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得到-企管-做實事,公司文化就都不叫事

文章出處:做實事,公司文化就都不叫事


當一家公司出現困境的時候,
管理層往往會把原因歸結到企業文化出了問題,接著就開始拼命地想法子修復企業文化。
可最後發現,再怎麼努力修復也不能讓公司擺脫困境。這是為什麼呢?

最近啊,哈佛商業評論寫了篇文章就談到了這個問題,
他們去採訪了好多參與公司改革的領導人,發現這個所謂“修復企業文化”是個偽命題
因為當老闆開始做實事、對問題提出具體解決方案的時候,
企業文化這個東西就會自然而然地跟著改變。
那麼,問題來了:老闆們應該怎麼去做實事、又該做哪些實事呢?
文章裡舉了幾個例子我們一起來看看:


第一,權力下放,設立明確的績效評估和質量保障指標。
這方面有個例子是,1996年魏思樂策劃了山德士公司與汽巴-嘉基公司的合併,
成立了一家新公司——諾華,並且擔任了新公司的CEO。
魏思樂上任之後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帶
領公司從單一處方藥向多種保健品的生產轉型。
這麼重大的改革就把以前的組織變得特別複雜。
但魏思樂目標很明確,他知道公司最大的挑戰來自於新產品的開發。
他就在公司裡設立了明確的績效評估和質量保障指標,
讓員工把精力放到正確的事情上,而且明確說明了自己不能容忍的事,比如賄賂。
與此同時,他還將決策權下放,這就給了員工很大的自主權,
他們可以自己去判斷哪些事兒對公司的發展有好處,這麼一來團隊就更靈活、也更有創意。
有了績效評估,員工就特別注重自己的業績,也積極主動地去維持和客戶的關係。
自然而然的,公司文化就不斷向著原本設定的方向靠近,
諾華公司後來也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製藥企業。


第二,建立與員工快速溝通的渠道,提供更高薪酬和福利激勵員工
不少行業都面臨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就是留不住人。這事兒成了老闆們最頭疼的事兒。
對這個問題,我們總是覺得是不是公司文化有問題,但真相可能並不是這樣。
比如,達美航空公司就有很多40-45歲的員工,
還有好多一家子人兩代、三代都在這個公司幹。這麼好的公司文化氛圍,
來源於理查德-安德森對公司的改革。
當年理查德-安德森剛剛接任CEO不久,就領導了達美在2008年對西北航空的收購。
這麼一來,達美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公司,員工有7萬多人。
但當時兩家航空公司都處在低迷期,破產的風險很大。
恰巧安德森在西北航空當過3年半的CEO,對情況十分了解。
他覺得公司最大的障礙就是管理層與員工之間不能直接溝通,
只能藉助第三方的工會去溝通,根本不能解決問題,還造成了員工與管理層的對立

為了解決這個事兒,
安德森建立了完善的福利體系和薪酬體系,著重滿足員工的工作和個人需求,
為他們提供一流的培訓、彈性工作時間、設備先進且維護良好的飛機、
舒適的員工酒店啊之類的福利。這些福利成本並不高,
但實實在在地提高了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和信任度,
讓公司形成了”終身員工“這樣的企業文化。


第三,加強管理層協作,坦誠相待,學會分享
艾倫-穆拉利在2006年執掌福特公司的時候,公司已經在破產的邊緣了。
穆拉利意識到,他面臨的挑戰不只是公司沒錢了,
管理層之間缺乏協作精神是更嚴重的問題。
為了使管理層能夠坦誠相待,真實反映各部門面臨的問題,
穆拉利要求幾個不同級別的高管定期開會,分享各自部門的最新情況

最開始這些高管還是和以前一樣隱瞞自己部門的真實情況。
但時間一長,事情就起了變化,公司高管開始協作並且共享了各自部門的信息,
這樣一來穆拉利就能發現表現不佳的部門,及時作出正確決策。
當高管們開始協作以後,就發現坦誠相待可以讓他們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企業文化也就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坦誠。

所以你看,不針對具體問題,提出實際的解決方案。
只是空談,對改變公司文化是沒用的。做實事,才能讓改變公司文化不成為空中樓閣。


本文源自:“哈佛商業評論”(公司文化不行?老闆,你只需做一件事:實事!)
稿:桃子
轉載: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