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為啥舌尖負責甜,舌根負責苦?
原文:真有“味覺地圖”嗎? (圖片請參考這個網址)
很長時間以來,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流傳著一種關於“味覺地圖”的說法,
它說的是,舌頭上每一個特定的區域,都專門負責一種味覺。
比如說,舌尖對甜味最敏感;舌根對苦味最敏感;而舌兩側,則負責品嚐酸味和鹹味。
這種說法流傳了幾十年,都長盛不衰。
但科普網站果殼網發文說,其實這只是一條教科書級別的流言而已,並不可信。
1901年,一位德國科學家發表了一篇關於味覺研究的文章。
其中提到了,一些人舌頭的某些區域,對特定的味覺更加靈敏的現象。
但這篇文章,卻讓人誤以為,舌頭上的幾個不同區域,分別只負責一種專門的味覺。
後來,這個錯誤結論,又被哈佛大學一位精神醫師翻譯成英文,從此以後就成了“常識”。
而事實上,分辨各種味覺的細胞,
存在於每一個味蕾內,味蕾在舌頭表面和口腔內都有分佈。
也就是說,舌頭上每一個有味蕾的區域,都能靈敏地分辨各種味覺。
在動物界,味覺的功能,主要就是判斷食物的營養價值,避免吃進有毒的東西。
但是在人類社會,味覺還能讓人享受美食帶來的愉悅。
人們發現,哺乳動物的味覺能夠識別五種基本味道,也就是甜、鮮、苦、酸、咸。
甜味通常代表著食物富含能量;
鮮味代表富含蛋白質,因為鮮味就是蛋白質分解後,形成的氨基酸的味道;
鹹味讓人體內有足夠的電解質,保持體內水和鹽的平衡;
而酸味和苦味則可能提示你,食物裡有毒,或者有潛在的有害化學物質。
舌頭表面是粗糙不平的,上面有很多小突起,被稱為舌乳頭。
在每個突起周圍,還有一圈環形結構,叫做輪廓乳頭。
而食草動物的舌頭上還有很多葉狀乳頭,人類的葉狀乳頭,已經完全退化了。
而味覺呢,就是通過集中在味蕾中的味受體細胞產生的。
味蕾主要分佈在舌、上齶和咽喉部位。
每個味蕾中有50~150個味受體細胞,這種細胞能分辨不同的味覺,刺激神經,
形成神經信號。然後通過特殊的感覺神經,被送到大腦皮層,最終變成味覺。
那麼不同的味道,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研究發現,甜味和苦味的產生方式很相似,它們都是由同一種類的信號蛋白產生的。
(G蛋白偶聯受體)
多數哺乳動物對鮮味的感覺都很靈敏,鮮味也是一種特定的信號蛋白產生的。
(谷氨酸單鈉(Monosodium glutamate, MSG,是味精)和天冬氨酸的特殊味道,
這種味道就是氨基酸味,人類稱之為鮮味。鮮味也由特定的G蛋白偶聯受體所產生。)
但是,到底有沒有專門的鹹味和酸味受體,這個問題還存在爭論。
(通常認為,甜味主要由食物中的鈉離子濃度升高所產生,
而食物中的氫離子濃度升高產生了酸味)
味覺信號是如何編碼的,長期以來也存在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為,一種味覺受體細胞,只對一種味道有反應,
而且有單獨的神經纖維來傳遞味覺刺激信號。
也有人認為,五種基本味覺的信號,
都通過公用的神經纖維傳輸,沒有專門用來傳遞某一種味道的神經纖維。
在小鼠身上的研究表明,每個味覺受體細胞只識別一種基本味道,
而且一根神經纖維只傳遞一種味道的味覺信號。
但不管怎麼樣,一個味蕾是可以同時辨別五種基本味道的,
成人大概有約3000個味蕾分佈在口腔裡,
那是不是說,每個區域之間就沒有差異了呢?
也不是,
1974年,美國有一位研究者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她邀請了15名志願者,在他們舌頭的不同區域,
分別滴加不同濃度的鮮味、鹹味、甜味、酸味和苦味。
實驗證明,每個舌頭區域都能嘗出這5種味道,只是對不同味道的敏感度不同而已。
而且,各個舌區敏感度的重疊範圍也是比較大的。
比如對甜味,舌尖和舌側後部的敏感度差不多;
對鹹味,舌尖和舌前側的敏感度又差不多。
而且,個人對味覺的敏感度差異也比較大。
一般來說,對鹹味,人的舌尖最靈敏,而對苦味,舌尖比舌根要敏感一些。
所以說啊,舌頭的不同區域對甜、咸、苦味的敏感度確實是有差異的,
但這種差異很小,對普通人的實際生活是沒有什麼影響的。
這樣看來,味蕾確實是個多面手,而不是傳說中的“專業工人”。
所以說,關於“味覺地圖”的說法是錯誤的。
本文源自:公眾號“果殼網”(舌尖負責甜,舌根負責苦?真有“味覺地圖”嗎?)
