當組長。
半個小時後,研究人員會送進來四塊餅乾。每個人吃一塊餅乾之後,還多出一塊。
你猜誰把多的那塊吃掉了?無一例外,全都是組長。
邁克爾·劉易斯說:“雖然他沒什麼特別的優點,只是30分鐘前被隨機選出,
純粹是因為運氣好才當了組長。但這仍然讓他覺得餅乾應該是他的。”
說回到運氣,一個人出生的國家、所在的城市和家庭,本身就是運氣決定的。
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克(Branko Milanovci)估計,
半數的全球收入差異僅用兩個因素就能解釋,居住國與該國的收入分配。
羅伯特·弗蘭克舉了一個例子,他曾經在尼泊爾一個小村莊當過志願者。
那時候他的廚師是一個叫叫伯克阿曼·雷的當地山地部落年輕人。
弗蘭克認為,雷是他見過的最有進取心、最有天賦的人。
“他會用茅草蓋屋頂,會修理鬧鐘,會給鞋子換鞋底,
會用牛糞、泥土和其他免費原料製成石灰刷牆,會宰羊,
還擅長跟本地商販使勁砍價又不惹惱他們。”
如果雷生在美國或其他發達國家,他可能會非常成功,比現在富有的多。
但在尼泊爾,他連學都沒上過,只能在貧窮中度過一生。
著名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還講了很多因為出生而帶來的競爭優勢。
比如,美國歷史上造就億萬富翁最多的兩個時期,一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鍍金時代;
另一個是計算機革命。錯過了這兩個時期的聰明人,可謂“生不逢時”。
當然,出生國和時間這個運氣有點大。
進一步縮小去看,會發現,即使在同時代頂尖高手間的競爭中,運氣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要理解這一點,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承認運氣的作用並不是否認努力和才華。
既無才華又不努力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獲勝。
然後,要承認,最終的贏家往往也得到了運氣的加持。
運氣帶來的一點點的優勢,就可以不斷疊加,造成巨大的影響。
為什麼會這樣?羅伯特·弗蘭克的觀點是,
最重要的原因是,技術和全球化已經造就了一個贏家通吃市場。
贏家通吃市場中存在著馬太效應。所謂馬太效應,是指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
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這種最開始的優勢,有極大的可能,是因為運氣好帶來的。
心理學家有另一個詞來描述這種現象(累加):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是指人們認為在一個方面表現很好的人或組織,在其他方面也會表現很好。
下面這個試驗可以說明光環效應。
社會學家鄧肯·瓦茨設計了一個音樂實驗,
他們在網站上貼出了48個獨立樂隊的名字,並選了每個樂隊的一首歌。
訪問者可以下載任何一首歌,並且根據喜歡程度評分。
研究人員發現,每首歌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最先下載的人對它的反應,
如果他們很喜歡,就會形成一種光環效應,然後其他人就很可能也會下載並給予好評。
但是如果最初下載者恰好不喜歡,結果就很悲催。
這項研究表明,很多歌曲或書籍電影能夠大獲成功,
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早期的評論者碰巧喜歡他們。
也就是說,許多作品和作者的成功,多多少少是靠運氣。
贏家通吃市場,運氣的作用越來越大。
一方面是因為競爭越來越激烈,高手之爭,本來就是分毫之爭。
同時,還有槓桿作用的原理。以CEO的薪酬為例,在20世紀80年代,
美國大公司的CEO薪酬只是普通工人的42倍,今天則是後者的400倍有餘。為什麼會這樣?
