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得到-心理-中國人的興趣到底是啥

文章出處:中國人的興趣到底是啥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且都不一樣。
那我問你,你知道中國人的興趣愛好是什麼嗎?
最近,QQ興趣部落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發布了一份報告,
叫《中國興趣報告》,回答了你的這個疑問。

這份報告是利用大數據得出來的,調查的是QQ興趣部落上用戶的社交興趣。
 QQ興趣部落是騰訊推出的一個基於興趣的主題社群,
每一個部落都有一個興趣主題,用戶通過興趣聯繫在一起。
部落的主題涵蓋了遊戲、情感、城市、興趣、運動等各個領域,
用戶也覆蓋了70後、80後、90後、00後各個年齡段。
也就是說,如果你不是QQ興趣部落的用戶,
理論上講,這份報告裡並沒有囊括你的興趣數據。
但是,這畢竟是國內針對國民發布的第一份興趣報告,
也有很多亮點,我們幫您挑出來幾個,大家聽一下,做個參考。


第一,報告顯示,最喜歡的興趣排行前三名是:音樂、運動和閱讀
這三項以近半數的比例成為了“全民興趣”,涵蓋了從60後到00後的人群。
音樂更是佔據了頭把交椅,基本統治了所有年齡段興趣排行的前兩位。


第二,不同年紀的人興趣愛好的側重是不同的。
80後、90後和00後放蕩不羈愛自由,興趣也更多元:
看電影、玩遊戲、追星都是最尋常不過的事情了,
放生、二次元、手工製作也不是什麼新奇的愛好。
相比之下,60後、70後就更注重健康養生了,
畢竟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狀況也成了保護的重中之重,
所以運動也一直是60、70後興趣排行的首位。


第三,我們都知道,時事熱點可能會影響大家興趣的關注點
那你知道今年里約奧運會期間,大家對哪項運動的關注最多嗎?
不是乒乓球也不是游泳,而是羽毛球和排球。


第四,不同年代的人在選擇職業的時候,考慮興趣的程度也不一樣。
比如報告數據顯示,
現在的學生裡,三分之二都會把興趣作為選擇專業的第一因素,
在選擇工作的時候,也會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
但是90年以前出生的人就沒那麼隨心了,他們在考慮工作的時候,
更多的還是看薪酬福利和發展空間,大多數情況下,個人興趣都讓位了。
工作以後,由於工作忙,很多興趣也都丟下了。這其中,80後放棄興趣的比例最高。
以上是興趣的分佈情況。


聽到這,有些朋友可能就有疑問了,到底什麼是興趣,到什麼程度才算是興趣呢?
這份報告給出的標準是,興趣要符合三個條件:
一是“樂在其中”、二是“願意持續投入”,三是”能自我提升”。
這個標準跟我們平時認為的感興趣,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比如說,好多人都說自己的興趣是“讀書”,
可是看書的時候百爪撓心,一點也體會不到閱讀的樂趣,這就不符合第一條“樂在其中”;
再比如,有些人說自己喜歡彈吉他,但是一個月也不願意擠出一個小時去練練,
這也不算是這份報告所說的興趣,因為不符合第二條“願意持續投入”。

所以,報告裡說,
原來覺得自己對某件事感興趣的人的比例是95%,覺得自己興趣廣泛的人佔62%,
但是根據這個標準來要求的話,有真正的興趣的人就只剩14%了。
以上就是中國首份興趣報告的主要內容,供您參考。


本文源自:《中國興趣報告》
稿:馬騰
轉載:得到

---------
主旨:
《中國興趣報告》主要內容有四:
1. 最喜歡的興趣排行前三名是:音樂、運動和閱讀
 近半數的比例成為了“全民興趣”,涵蓋了從60後到00後的人群。
 音樂更是佔據了頭把交椅,基本統治了所有年齡段興趣排行的前兩位。
2. 不同年紀的人,興趣愛好側重不同
 80後、90後和00後放蕩不羈愛自由,興趣也更多元:
 看電影、玩遊戲、追星都是最尋常不過的事情了,
 放生、二次元、手工製作也不是什麼新奇的愛好。
 相比之下,60後、70後就更注重健康養生了,
 畢竟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狀況也成了保護的重中之重,
 所以運動也一直是60、70後興趣排行的首位。
3. 時事熱點可能會影響大家興趣的關注點
4. 不同年代的人在選擇職業,考慮興趣的程度也不一樣
 90年以前出生的人,更多的還是看薪酬福利和發展空間,
 大多數情況下,個人興趣都讓位了。