稿:刁敏桓
轉載:得到
原文:真有“味覺地圖”嗎? (圖片請參考這個網址)
很長時間以來,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流傳著一種關於“味覺地圖”的說法,
它說的是,舌頭上每一個特定的區域,都專門負責一種味覺。
比如說,舌尖對甜味最敏感;舌根對苦味最敏感;而舌兩側,則負責品嚐酸味和鹹味。
這種說法流傳了幾十年,都長盛不衰。
但科普網站果殼網發文說,其實這只是一條教科書級別的流言而已,並不可信。
1901年,一位德國科學家發表了一篇關於味覺研究的文章。
其中提到了,一些人舌頭的某些區域,對特定的味覺更加靈敏的現象。
但這篇文章,卻讓人誤以為,舌頭上的幾個不同區域,分別只負責一種專門的味覺。
後來,這個錯誤結論,又被哈佛大學一位精神醫師翻譯成英文,從此以後就成了“常識”。
而事實上,分辨各種味覺的細胞,
存在於每一個味蕾內,味蕾在舌頭表面和口腔內都有分佈。
也就是說,舌頭上每一個有味蕾的區域,都能靈敏地分辨各種味覺。
在動物界,味覺的功能,主要就是判斷食物的營養價值,避免吃進有毒的東西。
但是在人類社會,味覺還能讓人享受美食帶來的愉悅。
人們發現,哺乳動物的味覺能夠識別五種基本味道,也就是甜、鮮、苦、酸、咸。
甜味通常代表著食物富含能量;
鮮味代表富含蛋白質,因為鮮味就是蛋白質分解後,形成的氨基酸的味道;
鹹味讓人體內有足夠的電解質,保持體內水和鹽的平衡;
而酸味和苦味則可能提示你,食物裡有毒,或者有潛在的有害化學物質。
舌頭表面是粗糙不平的,上面有很多小突起,被稱為舌乳頭。
在每個突起周圍,還有一圈環形結構,叫做輪廓乳頭。
而食草動物的舌頭上還有很多葉狀乳頭,人類的葉狀乳頭,已經完全退化了。
而味覺呢,就是通過集中在味蕾中的味受體細胞產生的。
味蕾主要分佈在舌、上齶和咽喉部位。
每個味蕾中有50~150個味受體細胞,這種細胞能分辨不同的味覺,刺激神經,
形成神經信號。然後通過特殊的感覺神經,被送到大腦皮層,最終變成味覺。
那麼不同的味道,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研究發現,甜味和苦味的產生方式很相似,它們都是由同一種類的信號蛋白產生的。
(G蛋白偶聯受體)
多數哺乳動物對鮮味的感覺都很靈敏,鮮味也是一種特定的信號蛋白產生的。
(谷氨酸單鈉(Monosodium glutamate, MSG,是味精)和天冬氨酸的特殊味道,
這種味道就是氨基酸味,人類稱之為鮮味。鮮味也由特定的G蛋白偶聯受體所產生。)
但是,到底有沒有專門的鹹味和酸味受體,這個問題還存在爭論。
(通常認為,甜味主要由食物中的鈉離子濃度升高所產生,
而食物中的氫離子濃度升高產生了酸味)
味覺信號是如何編碼的,長期以來也存在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為,一種味覺受體細胞,只對一種味道有反應,
而且有單獨的神經纖維來傳遞味覺刺激信號。
也有人認為,五種基本味覺的信號,
都通過公用的神經纖維傳輸,沒有專門用來傳遞某一種味道的神經纖維。
在小鼠身上的研究表明,每個味覺受體細胞只識別一種基本味道,
而且一根神經纖維只傳遞一種味道的味覺信號。
但不管怎麼樣,一個味蕾是可以同時辨別五種基本味道的,
成人大概有約3000個味蕾分佈在口腔裡,
那是不是說,每個區域之間就沒有差異了呢?
也不是,
1974年,美國有一位研究者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她邀請了15名志願者,在他們舌頭的不同區域,
分別滴加不同濃度的鮮味、鹹味、甜味、酸味和苦味。
實驗證明,每個舌頭區域都能嘗出這5種味道,只是對不同味道的敏感度不同而已。
而且,各個舌區敏感度的重疊範圍也是比較大的。
比如對甜味,舌尖和舌側後部的敏感度差不多;
對鹹味,舌尖和舌前側的敏感度又差不多。
而且,個人對味覺的敏感度差異也比較大。
一般來說,對鹹味,人的舌尖最靈敏,而對苦味,舌尖比舌根要敏感一些。
所以說啊,舌頭的不同區域對甜、咸、苦味的敏感度確實是有差異的,
但這種差異很小,對普通人的實際生活是沒有什麼影響的。
這樣看來,味蕾確實是個多面手,而不是傳說中的“專業工人”。
所以說,關於“味覺地圖”的說法是錯誤的。
本文源自:公眾號“果殼網”(舌尖負責甜,舌根負責苦?真有“味覺地圖”嗎?)
稿:刁敏桓
轉載: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