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內參-教育-耶魯校長:像狐狸一樣思考

出處:耶魯校長:像狐狸一樣思考


耶魯大學校長、社會心理學家彼得·沙洛維(Peter Salovey)
在8月26日的耶魯大學新生入學演講上,
提到了兩種類型的學習者和思想者:刺猬和狐狸。微信公眾號“頂思”翻譯了這篇演講。

刺猬和狐狸的分類法非常著名。
它最早來自於公元前7世紀,
希臘詩人阿爾洛克斯的一句話:狐狸知道很多事,而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
後來英國哲學家以賽亞·伯林把刺猬和狐狸的說法用來指兩種類型的思想家。
狐狸很靈活,會根據當前的狀況,汲取大量其他人的想法和經驗,並作出改變;
刺猬則傾向於對所有變化的現實,都用一種觀點來解釋。
“刺猬堅持一種普遍原則,萬事萬物都堅持用一種理解來解釋。
狐狸追求更多知識,無論是相矛盾的還是互相連接的。”


沙洛維說,我們從“偉大的刺猬”和“偉大的狐狸”身上都可以學到很多。
但是,在大學階段,他還是希望同學們能多多效仿狐狸。 “
通過學習,你可能會用某種觀念或方式來觀察這個世界,
但是我建議,多學習不同人的思想、多考慮不同人的觀點。
盡量都去嘗試一下,然後找出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
魯大學提供的人文教育,最厲害的一點是將你從狹隘的、
以職業為導向的學習計劃中解放出來。”

他鼓勵同學多去了解不同領域的人是如何思考和理解世界的,
並且對不同的觀點,以批判性思考的態度去看待,而不是一味地認同某種觀點。

沙洛維說,像狐狸一樣思考有很多好處。
狐狸會仔細傾聽,去參與、去探索,始終保持好奇心。
 “狐狸不僅從他們認同的觀點中獲取知識,對於一些他們不同意的觀點,狐狸也會說'帶走'。
狐狸是靈活的。
面對挑戰時,他們不僅可以做出更好的反應,甚至可以預測到將來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




---------------------
摘要:
耶魯大學校長、社會心理學家彼得·沙洛維(Peter Salovey)
在8月26日的耶魯大學新生入學演講上,
提到了兩種類型的學習者和思想者:刺猬和狐狸。

刺猬和狐狸的分類法非常著名。
它最早來自於公元前7世紀,
希臘詩人阿爾洛克斯的一句話:狐狸知道很多事,而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
後來英國哲學家以賽亞·伯林把刺猬和狐狸的說法用來指兩種類型的思想家。


沙洛維說,我們從“偉大的刺猬”和“偉大的狐狸”身上都可以學到很多。
但是,在大學階段,他還是希望同學們能多多效仿狐狸。 “
通過學習,你可能會用某種觀念或方式來觀察這個世界,
但是我建議,多學習不同人的思想、多考慮不同人的觀點。
盡量都去嘗試一下,然後找出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
耶魯大學提供的人文教育,最厲害的一點是將你從狹隘的、
以職業為導向的學習計劃中解放出來。”

❤內參-藝術-馬東:娛樂沒有高下之分

出處:馬東:娛樂沒有高下之分


米未傳媒創始人馬東在視頻節目《十三邀》第二季裡接受了作家許知遠的採訪。
米未傳媒曾製作《奇葩說》等多檔知名綜藝節目。
許知遠說,他覺得今天這個時代有一個粗鄙化的傾向,
或者說人們不嚮往精緻文化,並且問馬東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馬東回答說,那要看這個粗鄙化是相對於什麼,或者說我們是不是曾經精緻化過。
 “在1949年之前,中國人的識字率沒有超過5%,從文明整個進程來說都沒有,
所以今天我們看待所有我們所說的文化和傳承,
透過千年曆史煙霧的,都是那5%的人留下來的。他們是認字的人,他們就是人中的精英。
我舉例子,活字印刷,或者活字印刷之前的刻板印刷,
板工是不識字的,所以才有板與板之間的很多謬誤。
識字是一個非常奢侈的事情,而歷史是由這些人寫的,因為歷史是靠文字傳下來的。
如果一個社會一直只有5%的識字率,而且還能夠穿過歲月煙塵,你當然看到的都是精緻的。
但是我們不能把它誤認為那是世界的真相,因為其實世界是那95%的人是主體。”

馬東說:
“這個世界上大約只有5%的人有願望積累知識,了解過去。那95%的人就是在活著,在生活。
只是這95%的人今天都有了一個自媒體的權利,而且有了技術通道。
所以他們的聲音被你看到了。”

馬東認為,
娛樂是沒有高下之分的。
“娛樂是人的先天本能,而文化其實是沉澱的結果。
文化從來都不是目的,文化是一個結果,
把文化當做目的去追求,是崇高的,但卻是本末倒置的。
京劇很美,但是梅蘭芳和程硯秋就是(今天的)劉德華和周杰倫。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時代的娛樂、形式,本質上都一樣。
李白那個時代人人寫詩,因為科舉核心就是寫詩,考的就是寫詩,
只要你認字你就寫詩,只是李白更好,
所以留到了今天,但是不是人人都是李白,而人們對李白,對柳永的喜愛,
跟人們今天對高曉鬆的喜愛沒有差異。”


--------------------------
摘要:
許知遠說,他覺得今天這個時代有一個粗鄙化的傾向,
或者說人們不嚮往精緻文化,並且問馬東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馬東回答說,那要看這個粗鄙化是相對於什麼,或者說我們是不是曾經精緻化過。
“在1949年之前,中國人的識字率沒有超過5%,從文明整個進程來說都沒有,
所以今天我們看待所有我們所說的文化和傳承,
透過千年曆史煙霧的,都是那5%的人留下來的。他們是認字的人,他們就是人中的精英。
我舉例子,活字印刷,或者活字印刷之前的刻板印刷,
板工是不識字的,所以才有板與板之間的很多謬誤。
識字是一個非常奢侈的事情,而歷史是由這些人寫的,因為歷史是靠文字傳下來的。
如果一個社會一直只有5%的識字率,而且還能夠穿過歲月煙塵,你當然看到的都是精緻的。
但是我們不能把它誤認為那是世界的真相,因為其實世界是那95%的人是主體。”

“這個世界上大約只有5%的人有願望積累知識,了解過去。那95%的人就是在活著,在生活。
只是這95%的人今天都有了一個自媒體的權利,而且有了技術通道。
所以他們的聲音被你看到了。”

娛樂是沒有高下之分的。“娛樂是人的先天本能,而文化其實是沉澱的結果。
文化從來都不是目的,文化是一個結果,
把文化當做目的去追求,是崇高的,但卻是本末倒置的。

京劇很美,但是梅蘭芳和程硯秋就是(今天的)劉德華和周杰倫。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時代的娛樂、形式,本質上都一樣。
李白那個時代人人寫詩,因為科舉核心就是寫詩,考的就是寫詩,
只要你認字你就寫詩,只是李白更好,
所以留到了今天,但是不是人人都是李白,而人們對李白,對柳永的喜愛,
跟人們今天對高曉松的喜愛沒有差異。”

❤內參-心理-成功與運氣

出處:成功與運氣


羅伯特·弗蘭克是康奈爾大學的管理學教授。
他曾經寫過一本書《牛奶可樂經濟學》,用經濟學理念來解釋生活中的常見事情。
羅輯思維節目也曾經推薦過這本書。
他還寫過一本書叫《成功與運氣》,解釋運氣在很多精英人士成功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弗蘭克說,他之所以要寫這本書,是因為他覺得精英主義的態度帶來了很多壞處。
精英主義這個詞本來是英國大法官邁克爾·楊(Michael Young)用來諷刺英國教育體系的。
邁克爾·楊不喜歡成功人士把成功完全歸結為自己的努力和能力,
進而甚至把自己固化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把其他人排斥在外。
但是沒想到後來精英和精英主義竟然變成了褒義詞。
精英認為自己的成功全靠自己,就不會認為自己應該去做公益,或者心甘情願繳稅。
他會認為這都是別對人自己的剝削。


有一個試驗最能說明精英主義者這種自以為是。
著名作家邁克爾·劉易斯在一次演講中引用了這個試驗。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家把相同性別的受試者分成三人一組,安排到不同房間,
要求他們解決一個複雜的道德問題,比如考試作弊。研究者會隨意指定一名成員當組長。
半個小時後,研究人員會送進來四塊餅乾。每個人吃一塊餅乾之後,還多出一塊。
你猜誰把多的那塊吃掉了?無一例外,全都是組長。
邁克爾·劉易斯說:“雖然他沒什麼特別的優點,只是30分鐘前被隨機選出,
純粹是因為運氣好才當了組長。但這仍然讓他覺得餅乾應該是他的。”


說回到運氣,一個人出生的國家、所在的城市和家庭,本身就是運氣決定的。
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克(Branko Milanovci)估計,
半數的全球收入差異僅用兩個因素就能解釋,居住國與該國的收入分配。

羅伯特·弗蘭克舉了一個例子,他曾經在尼泊爾一個小村莊當過志願者。
那時候他的廚師是一個叫叫伯克阿曼·雷的當地山地部落年輕人。
弗蘭克認為,雷是他見過的最有進取心、最有天賦的人。
 “他會用茅草蓋屋頂,會修理鬧鐘,會給鞋子換鞋底,
會用牛糞、泥土和其他免費原料製成石灰刷牆,會宰羊,
還擅長跟本地商販使勁砍價又不惹惱他們。”
如果雷生在美國或其他發達國家,他可能會非常成功,比現在富有的多。
但在尼泊爾,他連學都沒上過,只能在貧窮中度過一生。

著名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還講了很多因為出生而帶來的競爭優勢。
比如,美國歷史上造就億萬富翁最多的兩個時期,一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鍍金時代;
另一個是計算機革命。錯過了這兩個時期的聰明人,可謂“生不逢時”。

當然,出生國和時間這個運氣有點大。
進一步縮小去看,會發現,即使在同時代頂尖高手間的競爭中,運氣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要理解這一點,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承認運氣的作用並不是否認努力和才華。
既無才華又不努力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獲勝。
然後,要承認,最終的贏家往往也得到了運氣的加持。
運氣帶來的一點點的優勢,就可以不斷疊加,造成巨大的影響。


為什麼會這樣?羅伯特·弗蘭克的觀點是,
最重要的原因是,技術和全球化已經造就了一個贏家通吃市場。

贏家通吃市場中存在著馬太效應。所謂馬太效應,是指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
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這種最開始的優勢,有極大的可能,是因為運氣好帶來的。
心理學家有另一個詞來描述這種現象(累加):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是指人們認為在一個方面表現很好的人或組織,在其他方面也會表現很好。

下面這個試驗可以說明光環效應。
社會學家鄧肯·瓦茨設計了一個音樂實驗,
他們在網站上貼出了48個獨立樂隊的名字,並選了每個樂隊的一首歌。
訪問者可以下載任何一首歌,並且根據喜歡程度評分。
研究人員發現,每首歌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最先下載的人對它的反應,
如果他們很喜歡,就會形成一種光環效應,然後其他人就很可能也會下載並給予好評。
但是如果最初下載者恰好不喜歡,結果就很悲催。
這項研究表明,很多歌曲或書籍電影能夠大獲成功,
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早期的評論者碰巧喜歡他們。
也就是說,許多作品和作者的成功,多多少少是靠運氣。


贏家通吃市場,運氣的作用越來越大。
一方面是因為競爭越來越激烈,高手之爭,本來就是分毫之爭。
同時,還有槓桿作用的原理。以CEO的薪酬為例,在20世紀80年代,
美國大公司的CEO薪酬只是普通工人的42倍,今天則是後者的400倍有餘。為什麼會這樣?

設想一下,一家年收入100億美元的公司把它的CEO人選縮小到兩個人,
其中一個僅僅比另一個優秀一點點,但卻足以導致公司股價發生3%的變化。
微小的差異就能導致額外的3億美元的市值變化。
理論上即使給那個稍微優秀一點的CEO開出1億美元的薪酬,也很值。

再舉個例子,一個音樂家比另一個音樂家可能僅優秀一點點,
但是加上技術的槓桿作用,前一個音樂家的唱片可以賣出1000萬張,
而後一個音樂家的唱片可能就無人問津。

一點小小的優勢,因為槓桿作用的放大,就足以造成看上去差距非常大的影響。


羅伯特·弗蘭克說,互聯網帶來的長尾效應也難以減緩頭部通吃的現象。
因為,新技術難以解除另一個重要的限制,也就是人的時間和精力的稀缺性。
沒有人會挨個去看亞馬遜裡所有的書,和蘋果應用商店裡所有的APP。
大家還是會先從最受歡迎的那些開始看起。

總而言之,羅伯特·弗蘭克想說明,
如果你成功了,那很好,但要記住運氣和大環境對你的成功幫助很大,要懂得感恩;
但如果沒成功,也不能放棄努力,
因為如果不是勤奮和有才華,根本走不到被運氣眷顧的那一步。

參考來源:《成功與運氣》
作者:李翔
講述:顧一菲




-------------------------
摘要:
羅伯特·弗蘭克是康奈爾大學的管理學教授。
邁克爾·楊不喜歡成功人士把成功完全歸結為自己的努力和能力,
進而甚至把自己固化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把其他人排斥在外。
但是沒想到後來精英和精英主義竟然變成了褒義詞。
精英認為自己的成功全靠自己,就不會認為自己應該去做公益,或者心甘情願繳稅。
他會認為這都是別對人自己的剝削。事實上,這還有運氣成分。

一個人出生的國家、所在的城市和家庭,本身就是運氣決定的。
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克(Branko Milanovci)估計,
半數的全球收入差異僅用兩個因素就能解釋,居住國與該國的收入分配。
著名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還講了很多因為出生而帶來的競爭優勢。
比如,美國歷史上造就億萬富翁最多的兩個時期,一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鍍金時代;
另一個是計算機革命。錯過了這兩個時期的聰明人,可謂“生不逢時”。
當然,出生國和時間這個運氣有點大。
進一步縮小去看,會發現,即使在同時代頂尖高手間的競爭中,運氣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要理解這一點,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承認運氣的作用並不是否認努力和才華。
既無才華又不努力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獲勝。
然後,要承認,最終的贏家往往也得到了運氣的加持。
運氣帶來的一點點的優勢,就可以不斷疊加,造成巨大的影響。

心理學家有一個詞來描述這種現象(累加):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是指人們認為在一個方面表現很好的人或組織,在其他方面也會表現很好。
下面這個試驗可以說明光環效應。
社會學家鄧肯·瓦茨設計了一個音樂實驗,
他們在網站上貼出了48個獨立樂隊的名字,並選了每個樂隊的一首歌。
訪問者可以下載任何一首歌,並且根據喜歡程度評分。
研究人員發現,每首歌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最先下載的人對它的反應,
如果他們很喜歡,就會形成一種光環效應,然後其他人就很可能也會下載並給予好評。
但是如果最初下載者恰好不喜歡,結果就很悲催。
這項研究表明,很多歌曲或書籍電影能夠大獲成功,
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早期的評論者碰巧喜歡他們。
也就是說,許多作品和作者的成功,多多少少是靠運氣。

