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得到-商業-徽商迅速衰亡是怎麼一回事

文章出處:徽商迅速衰亡是怎麼一回事
類似文章:得到-商業-晉商是怎麼衰落的


大家都知道,徽商是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三大商幫之一(晉商、徽商、潮商)。
尤其是明清時期的徽商,真的是富可敵國。
比如說,在清代乾隆年間,僅徽州鹽商的總資產就等同於全國一年的財政總收入。
再比如說,在康乾盛世晚期,清政府對外貿易有巨額順差,
而在大宗出口商品中,由徽商壟斷經營的茶葉排名第一。
凡是東南沿海交易頻繁的地方,都有徽商出沒,以致於人們常說“無徽不成鎮”;
而《紅樓夢》中描寫的榮寧二府的豪奢,也是鹽商們平日生活的折射而已。

但這麼強大的徽商,到了19世紀卻如彗星一般,迅速走向了衰亡。這是怎麼回事呢?
最近微信公眾號“經濟學原理”發了篇文章,
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徽商衰亡的深層原因,說的很有道理。
下面我就來和您講一講徽商是怎麼衰亡的。


首先,從自身組織製度來看,徽商是官僚、商人、族人三位一體的典型封建商幫
徽商普遍奉行“朝裡有人好發財”的亞細亞商業模式。
換句話說,商人們會通過捐獻財物、接駕等討好統治者的方式,
來獲得某種特殊的政治地位,以及壟斷性的巨額利潤。
這種自身缺陷注定徽商一開始就是一個商業怪胎

舉個例子。徽商長期實行抓鬮分家產,而不是西方普遍實行的長子繼承製。
一個大徽商積累了一輩子的家產,死後立刻被分割成好幾份。
這種做法,非常不利於一代代家族財富的累積。

再舉個例子。封建宗法制排斥競爭、平等的商業觀念
這導致徽商普遍思想保守,對新事物反應麻木
比如說,在近代的揚州,就發生過鹽商聚眾抵制修建鐵路的怪事。


其次,從整個社會制度背景來看,徽商的衰亡更是自然而然的事。
在幾千年的中國集權社會裡,一直都是皇權至上,根本沒有任何私有財產的保護製度。
所以,商人做生意的路子,只能是和某個權力集團抱成一團,
依附權貴,​​結成一個黑箱式的利益共同體。
這種情況下,個人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只需皇帝或權貴的一句話,便可使你家破人亡。
比如說,大鹽商江春就曾說過:
“奴才即使有金山銀山,只需皇上一聲口諭,
便可名正言順地拿過來,無須屈身說是賞借。”
再比如說,著名徽商胡雪巖,在當上中國首富以後,
甚至獲得慈禧親授的紅頂戴和黃馬褂,被後人譽為一代商聖。
但晚年因為捲入了李鴻章與左宗棠的政治鬥爭,再加上得罪了洋人,在
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傾家蕩產,最終在貧病交加中死去

在這種制度下,商人們的財產權利和身家性命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所以投資和擴大再生產的衝動也就大大減弱。
絕大多數的徽商有了錢之後,除了捐官買爵、興建牌坊,
還把錢花在一些古里古怪的畸形消費上

比如說,他們養了很多文人墨客。著名的揚州八怪就是其中的代表
再比如說,
他們養了一大批戲曲藝人。京劇就是乾隆八十大壽期間,四大徽班進京而誕生的。
此外,他們還養起所謂的“揚州瘦馬”,也就是一群出身貧苦、瘦到病態的女子
所以進入19世紀以後,
面對更富進取心的外商和浙商的時候,徽商的力不從心也就不難理解了。

經濟學中著名的科斯定律告訴我們,私有產權的界定是市場運作的前提
而徽商的衰亡也再次證明,如果沒有私有財產的保護製度,
即使出現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也必將最終夭折。
法律制度和憲政秩序上的落後,最終使得中國古代的商人沒有變成企業家,
士人沒有變成知識分子,科技沒有變成生產力。

所以,要想真正振興經濟,就必須堅持市場化和民營化。
只有市場化而無民營化,就會滑入壞的市場化,徽商的興起就是例證;
只有民營化而無市場化,民營化就無法展開,徽商的衰亡就是見證。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經濟學原理”(徽商到哪裡去了?)
稿:王爽博士 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特聘研究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