設想一下,一家年收入100億美元的公司把它的CEO人選縮小到兩個人,
其中一個僅僅比另一個優秀一點點,但卻足以導致公司股價發生3%的變化。
微小的差異就能導致額外的3億美元的市值變化。
理論上即使給那個稍微優秀一點的CEO開出1億美元的薪酬,也很值。
再舉個例子,一個音樂家比另一個音樂家可能僅優秀一點點,
但是加上技術的槓桿作用,前一個音樂家的唱片可以賣出1000萬張,
而後一個音樂家的唱片可能就無人問津。
一點小小的優勢,因為槓桿作用的放大,就足以造成看上去差距非常大的影響。
羅伯特·弗蘭克說,互聯網帶來的長尾效應也難以減緩頭部通吃的現象。
因為,新技術難以解除另一個重要的限制,也就是人的時間和精力的稀缺性。
沒有人會挨個去看亞馬遜裡所有的書,和蘋果應用商店裡所有的APP。
大家還是會先從最受歡迎的那些開始看起。
總而言之,羅伯特·弗蘭克想說明,
如果你成功了,那很好,但要記住運氣和大環境對你的成功幫助很大,要懂得感恩;
但如果沒成功,也不能放棄努力,
因為如果不是勤奮和有才華,根本走不到被運氣眷顧的那一步。
參考來源:《成功與運氣》
作者:李翔
講述:顧一菲
-------------------------
摘要:
羅伯特·弗蘭克是康奈爾大學的管理學教授。
邁克爾·楊不喜歡成功人士把成功完全歸結為自己的努力和能力,
進而甚至把自己固化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把其他人排斥在外。
但是沒想到後來精英和精英主義竟然變成了褒義詞。
精英認為自己的成功全靠自己,就不會認為自己應該去做公益,或者心甘情願繳稅。
他會認為這都是別對人自己的剝削。事實上,這還有運氣成分。
一個人出生的國家、所在的城市和家庭,本身就是運氣決定的。
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克(Branko Milanovci)估計,
半數的全球收入差異僅用兩個因素就能解釋,居住國與該國的收入分配。
著名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還講了很多因為出生而帶來的競爭優勢。
比如,美國歷史上造就億萬富翁最多的兩個時期,一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鍍金時代;
另一個是計算機革命。錯過了這兩個時期的聰明人,可謂“生不逢時”。
當然,出生國和時間這個運氣有點大。
進一步縮小去看,會發現,即使在同時代頂尖高手間的競爭中,運氣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要理解這一點,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承認運氣的作用並不是否認努力和才華。
既無才華又不努力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獲勝。
然後,要承認,最終的贏家往往也得到了運氣的加持。
運氣帶來的一點點的優勢,就可以不斷疊加,造成巨大的影響。
心理學家有一個詞來描述這種現象(累加):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是指人們認為在一個方面表現很好的人或組織,在其他方面也會表現很好。
下面這個試驗可以說明光環效應。
社會學家鄧肯·瓦茨設計了一個音樂實驗,
他們在網站上貼出了48個獨立樂隊的名字,並選了每個樂隊的一首歌。
訪問者可以下載任何一首歌,並且根據喜歡程度評分。
研究人員發現,每首歌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最先下載的人對它的反應,
如果他們很喜歡,就會形成一種光環效應,然後其他人就很可能也會下載並給予好評。
但是如果最初下載者恰好不喜歡,結果就很悲催。
這項研究表明,很多歌曲或書籍電影能夠大獲成功,
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早期的評論者碰巧喜歡他們。
也就是說,許多作品和作者的成功,多多少少是靠運氣。
如果你成功了,那很好,但要記住運氣和大環境對你的成功幫助很大,要懂得感恩;
但如果沒成功,也不能放棄努力,
因為如果不是勤奮和有才華,根本走不到被運氣眷顧的那一步。
羅伯特·弗蘭克是康奈爾大學的管理學教授。
他曾經寫過一本書《牛奶可樂經濟學》,用經濟學理念來解釋生活中的常見事情。
羅輯思維節目也曾經推薦過這本書。
他還寫過一本書叫《成功與運氣》,解釋運氣在很多精英人士成功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弗蘭克說,他之所以要寫這本書,是因為他覺得精英主義的態度帶來了很多壞處。
精英主義這個詞本來是英國大法官邁克爾·楊(Michael Young)用來諷刺英國教育體系的。