如果你成功了,那很好,但要記住運氣和大環境對你的成功幫助很大,要懂得感恩;
但如果沒成功,也不能放棄努力,
因為如果不是勤奮和有才華,根本走不到被運氣眷顧的那一步。

❤內參-醫健-每天應該吃多少鹽

出處:每天應該吃多少鹽



美國每日科學(Science Daily)網站介紹了歐洲心臟病學會大會公佈的一項新研究發現:
高鹽攝入量會讓心力衰竭的風險加倍
這項研究以1979年至2002年間在芬蘭參加“北卡累利阿鹽研究”
和“國民健康普查報告”隨機選出的,4630名25歲至64歲男女為研究對象,
不僅採集了個人填寫的健康行為問卷,包括身高、體重和血壓數據,
實驗室還分析了他們的靜脈血樣本以及24小時尿液樣本。
這項研究通過電腦登記的全國衛生記錄來對研究對象進行長達12年的跟踪,
心力衰竭的病例會通過“死因登記”記錄、“出院登記”記錄和藥物報銷記錄來確認。

芬蘭赫爾辛基國家衛生與福利研究所研究人員約西拉赫蒂教授說:
“ 心臟對鹽不耐受。高鹽攝入量會顯著增加心力衰竭風險。
與鹽攝入有關的心力衰竭病例增加跟血壓情況無關。”
除了加倍心力衰竭風險,高鹽攝入量是高血壓的一個主要原因,
也是冠心病和中風的風險因素。

每天攝取多少鹽才不會影響身體呢?
約西拉赫蒂教授給出了一些數據:每天攝入13.7克以上鹽分的人,
發生心力衰竭的風險是每日鹽攝入量低於6.8克的人的兩倍;
每日最佳鹽攝入量可能比6.8克還低;
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是每天鹽攝入量最多不超過5克,人們每天對鹽的生理需求為2到3克。


------------------
摘要:
高鹽攝入量會讓心力衰竭的風險加倍。
“ 心臟對鹽不耐受。高鹽攝入量會顯著增加心力衰竭風險。
與鹽攝入有關的心力衰竭病例增加跟血壓情況無關。”
除了加倍心力衰竭風險,高鹽攝入量是高血壓的一個主要原因,
也是冠心病和中風的風險因素。

每天攝取多少鹽才不會影響身體呢?
約西拉赫蒂教授給出了一些數據:每天攝入13.7克以上鹽分的人,
發生心力衰竭的風險是每日鹽攝入量低於6.8克的人的兩倍;
每日最佳鹽攝入量可能比6.8克還低;
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是每天鹽攝入量最多不超過5克,人們每天對鹽的生理需求為2到3克。

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

❤內參-文學-作家賈平凹是如何工作的

出處:作家賈平凹是如何工作的


65歲的賈平凹是中國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廢都》、《秦腔》等。
8月23日,亞馬遜宣佈在全球的14大站點同步發行作家賈平凹小說《高興》的英文版。
這14個站點覆蓋了183個國家的亞馬遜用戶。 《高興》的中文版是賈平凹2007年出版的,
描寫的是一個叫劉高興的人,他和家人從農村來到城市打工,如何融入城市的故事。

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賈平凹描述了自己的寫作習慣
最開始的
第一步是要“想寫”,尋找到題材,“腦子裡想寫這個東西,就開始寫了”;
第二步是構思,構思出一個讓人相信是真的東西;
第三步是打草稿,也就是寫第一稿,在草稿階段,
有些構思中的人會消失,有些場景會被徹底推翻;
第四步是寫第二遍,把草稿中這樣或那樣不對的地方修改過來;
第五步是寫第三遍。賈平凹不用電腦,仍然是用筆寫作,“手工活慢得很”。


賈平凹說:“一般情況下,我起碼寫三遍稿,
也有個別作品寫四遍、五遍,有好多寫寫就作廢了,寫了幾十萬字就不要了,就從頭再來。
我創作以來或者說生命以來,磨難一直多,創作以後的爭議也特別多,
要幹一件事情,環境都不是誰給你設計得特別好,反正就是磕磕絆絆地走過來的。”


賈平凹現在差不多兩年多會出版一部長篇小說,但是他仍然覺得自己投入寫作的時間不夠。
他說:“現在事多得很,再一個精力不夠,
早晨起來寫不上兩小時就要吃飯,吃完飯得睡一會。
到北京還不適應,下午就疲勞得不行了,然後到晚上你還得走走路。
一天不開會、不見人、不參加任何活動就寫四五個小時。
但現在,問題是干擾的事情太多,會也特別多,天天都是活動,天天都坐不下來寫東西,
所以說寫東西的過程中,要得罪好多好多人。實際上都是為了空一點時間,寫寫東西。”

當年寫《廢都》時,賈平凹40歲出頭,”那時候沒有什麼干擾,我在一個地方也沒有見識,
也沒有娛樂,也沒有朋友,那時候要求自己每天除了吃飯上廁所以外,
要坐夠10個小時來寫作。”事情太多,擠壓寫作時間,這也算是成名帶來的苦惱。



--------------------
摘要:
賈平凹的寫作習慣:
Step 1:“想寫”,尋找到題材,“腦子裡想寫這個東西,就開始寫了”。
Step 2:構思,構思出一個讓人相信是真的東西。
Step 3:打草稿,也就是寫第一稿,在草稿階段,
 有些構思中的人會消失,有些場景會被徹底推翻;
Step 4:寫第二遍,把草稿中這樣或那樣不對的地方修改過來;
Step 5:寫第三遍。賈平凹不用電腦,仍然是用筆寫作,“手工活慢得很”。

❤內參-心理-如何與負面情緒共處

如何與負面情緒共處


遭遇挫折時,大多數人會來鼓勵你,勸你從積極、正面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哈佛大學講師蘇珊·大衛(Susan David)不太認同這種做法,
她在《情緒敏感力( Emotional Agility)》這本書裡表示,
雖然正向思考對人有益,但過度推崇或依賴,
反而容易讓人陷入“凡事只要往好處想,就能迎刃而解”的迷思裡。

蘇珊·大衛說,在正向思考的氛圍裡,
人們把負面情緒或想法看作有害物,只要有一絲不好的念頭,
直覺上就會讓自己別想那麼多,但是根據心理學研究,當人們越是想要抑制某個想法,
這個想法反而會更強烈地停留在腦海中,就像減肥的人強迫自己放棄喜愛的甜食,
最後卻連睡覺都夢到在大吃,被壓抑的負面情緒也是如此。

負面情緒或想法能夠反映出人們最重視的價值或事物。
蘇珊·大衛認為,比起一味地強調正向思考、忽視負面想法,
人們應該嘗試鍛煉自己的情緒敏感力,接受所有的思緒和情感。

她建議,
遇到負面情緒或想法時,可以通過以下四步找到與這些情緒共處的平衡點:
首先要正面面對這些情緒,坦然面對自己內心的各種聲音,
並相信這些困境或負面情緒可以幫助我們;
然後,試著把自己和眼前的情緒分離,從客觀的角度觀察自我,
就像棋手通過俯瞰棋盤從“下一步”思維中跳脫出來一樣,了解到自己其實擁有更多可能性;
接著是分析自我,從負面想法中辨識自己的價值觀,
比如你不喜歡自己想出的點子被剽竊,背後的原因也許是你非常在意公平和公正;
最後要思考,為什麼這些價值觀對你來說很重要,
並根據它們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習慣或態度,逐步改善生活。


-----------------------
摘要:
雖然正向思考對人有益,但過度推崇或依賴,
反而容易讓人陷入“凡事只要往好處想,就能迎刃而解”的迷思裡。
比起一味地強調正向思考、忽視負面想法,
人們應該嘗試鍛煉自己的情緒敏感力,接受所有的思緒和情感。

可以通過以下四步找到與這些情緒共處的平衡點:
1. 正面面對這些情緒

 坦然面對自己內心的各種聲音,並相信這些困境或負面情緒可以幫助我們。
2. 試著把自己和眼前的情緒分離,從客觀的角度觀察自我
 就像棋手通過俯瞰棋盤從“下一步”思維中跳脫出來一樣,
 了解到自己其實擁有更多可能性。
3. 分析自我,從負面想法中辨識自己的價值觀
 比如你不喜歡自己想出的點子被剽竊,背後的原因也許是你非常在意公平和公正。
4. 思考為何重視這些價值,並據此改善言行
 思考為什麼這些價值觀對你來說很重要,
 並根據它們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習慣或態度,逐步改善生活。

❤內參-科技-吳軍:人工智能的現狀和未來

出處:吳軍:人工智能的現狀和未來


人工智能今天已經過熱,而且呈現出一種非理性的熱,那它的現狀和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以及能夠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呢?得到訂閱專欄“矽谷來信”的主理人吳軍,
在美國拜訪了世界著名人工智能專家邁克爾·喬丹(和籃球巨星喬丹同名同姓)。
喬丹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在人工智能領域名氣非常大,
他最大的貢獻在於提出了一種新型的人工神經網絡
(復發神經網絡,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這是今天深度學習的基礎之一。


首先,喬丹教授談了自己對人工智能發展的看法。
喬丹教授覺得將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反過來理解,
稱之為IA更加準確,就是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智能的放大。
他認為今天所謂的人工智能所做的很多事情,
從智能化水平來講還很初級,但是卻讓人的智力得到了擴展。
比如,搜索引擎把我們的知識量和知識面提升了很多倍。
語音識別和機器翻譯增強了很多人的語言能力。
大數據讓很多年輕的職業人士能夠把握行業的大方向,
這在過去常常需要幾十年經驗的積累。

他認為今天人工智能的第二個特徵是將兩個“I”放在了一起,即“Intelligent”和“Infrastructure”
翻譯過來是智能基礎設施,或者說智能架構,
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家庭、智能城市、可穿戴設備等,
這些概念合在一起就是我們的物聯網。
也就是說,機器智能讓人類解決了過去憑藉自身智能做不到的事情。


吳軍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說人工智能的另一個特徵應該是AA(Automatic Algorithm),自動的算法。
過去是人寫算法讓計算機做事,而人工智能應該是讓計算機自己找到算法,尋找新知識。
喬丹教授表示了同意。他們把人工智能AI用這兩個字母的另外三個組合進行了重新詮釋,
即“AI=IA+II+AA”,也就是
“人工智能=(人的)智能增強+(社會的)智能架構+(計算機的)自動算法”。


其次,喬丹教授談了機器智能和人的智能的區別。
他認為,今天大部分人對這個問題的誤區依然在於按照人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機器智能,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所謂的單個機器人。
我們都知道,人的行為方式是相對獨立的,彼此不知道對方的想法,
這當然有問題,比如會造成交通擁堵,但也有好處,
就是人們不同的判斷和看問題的角度避免了很大的風險。
但機器的智能是基於大規模的計算和海量的數據,所以它其實是一個網絡。
這當然有好處,比如智能交通就需要行動的一致性。
但是也有問題,比如在股票價格雪崩式的下跌時,
由於機器智能採用的方法都差不多,其中一家拋售,其它各家也會跟著拋售。

喬丹教授說,今天人工智能的第二個問題,是不能像人一樣理解含義。
比如,今天計算機識別很多物體比人還準確,但如果機器走到懸崖邊上,
識別出了山石樹木,卻意識不到危險。
如果人不在編程序的時候告訴機器前面高度突然下降,要停止,
機器是沒辦法通過之前的經驗做出判斷的,因為它沒辦法理解高度、危險等概念。
所以人工智能離完美還很遠。


第三,喬丹教授對AI在不遠的將來能做到什麼,以及不能做到什麼,進行了預測
他認為在未來十年內,人工智能可以解決下列問題:
1.無人駕駛汽車。 
2.取代人的對話系統,特別是在客服這種只需要掌握有限的知識的領域會得到很好的應用。
 3. 跟踪人的健康,並且根據對人長期的監控幫助診斷和治療疾病。

而喬丹教授覺得在他的有生之年,以30年為準,下面幾件事情是人工智能做不到的:
1.創造性。 
2. 總結概念發明單詞。
 3. 變通的靈活性。
 4. 學習完整的知識體系,並且在此基礎上創造新知識。

最後,喬丹教授說,他對人工智能的發展並沒有持悲觀的態度,
但他認為在接下來的10年裡,人類還是要做好一些事情。這些事情有:
1.讓人工智能係統更穩定,今天大部分機器人和人工智能係統的漏洞太多,
如果長時間運行,可能會犯致命的錯誤。
2.防止人工智能系統被壞人利用,一個天才罪犯可能會利用人工智能犯罪。
3. 建立很好的社會保障制度
未來很多人失去工作是不可避免的
喬丹教授和吳軍教授都認為,消化技術革命需要一兩代人的時間,也就是30-50年。
喬丹教授認為不會出現《未來簡史》中所的那種無所事事的人,
未來當人工智能讓創造財富變得很容易時,
人應該自己去做適合自己做的事情,哪怕那些事情只是取悅自己。
4. 設計有用的人工智能系統,而不是炒概念或者創造其實並不存在的需求。
5. 保護隱私。 
6. 數據分享,方便每一個人。

吳軍在文章中,也補充了他認為在人工智能領域要做好的事情。
一個是人工智能可以解釋它的決定,今天雖然它能夠找到相關性,
但是卻無法找到內在的邏輯,因此容易把前提和結論搞反了。
比如根據大數據的統計,喝咖啡的人比不喝咖啡的人長壽。
但大數據沒告訴大家喝咖啡是不是原因,或許是生活水平高的人才有錢、有時間喝咖啡。
所以真實的情況是長壽的人喝咖啡。

另一件事情是要追求長期的目標,而不只是找到一些已知的事實。
以人類的智力,今天很難做出重大的發明了。
因此需要人工智能幫助人類在科學研究上有所突破,而人工智能很可能需要有新的方法論。

以上就是“矽谷來信”專欄裡介紹的喬丹教授對人工智能的解讀,希望對你有啟發。


參考來源:得到訂閱專欄“吳軍·矽谷來信”
(第306封信丨邁克爾·喬丹教授對人工智能現狀和未來的評述)
來源:得到





--------------------------
摘要:
關於人工智能:
1. 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反過來理解,
稱之為IA更加準確,就是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智能的放大。
 從智能化水平來講還很初級,但是卻讓人的智力得到了擴展。
 比如,搜索引擎把我們的知識量和知識面提升了很多倍。
 語音識別和機器翻譯增強了很多人的語言能力。
 大數據讓很多年輕的職業人士能夠把握行業的大方向,
 這在過去常常需要幾十年經驗的積累。
2. 將兩個“I”放在了一起,即“Intelligent”和“Infrastructure”
 翻譯過來是智能基礎設施,或者說智能架構,
 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家庭、智能城市、可穿戴設備等,
 這些概念合在一起就是我們的物聯網。
 也就是說,機器智能讓人類解決了過去憑藉自身智能做不到的事情。
3. 預測AI在不遠的將來能做到什麼,以及不能做到什麼
 未來十年內,人工智能可以解決下列問題
 (1)無人駕駛汽車。
 (2)取代人的對話系統,特別是在客服這種只需要掌握有限的知識的領域
 (3)跟踪人的健康,並且根據對人長期的監控幫助診斷和治療疾病。
 以30年為準,下面幾件事情是人工智能做不到的:
 (1)創造性。
 (2)總結概念發明單詞。
 (3)變通的靈活性。
 (4)學習完整的知識體系,並且在此基礎上創造新知識。
 在接下來的10年裡,人類還是要做好一些事情。
 (1)讓人工智能係統更穩定
 (2)防止人工智能系統被壞人利用
 (3)建立很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未來很多人失去工作是不可避免
 (4)設計有用的人工智能系統
 (5)保護隱私
 (6)數據分享,方便每一個人

