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明軍為啥打不過清軍
很多人在讀明清歷史的時候,常常會感到奇怪:
明朝軍隊的武器,都是很先進的,可當年為啥就敗給了在各方面都落後很多的後金呢?
失敗的原因很多,但事實上,當時的滿清八旗軍最強的,
居然就是明軍最自豪的優勢:火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明朝的火器生產,不管是研發力量還是生產規模,都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
可自打張居正去世、萬曆皇帝親政開始,造火器這事兒啊,就變得越來越水了。
明朝這套生產體制,有個大毛病,就是部門太多,相互制約也就多。
比如說當時有一種武器,叫做魯密銃,號稱 “又遠又毒”,
萬曆二十五年就研發成功了,萬曆皇帝親自拍板撥款。
可一旦牽扯到具體的製造過程,為了到底是誰說了算,又開始各種吵,
工部、戶部、兵部,為了各自的利益就互相猛掐。
最後吵得這個魯密銃的發明者都受不了了,主動上書,請求停工。
這好好的一個先進武器,被群狼爭肉、互相扯皮,就這麼著給扯沒了。
同樣扯皮的,還有明軍的火器訓練。
軍隊裡好多人員都缺編,在編的也都不訓練,使得這個所謂的強大火器,成了“樣子貨”,
真上了戰場,馬上抓瞎。
最扯的是,從萬曆中後期開始,這明軍的軍費也是一縮再縮。
不單火器的產量大減,質量也瞎糊弄。
甚至有些軍隊,一拿到朝廷發的火器,
就先倒手賣掉,再拿換來的錢,請工匠造一些質量好點的。
更要命的是,朝廷造的這些火器,大多數火器兵,居然從來都沒用過,
臨到打仗了,還得加班加點地現練。哪有不敗的道理?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看滿清八旗,他們的火器水平咋樣呢?
首先,因為明軍在戰場上的表現太差,大多數火器也都被繳獲了,
八旗就照著這些火器的樣子進行仿製,軍隊的訓練也抓得很緊,
所以很快就有了技戰術水平很高的火器部隊。
比如天啟年間,打遼沈戰役的時候,射術精良的八旗火槍兵,
用火器戰車當掩體,一面衝鋒一面射擊,對明朝擅長火器的川浙軍團,造成了極大的殺傷。
而接下來的遼陽大戰,明軍的火器部隊更是慘敗,一場戰役下來,只活了七個人跑回來。
那麼,看上去處處都落後的八旗軍,為啥火器用得比明軍還要得心應手呢?
這是因為,在後金所管轄的撫順清河地區,
從嘉靖年間起,就是明朝火器的生產基地,而且礦產資源十分充足,工匠和技師也多,
所以努爾哈赤一起兵,相當於全撿了現成的。
但這些因素還都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其實就倆字:效率!
後金的火器都用到了刀刃上,個個還都是殺傷力特別強的硬傢伙,
再加上他們對火器兵的訓練也很嚴格,
而對那些歸降來的明朝火器兵,如果你練得好就有賞,打仗立了功更有重賞。
這麼一來,後金的火器殺傷力,自然也就跟著節節飆升了。
明朝一看這樣可不行啊,
所以從天啟年間起,就痛下決心,從國外引進了新火器“紅夷大砲”。
效果立竿見影,憋屈了好久的明軍,終於憑這款新型武器,重新確立了火力的優勢。
但是有意思的是,真正體現出明清兩家軍事差距的,恰恰也是這紅夷大砲。怎麼回事呢?
明朝是去澳門買大砲,一共買來三十門,
可到了北京卻又被扣下一大半,拉到前線的只有十一門,效率低又不能物盡其用。
到了崇禎年間,朝廷決定自主生產紅夷大砲。
結果為了在哪建廠的事,又吵得不可開交,
鬧得崇禎皇帝改變初衷,決定只在登州生產。
那後金皇太極這邊呢,一直在重金懸賞找能造出這紅夷大砲的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啊,崇禎四年,找到一名漢人工匠主持,造出了仿製版的紅夷大砲。
緊接著就開始大規模建造,投入戰鬥,沒有一絲扯皮。
再看明朝這邊,登州發生兵變。
當時在登州主持火砲開發的,是巡撫孫元化,他是當時中國最傑出的火器大師。
身為巡撫,兵變這事他難辭其咎,但人才難得啊。
所以當時就有好些有識之士出來呼籲,說給孫元化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
但是崇禎皇帝哪能聽得進去這個,最終還是把孫元化給弄死了。
這就相當於,之前明朝開發紅夷大砲的所有成果,又被崇禎皇帝給親手廢了。
本來擁有世界頂級火器生產技術的大明朝,就這樣被對手遠遠甩在了身後。
歷史的弔詭就是,這種事在清朝末年,又一次出現了:
曾經擁有過世界先進軍火裝備的清軍,
面對甲午戰爭時期的日軍和後來的八國聯軍,同樣是潰敗。
這兩段相似的歷史,其實就印證了一句老話,
那就是,決定戰爭的,最終還是使用武器的人啊。
本文源自:公眾號“我們愛歷史”(明軍為啥打不過清軍(後金),這個差距萬沒想到)
稿:刁敏桓
轉載:得到
很多人在讀明清歷史的時候,常常會感到奇怪:
明朝軍隊的武器,都是很先進的,可當年為啥就敗給了在各方面都落後很多的後金呢?
