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提高“財商”,要避開這些誤區
今天,人們越來越看重理財,可以說,理財是一個人應有的重要能力。
但在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不自覺地陷入一些理財誤區。
最近,國際金融理財師孫明展在自己的公眾號寫了一篇文章,
總結了一些理財的誤區,咱們一起來聽聽看。
第一個誤區,就是認為理財是有錢人的事情。
實際上,理財和你現在有沒有錢真沒什麼關係。
理財的作用,其實是幫你在最需要錢的時候有錢用,
讓你在賺錢的同時,對自己的未來目標有一個規劃。
如果你說沒錢就不理財,就好比說一個人健康的時候,就不用考慮健康問題一樣。
第二個誤區,很多人覺得買理財產品就是理財。
其實買產品和理財習慣之間還差的很遠。
比如,很多理財產品,無非就是讓你把閒錢從銀行拿出來,
對自己的現金資產做一個稍微合理的配置。
當然,買理財產品,能讓人對理財產生興趣,這是個很好的開始。
但我們不能把買產品當做理財。
還是前面說的,因為這和我們的人生目標沒關係。
理財最終要以人生目標為導向,而不是以產品為導向。
第三個誤區,是很多人覺得年輕的時候不需要保障。這是個很大的誤區。
因為客觀上我們永遠都有保障的需求。
因為理財是要以收入為前提的,而某些風險因素,會對我們的收入有影響,
這就是為什麼人人都需要保障的原因。舉個例子,
一對夫婦有了孩子,如果收入沒有了,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就都成了問題,
所以孩子的成長教育就是他們客觀的保障需求。
很多西方的家庭,
都會把保險作為自己家庭保障的核心配置,其實這是一種社會進化的表現。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想想,自己有沒有客觀的保障需求。
如果有,就應該投保,而不是說年輕就不用保障。
第四個誤區,把保險看作是理財的全部。
保險不是說買得越早越好,而是需要的時候才買,如果沒負擔,不需要買狹義的壽險。
比如,小孩子就不用買壽險。因為他沒收入,對家庭財務沒有責任,不會影響到財務目標。
所以“越早買保險越便宜”顯然不對。
此外,也不是說某個人生病可能性大,就有保險需求。
很多保險代理人說,
保險不能需要的時候才買,因為有需要你就買不到了,這是一個最大的誤區。
比如說,比爾-蓋茨,就算他生病了,需要很多錢治療,
他買不買保險也無所謂,因為他的病不會造成家庭財務緊張。
所以,人不是因為可能生病而需要保險,
而是因為我的病會對家庭財務造成負擔,這時候我才需要買保險。
當然,也有可能是保險進入中國的時間比較短,
很多老年人就算沒生病,也買不到合適的保險,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經階段,我們要承認。
但不能因為這個,我們就說“有需要在買保險的時候就買不到了”,這兩者是兩回事。
還有一個極端,就是很多人把保險直接等同於理財。
如果一個家庭只買保險,不考慮其他理財手段,他的保障是不夠的。
我們人生的保障缺口,其實是我們的保障需求,和我們積累的金融資產之間的差額。
剛進入社會的時候,我們的金融資產積累不多,保障需求比較高,
比如,買房子欠了銀行的錢,生孩子需要教育資金,銀行存款不多,也沒什麼基金股票。
這時候中間的巨大差額,就需要保險來補上。
但如果只買保險,而不去關注其他理財方式,
我們的金融資產增長就會很慢,這個差額就會越來越大。
所以買保險的時候,哪怕一個月用1000塊錢來進行相應的資產配置,也是要做的。
第五個誤區,是順序上的誤區。
一般人理財都是先買房買車,然後才是孩子教育和養老。其實這種觀念本質上是錯的。
理財和投資的區別,就在於理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所以,從重要和緊急兩個維度來說,
在理財上,我們要優先安排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比如養老。
因為你退休了就不創造價值了,只消耗資源,
隨著人的壽命越來越長,退休消耗的資源,
在人生所創造的財富中的比重是越來越高的,
所以養老的比重本身就高於教育和當下的買房買車。
總結一下,
理財不是有錢才能做的事情,
你要在明確人生目標的前提下,不斷地優化個人的資產配置。
理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在安排次序的時候,要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
優先安排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比如養老。
而且我們要重視保障的作用,
因為每個人都有客觀的保障需求,意外或者風險隨時都可能發生。
本文源自:公眾號“孫明展-真理財”(避開這6個理財誤區,提高你的理財能力)
稿:亞平寧
轉載:得到
-------------------
主旨:
理財不是有錢才能做的事情,
你要在明確人生目標的前提下,不斷地優化個人的資產配置。
理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在安排次序的時候,要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
優先安排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比如養老。
而且我們要重視保障的作用,
因為每個人都有客觀的保障需求,意外或者風險隨時都可能發生。