內參-教育-扎克伯格:孩子就應該更多玩耍

出處:扎克伯格:孩子就應該更多玩耍


美國時間8月28日,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公佈了自己第二個女兒出生的喜訊。
他和妻子給女兒取名八月(August)。他的第一個女兒出生在2015年,名字叫麥克斯。
麥克斯出生時,扎克伯格和妻子成立了陳-扎克伯格基金會,目標是消滅世界上的疾病。
扎克伯格在自己的Facebook主頁上公佈了他和妻子寫給小女兒八月的一封信。
麥克斯出生時,他們同樣寫了一封信,信的主題是,
他相信科學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能夠讓女兒成長在更好的世界中。
扎克伯格回顧了那封信主題,然後說:
“雖然新聞的標題總是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有很多問題,
但我們仍然堅信好的力量會最終勝出。”

扎克伯格給小女兒的信,重點談的是他們對女兒童年的期待。
扎克伯格談的不是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而是,童年時就應該瘋玩。
扎克伯格和妻子寫道:
“世界是個嚴肅的地方,而孩子們應該抽出更多時間接觸自然並愉快地玩耍。
等你長大後會變得很忙,所以我希望童年時,你能聞遍花香並蒐集到所有你喜歡的樹葉。
我希望你能沉浸在蘇斯博士的書裡(注:蘇斯博士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和教育家),
並開啟自己的故事創作之路。
我希望你能和麥克斯姐姐一起在旋轉木馬上玩,直到你們看煩了馬兒的五顏六色。
我希望你們能在家裡瘋跑,直到跑不動為止。
當然,呼呼大睡也是你的任務之一,在睡夢中希望你也能感受到我們的愛。
童年很奇妙,而每個人只有一次,所以好好享受童年,不要為未來焦慮。
我們是你的後盾,爸媽會努力讓世界變得更好,
讓你和世界上所有的小朋友都能有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
摘要:
“世界是個嚴肅的地方,而孩子們應該抽出更多時間接觸自然並愉快地玩耍。
等你長大後會變得很忙,所以我希望童年時,你能聞遍花香並蒐集到所有你喜歡的樹葉。
我希望你能沉浸在蘇斯博士的書裡(注:蘇斯博士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和教育家),
並開啟自己的故事創作之路。
我希望你能和麥克斯姐姐一起在旋轉木馬上玩,直到你們看煩了馬兒的五顏六色。
我希望你們能在家裡瘋跑,直到跑不動為止。
當然,呼呼大睡也是你的任務之一,在睡夢中希望你也能感受到我們的愛。
童年很奇妙,而每個人只有一次,所以好好享受童年,不要為未來焦慮。
我們是你的後盾,爸媽會努力讓世界變得更好,
讓你和世界上所有的小朋友都能有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內參-心理-拖延-5個建議克​​服拖延症

出處:5個建議克​​服拖延症


瑞尼塔·卡爾漢(Renita Kalhorn)是一名領導力開發教練。
她也是美軍知名特種部隊海豹突擊隊的精神訓練導師。
卡爾漢在《財富》雜誌網站發表文章,給出了五個建議,
可以幫助你在面對一項任務時,克服拖延症和畏難情緒。

她說,很多時候人們拖著重要的事情不辦,還理直氣壯認為自己需要更多時間思考,
是因為,人的本性如此,人的大腦天然就會排斥帶給我們認知壓力和負面情緒的事物。
因此,如果我們討厭或者害怕搞砸任務時,就會拖著不做。她的五個建議是:

首先,承認自己的心理惰性
不要再拿等自己狀態好來做藉口,而是直接開始幹。
只要開始幹,後面的事情就會順利很多。


第二,尋找讓自己對這件事產生逆反心理的阻力點
你可以問自己:“我害怕的到底是什麼?”然後針對這個原因專門去找克服方法。
舉個例子,你可能並不是討厭跟不熟悉的人打交道,
只是討厭打電話給人的那一刻,也就是電話恐懼症。
找到這個卡住自己的地方,然後想辦法克服它。


第三,給自己的拖延設定一個期限比如,再過15分鐘就一定開始做這件事。


第四,先設定一個小目標,一個小到不會讓你產生逆反心理的目標。
初期小小的勝利,還會對你產生激勵作用。


第五,暫停時要做到心中有數。
作家海明威寫作上有一個技巧:
“在你寫得不錯而且知道下一步要發生什麼的時候停下來。”
這樣,你知道下一步要幹什麼,繼續幹就容易一些了。

卡爾漢說:“有些事情是非做不可的,拖延不是出路。
要想克服拖延症,去做那些艱難而重要的工作,歸根結底在於調整自己的心態。
優秀企業家克服拖延症的秘訣就是他們知道抗拒和拖延比採取行動更痛苦。
他們知道,一旦著手去做一件大事,就能獲得極大的成就感。
由此形成的良性循環,也使他們能更容易地做成其他看似很難的事情。



----------------------------
摘要:
1. 承認自己的心理惰性
 不要再拿等自己狀態好來做藉口,而是直接開始幹。
 只要開始幹,後面的事情就會順利很多。
2. 尋找讓自己對這件事產生逆反心理的阻力點
 你可以問自己:“我害怕的到底是什麼?”然後針對這個原因專門去找克服方法。
 舉個例子,你可能並不是討厭跟不熟悉的人打交道,
 只是討厭打電話給人的那一刻,也就是電話恐懼症。
 找到這個卡住自己的地方,然後想辦法克服它。
3. 給自己的拖延設定一個期限
 比如,再過15分鐘就一定開始做這件事。
4. 先設定一個小目標,一個小到不會讓你產生逆反心理的目標。
 初期小小的勝利,還會對你產生激勵作用。
5. 暫停時要做到心中有數
 作家海明威寫作上有一個技巧:
 “在你寫得不錯而且知道下一步要發生什麼的時候停下來。”
 這樣,你知道下一步要幹什麼,繼續幹就容易一些了。

要想克服拖延症,去做那些艱難而重要的工作,歸根結底在於調整自己的心態。
優秀企業家克服拖延症的秘訣就是他們知道抗拒和拖延比採取行動更痛苦。
他們知道,一旦著手去做一件大事,就能獲得極大的成就感。
由此形成的良性循環,也使他們能更容易地做成其他看似很難的事情。

❤內參-人際-人脈要靠你的價值,而非名片

出處:人脈要靠你的價值,而非名片


沃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紐約時報》的專欄文章中說,
交際可以幫你做成大事,其實反過來說也成立:
做成一些大事可以幫你形成人際網絡,結識行業裡的重要人物。
他的學生們常常會這樣想,“如果能遇到更重要的人物,自己的工作就會得到改善”。
在亞當·格蘭特看來,除非你已為這個世界帶來價值,否則是很難同這些人接觸的,
正是這些有價值的東西能激起顧問們和讚助者的好奇心,
“成就表明你有一些東西可以給予,而不僅僅是想要得到”。


亞當·格蘭特以美國導演喬治·盧卡斯和歌手賈斯汀·比伯為例。
喬治·盧卡斯的一個事業轉折點是,成為《教父》系列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的製片助理,
但喬治·盧卡斯並不是靠能說會道結識了科波拉,
當他還在讀電影專業時,就在一個全國性的電影節獲得了一等獎,
成為華納兄弟公司的學徒,可以參與製作一部電影,他選擇了科波拉。
賈斯汀·比伯與歌手亞瑟小子(Usher)簽約後開始走紅,
但之前他自學了唱歌和演奏四種樂器,
在網上放了一些視頻,結果被一位唱片行業的經理看到。


亞當·格蘭特說,生活中結識正確的人肯定會對你有幫助,
但是,“他們會多麼努力地支持你,為你冒多大風險,這都要取決於你所提供的東西。
建立強大的人脈不需要你成為人脈交際的專家,只需要你成為專家。
如果你有很好的人脈,他們可能會促進你的職業生涯。
如果你的工作很出色,就會更容易結識這些人。
要靠你的見解和成績來說話——而不是一張名片。”


---------------------------
摘要:
“如果能遇到更重要的人物,自己的工作就會得到改善”。
但除非你已為這個世界帶來價值,否則是很難同這些人接觸的,
所以“成就表明你有一些東西可以給予,而不僅僅是想要得到”。

生活中結識正確的人肯定會對你有幫助,
但是,“他們會多麼努力地支持你,為你冒多大風險,這都要取決於你所提供的東西。
建立強大的人脈不需要你成為人脈交際的專家,只需要你成為專家。
如果你有很好的人脈,他們可能會促進你的職業生涯。
如果你的工作很出色,就會更容易結識這些人。
要靠你的見解和成績來說話——而不是一張名片。”

❤內參-世史-某些問題永​​遠沒有答案

出處:觀點:某些問題永​​遠沒有答案

歷史

歷史研究如何與現實進行關聯,是很多研究歷史的人,
以及讀歷史研究作品的人都想知道的答案。
美國歷史學家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在接受“界面文化”採訪時談到了這個話題。
彭慕蘭的大部分研究都圍繞著中國展開。
他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是《大分流——歐洲、 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
這本書曾獲得過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這是美國歷史學會東亞研究的最高獎項。

彭慕蘭認為,歷史研究和現實在三種層面上相互發生關聯
首先是事實關聯
“比如,如果想知道為什麼美國和伊朗的關係這麼差,就需要知道在1979年發生了什麼”。

第二個層面涉及到模型
“歷史能夠創造並且檢驗一些模型,
有些地方的發展有時候可以和另一個地區的貧困聯繫在一起,
當我們看到這種聯繫,這將會成為一種重要的洞見,你可以利用這個模型思考很多事情”。
然後你就可以說,這個地方的過程和另一個地方的過程非常相似。

最後一個層面最為抽象
也最難理解,但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是最重要的。
 “那就是如何在使用模型的同時,警惕模型帶給我們的局限性。”
彭慕蘭認為:
“這種模型並非化學或者物理公式,是完全確定的,
能夠導向唯一的結果,人類社會並非如此。
我們要嘗試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對於某些問題來說,永遠都無法得到答案
當我們教歷史的時候,最為關鍵的一點是我們要對學生很明確地說,
什麼事情是我們確鑿知道的,什麼是我們認為可能是真的但不那麼確定的,
又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僅僅去猜測的,而還有什麼事情是我們連假設也做不了的。”

彭慕蘭認為,歷史專業人士應該明確地告訴大眾,
“這是我知道的,這是為什麼我認為我知道的原因,
是的,我意識到有很多漏洞,但我為什麼有自信得出這個結論”。
他說:
“在我解釋我的觀點的時候,如果我解釋得足夠好,其實是在和讀者之間建立一種信任。
因此問題變成,你會信任什麼樣的人和什麼樣的事實,以及你需要經過什麼樣的智識過程。”



----------------------
摘要:
歷史研究和現實在三種層面上相互發生關聯。
1. 事實關聯
 “比如,如果想知道為什麼美國和伊朗的關係這麼差,就需要知道在1979年發生了什麼”。
2. 模型
 “歷史能夠創造並且檢驗一些模型,
 有些地方的發展有時候可以和另一個地區的貧困聯繫在一起,
 當我們看到這種聯繫,這將會成為一種重要的洞見,你可以利用這個模型思考很多事情”。
 然後你就可以說,這個地方的過程和另一個地方的過程非常相似。
3. 抽象
 也最難理解,但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是最重要的。
“那就是如何在使用模型的同時,警惕模型帶給我們的局限性。”
 “這種模型並非化學或者物理公式,是完全確定的,
 能夠導向唯一的結果,人類社會並非如此。
 我們要嘗試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對於某些問題來說,永遠都無法得到答案。
 當我們教歷史的時候,最為關鍵的一點是我們要對學生很明確地說,
 什麼事情是我們確鑿知道的,什麼是我們認為可能是真的但不那麼確定的,
 又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僅僅去猜測的,而還有什麼事情是我們連假設也做不了的。”
歷史專業人士應該明確地告訴大眾,“這是我知道的,這是為什麼我認為我知道的原因,
是的,我意識到有很多漏洞,但我為什麼有自信得出這個結論”。

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內參-文學-如何捕捉生活中的想像力

出處:如何捕捉生活中的想像力


8月16日,作家馬伯庸在中信出版集團的“文學驅動社會”沙龍上,
談到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無形的想像,以及如何在原有材料的基礎上展開想像,
賦予它們不同的意義。

首先,如何捕捉生活中的想像力?
馬伯庸說自己很喜歡胡思亂想,他還給這種胡思亂想起了個名,叫做“思維遊戲”。
做法很簡單,你要先設想一個原點,
比如說你突然有了十億美元該怎麼辦,然後去想接下來的行動。


馬伯庸舉了一個他最喜歡的命題,
就是“如果我在沙漠中間發現一整塊十噸重的黃金,該怎麼辦?”
一般人會馬上想到“我發財了”。
但馬伯庸說:
“其實從這個命題到真正發財,還有一段距離。
你要考慮怎麼樣才能把黃金變成你的私有財富。
這種想像要盡可能細緻,細緻到每一個動作,要考慮到每一個可能產生的意外。
你會發現,事情沒想像中那麼簡單。”

比如,你要考慮十噸黃金怎麼運出去?要不要找人?怎麼保密?如果找人怎麼分成?
如果你打算自己單幹,要租什麼車?用什麼設備?
怎麼才能一個人把十噸黃金切割成可以運輸的大小?運回城之後,怎麼卸貨?黃金放在哪?
怎麼掩人耳目?黃金怎麼處理,是一下子賣出去?還是分批次賣?怎麼找買家?
如果親戚朋友知道了,怎麼解釋自己突然有了一大筆錢?
馬伯庸說,這樣的思維遊戲他已經玩了很多年,
其實是件很複雜的事情,規劃起來很花功夫。他還開玩笑說自己
“現在已經有了一整套詳盡的計劃,而且隨時根據現實科技發展來調整,
萬事俱備,就差真的發現十噸黃金了”。


那如何在原有材料的基礎上展開想像呢?馬伯庸舉了自己寫作的例子。
他說自己定的原則是,“風格上可以盡情飛揚,不過細節一定得盡量真實。
真實不是束縛想像力的桎梏,它會讓想像變得更有質感”。
比如,他在寫自己的新小說《草原動物園》之前,
經仔細研究了歷史上的北京万牲園的情況,“都有什麼動物,怎麼運過來的,
售票口什麼樣,多少錢一張票,查了很多資料”。
雖然大部分馬伯庸都沒用在自己的小說裡,
但他會在心裡構建一個大場景,讓自己在後來的寫作中游刃有餘。


---------------------------
摘要:
那如何在原有材料的基礎上展開想像呢?馬伯庸舉了自己寫作的例子。
他說自己定的原則是,“風格上可以盡情飛揚,不過細節一定得盡量真實
真實不是束縛想像力的桎梏,它會讓想像變得更有質感”。
比如,他在寫自己的新小說《草原動物園》之前,

曾經仔細研究了歷史上的北京万牲園的情況,“都有什麼動物,怎麼運過來的,
售票口什麼樣,多少錢一張票,查了很多資料”。
雖然大部分馬伯庸都沒用在自己的小說裡,
但他會在心裡構建一個大場景,讓自己在後來的寫作中游刃有餘。

❤內參-社會-谷歌是一個大迴聲室?