邁克爾·楊不喜歡成功人士把成功完全歸結為自己的努力和能力,
進而甚至把自己固化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把其他人排斥在外。
但是沒想到後來精英和精英主義竟然變成了褒義詞。
精英認為自己的成功全靠自己,就不會認為自己應該去做公益,或者心甘情願繳稅。
他會認為這都是別對人自己的剝削。
有一個試驗最能說明精英主義者這種自以為是。
著名作家邁克爾·劉易斯在一次演講中引用了這個試驗。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家把相同性別的受試者分成三人一組,安排到不同房間,
要求他們解決一個複雜的道德問題,比如考試作弊。研究者會隨意指定一名成員當組長。
半個小時後,研究人員會送進來四塊餅乾。每個人吃一塊餅乾之後,還多出一塊。
你猜誰把多的那塊吃掉了?無一例外,全都是組長。
邁克爾·劉易斯說:“雖然他沒什麼特別的優點,只是30分鐘前被隨機選出,
純粹是因為運氣好才當了組長。但這仍然讓他覺得餅乾應該是他的。”
說回到運氣,一個人出生的國家、所在的城市和家庭,本身就是運氣決定的。
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克(Branko Milanovci)估計,
半數的全球收入差異僅用兩個因素就能解釋,居住國與該國的收入分配。
羅伯特·弗蘭克舉了一個例子,他曾經在尼泊爾一個小村莊當過志願者。
那時候他的廚師是一個叫叫伯克阿曼·雷的當地山地部落年輕人。
弗蘭克認為,雷是他見過的最有進取心、最有天賦的人。
“他會用茅草蓋屋頂,會修理鬧鐘,會給鞋子換鞋底,
會用牛糞、泥土和其他免費原料製成石灰刷牆,會宰羊,
還擅長跟本地商販使勁砍價又不惹惱他們。”
如果雷生在美國或其他發達國家,他可能會非常成功,比現在富有的多。
但在尼泊爾,他連學都沒上過,只能在貧窮中度過一生。
著名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還講了很多因為出生而帶來的競爭優勢。
比如,美國歷史上造就億萬富翁最多的兩個時期,一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鍍金時代;
另一個是計算機革命。錯過了這兩個時期的聰明人,可謂“生不逢時”。
當然,出生國和時間這個運氣有點大。
進一步縮小去看,會發現,即使在同時代頂尖高手間的競爭中,運氣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要理解這一點,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承認運氣的作用並不是否認努力和才華。
既無才華又不努力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獲勝。
然後,要承認,最終的贏家往往也得到了運氣的加持。
運氣帶來的一點點的優勢,就可以不斷疊加,造成巨大的影響。
為什麼會這樣?羅伯特·弗蘭克的觀點是,
最重要的原因是,技術和全球化已經造就了一個贏家通吃市場。
贏家通吃市場中存在著馬太效應。所謂馬太效應,是指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
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這種最開始的優勢,有極大的可能,是因為運氣好帶來的。
心理學家有另一個詞來描述這種現象(累加):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是指人們認為在一個方面表現很好的人或組織,在其他方面也會表現很好。
下面這個試驗可以說明光環效應。
社會學家鄧肯·瓦茨設計了一個音樂實驗,
他們在網站上貼出了48個獨立樂隊的名字,並選了每個樂隊的一首歌。
訪問者可以下載任何一首歌,並且根據喜歡程度評分。
研究人員發現,每首歌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最先下載的人對它的反應,
如果他們很喜歡,就會形成一種光環效應,然後其他人就很可能也會下載並給予好評。
但是如果最初下載者恰好不喜歡,結果就很悲催。
這項研究表明,很多歌曲或書籍電影能夠大獲成功,
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早期的評論者碰巧喜歡他們。
也就是說,許多作品和作者的成功,多多少少是靠運氣。
贏家通吃市場,運氣的作用越來越大。
一方面是因為競爭越來越激烈,高手之爭,本來就是分毫之爭。
同時,還有槓桿作用的原理。以CEO的薪酬為例,在20世紀80年代,
美國大公司的CEO薪酬只是普通工人的42倍,今天則是後者的400倍有餘。為什麼會這樣?
