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怎麼構建一個好的知識體系
我們都知道,蓋房子之前需要先規劃架構。
如果架構沒有理清楚就盲目開工,會造成巨大的浪費和損失。
學習也是一樣,如果說知識內容是建築材料,那麼知識體係就是建築架構。
所以,先搞清楚要建一棟怎樣的知識體系,是非常必要的。那到底什麼是好的知識體系呢?
最近,公眾號“千古劉傳”發了一篇文章就詳細探討了這個問題。
在說什麼是好的之前,我們先說說什麼是壞的知識體系。
查理芒格有這樣一個方法,在思考要去哪兒之前,先想清楚不要去哪兒。
同樣的,我們想找到好的知識體系,最好先想清楚壞的知識體係是什麼,然後避免它。
其實,壞的知識體系主要有三點特徵:分別是缺乏縱深、單一化和鬆散無聯繫。
先說第一個,缺乏縱深。
這點很好理解。你想啊,一個人知識面再廣,至少也應該在某一點上是比較深入的吧。
要是你什麼都知道一點,但也什麼都理解得不夠深刻,那你就會發現,
很難打通現象和底層規律之間的通道。這樣的話,我們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就會很弱。
再說第二個,單一化。
單一化的知識體系會造成狹隘的視野。
舉個例子,大家都聽過一個品牌叫無印良品。
這家公司在做員工管理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
長期做銷售的人會認為“產品賣得好,主要是銷售的功勞”;
而長期做產品研發的人呢,會認為“產品賣得好,主要是是產品質量好,銷售不怎麼重要”。
顯然這兩種看法都很片面。於是,這家公司內部決定實行跨部門換崗的,制度。
比如部分人員從研發崗換到銷售崗,再從銷售崗換到財務崗。
其實,這就是無印良品希望員工建立平衡全面的視野,擺脫單一化的解決策略。
還有第三個,鬆散無聯繫。
在生活中,我們能觀察到各種各樣的現象,
比如現象1和現象2,它倆也許能用同一個理論解釋。
同樣的,理論1和理論2沒準兒也存在一個共同的底層框架。
而鬆散無聯繫,就是說你沒有去發現這些知識的共同點,
就像任意堆積的衣服一樣,不去整理它們。
長此以往,不僅增大了你的認知負荷,也容易讓你形成鬆散凌亂的知識體系。
知道了什麼是壞的知識體系,接下來我們說說什麼是好的。
其實一個好的知識體系符合這樣一個特徵,
宏觀上看像是字母T,而在微觀層面看又像字母Y。
為什麼說宏觀上看像T?
其實就是說,好的知識體系是在某一專業上縱深,
但同時具有多學科的廣泛視野,這不就像字母T嗎?
那誰能來做一個表率呢?還是查理芒格。
這位投資大牛和巴菲特一起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優秀的投資紀錄,年均複合收益率超過20%。
那他是怎麼做到的呢?查理芒格認為,他之所以取得這樣的驕人的成績,
正是因為他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他把這種思考方式叫做多元思維框架。
簡單來說就是,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並經常使用它們,
是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幾種。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人都只使用自己學過的某一個學科的思維模型。
比如說經濟學,那他就會試圖用這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問題。
就像諺語說的:“如果你的手裡拿著鐵鎚,那你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像一顆釘子。”
這其實是處理問題的一種笨方法。而查理芒格為什麼要建立多元思維框架?
他在《窮查理寶典》中這樣說:
查理的投資方法和大多數投資者所用的比較粗陋的系統完全不同。
查理如果想投資一家公司,不會對這公司的財務信息進行膚淺的評估,
而是要對它的內部經營狀況,以及這家公司所處的整體“生態系統”作出全面分析。
能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藉用並糅合來自各個傳統學科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這些學科包括歷史學、心理學、數學、工程學、物理學、統計學、經濟學等等。
為什麼需要這麼多學科呢?查理的回答是:
幾乎每個系統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所以如果要理解這樣的系統,你必須熟練地運用來自不同學科的多元思維。
這就是我們說的,宏觀上的T型架構。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微觀層面為什麼又像字母Y?
比如你在做設計,也許你只是使用了設計方面的知識。
而Y型知識架構就是說,你不能只使用單一知識,還要將其他類型的知識合併進來一起使用。
比如,設計+認知科學就是一種很棒的Y型知識架構。
如果你想設計一張海報,提前考慮受眾應該優先獲取什麼信息?
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反應?是不是符合用戶的預期?能不能引發他們的好奇?
他們能不能無需思考就知道如何行動?
想想看,一個設計師如果了解人的認知規律,
哪怕只是一些基礎原理,設計出的作品都會比不了解的好很多。
所以說,Y型知識架構強調的就是在微觀應用層面,
你需要將兩種學科以上的知識刻意合併使用。為什麼說要“刻意”?