熱點:谷歌是一個大迴聲室?


谷歌工程師詹姆斯·達莫爾(James Damore)在8月7號被谷歌開除。
原因是,他寫了一份備忘錄,備忘錄的名字是“谷歌思想迴聲室”。
在備忘錄中,詹姆斯·達莫爾表示,
在科技行業,女性不如男性那樣成功,至少有一部分是因為生理原因。
也就是說,在科技行業,女性天生就不如男性。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說,
詹姆斯·達莫爾的部分言論違反了公司的行為準則,
而且“在工作場所助長性別成見,已經觸及公司底線”。這件事情在矽谷激發了激烈討論。
有人認為谷歌做的對,也有人認為谷歌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反多元化,
還有人認為谷歌如此倉促開除員工不正確。

詹姆斯·達莫爾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為自己辯護。
達莫爾說,每個人都會對“世界是什麼樣,該怎麼樣”有自己的偏好和信念。
人們會選擇遠離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親近三觀合拍的人。迴聲室就是這樣形成的。
迴聲室內的人,聽到的都是自己聲音的迴響。而 “谷歌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迴聲室”。
達莫爾說:對於包括他在內的很多人,在谷歌工作是自我身份認同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它堪比宗教,有自己的領袖和信徒,我們都堅定地信仰著谷歌神聖的座右銘“不作惡”。

迴聲室需要創造一種共同思想,並且把討論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
迴聲室還需要反擊不同意見。 “無論是在家裡,在網上,還是在公司,
一旦有人堅持挑戰禁忌,
他們不是遭到羞辱而被迫就範,就是被驅逐出團體,以此來維護團體的共識。
公開羞辱的作用不僅在於展現羞辱者的高人一等,同時還能殺雞儆猴。”

達莫爾認為自己就是這種迴聲室的受害者。
他對谷歌一貫的信條發出挑戰,指出了男女差異並非全是歧視的結果。
當文件在公司和矽谷擴散開之後,他所說的“多元化的狂熱信徒”就要求谷歌嚴懲他。
 “公司管理層羞辱我、歪曲我的意見,試圖以此平息大眾的滔天怒火,
其實他們也別無他法:
只要有人公開同意,甚至只是容忍我的觀點,就會成為網絡暴民攻擊的對象。
由於內部文件遭到洩露,整個事件成為媒體上的輿論風暴,
谷歌不得不解決我所謂的性別歧視、反多元化宣言帶來的問題,
整個公司都遭受了嚴酷,甚至可以說帶有恐嚇性質的審查。”


-----------------------------
摘要(反方意見有很趣):
達莫爾說,每個人都會對“世界是什麼樣,該怎麼樣”有自己的偏好和信念。
人們會選擇遠離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親近三觀合拍的人。迴聲室就是這樣形成的。
迴聲室內的人,聽到的都是自己聲音的迴響。而 “谷歌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迴聲室”。
達莫爾說:對於包括他在內的很多人,在谷歌工作是自我身份認同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它堪比宗教,有自己的領袖和信徒,我們都堅定地信仰著谷歌神聖的座右銘“不作惡”。

迴聲室需要創造一種共同思想,並且把討論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
迴聲室還需要反擊不同意見。 “無論是在家裡,在網上,還是在公司,
一旦有人堅持挑戰禁忌,
他們不是遭到羞辱而被迫就範,就是被驅逐出團體,以此來維護團體的共識。
公開羞辱的作用不僅在於展現羞辱者的高人一等,同時還能殺雞儆猴。”
達莫爾認為自己就是這種迴聲室的受害者。

❤內參-創新-為什麼年紀越大創造力越差?

出處:為什麼年紀越大創造力越差?


即使最具有想像力的成年人,似乎都無法與年幼的兒童比拼創造力。
創造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嗎?具體從哪個年齡段開始呢?
針對這些問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和湯姆·格里菲思(Tom Griffiths)做了幾項試驗,並把他們的結論發表在《紐約時報》上。


試驗裡有四組參與者:
有4–5歲的學齡前兒童;6–11歲的孩子;12–14歲的青少年;以及成年人。
試驗給這些參與者設定了兩個場景,在第一個場景裡有一台機器,
以某種特定方式組合積木時,機器才會發亮。
這時,有兩種解釋可以說明機器的運行原理。一種是普通的、明顯的方式:
某塊積木可以讓機器發亮。還有一種不那麼尋常的方式:不同積木的組合可以讓機器發亮。

另一個場景是一個故事:
薩麗嘗試了玩滑板,而喬茜不願意玩踏板摩托。
通常的解釋是,薩麗和喬茜的個人特質決定了她們的行為,也許薩麗比喬茜更有膽量。
其實還有一種不尋常、但同樣有道理的解釋——也許滑板比踏板摩托更安全。

在第一種情景裡,學齡前兒童會得出有創意的、不尋常的解釋;
學齡兒童的創意相對較少;青春期組的創意解釋出現急劇下滑;
青少年組和成年組選擇平常解釋的可能性最大。
第二種情景裡,學齡前兒童和青少年得出不尋常解釋的機率較高,
大多數成年人都給出最顯而易見的解釋。


為什麼創造力總體上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呢?
兩位教授認為,一個原因是年紀越大,知道的越多,這在多數時候是一種優勢,
但也會導致人們忽視那些有悖於自己既有認知的跡象,人們變得過於固守陳規。

兩組試驗中的解釋都涉及到
“探索”(exploration)與“利用”(exploitation)兩種思維方式的對立,
也就是說“每當遇到新問題,我們成年人通常會利用迄今獲得的知識,
試圖迅速找到一個相當不錯的解決方案。
而探索型思維方式會嘗試新的東西,可能會得出一個不那麼尋常的想法,
一個不顯見的解決方案,一項新的知識。
但與此同時,可能需要浪費很多時間在完全不可行的瘋狂假設上,
學齡前兒童和青少年都有這個傾向。”


----------------------
摘要:
為什麼創造力總體上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呢?
一個原因是年紀越大,知道的越多,這在多數時候是一種優勢,
但也會導致人們忽視那些有悖於自己既有認知的跡象,人們變得過於固守陳規。

“每當遇到新問題,
我們成年人通常會利用迄今獲得的知識,試圖迅速找到一個相當不錯的解決方案。
而探索型思維方式會嘗試新的東西,可能會得出一個不那麼尋常的想法,
一個不顯見的解決方案,一項新的知識。
但與此同時,可能需要浪費很多時間在完全不可行的瘋狂假設上,
學齡前兒童和青少年都有這個傾向。”

2017年8月27日 星期日

❤內參-心理-你的臉出賣了你的階級

出處:你的臉出賣了你的階級



一般來說,人們會通過衣著、行為舉止等信息,來判斷他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
一篇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的研究報告認為,我們甚至不用通過上面那些線索,
只要看臉,就能判斷一個人所處社會階級。

這篇報告的作者尼古拉斯·羅爾(Nicholas Rule)是自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他說很多人都會通過看臉來猜測別人的生活狀況,
而且人們覺得,通過臉部來判斷他人社會階層是合情合理的。

研究人員找來了81名大學生,讓他們觀察80個白人男性和80個白人女性的照片。
這些照片來自美國的約會網站,照片上的人年齡在18-35歲之間。
實驗人員抹去了照片人物臉部的所有提示性信息,
比如紋身等痕跡,然後把照片裁剪成同樣尺寸,並且全都處理成了黑白色調。
更重要的是,這些照片中的人,
有一半的人年收入高於15萬美元(研究者將其歸屬為上層階級),
另一半的人年收入低於3.5萬美元(研究者將其歸屬為下層階級​​)。
然後,研究人員讓大學生看這些照片,判斷照片裡的人的收入情況。
結果大學生判斷的正確率高達68%,遠高於將照片隨機分組的概率。
為了進一步研究,研究人員又做了另一次實驗,
他們單獨摘出了照片中的某些可能透露收入狀況的面部區域。


實驗結果證明,最能顯示人收入的器官是嘴,其次是眼睛。
羅爾教授說,人在微笑或者做出其他積極的表情的時候,用到最多的就是嘴。
眼睛也是一樣,人微笑多了,眼角會有魚尾紋,這也能透露你過去的幸福程度。
但他們最後發現,相比於某個器官,整張臉流露出的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生活一直比較幸福,
即使這個人在沒有表情的時候,看上去也會更快樂一些。
而人們一直都認為,高收入人群往往都比低收入人群生活得更開心,壓力更小。
這就是上面大學生做出判斷的原因。

為了進一步證明兩者的關係,
研究人員讓另一組志願者觀看了一組微笑表情的人臉照片。
相比於上次觀察無表情照片的實驗結果,這次志願者的正確率變低了。
研究人員因此總結出,只要你的表現得快樂,別人就很難從你的表情判斷你的社會階級。
因為快樂的表情會蓋過其他的痕跡。


------------------------
摘要:
實驗結果證明,最能顯示人收入的器官是嘴,其次是眼睛。
人在微笑或者做出其他積極的表情的時候,用到最多的就是嘴。
眼睛也是一樣,人微笑多了,眼角會有魚尾紋,這也能透露你過去的幸福程度。
但他們最後發現,相比於某個器官,整張臉流露出的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生活一直比較幸福,
即使這個人在沒有表情的時候,看上去也會更快樂一些。
而人們一直都認為,高收入人群往往都比低收入人群生活得更開心,壓力更小。
這就是上面大學生做出判斷的原因。

為了進一步證明兩者的關係,
研究人員讓另一組志願者觀看了一組微笑表情的人臉照片。
相比於上次觀察無表情照片的實驗結果,這次志願者的正確率變低了。
研究人員因此總結出,只要你的表現得快樂,別人就很難從你的表情判斷你的社會階級。
因為快樂的表情會蓋過其他的痕跡。

❤內參-邏輯-什麼是獨立判斷精神

出處:觀點:什麼是獨立判斷精神


金沙江創投合夥人羅斌是從北京大學法學院畢業的。
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他談了他所理解的獨立判斷精神。
羅斌說,獨立判斷精神,首先是要懂得堅持自己的判斷;
其次是要基於自己的判斷去做行動。
 “我們今天看到很多人經常發表一些意見,但是這些人中幾乎沒有誰根據這些意見有過行動。
有些人說某個股票好的時候,他自己是不買的,這不是獨立判斷精神。
獨立判斷精神是你經過自己的判斷之後,基於這個判斷而做出行動。”

羅斌的另一個觀點是,
“學習並不能直接創造價值”,
“換句話說,書可以看,但是看書並不能直接創造價值,
價值需要你有了判斷然後去行動才能創造出來。”
他以金沙江創投投資的OFO小黃車創始人戴威為例,
他認為戴威做事情就很有自己的判斷,投完之後,戴威幾乎不會問他太多問題。
羅斌說,如果一個創業者在同他聊項目時,總是問羅斌覺得怎麼樣,
他會認為對方非常沒主見。
 “一家公司的CEO,如果沒有這種獨立判斷精神,那你不能來做主導,只能去做執行。”


------------------
摘要:
1. 要懂得堅持自己的判斷,基於自己的判斷去做行動
 “我們今天看到很多人經常發表一些意見,
 但是這些人中幾乎沒有誰根據這些意見有過行動。
 有些人說某個股票好的時候,他自己是不買的,這不是獨立判斷精神。
 獨立判斷精神是你經過自己的判斷之後,基於這個判斷而做出行動。”
2. “學習並不能直接創造價值”
 “換句話說,書可以看,但是看書並不能直接創造價值,
 價值需要你有了判斷然後去行動才能創造出來。”

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內參-文學-馮唐:詩意不是遠方,而是當下

出處:馮唐:詩意不是遠方,而是當下


作家馮唐也寫詩,他最著名的一句詩是“春風十里,不如你”。
網絡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詩似乎已經成為現代人對超越當下生活的一種象徵。
但是馮唐並不認為詩就是遠方。
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馮唐被問到如何理解“詩意”,
馮唐回答說:“寫詩和詩意是兩回事。寫詩挺苦的。
我覺著,詩意是一種生活狀態。它不是指的遠方,
而是指的當下,現在,正在進行中的生活。
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體會美,就是詩意。
但怎麼發現,怎麼欣賞,怎麼體會,是一個需要學習的過程。 ”

因為馮唐的小說賣得很好。所以經常會有人問他,他覺得自己的作品是純文學嗎。
馮唐回應說:“我一直覺著純文學是個偽命題。不知道怎麼分析提煉文學的純度。
在協和醫院的時候,
做實驗,一個試劑的N種成分,各有百分之幾,很精確,不精確就會出大麻煩;
配藥時也是如此,不精確就會出人命。
可是文學,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寧娜》、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
怎麼分析它的成分配比,純文學度百分之七十?八十?還是九十?”

“這個問題我被問過好多次,也許是因為我比一些作家賣得好。
其實有一些作家比我賣得更好。我們不妨把眼光放寬一些,
看看文學史,大作家都賣得好,狄更斯、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馬爾克斯等等,
都因為寫小說成為富豪。魯迅當年也賣得好,胡適也是,都是當時的文化明星。
一個作家,不能獲得同時代讀者的認可,又怎麼可能獲得後人的認可?
當然,賣得好的不一定是好作家,但好作家一定賣得好。我是個好作家。”


--------------------
摘要:
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馮唐被問到如何理解“詩意”,
馮唐回答說:“寫詩和詩意是兩回事。寫詩挺苦的。
我覺著,詩意是一種生活狀態。它不是指的遠方,
而是指的當下,現在,正在進行中的生活。
在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體會美,就是詩意。
但怎麼發現,怎麼欣賞,怎麼體會,是一個需要學習的過程。 ”

經常會有人問他,他覺得自己的作品是純文學嗎。
馮唐回應說:“我一直覺著純文學是個偽命題。不知道怎麼分析提煉文學的純度。
在協和醫院的時候,
做實驗,一個試劑的N種成分,各有百分之幾,很精確,不精確就會出大麻煩;
配藥時也是如此,不精確就會出人命。
可是文學,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寧娜》、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
怎麼分析它的成分配比,純文學度百分之七十?八十?還是九十?”

