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關於培養自控力,這點被誤讀了
現在很多年輕家長都挺注意學習育兒知識,這是好事。
不過也要注意,這知識一定得真正學透才行,千萬別似懂非懂。
不然的話,不但不能幫助教育孩子,反而會傷害孩子。下
面我們要說的就是這麼一個容易誤解的概念:延遲滿足。
這個詞很多朋友都聽說過。說
是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讓小朋友單獨待一屋裡,給他一塊棉花糖,
告訴他如果等十幾分鐘後再吃,就可以再獎給他一塊;
如果忍不住馬上吃了,獎勵就沒有了。
結果很多年以後發現,那些忍住沒吃的小朋友,長大以後都比較成功。
於是人們就認為,這種忍住誘惑、延遲滿足的能力很重要。那這能力怎麼培養呢?
就需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有需求時,不能立刻滿足他,要稍微控制一下。
如果孩子想要啥就給啥,一有需求立馬就滿足,那他還不變得越來越任性,這哪能行?
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就是這麼來的。
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公眾號“凱叔講故事”有篇文章卻說,這其實是嚴重的誤解。
延遲滿足這概念確實是從這個實驗引出的,但是後來大家對這實驗的理解卻錯了。
主要有兩點:
第一,歪曲了實驗的邏輯。
原來,這實驗最初的目的,
是研究小孩在多大年齡會發展出某種自控能力,而不是怎樣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後來實驗報告提出,5歲是兒童發展自控力的一個分界線。這是實驗的最初結論。
至於那些實驗過程中,
自控力表現好的孩子長大以後比較成功,是後來跟蹤得到的一個意外發現。
所以這其中的邏輯是,
如果小孩在4、5歲時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
那麼他長大以後取得成就的概率就會更大。
但不是說“為了這個能力,父母要從小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
第二,歪曲了核心概念。在實驗中,
小孩拿到棉花糖之後是馬上就吃,還是為了獎勵堅持幾分鐘再吃,是他們自己決定的。
所以說這是一個“自我”延遲滿足的概念;而不是後來大家說的,由父母延遲對孩子的滿足。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正因為這些誤解,我們平時說的延遲滿足就有很大風險。
比如,如果孩子的需求老得不到家長認可,
他可能會有意識地迎合大人的要求,養成一種討好他人的習慣,長大以後變得不獨立。
再比如,還可能會讓孩子覺得有需求很可恥,變得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不敢自我表現。
另外,刻意控制孩子的需求,還可能造成孩子在父母面前很聽話,
一旦父母不在時就亂來,形成一種不誠實的表演型人格。這些都是家長不希望看到的。
那麼,應該怎麼對待孩子的需求?
滿足孩子需求跟培養孩子自控力有沒有矛盾?
答案是:培養自控力的關鍵不是刻意延遲滿足,反而恰恰是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
其實,延遲滿足能力跟年齡有關,3歲以前是兒童情緒發展的關鍵期,
這個階段,家長應該盡量及時充分地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這樣打好足夠的基礎,在孩子五六歲以後的時候適當限制他們,就比較容易。
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對大人越信任,自我延遲滿足的就時間越長。
小時候對孩子越關愛,孩子就越信任,將來家長處理孩子需求就越靈活。
例如,對可以滿足的需求,可以直接滿足他。
如果想適當延遲一下,也可以,但要告訴他原因。
比如孩子要吃餅乾,看看表也確實到了加餐時間,你可以這樣說:“好的,媽媽明白了。
這個時間我們確實應該吃點東西。
不過稍等,媽媽要先洗洗手,幫你準備好餐具,媽媽還要給你準備一些水果,
而且你也要先把手洗乾淨……”你可以邊囉嗦邊做,
這樣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需求,而且正在忙活著滿足他,
在整個等待過程中你都會陪著他。這樣孩子會明白,等待有原因,他需要等待。
這樣就會幫助他更好地控制自己。
那對不能滿足的事,一定不要哄騙。要明確告訴他原因。
他可能會不高興,但最終也會接受。
這樣,不論孩子的需求是需要延遲才能得到滿足,還是確實不能得到滿足,
他都被告知了原因,得到了尊重;
大人跟小孩間的信任關係沒有改變,這樣慢慢地小孩就會學會自我控制。
所以本質上說,自控力需要孩子自我主動去養成,
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給她充分的信任和關愛,耐心地陪伴他去培養自控力,
而不是一味地控制、干涉他。這正是我們平常容易對延遲滿足誤解的地方。
這回,您搞清楚了吧?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凱叔講故事”
(“延遲滿足”——被誤讀的教育邏輯)(這件影響孩子終生幸福的事,很多媽媽都做錯了)
音頻稿:徐棄疾
講述:韓力
----------------------------------------
主旨:
棉花糖實驗(延遲享樂)被誤解了。
第一個誤解,目的被誤解:
原本的研究目的是找出,小孩在多大年齡會發展出自控能力。
第二個誤解:「自控」的定義被誤解,
自控是指「自律」,而不是「他律」,結果形成小孩日後「不誠實的表演型人格」。
那麼怎樣培養小孩「自控」?