因為對大部分人來說,做自己擅長的工作的話,
他就會陷入常規套路當中,如果不是刻意,很難加入其它學科知識。
再總結一下,想構建的好的知識體係有三個步驟:
1.找到縱深的知識點,2.建立多元學科的知識體系,3.合併交叉地使用知識。
文章源自:公眾號“千古劉傳”(什麼是好的知識體系)
稿:曾翔
轉載:得到
----------
主旨:
我們想找到好的知識體系,最好先想清楚壞的知識體係是什麼,然後避免它。
壞的知識體系主要有三點特徵:
1. 缺乏縱深
什麼都知道一點,但也什麼都理解得不夠深刻,
就會發現,很難打通現象和底層規律之間的通道。
2. 單一化(單一角度)
舉個例子,大家都聽過一個品牌叫無印良品。
這家公司在做員工管理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
長期做銷售的人會認為“產品賣得好,主要是銷售的功勞”;
而長期做產品研發的人呢,
會認為“產品賣得好,主要是是產品質量好,銷售不怎麼重要”。
顯然這兩種看法都很片面。於是,這家公司內部決定實行跨部門換崗的,制度。
比如部分人員從研發崗換到銷售崗,再從銷售崗換到財務崗。
其實,這就是無印良品希望員工建立平衡全面的視野,擺脫單一化的解決策略。
3. 鬆散無聯繫(不作歸納及演繹)
在生活中,我們能觀察到各種各樣的現象,
比如現象1和現象2,它倆也許能用同一個理論解釋。
同樣的,理論1和理論2沒準兒也存在一個共同的底層框架。
而鬆散無聯繫,就是說你沒有去發現這些知識的共同點,
就像任意堆積的衣服一樣,不去整理它們。
長此以往,不僅增大了你的認知負荷,也容易讓你形成鬆散凌亂的知識體系。
一個好的知識體系符合這樣一個特徵,宏觀上看像是字母T,而在微觀層面看又像字母Y。
因為好的知識體系是在某一專業上縱深,
但同時具有多學科的廣泛視野,這不就像字母T嗎?
查理芒格認為,他之所以取得這樣的驕人的成績,
正是因為他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他把這種思考方式叫做多元思維框架。
簡單來說就是,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並經常使用它們,
是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幾種。你必須熟練地運用來自不同學科的多元思維。
那為什麼微觀層面又像字母Y?
比如你在做設計,也許你只是使用了設計方面的知識。
而Y型知識架構就是說,你不能只使用單一知識,還要將其他類型的知識合併進來一起使用。
比如,設計+認知科學就是一種很棒的Y型知識架構。
對大部分人來說,做自己擅長的工作的話,他就會陷入常規套路當中,
我們都知道,蓋房子之前需要先規劃架構。
如果架構沒有理清楚就盲目開工,會造成巨大的浪費和損失。
學習也是一樣,如果說知識內容是建築材料,那麼知識體係就是建築架構。
所以,先搞清楚要建一棟怎樣的知識體系,是非常必要的。那到底什麼是好的知識體系呢?
最近,公眾號“千古劉傳”發了一篇文章就詳細探討了這個問題。
在說什麼是好的之前,我們先說說什麼是壞的知識體系。
查理芒格有這樣一個方法,在思考要去哪兒之前,先想清楚不要去哪兒。
同樣的,我們想找到好的知識體系,最好先想清楚壞的知識體係是什麼,然後避免它。
其實,壞的知識體系主要有三點特徵:分別是缺乏縱深、單一化和鬆散無聯繫。
先說第一個,缺乏縱深。
這點很好理解。你想啊,一個人知識面再廣,至少也應該在某一點上是比較深入的吧。
要是你什麼都知道一點,但也什麼都理解得不夠深刻,那你就會發現,
很難打通現象和底層規律之間的通道。這樣的話,我們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就會很弱。
再說第二個,單一化。
單一化的知識體系會造成狹隘的視野。
舉個例子,大家都聽過一個品牌叫無印良品。
這家公司在做員工管理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
長期做銷售的人會認為“產品賣得好,主要是銷售的功勞”;
而長期做產品研發的人呢,會認為“產品賣得好,主要是是產品質量好,銷售不怎麼重要”。
顯然這兩種看法都很片面。於是,這家公司內部決定實行跨部門換崗的,制度。
比如部分人員從研發崗換到銷售崗,再從銷售崗換到財務崗。
其實,這就是無印良品希望員工建立平衡全面的視野,擺脫單一化的解決策略。
還有第三個,鬆散無聯繫。
在生活中,我們能觀察到各種各樣的現象,
比如現象1和現象2,它倆也許能用同一個理論解釋。
同樣的,理論1和理論2沒準兒也存在一個共同的底層框架。
而鬆散無聯繫,就是說你沒有去發現這些知識的共同點,
就像任意堆積的衣服一樣,不去整理它們。
長此以往,不僅增大了你的認知負荷,也容易讓你形成鬆散凌亂的知識體系。
知道了什麼是壞的知識體系,接下來我們說說什麼是好的。
其實一個好的知識體系符合這樣一個特徵,
宏觀上看像是字母T,而在微觀層面看又像字母Y。
為什麼說宏觀上看像T?