❤內參-學習-邊運動邊學習外語,效果更好

出處:邊運動邊學習外語,效果更好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童年之後想學通一門第二語言,並不容易,尤其是成年人。
不過,你可以試試邊運動邊學習外語,這樣不僅可以增強人們的記憶力,
還能提升保存並理解新詞彙的能力。 
《紐約時報》介紹了一項發表在科學期刊《PLOS One》的新研究,
中國和意大利的研究人員招募了40名二十歲左右想學習英語的大學生,
他們雖然略會一些英語,但遠不及精通。
學生被分為兩組,一組依照原本的方式繼續學英語,主要是坐著背單詞;
另一組一邊運動一邊學習,課程開始前20分鐘,學生就開始騎自行車,
15分的教學時間內也繼續騎車。
兩個組都通過觀看投射到大屏幕上的單詞以及圖片來學習新詞彙,
學完會休息一下,然後做詞彙測驗。

他們在兩個月內完成了八次測試,
每次測試,騎單車的學生的成績都比坐著背單詞的學生好,
他們對詞彙的記憶和理解也持續得最久。
課程結束一個月後,兩組返回實驗室做最後一輪測試,
騎自行車的比坐著的學生能更準確地記住話語和句子。
意大利米蘭聖拉斐爾生命健康大學(University Vita-Salute San Raffaele)
心理學和語言學教授蘇爾皮齊奧(Simone Sulpizio)說,
這個結果表明,學習期間的身體活動改善了學習成果,
不僅能幫助記憶,還加深了語言學習者對使用新詞彙的掌握。


講述:于浩


-----------------------
摘要: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童年之後想學通一門第二語言,並不容易,尤其是成年人。
不過,你可以試試邊運動邊學習外語,這樣不僅可以增強人們的記憶力,
還能提升保存並理解新詞彙的能力。

❤內參-表達-馬雲的6個演講技巧

出處:馬雲的6個演講技巧


擅長演講,也許無法排在人們技能清單的前三名,
但它往往決定了你是否能從商務談判中脫穎而出,或者能否拿下潛在的投資。
對於創業者來說,在演講大會上慷慨激昂,或是在研討會中直抒己見,
不僅能豐富自己,還能為公司吸引來更多的媒體報導。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無疑是大佬中最擅長演講的。
東南亞知名科技創業媒體平台Tech in Asia的視頻製作人卡斯特(C. Custer)
觀看了大量的科技公司CEO和創始人的演講,
他發現這些視頻中,馬雲的點擊率在亞裔觀眾群體中往往是最高的。
卡斯特在一篇文章中,總結了馬雲演講的6個技巧,這裡依次給你介紹下。


1. 放緩語速,談吐清晰
無論是英文演講還是中文演講,馬雲的演講風格都是語速緩慢、停頓有致。
卡斯特認為馬雲這種演講風格稱得上是“量體裁衣”,
也就是時刻以聽眾為導向:放緩語速,聽眾才能跟上節奏;
說完演講重點後馬雲通常會停頓片刻,聽眾就有時間去消化關鍵信息;
使用的語言詞彙也淺顯易懂,聽眾不用為連篇的行業術語頭疼。
這麼做的結果是,非科技行業的從業者或者對創業經商根本不感興趣的普通人,
也能耐心地聽完整篇演講,還會有所收穫。


2. 合理重複談話要點
卡斯特發現,“反复”是馬雲慣用的修辭手法,
比如當他談論了某個話題後,緊接著的下一句,會換種說法,重複同樣的話。
這麼做並不是失誤,而是目的明確的演講技巧。
卡斯特在文章中說:“用不同的方式,重複同樣的信息,便可加深聽眾的印象,
重述提及觀點的重要性,給予他們消化信息的額外時間。”
不過,這個技巧不能過度使用,要適時“反复”,
強調談話要點,確保每個聽眾都有額外的時間消化內容,迎接下一個話題。

其實馬雲的諸多演講裡,也會出現某些主題反复講的現象,
《李翔商業內參第一季》曾經介紹過,馬雲在湖畔大學第三期開學典禮自嘲過這個問題,
當時他說:“重複是為了強調,只有重複到你自己相信,
邊上的人才有可能會跟著相信,
如果我要投一個創業者,我要看的就是他是否相信自己做的事,
以及他邊上的人是否相信他做的事。”


3. 風趣幽默
在卡斯特看來,馬雲演講時的“幽默風趣”讓人難以忽視。
他樂於自嘲,博君一笑,“不懂技術,也不聰明”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馬雲經常提到,他是朋友圈裡唯一一個,應聘肯德基和當地警察局,
被拒之門外的人,他甚至當眾開過自己“長相”的玩笑。

卡斯特認為馬雲的自嘲反而增添了他的魅力,還卸下了聽眾的“防備”。
歡笑能給人帶來快樂,談論自己的“囧事”,
能夠拉近馬雲和聽眾之間的距離,讓他變得更加真實、親切,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億萬富豪。
卡斯特建議,演講時適當地開自己的玩笑,談談自己失敗的經歷,
能夠幫你快速與聽眾打成一片。


4. 善用肢體語言
從視頻編輯的角度,卡斯特發現馬雲演講風格最顯著的一個特徵是:
即使關掉聲音,他也依然引人注目。
馬雲演講時,會不斷走動,借助肢體動作和麵部表情,強調自己的觀點。
哪怕是全程就坐的座談會或訪談,馬雲也會“張牙舞爪”、“眉飛色舞”地展開對話,
因為肢體是他強調觀點的工具。


5. 類比:大道至簡,以簡馭繁
談到“深度學習”、“雲計算”這些難懂的概念時,馬雲會頻繁使用類比,為聽眾減負。
比如,馬雲曾將“大材小用”類比為,把波音飛機的引擎裝在拖拉機上。
這種類比不僅能給聽眾帶來深刻的印象
也能讓那些不能立刻理解為什麼“大材小用”會是一件壞事的人明白——
為什麼飛機引擎並不適用於拖拉機。
卡斯特建議演講者可以藉助聽眾熟悉的類比物,幫助他們理解新鮮事物。


6. 立場鮮明且堅定
卡斯特還注意到,馬雲演講時從不泛泛而談,
而是持有鮮明的立場:“是”或“否”,並且直率地表明自己的態度。
他曾把人們的抱怨視作“愚蠢的行為”,言語直截了當,也更容易吸引聽眾的注意。

在卡斯特看來,作為一種修辭手法,立場鮮明要比模棱兩可更討喜,
這也是馬雲一貫的做法,“永遠保有清晰的思路:做這個,就不要做那個。
你幾乎從未聽他建議過'B計劃',或是提出自相矛盾的觀點。”

以上就是視頻製作人卡斯特總結的馬雲演講的6個技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文章來源:氪星情報局《外媒分析馬雲演講,總結了他講話的六大技巧》
改寫:楊蕾



-------------------
摘要:
1. 放緩語速,談吐清晰
 時刻以聽眾為導向:放緩語速,聽眾才能跟上節奏;
 說完演講重點後馬雲通常會停頓片刻,聽眾就有時間去消化關鍵信息;
 使用的語言詞彙也淺顯易懂,聽眾不用為連篇的行業術語頭疼。
 這麼做的結果是,非科技行業的從業者或者對創業經商根本不感興趣的普通人,
 也能耐心地聽完整篇演講,還會有所收穫。
2. 合理重複談話要點
 “反复”是馬雲慣用的修辭手法,
 比如當他談論了某個話題後,緊接著的下一句,會換種說法,重複同樣的話。
 這麼做並不是失誤,而是目的明確的演講技巧。
 “用不同的方式,重複同樣的信息,便可加深聽眾的印象,
 重述提及觀點的重要性,給予他們消化信息的額外時間。”
 不過,這個技巧不能過度使用,要適時“反复”,
 強調談話要點,確保每個聽眾都有額外的時間消化內容,迎接下一個話題。
3. 風趣幽默
 馬雲演講時的“幽默風趣”讓人難以忽視。
 他樂於自嘲,博君一笑,“不懂技術,也不聰明”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馬雲經常提到,他是朋友圈裡唯一一個,應聘肯德基和當地警察局,
 被拒之門外的人,他甚至當眾開過自己“長相”的玩笑。
 馬雲的自嘲反而增添了他的魅力,還卸下了聽眾的“防備”。
 歡笑能給人帶來快樂,談論自己的“囧事”,能夠拉近馬雲和聽眾之間的距離,
 讓他變得更加真實、親切,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億萬富豪。
 演講時適當地開自己的玩笑,談談自己失敗的經歷,能夠幫你快速與聽眾打成一片。
4. 善用肢體語言
 馬雲演講時,會不斷走動,借助肢體動作和麵部表情,強調自己的觀點。
 哪怕是全程就坐的座談會或訪談,馬雲也會“張牙舞爪”、“眉飛色舞”地展開對話,
 因為肢體是他強調觀點的工具。
5. 大道至簡,以簡馭繁
 談到“深度學習”、“雲計算”這些難懂的概念時,馬雲會頻繁使用類比,為聽眾減負。
 比如,馬雲曾將“大材小用”類比為,把波音飛機的引擎裝在拖拉機上。
 這種類比不僅能給聽眾帶來深刻的印象,
6. 立場鮮明且堅定
 馬雲演講時從不泛泛而談,而是持有鮮明的立場:“是”或“否”,
 並且直率地表明自己的態度。他曾把人們的抱怨視作“愚蠢的行為”,
 言語直截了當,也更容易吸引聽眾的注意。
 作為一種修辭手法,立場鮮明要比模棱兩可更討喜,
 這也是馬雲一貫的做法,“永遠保有清晰的思路:做這個,就不要做那個。
 你幾乎從未聽他建議過'B計劃',或是提出自相矛盾的觀點。”

2017年8月25日 星期五

❤內參-時間-新東方俞敏洪的時間管理

出處:新東方俞敏洪的時間管理


在上海書展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分享了他如何安排和管理時間。

俞敏洪說,在工作時,他每天早上6點多起床,然後會半散步半跑步3000步左右,
在跑步時,同時也會聽知識性節目,這樣,等於跑步的時間也沒有浪費。
七點多回來吃完早飯他會去辦公室。路上有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
他會用這段時間安排一天的工作,回复前一天的微信和郵件,
如果還有時間,他會讀會兒書。
到辦公室之後,因為有路上的準備,所以他已經知道這一點要幹什麼。
在辦公室的時間,他基本上是以半小時為單位在使用時間。
晚上回去之後,他會陪孩子聊天散步,然後再工作和讀書一會兒,到12點左右睡覺。

俞敏洪說,他有一個方法是,在一整天的時間安排中,他會有一個主線
比如,如果今天的主線是要讀完一本書,中間出現的任何零碎時間,
比如兩次見人之間出現了10分鐘空閒,他都會用來讀這本書。

如果是在外面旅行,他會在早上五六點起來,然後至少工作到八點半。
旅行時候,他會到景點或博物館等值得看的地方去看,或者拜訪值得拜訪的人。
參觀景點或博物館前,
他會先用一小時時間去了解今天要看的東西的歷史和現狀,等於自己給自己當導遊。
看的同時,如果他發現值得記錄下來寫成遊記,就會同時進行構思。
俞敏洪說:“輕鬆和勤奮是不矛盾的,
我的輕鬆是一種擠時間的輕鬆,比如說我到別的國家旅行,旅行的同時也在工作,
但寫出來的文章你會覺得好像我就是在輕鬆地玩。 ”


---------------------
摘要:
俞敏洪說,他有一個方法是,在一整天的時間安排中,他會有一個主線
比如,如果今天的主線是要讀完一本書,中間出現的任何零碎時間,
比如兩次見人之間出現了10分鐘空閒,他都會用來讀這本書。

如果是在外面旅行,他會在早上五六點起來,然後至少工作到八點半。
旅行時候,他會到景點或博物館等值得看的地方去看,或者拜訪值得拜訪的人。
參觀景點或博物館前,
他會先用一小時時間去了解今天要看的東西的歷史和現狀,等於自己給自己當導遊。
看的同時,如果他發現值得記錄下來寫成遊記,就會同時進行構思。
俞敏洪說:“輕鬆和勤奮是不矛盾的,我的輕鬆是一種擠時間的輕鬆,
比如說我到別的國家旅行,旅行的同時也在工作,
但寫出來的文章你會覺得好像我就是在輕鬆地玩。 ”

❤內參-學習-軟銀CEO孫正義的思維方式

出處:軟銀CEO孫正義的思維方式


2011年時,日本軟銀集團投資視頻網站PPTV2.5億美元,創下了當時視頻行業單筆融資記錄。
孫正義加入了PPTV的董事會。也正因為如此,
PPTV創始合夥人陶闖得以和孫正義有所交往,並從他身上學習。

陶闖在個人微信公眾號的一篇文章《日本首富孫正義:踐行一生的10條準則》中說:
“孫正義是我見到的企業家中的資本家,資本家中的企業家,
是將企業實體和資本借力融會貫通的大師。我總結的孫正義的思維:
目標只做No1,先佈局後開戰,全力以赴All-in,不留給自己和對手後路。”


他總結出了孫正義一直踐行的10條準則:
1.制定人生藍圖,然後執行。
體現孫正義基本人生觀的一句話是:先來決定要登的山吧!
孫正義19歲時制定了一項50年的人生規劃:
20歲開始揚名,30歲開始積累經費,40歲開始靠人力決戰,50歲開始實現事業,
60歲開始傳給下一代。這項規劃孫正義一直在踐行。
只不過,今年60歲的孫正義決定推遲退休,因為他發現了新的讓他激動的事:
萬物互聯和機器人革命。
陶闖說:“很多人也制定過這樣的目標,但是並沒有將目標進一步細分成更小的元素,
對每天要做的事沒有具體的認知,這讓目標失去了指導意義。”


2.用逆向思考的方式來制定計劃。
一般人做計劃,模式是:首先做什麼,然後再做什麼。
孫正義的方式是,從目標出發倒推,推演要實現某一個目標,
需要在目標的前一階段做到什麼;要做到這一點,又要在它的前一段做到什麼。


3.通過公佈目標來鞭策自己
孫正義說:
“公佈目標並努力實現,風險雖然高,卻值得一做。”
因此,孫正義每一次都會大聲宣布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
公佈目標的同時,他還可以藉機聚合人力、物力、資本、信息等各種資源。
如此,孫正義公佈目標就有了兩個目的:
第一個目的是鞭策自己,因為孫正義要求自己言出必行,
目標公佈之後,會激勵他更加用心投入去實現目標;
第二,因為其他人也知道了他言出必行和全力以赴的風格,
願意以同樣目標作為追求的人和組織,也會向他靠攏,他可以實現聚攏資源的目的。


4.立刻行動勝過花時間思考
孫正義進行決策時,會瞬間作出決定,然後立即執行。
如果“無法決定”,他會將相關事宜暫時擱置。
在他看來,無法立即決定,是因為還沒有找到決策所需的關鍵資料,
所以,他會讓下屬收集、準備所需要的材料,以便作出正確的決策。


5.集中資源,大賭大贏
陶闖舉了一個例子,在上世紀80年代,孫正義創辦的一本個人計算機雜誌嚴重虧損。
一般情況下,大多數公司都會去壓縮預算,縮減成本。
但是,孫正義當時沒有削減雜誌部門的支出,而是拿出1億日元投放電視廣告。
在當時,很少有雜誌會去投放電視廣告。孫正義說:
他的目標是達到10萬冊的發行量,如果達不到,他寧肯關掉雜誌。
結果,他果然實現​​了目標。
陶闖說:“在市場擴張階段,即使出現虧損也不要削減支出,
反而應當加大投資提升營業額,這一點很重要,逆勢出奇!”