培養自控力的關鍵不是刻意延遲滿足,反而恰恰是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
(1)<3歲的小孩 →及時滿足孩子
(2):=5、6歲的小孩→適當限制(不能每次都滿足)
不能滿足的事,一定不要哄騙。要明確告訴他原因。
(3)自控力需要孩子自我主動去養成,
要給她充分的信任和關愛,耐心地陪伴他去培養自控力,而不是一味地控制、干涉他。
現在很多年輕家長都挺注意學習育兒知識,這是好事。
不過也要注意,這知識一定得真正學透才行,千萬別似懂非懂。
不然的話,不但不能幫助教育孩子,反而會傷害孩子。下
面我們要說的就是這麼一個容易誤解的概念:延遲滿足。
這個詞很多朋友都聽說過。說
是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讓小朋友單獨待一屋裡,給他一塊棉花糖,
告訴他如果等十幾分鐘後再吃,就可以再獎給他一塊;
如果忍不住馬上吃了,獎勵就沒有了。
結果很多年以後發現,那些忍住沒吃的小朋友,長大以後都比較成功。
於是人們就認為,這種忍住誘惑、延遲滿足的能力很重要。那這能力怎麼培養呢?
就需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有需求時,不能立刻滿足他,要稍微控制一下。
如果孩子想要啥就給啥,一有需求立馬就滿足,那他還不變得越來越任性,這哪能行?
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就是這麼來的。
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公眾號“凱叔講故事”有篇文章卻說,這其實是嚴重的誤解。
延遲滿足這概念確實是從這個實驗引出的,但是後來大家對這實驗的理解卻錯了。
主要有兩點:
第一,歪曲了實驗的邏輯。
原來,這實驗最初的目的,
是研究小孩在多大年齡會發展出某種自控能力,而不是怎樣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後來實驗報告提出,5歲是兒童發展自控力的一個分界線。這是實驗的最初結論。
至於那些實驗過程中,
自控力表現好的孩子長大以後比較成功,是後來跟蹤得到的一個意外發現。
所以這其中的邏輯是,
如果小孩在4、5歲時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
那麼他長大以後取得成就的概率就會更大。
但不是說“為了這個能力,父母要從小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
第二,歪曲了核心概念。在實驗中,
小孩拿到棉花糖之後是馬上就吃,還是為了獎勵堅持幾分鐘再吃,是他們自己決定的。
所以說這是一個“自我”延遲滿足的概念;而不是後來大家說的,由父母延遲對孩子的滿足。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正因為這些誤解,我們平時說的延遲滿足就有很大風險。
比如,如果孩子的需求老得不到家長認可,
他可能會有意識地迎合大人的要求,養成一種討好他人的習慣,長大以後變得不獨立。
再比如,還可能會讓孩子覺得有需求很可恥,變得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不敢自我表現。
另外,刻意控制孩子的需求,還可能造成孩子在父母面前很聽話,
一旦父母不在時就亂來,形成一種不誠實的表演型人格。這些都是家長不希望看到的。
那麼,應該怎麼對待孩子的需求?
滿足孩子需求跟培養孩子自控力有沒有矛盾?
答案是:培養自控力的關鍵不是刻意延遲滿足,反而恰恰是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
其實,延遲滿足能力跟年齡有關,3歲以前是兒童情緒發展的關鍵期,
這個階段,家長應該盡量及時充分地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這樣打好足夠的基礎,在孩子五六歲以後的時候適當限制他們,就比較容易。
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對大人越信任,自我延遲滿足的就時間越長。
小時候對孩子越關愛,孩子就越信任,將來家長處理孩子需求就越靈活。
例如,對可以滿足的需求,可以直接滿足他。
如果想適當延遲一下,也可以,但要告訴他原因。
比如孩子要吃餅乾,看看表也確實到了加餐時間,你可以這樣說:“好的,媽媽明白了。
這個時間我們確實應該吃點東西。
不過稍等,媽媽要先洗洗手,幫你準備好餐具,媽媽還要給你準備一些水果,
而且你也要先把手洗乾淨……”你可以邊囉嗦邊做,
這樣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需求,而且正在忙活著滿足他,
在整個等待過程中你都會陪著他。這樣孩子會明白,等待有原因,他需要等待。
這樣就會幫助他更好地控制自己。
那對不能滿足的事,一定不要哄騙。要明確告訴他原因。
他可能會不高興,但最終也會接受。
這樣,不論孩子的需求是需要延遲才能得到滿足,還是確實不能得到滿足,
他都被告知了原因,得到了尊重;
大人跟小孩間的信任關係沒有改變,這樣慢慢地小孩就會學會自我控制。
所以本質上說,自控力需要孩子自我主動去養成,
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給她充分的信任和關愛,耐心地陪伴他去培養自控力,
而不是一味地控制、干涉他。這正是我們平常容易對延遲滿足誤解的地方。
這回,您搞清楚了吧?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凱叔講故事”
(“延遲滿足”——被誤讀的教育邏輯)(這件影響孩子終生幸福的事,很多媽媽都做錯了)
音頻稿:徐棄疾
講述:韓力
----------------------------------------
主旨:
棉花糖實驗(延遲享樂)被誤解了。
第一個誤解,目的被誤解:
原本的研究目的是找出,小孩在多大年齡會發展出自控能力。
第二個誤解:「自控」的定義被誤解,
自控是指「自律」,而不是「他律」,結果形成小孩日後「不誠實的表演型人格」。
那麼怎樣培養小孩「自控」?
培養自控力的關鍵不是刻意延遲滿足,反而恰恰是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
(1)<3歲的小孩 →及時滿足孩子
(2):=5、6歲的小孩→適當限制(不能每次都滿足)
不能滿足的事,一定不要哄騙。要明確告訴他原因。
(3)自控力需要孩子自我主動去養成,
要給她充分的信任和關愛,耐心地陪伴他去培養自控力,而不是一味地控制、干涉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