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跨過“非連續性”才是好企業
最近,混沌大學的創辦人李善友教授剛從斯坦福大學結束考察。
他在混沌研習社做了回國後的首次演講,提出了自己最近的一個非常有深度的思考。
他認為,能不能跨越非連續性,是企業興衰的首要因素。
說到非連續性,可能大家還不太理解,我們先從邏輯學上的歸納法說起。
大家都知道,我們99%的知識其實都來自於歸納法,那什麼叫歸納法?
比如,我們看到中國的天鵝是白色的、日本的天鵝是白色的,
那我們就會認為全世界的天鵝都是白色。
其實人類文明幾千年來,我們所有的知識都建立在這個歸納法上。
但是英國哲學家休謨第一個發現了歸納法的致命bug:
就算所有前提都正確,結論依然有可能錯誤。為什麼呢?
因為歸納法隱含了一個假設就是“未來一定和過去一樣”,
這其實是假設過去到未來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
問題是,你憑什麼相信未來會繼續跟過去一樣呢?
唯一的原因是:
今天跟昨天一樣,昨天跟前天一樣,這樣不斷地繼續下去,未來就跟過去一樣了。
但這只是一個假設,邏輯上沒有辦法證明,一旦連續性假設錯了,歸納法也就失效了。
所以,李善友教授認為,自己在過去一年裡最大的收穫就是“非連續性”這四個字。
聽到這兒可能你會納悶,這不是哲學嗎?
和創業、企業管理有什麼關係?
當然有,管理思維也是建立在連續性基礎上的,公司老闆管的就是公司的未來,
而他用的是過去的經驗和方法。所以,歸納法的坑,同樣也是管理思維的坑。
理解了連續性的致命缺點是什麼,
我們再來看看,對於企業管理來說,經驗到底能不能預測未來。
李善友教授認為,這取決於產業周期是否連續。
對於很多管理企業的人來說,自信能夠預知未來,這比無知更危險。
什麼意思呢?就是基於歸納法的成功經驗不一定可靠。
關於這一點,哈佛商業評論有一篇文章叫做《經驗害死人》。
這篇文章說,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專家,也不能精準預見經濟和技術的發展走向。
所以,你如果認為自己無知,面對新情況時還能警覺;
如果你自信能預測未來,即使事情變化了,你也會看不到。
我們把這個結論推廣到企業管理中就是,當產業發展緩慢的時候,產業周期是連續性的,
這時候歸納法很有效,你可以根據經驗指引未來。
但是,當市場遭遇不連續性,那過去的數據不但沒用,反而有害。
舉個例子。 1984年的IBM,主營業務還是大型機。
雖然在個人電腦領域佔據市場份額很大,但是這部分利潤很小。
所以,IBM的總裁就想當然地認為IBM只要依靠大型機的業務增長就夠了。
但事實是,之後的IBM陷入了巨大危機。為什麼呢?
就是因為產業的連續性發展突然沒了,當時市場從大型機時代迅速轉向個人電腦。
所以,IBM的跟頭就摔在了“不連續性”上。
再比如說,同樣是1984年,英特爾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當時它在核心業務儲存器上,和日本企業激烈競爭,
公司面臨著保留還是放棄這塊核心業務的抉擇。
這時,英特爾放棄了過去的經驗,選擇逐步關閉存儲器生產,轉型做處理器。
不久之後,英特爾的處理器業務逐漸成為核心業務,
幾年之後更是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處理器公司。
所以你發現沒有,這兩個案例裡的不連續性是一樣的,
一個是從大型機到小型機,一個是從存儲器到處理器。
區別在於:IBM用過去的經驗預測未來,而英特爾放棄了連續性。
類似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比如諾基亞就是死在從功能機向智能機的不連續性上。
雅虎呢,曾經是互聯網的代名詞,但因為沒有跨過互聯網發展的不連續性,現在岌岌可危。
所以你看,其實沒有哪個行業是連續性的,能不能跨越這個不連續性對企業來說生死攸關。
那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跨越不連續性呢,李善友教授給出的答案是,自己轉型,不斷更新。
比如英特爾,從存儲器到芯片的跨越,
蘋果呢,完成了從iPod,到iPhone,再到iPad的跨越,
還有谷歌,實現了從搜索到安卓系統的跨越。
當然,類似的案例在我們國內也不少。
比如大家熟悉的阿里巴巴,它最開始是面向企業服務的,
但是2B不行了,就轉型對接個人店鋪,做出了淘寶、天貓、支付寶。
類似的還有騰訊,它在個人電腦時代有QQ,移動互聯網時代呢,又有微信,
這就是一次不連續性的跨越。
馬化騰自己也說:微信如果不是出現在騰訊,那對騰訊將是滅頂之災,我們根本擋不住。
其實,不止是企業管理,跨越不連續性對於市場、區域、甚至是國家也一樣重要。
我們看日本,日本當年的經濟飛速增長大家都知道,為什麼現在沒有那麼輝煌了呢?
因為它電子工業到數字工業的不連續性沒有跨過去。
而對我們國家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
我們過去是全球製造業的中心,可現在的工廠已經大量轉移到東南亞去了。
所以中國現在的機會就是互聯網+,這也是我們努力想要跨過去的不連續性。
所以,現在你明白了吧,
在李善友教授看來,連續性是人類思維去除不掉的假設,
而能不能跨越不連續性,是企業興衰的首要因素。
本文源自:混沌研習社(李善友歸國首次演講:能否跨越非連續性,是企業興衰的第一因)
音頻稿:曾翔
講述:鄭磊
最近,混沌大學的創辦人李善友教授剛從斯坦福大學結束考察。
他在混沌研習社做了回國後的首次演講,提出了自己最近的一個非常有深度的思考。
他認為,能不能跨越非連續性,是企業興衰的首要因素。
說到非連續性,可能大家還不太理解,我們先從邏輯學上的歸納法說起。
大家都知道,我們99%的知識其實都來自於歸納法,那什麼叫歸納法?