設想一下,一家年收入100億美元的公司把它的CEO人選縮小到兩個人,
其中一個僅僅比另一個優秀一點點,但卻足以導致公司股價發生3%的變化。
微小的差異就能導致額外的3億美元的市值變化。
理論上即使給那個稍微優秀一點的CEO開出1億美元的薪酬,也很值。
再舉個例子,一個音樂家比另一個音樂家可能僅優秀一點點,
但是加上技術的槓桿作用,前一個音樂家的唱片可以賣出1000萬張,
而後一個音樂家的唱片可能就無人問津。
一點小小的優勢,因為槓桿作用的放大,就足以造成看上去差距非常大的影響。
羅伯特·弗蘭克說,互聯網帶來的長尾效應也難以減緩頭部通吃的現象。
因為,新技術難以解除另一個重要的限制,也就是人的時間和精力的稀缺性。
沒有人會挨個去看亞馬遜裡所有的書,和蘋果應用商店裡所有的APP。
大家還是會先從最受歡迎的那些開始看起。
總而言之,羅伯特·弗蘭克想說明,
如果你成功了,那很好,但要記住運氣和大環境對你的成功幫助很大,要懂得感恩;
但如果沒成功,也不能放棄努力,
因為如果不是勤奮和有才華,根本走不到被運氣眷顧的那一步。
參考來源:《成功與運氣》
作者:李翔
講述:顧一菲
-------------------------
摘要:
羅伯特·弗蘭克是康奈爾大學的管理學教授。
邁克爾·楊不喜歡成功人士把成功完全歸結為自己的努力和能力,
進而甚至把自己固化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把其他人排斥在外。
但是沒想到後來精英和精英主義竟然變成了褒義詞。
精英認為自己的成功全靠自己,就不會認為自己應該去做公益,或者心甘情願繳稅。
他會認為這都是別對人自己的剝削。事實上,這還有運氣成分。
一個人出生的國家、所在的城市和家庭,本身就是運氣決定的。
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克(Branko Milanovci)估計,
半數的全球收入差異僅用兩個因素就能解釋,居住國與該國的收入分配。
著名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還講了很多因為出生而帶來的競爭優勢。
比如,美國歷史上造就億萬富翁最多的兩個時期,一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鍍金時代;
另一個是計算機革命。錯過了這兩個時期的聰明人,可謂“生不逢時”。
當然,出生國和時間這個運氣有點大。
進一步縮小去看,會發現,即使在同時代頂尖高手間的競爭中,運氣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要理解這一點,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承認運氣的作用並不是否認努力和才華。
既無才華又不努力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獲勝。
然後,要承認,最終的贏家往往也得到了運氣的加持。
運氣帶來的一點點的優勢,就可以不斷疊加,造成巨大的影響。
心理學家有一個詞來描述這種現象(累加):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是指人們認為在一個方面表現很好的人或組織,在其他方面也會表現很好。
下面這個試驗可以說明光環效應。
社會學家鄧肯·瓦茨設計了一個音樂實驗,
他們在網站上貼出了48個獨立樂隊的名字,並選了每個樂隊的一首歌。
訪問者可以下載任何一首歌,並且根據喜歡程度評分。
研究人員發現,每首歌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最先下載的人對它的反應,
如果他們很喜歡,就會形成一種光環效應,然後其他人就很可能也會下載並給予好評。
但是如果最初下載者恰好不喜歡,結果就很悲催。
這項研究表明,很多歌曲或書籍電影能夠大獲成功,
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早期的評論者碰巧喜歡他們。
也就是說,許多作品和作者的成功,多多少少是靠運氣。
如果你成功了,那很好,但要記住運氣和大環境對你的成功幫助很大,要懂得感恩;
但如果沒成功,也不能放棄努力,
因為如果不是勤奮和有才華,根本走不到被運氣眷顧的那一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