後來孫正義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後,反而進一步加大了對阿里巴巴的投資,
也是同樣的例子。當時另外一些投資人則由於恐懼過早退出。
比如高盛也是阿里巴巴最早期的投資人,但是在互聯網泡沫之後就退出了。


6.用玩命的態度挑戰困難孫正義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之後,反而更進一步要投資在寬帶網絡的建設上。
2001年,孫正義擁有的雅虎日本開通了寬帶服務。這也反映了他的遠見。
但是,在鋪設寬網絡時,他卻被卡在了光纖資源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孫正義發傳真、打電話給供應商,但是得到的答复都是,沒有多餘的光纖可以藉給他。
但是當時已經有100萬用戶等著寬帶網絡服務的開通。

孫正義的反應是,他親自去拜訪了相關部門,在談判始終沒有結果之後,孫正義說:
“把你的打火機借給我,我要在身上澆上油,自焚在這裡。”
要知道,當時軟銀已經是日本前十大公司,孫正義也因為投資雅虎成為日本首富。
對方看到他的這種態度,也就趕緊打電話繼續去協調資源。孫正義還是得到了他想要的。


7.直接說結論提高效率
陶闖說,
在職場中有所謂的電梯談話,也就是,
上司要求下屬在他下電梯前把工作匯報完。而孫正義往往只會給10秒鐘時間。
如果在最初的10秒他沒有了解到重點,孫正義就會說:
結論是什麼?從結論說起!這樣的做法,不僅提高了孫正義的時間效率,
也提高了軟銀整個公司的時間效率,因此逐漸成為了軟銀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8.掌握不亞於專家的知識
軟銀集團集合了一批運營、法律、財務、廣告等領域的一流專家。
孫正義會就各類事務和這些專家人士探討。
這些專家也幫助孫正義了解了各個領域的知識和行業精英的思維方式。
孫正義對自己的要求是,掌握不亞於專家的知識,
在公司運營商,他從來不會漫不經心的問下屬“要怎麼辦”,
而是在開口前就已經自己明確的想法。


9.不接受“做不到”這種理由
孫正義永遠不接受“有難度”、“做不到”這種理由。即使是法律不允許,
他也會想辦法突破限制。既有毅力,又有相當的靈活性。

一個例子是1999年,美國證券商協會同意和軟銀合資成立日本納斯達克。
從日本法律上講,軟銀根本沒有資質設立證券市場。但孫正義拒絕接受客觀理由,
最後,在大阪交易所以新興市場的名義啟動了日本納斯達克。


10.無論批評正確與否,都虛心面對
孫正義說:“高水平的批評能夠提高成績,低水平的批評能夠加強忍耐力。”
因此,孫正義始終都樂於聽取批評意見,有時也會在推特上回复批評的言論。
面對高水平批評,他會充分探討,面對低水平的批評,他也不會阻止對方發言。

以上就是PPTV創始合夥人陶闖總結出的孫正義的思維方式,希望對你有啟發。

參考來源:陶闖個人微信公眾號《日本首富孫正義:踐行一生的10條準則》
原文作者:陶闖
編輯:李翔


------------------
摘要(對我有用的):
1.制定人生藍圖,然後執行
 體現孫正義基本人生觀的一句話是:先來決定要登的山吧!
 孫正義19歲時制定了一項50年的人生規劃:
 20歲開始揚名,30歲開始積累經費,40歲開始靠人力決戰,50歲開始實現事業,
 60歲開始傳給下一代。這項規劃孫正義一直在踐行。
 很多人也制定過這樣的目標,但是並沒有將目標進一步細分成更小的元素,
 對每天要做的事沒有具體的認知,這讓目標失去了指導意義。
2. 用逆向思考的方式來制定計劃
 一般人做計劃,模式是:首先做什麼,然後再做什麼。
 孫正義的方式是,從目標出發倒推,
 推演要實現某一個目標,需要在目標的前一階段做到什麼

 要做到這一點,又要在它的前一段做到什麼。
3.通過公佈目標來鞭策自己
 孫正義公佈目標就有了兩個目的:
 第一個目的是鞭策自己,因為孫正義要求自己言出必行,
 目標公佈之後,會激勵他更加用心投入去實現目標;
 第二,因為其他人也知道了他言出必行和全力以赴的風格,
 願意以同樣目標作為追求的人和組織,也會向他靠攏,他可以實現聚攏資源的目的。
4. 直接說結論提高效率
 在職場中有所謂的電梯談話,也就是,
 上司要求下屬在他下電梯前把工作匯報完。而孫正義往往只會給10秒鐘時間。
 如果在最初的10秒他沒有了解到重點,孫正義就會說:
 結論是什麼?從結論說起!這樣的做法,不僅提高了孫正義的時間效率,
 也提高了軟銀整個公司的時間效率,因此逐漸成為了軟銀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5. 掌握不亞於專家的知識
 孫正義對自己的要求是,掌握不亞於專家的知識,
 在公司運營商,他從來不會漫不經心的問下屬“要怎麼辦”,
 而是在開口前就已經自己明確的想法。
6. 不接受“做不到”這種理由
 孫正義永遠不接受“有難度”、“做不到”這種理由。
 
即使是法律不允許,他也會想辦法突破限制。既有毅力,又有相當的靈活性。
7. 無論批評正確與否,都虛心面對
 孫正義說:“高水平的批評能夠提高成績,低水平的批評能夠加強忍耐力。”
 因此,孫正義始終都樂於聽取批評意見,有時也會在推特上回复批評的言論。
 面對高水平批評,他會充分探討,面對低水平的批評,他也不會阻止對方發言。

❤內參-文學-劉慈欣:科幻文學面臨致命打擊

出處:劉慈欣:科幻文學面臨致命打擊


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憑藉小說《三體》系列作品,
曾兩次入圍世界科幻小說最高獎項雨果獎最終提名,一次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不過在參加第75界世界科幻小說大會後,劉慈欣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認為,
他自己的風格已經過時了,世界科幻潮流正在呈現另一種面貌。
這次大會也頒布了新一屆的雨果獎獲獎作品。

劉慈欣分析,從這些年雨果獎入圍作品來看,美國很多科幻、奇幻類小說更關心現實問題,
比如種族歧視、性別歧視、人工智能對社會的影響、生物科學對社會倫理的影響等,
並圍繞這些主題,採取不同於以往的敘事結構和寫作風格。
當然,仍有一些堅持傳統風格的科幻小說,
“可惜的是,這部作品既沒有得過星雲獎也沒有得過雨果獎。”
之所以呈現這種局面,是因為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
科技已經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學在讀者心中越來越缺少神秘感。 
“這是科幻文學創作如今面臨的最致命打擊,而且幾乎看不到出路。”


為了挽救科幻,美國人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嘗試各種努力,希望讓科幻作品離科學遠一些,
讓它更文學化,從描寫外太空轉為描寫人的內心,
從描寫外星人轉為描寫人類不同種族、不同性別之間的關係。
劉慈欣說,
“他們往這個方向努力,試圖增加科幻的受眾、影響力,但現在看來做得併不成功。”
在劉慈欣的記憶中,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充滿朝氣,
作家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讀者也是年輕人。
 “你再看看如今科幻大會上的科幻迷都多大歲數了?
當一種文學所吸引的都是大腹便便的上了歲數的人,這個文學還有什麼希望?”


----------------------------
摘要:
從這些年雨果獎入圍作品來看,美國很多科幻、奇幻類小說更關心現實問題,
比如種族歧視、性別歧視、人工智能對社會的影響、生物科學對社會倫理的影響等,
並圍繞這些主題,採取不同於以往的敘事結構和寫作風格。
當然,仍有一些堅持傳統風格的科幻小說,
“可惜的是,這部作品既沒有得過星雲獎也沒有得過雨果獎。”
之所以呈現這種局面,是因為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
科技已經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學在讀者心中越來越缺少神秘感。
“這是科幻文學創作如今面臨的最致命打擊,而且幾乎看不到出路。”

而且,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充滿朝氣,作家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讀者也是年輕人。
“你再看看如今科幻大會上的科幻迷都多大歲數了?
當一種文學所吸引的都是大腹便便的上了歲數的人,這個文學還有什麼希望?”

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內參-學習-推特CEO是如何自我提升的

出處:推特CEO是如何自我提升的


傑克·多西(Jack Dorsey)是Twitter和移動支付應用Square的創始人。
 Twitter目前市值達到121億美元,Square市值也超過了102億美元。
接受科技網站The Verge採訪時,傑克·多西分享了他的成長建議。澎湃新聞編譯了這篇文章。

傑克·多西認為,最重要的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想要成為什麼、自己不想要什麼。
不斷加強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優勢和軟肋。
清楚知道自己做事情的目的,讓自己走出舒適區非常重要。
傑克·多西小時候有語言障礙,說不了幾個單詞,在能與人們自如交談前,
他接受了多年語言治療師的治療。當時的他也非常靦腆內向,非常在乎自己的直覺。
 12歲時,傑克·多西意識到自己需要克服這個缺點,
於是他加入了學校的演講俱樂部和辯論隊。他回憶說:“我做了一些令自己非常緊張的事情,
比如要在五分鐘內闡述一個完全不了解的主題,而且聽上去要像很了解這個領域一樣。
那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練習,讓我感到極其不舒服,也讓我意識到了自己的缺點。”

傑克·多西還推薦了一本書叫《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
書中有一個簡單的三步提升過程:觀察、學習和提高。
他建議先做一個好的聽眾和觀察者,學習人們的行為方式,對比自己的行為,
然後把所學習到的聯繫起來,融會貫通,不斷提升自己。
他認為對自己公司、家人和朋友的責任就是要不斷地提升自己,
“為了完成既定的任務,你要很努力的工作,然後就會感到非常不舒服,
了解自己的不足,並在每天不斷進步。這個原則在過去的十年裡,給了我太多的幫助。”



----------------------------
摘要:
Twitter和移動支付應用Square的創始人傑克·多西認為,
最重要的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想要成為什麼、自己不想要什麼。
不斷加強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優勢和軟肋。

傑克·多西還推薦了一本書叫《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
書中有一個簡單的三步提升過程:觀察、學習和提高。

他建議先做一個好的聽眾和觀察者,學習人們的行為方式,對比自己的行為,
然後把所學習到的聯繫起來,融會貫通,不斷提升自己。
他認為對自己公司、家人和朋友的責任就是要不斷地提升自己,
“為了完成既定的任務,你要很努力的工作,然後就會感到非常不舒服,
了解自己的不足,並在每天不斷進步。這個原則在過去的十年裡,給了我太多的幫助。”

❤內參-表達-一個作家的教育觀

出處:劉震云:一個作家的教育觀


作家劉震云曾獲得過茅盾文學獎,
代表作包括《一地雞毛》、《一句頂一萬句》、《我不是潘金蓮》等。
導演馮小剛曾把他的作品拍成電影《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等。
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劉震云談到他的作家之路,以及他對教育的觀點。

可能會讓人感到意外,數學對於他成為作家有很大的幫助。
一個幫助是,“數學特別講究嚴密,算了三頁紙,小數點點錯,那就全錯了。
寫作的話,一字一句都要寫得特別準確,細緻和嚴密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個幫助是,數學在他1978年高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當時滿分100他考了80多分,“別人都是社會上顛沛流離過來的,能考十分八分就不錯了”。
正是在北大中文系他開始寫作。

劉震云曾有過一段被編輯退稿的時光。
後來回想起來,他說,退稿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你確實寫得不好;
還有一種是你寫的不是別人認識的那個好,
比如後來大家都誇的小說《一地雞毛》 ,一開始別人就說不好。劉震云說:“
退稿的時候,你唯一面臨的形勢,就是周邊沒有一個說你能成功的人,
那你自己還要不要繼續寫下去?它是一條道路,我沒有別的道路可走,所以得堅持寫。
別人有別的道路,像北大那些人,當大官的特別多,成為大商人的也特別多,
身價幾百億、上千億的也都有。但這些我都不會幹,所以就在寫作這條路上堅持下來了。”

劉震云希望到一個貧困山區給一二年級的學生講一堂語文課。
他的觀點是,“中國教育如果有問題,就是在課堂上只准老師說話,不准學生說話。
發達國家的課堂是老師說,學生也說,形成一種討論的氣氛。
其實春秋戰國時是這麼辦的,你讀一下《論語》就知道了,孔子說一段,學生說一段。
”而農村的孩子相比城市的孩子會更羞澀,對老師的挑戰就是讓他們也開口說話,
共同討論一篇有趣的課文。劉震云說:“我有信心把它講好,你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我小時候就是下面坐著的,最前排那個學不會字的學生。”



-------------------
摘要:
劉震云曾有過一段被編輯退稿的時光。
後來回想起來,他說,退稿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你確實寫得不好;
還有一種是你寫的不是別人認識的那個好,
比如後來大家都誇的小說《一地雞毛》 ,一開始別人就說不好。
劉震云說:“退稿的時候,你唯一面臨的形勢,就是周邊沒有一個說你能成功的人,
那你自己還要不要繼續寫下去?它是一條道路,我沒有別的道路可走,所以得堅持寫。
別人有別的道路,像北大那些人,當大官的特別多,成為大商人的也特別多,
身價幾百億、上千億的也都有。但這些我都不會幹,所以就在寫作這條路上堅持下來了。”

而在作家之路,數學對他有很大的幫助。
因為在數學講究嚴謹的修練,轉移到他寫作上,
一字一句都要寫得特別準確,細緻和嚴密非常重要。
劉震云希望到一個貧困山區給一二年級的學生講一堂語文課。
他的觀點是,“中國教育如果有問題,就是在課堂上只准老師說話,不准學生說話。
發達國家的課堂是老師說,學生也說,形成一種討論的氣氛。

❤內參-人體-記憶太好,厭倦太早

出處:記憶太好,厭倦太早


生活中,有些人會很快對一些事情感到無聊或者厭倦。
不過,發表在《消費者研究》(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
這種快速的無聊感可能表示一個人擁有驚人的記憶力,也就是說,
一個人的短期記憶越好,就越能快速地感到滿足。

諾艾爾·納爾遜(Noelle Nelson)是堪薩斯大學商學院營銷學和消費者行為學的助理教授,
她和同事想知道,為什麼人們對事情感到厭倦的頻率不一樣。
他們認為,這種差異可能和人們過去的記憶有關。
比如,研究表明,在吃晚飯的時候,
如果要求人們詳細描述他們中午吃了什麼,這時候他們會更快地離開餐桌。

研究人員找了一些本科生,
測試了他們的記憶力,然後讓他們重複觀看三個經典畫作,
或者一遍又一遍地聽三首流行歌曲。
結果表明,記憶測試中得分越高的學生,就越快地感到厭煩。
研究人員發現,
能力越高的人對音樂或畫作的記憶也就越多,
這也導致他們更快地對音樂或者畫作感到厭倦。
因此,記住的細節越多,實際上會讓人覺得他們對這些音樂或者畫作更了解。
文章說,對那些容易感到無聊的人,或許“忘記”是一個獲得更多的樂趣好辦法。