失敗的原因很多,但事實上,當時的滿清八旗軍最強的,
居然就是明軍最自豪的優勢:火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明朝的火器生產,不管是研發力量還是生產規模,都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
可自打張居正去世、萬曆皇帝親政開始,造火器這事兒啊,就變得越來越水了。
明朝這套生產體制,有個大毛病,就是部門太多,相互制約也就多。
比如說當時有一種武器,叫做魯密銃,號稱 “又遠又毒”,
萬曆二十五年就研發成功了,萬曆皇帝親自拍板撥款。
可一旦牽扯到具體的製造過程,為了到底是誰說了算,又開始各種吵,
工部、戶部、兵部,為了各自的利益就互相猛掐。
最後吵得這個魯密銃的發明者都受不了了,主動上書,請求停工。
這好好的一個先進武器,被群狼爭肉、互相扯皮,就這麼著給扯沒了。
同樣扯皮的,還有明軍的火器訓練。
軍隊裡好多人員都缺編,在編的也都不訓練,使得這個所謂的強大火器,成了“樣子貨”,
真上了戰場,馬上抓瞎。
最扯的是,從萬曆中後期開始,這明軍的軍費也是一縮再縮。
不單火器的產量大減,質量也瞎糊弄。
甚至有些軍隊,一拿到朝廷發的火器,
就先倒手賣掉,再拿換來的錢,請工匠造一些質量好點的。
更要命的是,朝廷造的這些火器,大多數火器兵,居然從來都沒用過,
臨到打仗了,還得加班加點地現練。哪有不敗的道理?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看滿清八旗,他們的火器水平咋樣呢?
首先,因為明軍在戰場上的表現太差,大多數火器也都被繳獲了,
八旗就照著這些火器的樣子進行仿製,軍隊的訓練也抓得很緊,
所以很快就有了技戰術水平很高的火器部隊。
比如天啟年間,打遼沈戰役的時候,射術精良的八旗火槍兵,
用火器戰車當掩體,一面衝鋒一面射擊,對明朝擅長火器的川浙軍團,造成了極大的殺傷。
而接下來的遼陽大戰,明軍的火器部隊更是慘敗,一場戰役下來,只活了七個人跑回來。
那麼,看上去處處都落後的八旗軍,為啥火器用得比明軍還要得心應手呢?
這是因為,在後金所管轄的撫順清河地區,
從嘉靖年間起,就是明朝火器的生產基地,而且礦產資源十分充足,工匠和技師也多,
所以努爾哈赤一起兵,相當於全撿了現成的。
但這些因素還都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其實就倆字:效率!
後金的火器都用到了刀刃上,個個還都是殺傷力特別強的硬傢伙,
再加上他們對火器兵的訓練也很嚴格,
而對那些歸降來的明朝火器兵,如果你練得好就有賞,打仗立了功更有重賞。
這麼一來,後金的火器殺傷力,自然也就跟著節節飆升了。
明朝一看這樣可不行啊,
所以從天啟年間起,就痛下決心,從國外引進了新火器“紅夷大砲”。
效果立竿見影,憋屈了好久的明軍,終於憑這款新型武器,重新確立了火力的優勢。
但是有意思的是,真正體現出明清兩家軍事差距的,恰恰也是這紅夷大砲。怎麼回事呢?
明朝是去澳門買大砲,一共買來三十門,
可到了北京卻又被扣下一大半,拉到前線的只有十一門,效率低又不能物盡其用。
到了崇禎年間,朝廷決定自主生產紅夷大砲。
結果為了在哪建廠的事,又吵得不可開交,
鬧得崇禎皇帝改變初衷,決定只在登州生產。
那後金皇太極這邊呢,一直在重金懸賞找能造出這紅夷大砲的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啊,崇禎四年,找到一名漢人工匠主持,造出了仿製版的紅夷大砲。
緊接著就開始大規模建造,投入戰鬥,沒有一絲扯皮。
再看明朝這邊,登州發生兵變。
當時在登州主持火砲開發的,是巡撫孫元化,他是當時中國最傑出的火器大師。
身為巡撫,兵變這事他難辭其咎,但人才難得啊。
所以當時就有好些有識之士出來呼籲,說給孫元化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
但是崇禎皇帝哪能聽得進去這個,最終還是把孫元化給弄死了。
這就相當於,之前明朝開發紅夷大砲的所有成果,又被崇禎皇帝給親手廢了。
本來擁有世界頂級火器生產技術的大明朝,就這樣被對手遠遠甩在了身後。
歷史的弔詭就是,這種事在清朝末年,又一次出現了:
曾經擁有過世界先進軍火裝備的清軍,
面對甲午戰爭時期的日軍和後來的八國聯軍,同樣是潰敗。
這兩段相似的歷史,其實就印證了一句老話,
那就是,決定戰爭的,最終還是使用武器的人啊。
本文源自:公眾號“我們愛歷史”(明軍為啥打不過清軍(後金),這個差距萬沒想到)
稿:刁敏桓
轉載: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