比如,我們看到中國的天鵝是白色的、日本的天鵝是白色的,
那我們就會認為全世界的天鵝都是白色。
其實人類文明幾千年來,我們所有的知識都建立在這個歸納法上。
但是英國哲學家休謨第一個發現了歸納法的致命bug:
就算所有前提都正確,結論依然有可能錯誤。為什麼呢?
因為歸納法隱含了一個假設就是“未來一定和過去一樣”,
這其實是假設過去到未來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
問題是,你憑什麼相信未來會繼續跟過去一樣呢?
唯一的原因是:
今天跟昨天一樣,昨天跟前天一樣,這樣不斷地繼續下去,未來就跟過去一樣了。
但這只是一個假設,邏輯上沒有辦法證明,一旦連續性假設錯了,歸納法也就失效了。
所以,李善友教授認為,自己在過去一年裡最大的收穫就是“非連續性”這四個字。
聽到這兒可能你會納悶,這不是哲學嗎?
和創業、企業管理有什麼關係?
當然有,管理思維也是建立在連續性基礎上的,公司老闆管的就是公司的未來,
而他用的是過去的經驗和方法。所以,歸納法的坑,同樣也是管理思維的坑。
理解了連續性的致命缺點是什麼,
我們再來看看,對於企業管理來說,經驗到底能不能預測未來。
李善友教授認為,這取決於產業周期是否連續。
對於很多管理企業的人來說,自信能夠預知未來,這比無知更危險。
什麼意思呢?就是基於歸納法的成功經驗不一定可靠。
關於這一點,哈佛商業評論有一篇文章叫做《經驗害死人》。
這篇文章說,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專家,也不能精準預見經濟和技術的發展走向。
所以,你如果認為自己無知,面對新情況時還能警覺;
如果你自信能預測未來,即使事情變化了,你也會看不到。
我們把這個結論推廣到企業管理中就是,當產業發展緩慢的時候,產業周期是連續性的,
這時候歸納法很有效,你可以根據經驗指引未來。
但是,當市場遭遇不連續性,那過去的數據不但沒用,反而有害。
舉個例子。 1984年的IBM,主營業務還是大型機。
雖然在個人電腦領域佔據市場份額很大,但是這部分利潤很小。
所以,IBM的總裁就想當然地認為IBM只要依靠大型機的業務增長就夠了。
但事實是,之後的IBM陷入了巨大危機。為什麼呢?
就是因為產業的連續性發展突然沒了,當時市場從大型機時代迅速轉向個人電腦。
所以,IBM的跟頭就摔在了“不連續性”上。
再比如說,同樣是1984年,英特爾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當時它在核心業務儲存器上,和日本企業激烈競爭,
公司面臨著保留還是放棄這塊核心業務的抉擇。
這時,英特爾放棄了過去的經驗,選擇逐步關閉存儲器生產,轉型做處理器。
不久之後,英特爾的處理器業務逐漸成為核心業務,
幾年之後更是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處理器公司。
所以你發現沒有,這兩個案例裡的不連續性是一樣的,
一個是從大型機到小型機,一個是從存儲器到處理器。
區別在於:IBM用過去的經驗預測未來,而英特爾放棄了連續性。
類似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比如諾基亞就是死在從功能機向智能機的不連續性上。
雅虎呢,曾經是互聯網的代名詞,但因為沒有跨過互聯網發展的不連續性,現在岌岌可危。
所以你看,其實沒有哪個行業是連續性的,能不能跨越這個不連續性對企業來說生死攸關。
那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跨越不連續性呢,李善友教授給出的答案是,自己轉型,不斷更新。
比如英特爾,從存儲器到芯片的跨越,
蘋果呢,完成了從iPod,到iPhone,再到iPad的跨越,
還有谷歌,實現了從搜索到安卓系統的跨越。
當然,類似的案例在我們國內也不少。
比如大家熟悉的阿里巴巴,它最開始是面向企業服務的,
但是2B不行了,就轉型對接個人店鋪,做出了淘寶、天貓、支付寶。
類似的還有騰訊,它在個人電腦時代有QQ,移動互聯網時代呢,又有微信,
這就是一次不連續性的跨越。
馬化騰自己也說:微信如果不是出現在騰訊,那對騰訊將是滅頂之災,我們根本擋不住。
其實,不止是企業管理,跨越不連續性對於市場、區域、甚至是國家也一樣重要。
我們看日本,日本當年的經濟飛速增長大家都知道,為什麼現在沒有那麼輝煌了呢?
因為它電子工業到數字工業的不連續性沒有跨過去。
而對我們國家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
我們過去是全球製造業的中心,可現在的工廠已經大量轉移到東南亞去了。
所以中國現在的機會就是互聯網+,這也是我們努力想要跨過去的不連續性。
所以,現在你明白了吧,
在李善友教授看來,連續性是人類思維去除不掉的假設,
而能不能跨越不連續性,是企業興衰的首要因素。
本文源自:混沌研習社(李善友歸國首次演講:能否跨越非連續性,是企業興衰的第一因)
音頻稿:曾翔
講述:鄭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