今天,人們越來越看重理財,可以說,理財是一個人應有的重要能力。
但在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不自覺地陷入一些理財誤區。
最近,國際金融理財師孫明展在自己的公眾號寫了一篇文章,
總結了一些理財的誤區,咱們一起來聽聽看。
第一個誤區,就是認為理財是有錢人的事情。
實際上,理財和你現在有沒有錢真沒什麼關係。
理財的作用,其實是幫你在最需要錢的時候有錢用,
讓你在賺錢的同時,對自己的未來目標有一個規劃。
如果你說沒錢就不理財,就好比說一個人健康的時候,就不用考慮健康問題一樣。
第二個誤區,很多人覺得買理財產品就是理財。
其實買產品和理財習慣之間還差的很遠。
比如,很多理財產品,無非就是讓你把閒錢從銀行拿出來,
對自己的現金資產做一個稍微合理的配置。
當然,買理財產品,能讓人對理財產生興趣,這是個很好的開始。
但我們不能把買產品當做理財。
還是前面說的,因為這和我們的人生目標沒關係。
理財最終要以人生目標為導向,而不是以產品為導向。
第三個誤區,是很多人覺得年輕的時候不需要保障。這是個很大的誤區。
因為客觀上我們永遠都有保障的需求。
因為理財是要以收入為前提的,而某些風險因素,會對我們的收入有影響,
這就是為什麼人人都需要保障的原因。舉個例子,
一對夫婦有了孩子,如果收入沒有了,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就都成了問題,
所以孩子的成長教育就是他們客觀的保障需求。
很多西方的家庭,
都會把保險作為自己家庭保障的核心配置,其實這是一種社會進化的表現。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想想,自己有沒有客觀的保障需求。
如果有,就應該投保,而不是說年輕就不用保障。
第四個誤區,把保險看作是理財的全部。
保險不是說買得越早越好,而是需要的時候才買,如果沒負擔,不需要買狹義的壽險。
比如,小孩子就不用買壽險。因為他沒收入,對家庭財務沒有責任,不會影響到財務目標。
所以“越早買保險越便宜”顯然不對。
此外,也不是說某個人生病可能性大,就有保險需求。
很多保險代理人說,
保險不能需要的時候才買,因為有需要你就買不到了,這是一個最大的誤區。
比如說,比爾-蓋茨,就算他生病了,需要很多錢治療,
他買不買保險也無所謂,因為他的病不會造成家庭財務緊張。
所以,人不是因為可能生病而需要保險,
而是因為我的病會對家庭財務造成負擔,這時候我才需要買保險。
當然,也有可能是保險進入中國的時間比較短,
很多老年人就算沒生病,也買不到合適的保險,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經階段,我們要承認。
但不能因為這個,我們就說“有需要在買保險的時候就買不到了”,這兩者是兩回事。
還有一個極端,就是很多人把保險直接等同於理財。
如果一個家庭只買保險,不考慮其他理財手段,他的保障是不夠的。
我們人生的保障缺口,其實是我們的保障需求,和我們積累的金融資產之間的差額。
剛進入社會的時候,我們的金融資產積累不多,保障需求比較高,
比如,買房子欠了銀行的錢,生孩子需要教育資金,銀行存款不多,也沒什麼基金股票。
這時候中間的巨大差額,就需要保險來補上。
但如果只買保險,而不去關注其他理財方式,
我們的金融資產增長就會很慢,這個差額就會越來越大。
所以買保險的時候,哪怕一個月用1000塊錢來進行相應的資產配置,也是要做的。
第五個誤區,是順序上的誤區。
一般人理財都是先買房買車,然後才是孩子教育和養老。其實這種觀念本質上是錯的。
理財和投資的區別,就在於理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所以,從重要和緊急兩個維度來說,
在理財上,我們要優先安排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比如養老。
因為你退休了就不創造價值了,只消耗資源,
隨著人的壽命越來越長,退休消耗的資源,
在人生所創造的財富中的比重是越來越高的,
所以養老的比重本身就高於教育和當下的買房買車。
總結一下,
理財不是有錢才能做的事情,
你要在明確人生目標的前提下,不斷地優化個人的資產配置。
理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在安排次序的時候,要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
優先安排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比如養老。
而且我們要重視保障的作用,
因為每個人都有客觀的保障需求,意外或者風險隨時都可能發生。
本文源自:公眾號“孫明展-真理財”(避開這6個理財誤區,提高你的理財能力)
稿:亞平寧
轉載:得到
-------------------
主旨:
理財不是有錢才能做的事情,
你要在明確人生目標的前提下,不斷地優化個人的資產配置。
理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在安排次序的時候,要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
優先安排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比如養老。
而且我們要重視保障的作用,
因為每個人都有客觀的保障需求,意外或者風險隨時都可能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