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得到-溝通-為啥你不能說服對方?

文章出處:為啥你不能說服對方?


有時候我們和別人溝通,產生觀點衝突,總也沒法兒說服對方,
到頭來爭個面紅耳赤不說,最後還會陷入喋喋不休、自說自話的窘境,
不少人可能都遇見過這種鬱悶事兒吧。

最近,鉛筆經濟研究社發表了一篇文章,
作者是貴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講師夏西,文章裡說啊,
我們總也沒法兒說服對方,主要是因為,我們在溝通中常常犯這麼一個錯誤,
那就是把“客觀認同”和“主觀判斷”給搞混了。所以就很容易陷入無效溝通。
所謂主觀判斷,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觀點。
而客觀認同,就是別人對你觀點的認同,也是有效討論的基礎。


首先,如果我們在溝通中,想要用“主觀判斷”來說服“主觀判斷”,
那這樣的溝通很可能就會以失敗告終。
這很好理解,比如說,一個東西好不好吃,肯定因人而異,
我們沒法兒針對這個命題來進行有效的討論,然後說服對方。
因為雙方的觀點都是純粹的“主觀判斷”,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或者事實來驗證、
支撐你的判斷,那麼這種討論,不管多激烈、進行多少輪,
你都說服不了對方,對方自然也說服不了你。


如果用“客觀認同”來解釋“客觀認同”呢,效果也不見得好。
比如說,牛奶是奶製品,雙方對此都沒有異議,那這就是一個客觀認同。
牛奶是白色的,雙方都同意,那這也是一個客觀認同。
但如果你要說,因為牛奶是奶製品,所以牛奶是白色的,這種邏輯就太牽強了。
但生活中,這個顯而易見的錯誤卻往往被我們忽視。
比如說,要回答為什麼乒乓球會滾動,
我們可能會說,因為乒乓球是圓的,這其實就是用一個客觀認同來解釋另一個客觀認同。
如果你想用這種方法來說服對方,就很容易遭到反駁——月亮也是圓的啊它怎麼不滾?
你的頭還是圓的呢,也沒見它在地上滾啊……
所以你看,這樣的討論就沒法進行下去了,甚至不僅說服不了對方,還有可能會打起來。


那“主觀判斷”和“客觀認同”應該怎麼搭配,才能構建出有效溝通呢?
文章說啊,當主觀判斷的陳述,加上客觀事實支撐的時候,才算比較有信服力的解釋。
比如說,“冰激凌好吃”這是個“主觀判斷”,
你要證明這個觀點一是需要再給多一些“主觀判斷”,
比如“冰激凌是甜的”,“冰淇淋是冰的”;
同時你還必須有強有力的“客觀認同”來支持你的主觀判斷
比如,冰淇淋含糖量很高,而糖是身體能量的直接來源,
我們的身體總是渴望能量的,所以我們會覺得冰淇淋好吃。
這樣跟你單純去跟別人說“冰激凌好吃”,是不是就很有說服力了?


這篇文章的作者說,他自己就曾經在課堂上,遇到過“無效溝通”。
有一次,他和學生談到了“經濟人假設”的問題。
簡單說,這個“經濟人假設”的意思是,
人都是理性動物,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穫,並為此可不擇手段。

一個學生覺得經濟人假設不符合實際,
作者就想和他好好探討一下,但很快他就發現,
無論用什麼方法嘗試溝通,都沒法說服這個學生。
後來總結,發現原因就是,他錯把“經濟人”這個“客觀認同”當成“主觀判斷”拿來討論了
通常值得我們討論的是主觀判斷客觀認同只能作為討論的基礎
如果把這二者顛倒,就很容易出現各執一詞的局面。

有懂經濟的朋友聽到這可能會問了,
“經濟人假設”這個概念是不是合理有效,這個爭論不是早就存在了嗎?
你怎麼能說它已經是“客觀認同”了呢?文章就解釋說,客觀認同並不一定等同於客觀事實。
雖然說確實有大量事實不符合經濟人假設,
但這個假設已經是整個經濟學的基礎了,
所有的經濟學研究都建立在這個基礎假設之上,
如果不認同,那整個經濟學相關研究都會變得沒意義。
所以,經濟人假設在這,已經成了一項客觀認同,不在討論的範疇之內了。


所以,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就是拋出你的主觀判斷,
然後用其他主觀判斷和更多客觀認同來支撐它,
這也像是先拋出你的主論點,然後分成幾個分論點,
再用大量的論據去證明這些論點,這樣在說服別人的時候,就會容易得多。
假如一不留神,混淆了二者的邏輯次序,
把論據當論點或者把論點當論據,
就很容易變成一場自說自話的鬧劇,根本沒辦法說服對方。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鉛筆經濟研究社”( 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說服對方)
稿:胡雨薇
轉載:得到

----
主旨:
區別"客觀事實"、"客觀認同(或公設)"、"主觀認同"的差別。
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就是拋出你的主觀判斷,
然後用其他主觀判斷和更多客觀認同來支撐它,
這也像是先拋出你的主論點,然後分成幾個分論點,
再用大量的論據去證明這些論點,這樣在說服別人的時候,就會容易得多。
假如一不留神,混淆了二者的邏輯次序,
把論據當論點或者把論點當論據,

就很容易變成一場自說自話的鬧劇,根本沒辦法說服對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