---------------------
摘要:
一個人的短期記憶越好,就越能快速地感到滿足。
比如,研究表明,在吃晚飯的時候,
如果要求人們詳細描述他們中午吃了什麼,這時候他們會更快地離開餐桌。

研究人員找了一些本科生,
測試了他們的記憶力,然後讓他們重複觀看三個經典畫作,
或者一遍又一遍地聽三首流行歌曲。
結果表明,記憶測試中得分越高的學生,就越快地感到厭煩。
研究人員發現,能力越高的人對音樂或畫作的記憶也就越多,
這也導致他們更快地對音樂或者畫作感到厭倦。
因此,記住的細節越多,實際上會讓人覺得他們對這些音樂或者畫作更了解。
文章說,對那些容易感到無聊的人,或許“忘記”是一個獲得更多的樂趣好辦法。

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內參-學習-(創造性思維)會休息才能高效利用時間

出處:會休息才能高效利用時間


假如你在周末接到了兩個工作任務,它們都涉及到創造性思維,你會怎麼完成:
一,花一半時間解決一個問題,然後花另一半時間解決另一個;
二,設定一個固定時間間隔,然後有規律地在兩個問題之間切換,
比如每隔五分鐘交替一次;
三,在兩個問題之間自由切換。在一項調查研究中,大部分人選擇了第三種方式,
因為它具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權和靈活性。但最好的方法其實是第二種方法。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兩位副教授莫杜配·阿基諾拉、瑪麗亞·梅森
和博士候選人傑克遜·盧在《哈佛商業評論》一篇文章中,分享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為什麼大多數人選擇的自由切換無法產生最有創造性的結果呢?
原因是:“當我們解決與創造性有關的問題時,很容易進入死胡同,自己卻全然不知。
我們會發現自己圍繞著無效的想法打轉,卻沒有意識到時間正在一分一秒地流逝。
相反,預先設置一定的時間間隔,有規律地在兩個問題之間來回切換,
會讓你每次都能從新鮮的視角去解決每一項任務。”

研究中,在兩個問題間固定切換的人,找到正確答案或想出新奇想法的可能性更大。
其他兩種方法的問題在於,人們意識不到什麼時候自己的思維會出現僵化,
很可能他們覺得自己進展順利,但提出的“新”點子與上一個點子很相似。

文章作者認為,這個研究表明了,如果你能從一項任務中暫時脫離,並能讓思維煥然一新,
那麼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忙碌可能會提升你的創造力。

作者建議,解決創造性思維工作時,有意識地安排休息時間,更新自己的工作方法,
按照固定的間隔安排休息時間(有需要的話可以使用計時器),時間到了就切換任務,
“不要為中途休息感到內疚,尤其是當你感覺被問題卡住了。
實際上,這麼做是對你時間的充分利用。”


----------------------
摘要:
假如你在周末接到了兩個工作任務,它們都涉及到創造性思維,你會怎麼完成:
一,花一半時間解決一個問題,然後花另一半時間解決另一個;
二,設定一個固定時間間隔,然後有規律地在兩個問題之間切換,
比如每隔五分鐘交替一次;

三,在兩個問題之間自由切換。在一項調查研究中,大部分人選擇了第三種方式,
因為它具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權和靈活性。但最好的方法其實是第二種方法。

為什麼大多數人選擇的自由切換無法產生最有創造性的結果呢?
原因是:“當我們解決與創造性有關的問題時,很容易進入死胡同,自己卻全然不知。

我們會發現自己圍繞著無效的想法打轉,卻沒有意識到時間正在一分一秒地流逝。
相反,預先設置一定的時間間隔,有規律地在兩個問題之間來回切換,
會讓你每次都能從新鮮的視角去解決每一項任務。”
研究中,在兩個問題間固定切換的人,找到正確答案或想出新奇想法的可能性更大。
其他兩種方法的問題在於,人們意識不到什麼時候自己的思維會出現僵化,
很可能他們覺得自己進展順利,但提出的“新”點子與上一個點子很相似。

解決創造性思維工作時,有意識地安排休息時間,更新自己的工作方法,
按照固定的間隔安排休息時間(有需要的話可以使用計時器),時間到了就切換任務,
“不要為中途休息感到內疚,尤其是當你感覺被問題卡住了。
實際上,這麼做是對你時間的充分利用。”

❤內參-邏輯-經濟學大師張五常的思考方法

出處:經濟學大師張五常的思考方法
可參考:得到-溝通-為啥你不能說服對方?


張五常是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他在芝加哥大學時,
同芝加哥學派的很多大師如弗里德曼、科斯等多有交往。
他在一篇文章中說,自己的思考方法是學習而來的。
讀大學時,他從來不缺課,原因是,他想要學習老師的思考方法。
他稱之為偷“思”。他交往的大師們都是他偷“思”的對象。
他會細心觀察他們的思考方法,從中抽取出非天才也用得著的,綜合之後變為自己的方法。
那麼張五常的思考方法是什麼呢?他總結出了六點。這讓我們也可以從張五常這裡偷“思”。

第一點是,誰是誰非不重要,觀點是誰的也不重要。
張五常說,如果有個人總是強調某個觀點或發現是他的,
把自己放在問題之上,那這個人肯定是低手。低手才有這種成見。
高手多變。以經濟學大師米爾頓·弗里德曼為例,
“弗里德曼的思想快如閃電,但他認錯更快。因為他認錯太快,甚至給人印像是沒有認錯”。

張五常說,並不是高手的觀點就是正確的,
高手和低手的差別,主要在於高手的思考和推論深入而廣泛,低手膚淺而狹窄。


第二個方法是重視問題。
問題首先要一針見血。弗里德曼有一個拿手好戲,你問他一個問題,
他會說:“讓我改一下你的問題。” 問題經過修改,直達你要問的重心。
這對張五常的啟發是,要試著將一個問題用幾種形式去問,務求達到重點所在。

其次,問題要問的很淺。這是產權經濟學大師阿曼·阿爾欽(Armen Alchian)的專長。
張五常說阿爾欽的發問方式,是小孩子問問題的方式。
比如談起貨幣理論,阿爾欽會問:“什麼是貨幣?為什麼市場不用馬鈴薯當貨幣?”

然後,還要注意問題的重要性。
張五常說,在他知道的高手中,衡量問題是否重要是思考慣例。
經濟學大師赫舒拉發更是把它排在一切考慮之前。學生問他一個問題,他可能回答:
“這個問題不重要。” 然後就不再去想。如果認為問題重要,他就會從座位上站起來思考。

怎麼判斷問題是否重要呢?方法是,要去問,得到了問題的答案,我們又能知道什麼。
如果答案跟其他知識沒什麼關聯,或者答案很平常,眾所周知,那麼問題就不重要。
有很多問題不僅不重要,而且是蠢問題。
所謂蠢問題,就是只能有一個答案,沒有其他可能性。
弗里德曼說:“愚蠢的問題,活該得到愚蠢的答案。”


第三個方法是,不要用邏輯推理抹殺掉預感。
邏輯可以幫助推理的正確性,但不是思想或見解的根源。
科學方法可以證實理論,但本身對解釋現象毫無用處。
因此,張五常說,
從預感出發,加上想像力去多方推敲,有了大概後,再反復以邏輯證實,
是最有效的思考方法。有一些大師的推理能力其實是平平無奇的。
張五常舉出的例子包括馬爾薩斯和哈耶克。
思想見解是首要,邏輯次之。不能因為邏輯而抹殺最初的預感,
預感是每個重要發現中都必不可缺的,是思考之路的開端。


第四個方法,轉換角度可以事半功倍。
張五常認識的高手都會通過多個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
既不輕易放棄一個可能行得通的途徑,也不墨守成規,盡可能用多個不同的角度來推想。

把思考的角度稍微轉變一下,就可能茅塞頓開。
大多數想不到的答案,不是因為過於艱深,而是因為所用的角度看不到淺的一面。
舉個例子,一家工廠對鄰近的業主造成了污染,
長久以來經濟學家都建議政府去壓制工廠的生產,以減少鄰居們的損失。
但科斯換了個角度去想,如果壓制工廠生產,那不就等於其他人損害工廠的利益了嗎?
這就是經濟學中著名的科斯定律的緣起。

其次,有時答案從一個角度看是對的,換個角度卻錯了。
因此任何推理得到暫定的答案,都需要找幾個不同角度來衡量。

然後,角度還有遠近之分。人在思考時,腦袋會戴上放大鏡,格外重視細節。
但是無論細節如何周到,如果在全局上出了錯,就會前功盡棄
因此高手會時不時把問題盡量推遠,以便考慮整體性。


第五個方法,善用例子
張五常說:“善用例子的人,再蠢也蠢不到哪裡去。”
他介紹了幾個用例子的法門。
例子要簡單貼切,重點突出;
要用實例,經驗對思考有很大的幫助,就是因為實例知道得多;
要使用新奇的例子,不要用眾所周知的例子;
以及,要把例子一般化,張五常說,這一點是中國人特別弱的,
“事實不可以解釋事實;太多理論就等於沒有理論。
將每個例子分開處理,理論及見解就變得複雜,各自成理。無意中變成了將事實解釋事實。
將多個不同的例子歸納為同類,加以一般化,是尋求一般性理論的一個重要方法。”

最後,要尋找反證的例子。思考時當然要找能支持論點的例子,
但是考證是思考的一部分,考證就要去找反例。
像諾獎得主斯蒂格勒、加里·貝克這些大師,都喜歡在辯論時用反證。
當然,如果反證的例子是實例,就說明你的理論要被推翻了。


張五常的第六個思考方法是,百思不得其解時,不妨暫時擱置問題。
就像找東西一樣,思考也有類似現象,拼命想時想不出,但不經意中就有了突破。
但是,可以肯定,“不經意中走出的答案,一定是以前想過的老問題。
以前想得越深,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機會就越大。”

以上就是經濟學大師張五常的思考方法,
向高手學習思考方法,往往會讓人得到很多啟發。希望對你也是如此。

來源:張五常《思考的方法》



--------------------------
摘要:
1. 誰是誰非不重要,觀點是誰的也不重要
 如果有個人總是強調某個觀點或發現是他的,
 把自己放在問題之上,那這個人肯定是低手。低手才有這種成見。高手多變。
 以經濟學大師米爾頓·弗里德曼為例,“弗里德曼的思想快如閃電,但他認錯更快。
 因為他認錯太快,甚至給人印像是沒有認錯”。
 並不是高手的觀點就是正確的,
 高手和低手的差別,主要在於高手的思考和推論深入而廣泛,低手膚淺而狹窄。
2. 重視問題
 (1)問題要一針見血
 弗里德曼有一個拿手好戲,你問他一個問題,
 他會說:“讓我改一下你的問題。” 問題經過修改,直達你要問的重心。
 要試著將一個問題用幾種形式去問,務求達到重點所在。
 (2)問題要問的很淺
 這是產權經濟學大師阿曼·阿爾欽(Armen Alchian)的專長。
 阿爾欽的發問方式,是小孩子問問題的方式。
 比如談起貨幣理論,阿爾欽會問:“什麼是貨幣?為什麼市場不用馬鈴薯當貨幣?”
 (3)注意問題的重要性
 怎麼判斷問題是否重要呢?方法是,要去問,得到了問題的答案,我們又能知道什麼。
 如果答案跟其他知識沒什麼關聯,或者答案很平常,眾所周知,那麼問題就不重要。
 有很多問題不僅不重要,而且是蠢問題。
 所謂蠢問題,就是只能有一個答案,沒有其他可能性。
 弗里德曼說:“愚蠢的問題,活該得到愚蠢的答案。”
3. 不要用邏輯推理抹殺掉預感
 邏輯可以幫助推理的正確性,但不是思想或見解的根源。
 科學方法可以證實理論,但本身對解釋現象毫無用處。
 從預感出發,加上想像力去多方推敲,有了大概後,再反復以邏輯證實,
 是最有效的思考方法。有一些大師的推理能力其實是平平無奇的。
 這麼做的人包括馬爾薩斯和哈耶克。
 思想見解是首要,邏輯次之。不能因為邏輯而抹殺最初的預感,
 預感是每個重要發現中都必不可缺的,是思考之路的開端。
4. 轉換角度可以事半功倍
 (1)多角度
 高手都會通過多個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既不輕易放棄一個可能行得通的途徑,
 也不墨守成規,盡可能用多個不同的角度來推想。
 把思考的角度稍微轉變一下,就可能茅塞頓開。
 大多數想不到的答案,不是因為過於艱深,而是因為所用的角度看不到淺的一面。
 (2)一角度對,另一角度錯
 有時答案從一個角度看是對的,換個角度卻錯了。
 因此任何推理得到暫定的答案,都需要找幾個不同角度來衡量。
 (3)角度有遠近之分
 人在思考時,腦袋會戴上放大鏡,格外重視細節。
 但是無論細節如何周到,如果在全局上出了錯,就會前功盡棄。
 因此高手會時不時把問題盡量推遠,以便考慮整體性。
5. 善用例子
 (1)例子要簡單貼切,重點突出
 (2)要用實例,經驗對思考有很大的幫助,就是因為實例知道得多;
 (3)要使用新奇的例子,不要用眾所周知的例子;
 (4)要把例子一般化,這一點是中國人特別弱的,“事實不可以解釋事實;
 太多理論就等於沒有理論。將每個例子分開處理,理論及見解就變得複雜,各自成理。
 無意中變成了將事實解釋事實。將多個不同的例子歸納為同類,
 加以一般化,是尋求一般性理論的一個重要方法。”

 (5)要尋找反證的例子
 思考時當然要找能支持論點的例子,但是考證是思考的一部分,考證就要去找反例。
 當然,如果反證的例子是實例,就說明你的理論要被推翻了
6. 百思不得其解時,不妨暫時擱置問題
 就像找東西一樣,思考也有類似現象,拼命想時想不出,但不經意中就有了突破。

❤內參-讀書-痛苦是閱讀滿足感的一部分

出處:痛苦是閱讀滿足感的一部分


梁文道是香港知名媒體人,曾主持著名讀書類節目《開卷八分鐘》。
直到現在,梁文道仍然每天保持著每天五、六小時的閱讀時間,他很少外出應酬,
也不用任何社交媒體工具,微信只用來工作。
新媒體GQ實驗室問他:
每天讀那麼多書會不會痛苦?
梁文道回答說:
“很多人問我說:你好像每天都在堅持讀書?但是對我而言,我沒堅持,是我只能這麼做。
我喜歡讀書,每天不讀夠那麼多,我會不舒服。”


在閱讀中,梁文道也經常會覺得有巨大的痛苦,但這種痛苦正是閱讀滿足感的一部分
他說:“為什麼人要看悲劇?你明知道悲劇讓你難過,那你看來幹嗎呢?
最經典的講法就是亞里士多德的講法:悲劇是什麼?
是一種對靈魂的洗滌。見識過人性極惡之處的悲劇後,你對人性的認識更深沉了,
你反而會有一種釋然的感覺:
原來人是可以做得出這樣的事情的,人是可以卑賤如此的,
人的命運是可以如此的卑微而被摧折的。然後呢?
然後我懂了,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子運作的,我反而會有一種被釋放的感覺。
因為知道世界可以如此讓人痛苦,當它給你一些你不能承受的重量的時候,
你會覺得我已經早就做好準備了。”