其實就是說,好的知識體系是在某一專業上縱深,
但同時具有多學科的廣泛視野,這不就像字母T嗎?
那誰能來做一個表率呢?還是查理芒格。
這位投資大牛和巴菲特一起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優秀的投資紀錄,年均複合收益率超過20%。
那他是怎麼做到的呢?查理芒格認為,他之所以取得這樣的驕人的成績,
正是因為他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他把這種思考方式叫做多元思維框架。
簡單來說就是,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並經常使用它們,
是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幾種。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人都只使用自己學過的某一個學科的思維模型。
比如說經濟學,那他就會試圖用這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問題。
就像諺語說的:“如果你的手裡拿著鐵鎚,那你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像一顆釘子。”
這其實是處理問題的一種笨方法。而查理芒格為什麼要建立多元思維框架?
他在《窮查理寶典》中這樣說:
查理的投資方法和大多數投資者所用的比較粗陋的系統完全不同。
查理如果想投資一家公司,不會對這公司的財務信息進行膚淺的評估,
而是要對它的內部經營狀況,以及這家公司所處的整體“生態系統”作出全面分析。
能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藉用並糅合來自各個傳統學科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這些學科包括歷史學、心理學、數學、工程學、物理學、統計學、經濟學等等。
為什麼需要這麼多學科呢?查理的回答是:
幾乎每個系統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所以如果要理解這樣的系統,你必須熟練地運用來自不同學科的多元思維。
這就是我們說的,宏觀上的T型架構。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微觀層面為什麼又像字母Y?
比如你在做設計,也許你只是使用了設計方面的知識。
而Y型知識架構就是說,你不能只使用單一知識,還要將其他類型的知識合併進來一起使用。
比如,設計+認知科學就是一種很棒的Y型知識架構。
如果你想設計一張海報,提前考慮受眾應該優先獲取什麼信息?
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反應?是不是符合用戶的預期?能不能引發他們的好奇?
他們能不能無需思考就知道如何行動?
想想看,一個設計師如果了解人的認知規律,
哪怕只是一些基礎原理,設計出的作品都會比不了解的好很多。
所以說,Y型知識架構強調的就是在微觀應用層面,
你需要將兩種學科以上的知識刻意合併使用。為什麼說要“刻意”?
因為對大部分人來說,做自己擅長的工作的話,
他就會陷入常規套路當中,如果不是刻意,很難加入其它學科知識。
再總結一下,想構建的好的知識體係有三個步驟:
1.找到縱深的知識點,2.建立多元學科的知識體系,3.合併交叉地使用知識。
文章源自:公眾號“千古劉傳”(什麼是好的知識體系)
稿:曾翔
轉載:得到
----------
主旨:
我們想找到好的知識體系,最好先想清楚壞的知識體係是什麼,然後避免它。
壞的知識體系主要有三點特徵:
1. 缺乏縱深
什麼都知道一點,但也什麼都理解得不夠深刻,
就會發現,很難打通現象和底層規律之間的通道。
2. 單一化(單一角度)
舉個例子,大家都聽過一個品牌叫無印良品。
這家公司在做員工管理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
長期做銷售的人會認為“產品賣得好,主要是銷售的功勞”;
而長期做產品研發的人呢,
會認為“產品賣得好,主要是是產品質量好,銷售不怎麼重要”。
顯然這兩種看法都很片面。於是,這家公司內部決定實行跨部門換崗的,制度。
比如部分人員從研發崗換到銷售崗,再從銷售崗換到財務崗。
其實,這就是無印良品希望員工建立平衡全面的視野,擺脫單一化的解決策略。
3. 鬆散無聯繫(不作歸納及演繹)
在生活中,我們能觀察到各種各樣的現象,
比如現象1和現象2,它倆也許能用同一個理論解釋。
同樣的,理論1和理論2沒準兒也存在一個共同的底層框架。
而鬆散無聯繫,就是說你沒有去發現這些知識的共同點,
就像任意堆積的衣服一樣,不去整理它們。
長此以往,不僅增大了你的認知負荷,也容易讓你形成鬆散凌亂的知識體系。
一個好的知識體系符合這樣一個特徵,宏觀上看像是字母T,而在微觀層面看又像字母Y。
因為好的知識體系是在某一專業上縱深,
但同時具有多學科的廣泛視野,這不就像字母T嗎?
查理芒格認為,他之所以取得這樣的驕人的成績,
正是因為他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他把這種思考方式叫做多元思維框架。
簡單來說就是,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並經常使用它們,
是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幾種。你必須熟練地運用來自不同學科的多元思維。
那為什麼微觀層面又像字母Y?
比如你在做設計,也許你只是使用了設計方面的知識。
而Y型知識架構就是說,你不能只使用單一知識,還要將其他類型的知識合併進來一起使用。
比如,設計+認知科學就是一種很棒的Y型知識架構。
對大部分人來說,做自己擅長的工作的話,他就會陷入常規套路當中,
如果不是刻意,很難加入其它學科知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