----------------------
摘要:
有人問梁文道:每天讀那麼多書會不會痛苦?
梁文道回答說:
“很多人問我說:你好像每天都在堅持讀書?但是對我而言,我沒堅持,是我只能這麼做。
我喜歡讀書,每天不讀夠那麼多,我會不舒服。”

在閱讀中,梁文道也經常會覺得有巨大的痛苦,但這種痛苦正是閱讀滿足感的一部分
他說:“為什麼人要看悲劇?你明知道悲劇讓你難過,那你看來幹嗎呢?
最經典的講法就是亞里士多德的講法:悲劇是什麼?
是一種對靈魂的洗滌。見識過人性極惡之處的悲劇後,你對人性的認識更深沉了,
你反而會有一種釋然的感覺:
原來人是可以做得出這樣的事情的,人是可以卑賤如此的,
人的命運是可以如此的卑微而被摧折的。然後呢?
然後我懂了,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子運作的,我反而會有一種被釋放的感覺。
因為知道世界可以如此讓人痛苦,當它給你一些你不能承受的重量的時候,
你會覺得我已經早就做好準備了。”

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內參-哲思-李宗盛:給年輕人最重要的建議

出處:李宗盛:給年輕人最重要的建議


在8月11日的《珍物》之夜分享活動上,知名音樂人李宗盛說:
“我是一個自學的人,我不斷在觀察這個世界,然後嘗試去構建出一個我理解的世界。”

他在24歲的時候就做了音樂人,
1983年製作的第一張專輯《小雨來的正是時候》就很成功。
專輯中的標題曲《小雨來的正是時候》在當時的排行榜上連續13週排第一,
後來還曾被歌手王杰、林憶蓮翻唱。
所以,他說相對於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他25歲時的確算混得好的。

對比自己年輕時候和現在,李宗盛說:
“我覺得現在是一個資訊特別氾濫、複雜的時代,
每一個人得到資訊的機會又都是均等的,所以現在我聽我女兒講話或者聽年輕人講話,
我常常不知道他們在講什麼,感覺他們的邏輯是混亂的。
他們接收到這麼多資訊之後,理不出一個頭緒,所以很難清楚地表達自己。”

所以,如果讓他給年輕人一個建議,他會認為,
年輕人最要緊的是訓練自己邏輯思考的能力,
理清自己的頭緒之後,這些資訊才有意義,不然就都是碎片跟亂碼,
你沒有辦法從這中間得出一個決策,那樣的話,問題反而是資訊過多而不是資訊不夠。
我見到的各行各業比較傑出的人,都是能夠快速整理思緒的人,
所以25歲我覺得這個比較要緊。”

李宗盛出生於1958年,今年已經59歲。他說:
“我非常珍惜自己50歲以後的生命,我認為50歲以後才是真正要寫東西的時候。
50歲以前都在練功,所以我50歲以後只寫了兩首歌,
一首叫《給自己的歌》,一首叫《山丘》。不論我寫什麼,我對自己很誠實。”
他想寫性和死亡。他說,有時候自己洗澡,就會看到自己的老人斑。


-------------------------
摘要:
知名音樂人李宗盛說:
“我是一個自學的人,我不斷在觀察這個世界,然後嘗試去構建出一個我理解的世界。”

對比自己年輕時候和現在,李宗盛說:
“我覺得現在是一個資訊特別氾濫、複雜的時代,
每一個人得到資訊的機會又都是均等的,所以現在我聽我女兒講話或者聽年輕人講話,
我常常不知道他們在講什麼,感覺他們的邏輯是混亂的。
他們接收到這麼多資訊之後,理不出一個頭緒,所以很難清楚地表達自己。”

所以,如果讓他給年輕人一個建議,他會認為,
“年輕人最要緊的是訓練自己邏輯思考的能力,
理清自己的頭緒之後,這些資訊才有意義,不然就都是碎片跟亂碼,
你沒有辦法從這中間得出一個決策,那樣的話,問題反而是資訊過多而不是資訊不夠。
我見到的各行各業比較傑出的人,都是能夠快速整理思緒的人,
所以25歲我覺得這個比較要緊
。”

❤內參-企管-人資-今日頭條的用人心法

出處:張一鳴:今日頭條的用人心法


如何選人才是每個組織都會遇到的問題,
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在紅杉資本組織的活動中,介紹了今日頭條的用人心法。
首先,張一鳴認為,只有不那麼執著於人才的“背景”,公司才有可能打破常規。
今日頭條是一個多元化的團隊,張一鳴說:
“相對於專業和背景,我們更看重人本身的特質。”
 比如,今日頭條的人力資源(HR)負責人曾經是早期投資領域的從業者,
他之所以能勝任這個崗位,是因為HR要考察人性,而作為一個投資人,
他有很強的“看人”“選人”的能力,看起來好像“專業不對口”,但實際上卻十分匹配。

其次,今日頭條“提倡人才的'自驅',發動集體的智慧。
因為企業的價值在於分工和合作,而分工就是讓一個人盡可能把自己負責的工作做好。” 
張一鳴說自己在選人的時候,
“更看重一個人的基本面,即人品、情商、胸懷、熱情,而管理能力其實是可以培養的”
另外,在面試的時候,張一鳴會重點考察一個人的知識儲備和自學能力。
他覺得只要一個人的基本面是好的,管理能力也不會出什麼大問題。

最後,如果有人沒跟上公司的發展,掉隊了,
張一鳴認為先進行調崗,不得已的時候只能讓這個人離職。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會'攤開了說',不要執著於遠近親疏、先來後到,要對事不對人。
千萬不要做'好人',拖得越久反而會對人產生更加負面的影響。 ”



------------------
摘要:
在選人的時候,
“更看重一個人的基本面,即人品、情商、胸懷、熱情,而管理能力其實是可以培養的”。
另外,在面試的時候,會重點考察一個人的知識儲備和自學能力
只要一個人的基本面是好的,管理能力也不會出什麼大問題。
提倡人才的'自驅',發動集體的智慧。
因為企業的價值在於分工和合作,而分工就是讓一個人盡可能把自己負責的工作做好。”

如果有人沒跟上公司的發展,掉隊了,
就會將這個人先進行調崗,不得已的時候只能讓他離職。
“遇到這種情況要'攤開了說',不要執著於遠近親疏、先來後到,要對事不對人。
千萬不要做'好人',拖得越久反而會對人產生更加負面的影響。 ”

❤內參-商業-國家企業面對的挑戰

出處:國家企業面對的挑戰


《石油即政治: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與美國權力》這本書,
講了一個典型的國家企業要面對的各種情況。從這本書中,
我們能看到一個國家企業面對的挑戰。
這些挑戰,因為公司本身的龐大,已經遠遠超出了商業範疇。

不同於多數公司,埃克森美孚最大的挑戰,不是競爭對手帶給它的壓力。
雖然包括殼牌、英國石油和中石油中石化在內的公司,
都會在爭奪上游的開採資源上同埃克森美孚有競爭。
但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公司之一,埃克森美孚已經建立起自己的優勢和打法。
最大的挑戰也不是行業中的顛覆性創新帶來的。
因為儘管新能源總是被寄予厚望,但是,除非政府大規模補貼,
太陽能、風能這些替代能源都不會對埃克森美孚最基礎的業務的石油造成威脅。
而且,像埃克森美孚這樣的公司,其實也都在研究這些替代能源。
一旦技術達到改變的臨界點,它們就可以重金大舉進入。
這家公司面對的挑戰是什麼?

首先,來自環境保護的挑戰。
這種挑戰包括像綠色和平組織這樣的機構對埃克森美孚持之以恆的批評。
埃克森美孚被挑選出來作為首要打擊目標,因為它規模龐大,
也因為它對氣候變化的強硬態度。這種挑戰也包括政府和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變化。
埃克森美孚自身也資助了很多科學家去研究氣候問題。
它想要證明的是,科學在對待全球變暖的問題上是有分歧的,全球變暖本身需要證明。
估計很少會有公司被視為地球的敵人吧,但埃克森美孚是。

其次,來自本國政府的挑戰
在2008年總統大選時,埃克森美孚的一位高層曾抱怨:
“我們感覺自己才像是總統候選人,因為兩黨候選人都在不停提及我們的名字。”
譴責埃克森美孚讓美國人多付了油錢,成為政治家為自己拉票的說辭。
奧巴馬更是提出,要“終結石油時代”。這也正常。
要知道,埃克森美孚正是從洛克菲勒創辦的標準石油公司中拆分出來的。
標準石油為什麼會被拆分?因為它已經大到了沒有商業上的對手,政府變成了它的對手。

第三是大眾民意的挑戰
一位民主黨議員說,埃克森美孚的利潤已經“超越了道德的邊界”。
石油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產品,像電一樣,影響到每個家庭,但卻掌握在私人公司手中。
這家私人公司還以巨額利潤著稱。也難怪大眾對這家公司會有情緒。
埃克森美孚董事會中來自大學、零售和電信行業的董事,曾經對公司的公眾形象憂心忡忡。
但它的傳奇CEO李·雷蒙德卻對此很不屑。李·雷蒙德說過:
“實際上,除了加油站,我們的其他產品,原油、天然氣、化工產品,
公眾根本接觸不到。”因此,李·雷蒙德說,
如果埃克森美孚的目標是提升公眾聲譽,那還不如乾脆關於所有的加油站,
變成一家悶聲發大財的工業公司,就像杜邦公司一樣。

第四是反全球化和地緣政治。
雷克斯·蒂勒森是埃克森美孚的前CEO,現在的美國國務卿,
他曾經說,自己相信技術變革最終會顛覆石油產業和世界能源經濟。
這些技術變革包括電池技術的突破、生物技術的突破,更經濟有效的太陽能技術,
或者幾種技術的結合。但是,這一切都不會很快發生。
埃克森美孚當然會被意外事件或遊戲規則的改變打亂步伐,
但是,“地緣政治才是全球能源中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相比於各種可替代能源,埃克森美孚更為擔心的是,
在世界上一些動盪國家和地區發生的針對石油公司的勒索、綁架以及海盜行為。
在埃克森美孚的總部,
公司的首席政治風險分析師每年都會修訂一次公司自己繪製的全球政治風險分析圖。
政治分析圖上,會用紅色、藍色和黃色分別標明不同國家面對的內部政治風險。
這幅地圖上也會標明全球海盜和類似犯罪行為的發生地。
但是,石油公司尋找石油儲備的壓力,又會讓它們迫不及待要進入各種存在石油的地區。

第五是在能源問題上的國家民族主義。
具體而言就是,包括中東和非洲的一些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
逐漸開始把石油視為國家資源,不能讓像埃克森美孚這種西方大石油公司來開採。
即使像埃克森美孚這樣的公司原先在這些國家或地區曾經簽訂過開採合同,
隨著政權的變更,也都會發生變化。它們不能像埃克森美孚一樣,
僅僅把石油開採視為一個簡單的商業問題,而是視作跟國家主權和國家尊嚴相聯繫的問題。

第六個挑戰是人權問題
進入像尼日利亞、赤道幾內亞、乍得這樣的非洲國家,石油公司面對的困境就是,
它必然要同政府合作才能取得開採許可。
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石油公司會面對一個道義上的困境:
它是在用石油收入資助一個獨裁政府嗎?
它需要對這些國家和地區在非常時期發生的一些災難性事情負責嗎?
一些非政府組織和名人會對埃克森美孚施加壓力,
讓他們保證開採石油帶給所在國的收入,必須用於改善民生和基礎建設,
但問題的關鍵是,埃克森美孚說了也不算,還是得當地政府來做這些事。

能力越大,不僅責任越大,挑戰也越大。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國家企業要面對的挑戰。
那些想要成為國家企業的巨頭公司,
在未來,也必然會面對這些今天看來很不可思議的挑戰。




---------------------------------
摘要:
最大的挑戰也不是行業中的顛覆性創新帶來的。
因為儘管新能源總是被寄予厚望,但是,除非政府大規模補貼,
太陽能、風能這些替代能源都不會對埃克森美孚最基礎的業務的石油造成威脅。
而且,像埃克森美孚這樣的公司,其實也都在研究這些替代能源。
一旦技術達到改變的臨界點,它們就可以重金大舉進入。
這家公司面對的挑戰是什麼?
1. 環境保護的挑戰 
2. 本國政府的挑戰
 在2008年總統大選時,埃克森美孚的一位高層曾抱怨:
“我們感覺自己才像是總統候選人,因為兩黨候選人都在不停提及我們的名字。”
 譴責埃克森美孚讓美國人多付了油錢,成為政治家為自己拉票的說辭。
 奧巴馬更是提出,要“終結石油時代”。這也正常。
 要知道,埃克森美孚正是從洛克菲勒創辦的標準石油公司中拆分出來的。
 標準石油為什麼會被拆分?因為它已經大到了沒有商業上的對手,政府變成了它的對手。
3. 大眾民意的挑戰
 石油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產品,像電一樣,影響到每個家庭,但卻掌握在私人公司手中。
 這家私人公司還以巨額利潤著稱。也難怪大眾對這家公司會有情緒。
4. 反全球化和地緣政治
 雷克斯·蒂勒森是埃克森美孚的前CEO,現在的美國國務卿,
 他曾經說,自己相信技術變革最終會顛覆石油產業和世界能源經濟。
 這些技術變革包括電池技術的突破、生物技術的突破,更經濟有效的太陽能技術,
 或者幾種技術的結合。但是,這一切都不會很快發生。
 相比於各種可替代能源,埃克森美孚更為擔心的是,
 在世界上一些動盪國家和地區發生的針對石油公司的勒索、綁架以及海盜行為。
 在埃克森美孚的總部,
 公司的首席政治風險分析師每年都會修訂一次公司自己繪製的全球政治風險分析圖。
 政治分析圖上,會用紅色、藍色和黃色分別標明不同國家面對的內部政治風險。
 這幅地圖上也會標明全球海盜和類似犯罪行為的發生地。
 但是,石油公司尋找石油儲備的壓力,又會讓它們迫不及待要進入各種存在石油的地區。
5. 能源問題上的國家民族主義
 具體而言就是,包括中東和非洲的一些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
 逐漸開始把石油視為國家資源,不能讓像埃克森美孚這種西方大石油公司來開採。
6. 人權問題
 進入像尼日利亞、赤道幾內亞、乍得這樣的非洲國家,石油公司面對的困境就是,
 它必然要同政府合作才能取得開採許可。
 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石油公司會面對一個道義上的困境:
 它是在用石油收入資助一個獨裁政府嗎?
 它需要對這些國家和地區在非常時期發生的一些災難性事情負責嗎?
 一些非政府組織和名人會對埃克森美孚施加壓力,
 讓他們保證開採石油帶給所在國的收入,必須用於改善民生和基礎建設,
 但問題的關鍵是,埃克森美孚說了也不算,還是得當地政府來做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