然而,到底什麼是興趣,到什麼程度才算是興趣呢?
這份報告給出的標準是,興趣要符合三個條件:
一是“樂在其中”、二是“願意持續投入”,三是”能自我提升”。
所以,報告裡說,
原來覺得自己對某件事感興趣的人的比例是95%,覺得自己興趣廣泛的人佔62%,
但是根據這個標準來要求的話,有真正的興趣的人就只剩14%。

❤得到-環保-舊衣回收真的環保嗎?&垃圾島

文章出處:舊衣回收真的環保嗎?


咱們每個人都知道保護環境很重要,但你可能不知道,
很多時候,即使你努力了,那些看起來很環保的行為,其實根本起不到環境保護的作用;
而一些你不經意的行為,匯集起來,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給環境造成很大的負擔。
今天的這條音頻,就來說說和這有關的2條新聞。


先來看第一條,美國《新聞周刊》8月的一篇報導說,
咱們過去都以為舊衣回收,是廢物再利用,這很環保。
但其實啊,有些舊衣,就算是費很大勁給回收起來,也沒什麼環保效果。

不知道您發現沒有,如今年輕人淘汰衣服的速度,比以前提高了,
商場裡也有很多 “快時尚品牌”,這些品牌款式更新快,而且價格還便宜。
像全世界年輕人都喜歡的ZARA和H&M,就屬於這一類。
消費者不僅買起來錢包沒有負擔,就連環保壓力也沒有。
因為這些品牌一般都在門店裡,豎個 “舊衣回收箱”。
消費者一方面買到了這一季最流行的款,
另外一方面,想到自己穿完的衣服還能幫到他人,減少環境負擔,這不是好事兒嗎?

別想得太美,文章說了,商家努力回收的衣服,其實根本就沒人要。
比如華盛頓一家流浪女性救助組織說,
他們最需要的其實是內衣,而不是這樣款式和材質都不實用的衣服。

美國人不需要,那非洲呢?要知道,前些年,烏干達市場上賣的衣服,
81%都是歐美二手衣,原因很簡單,質量好啊!但請注意,這已經是10年前的事了。
自從人們愛買快時尚品牌後,非洲人民也拒絕二手衣了。
原因很簡單,那些便宜衣服質量太差了!


而且不僅別人用不到,這些舊衣就連能不能降解都成問題。
 H&M的持續發展部經理承認,因為技術限制,
他們收來的舊衣服只有0.1%真的被用於回收再生產,其餘的呢?只能被送往垃圾掩埋場了
像香蕉皮這樣的食物垃圾,是可以製成肥料的,
但衣服一路經歷了漂白、染色等一系列化學過程,一旦焚燒就會產生有毒氣體。
那些尼龍或腈綸材質的衣服更可怕,得花數百年才能降解。


聽起來,這種號稱2週就更新一次,但質量堪憂的衣服,的確後患無窮。
所以儘管高舉著“買買買”大旗,但為了地球,咱們消費者還是少買點兒、買好點兒的衣服。
商家也不妨多花些心思,比如多用些環保材料,
又或者,考慮一下,回收來的舊衣,除了掩埋,還有沒有更好的再利用方式。


第二條是美國著名科技雜誌《大眾科學》的報導,文章說,
我們從世界各個角落往海裡丟的飲料瓶、薯片袋,
有些已經漂到地球上最北端的海域——北極去了。
專家認為,北冰洋的巴倫支海上將出現一個新的垃圾島。巴倫支海在哪兒呢?
簡單點說啊,是在挪威和俄羅斯的北邊兒,在北冰洋的範圍裡。
那這件事有多嚴重。簡單點說,這麼大個地球,
原先也只有5個垃圾島被科學家定性是“大型垃圾島”,北極的這個,是第六座。

咱們的印象裡,大海不比陸地,人類活動還是少,那怎麼會出現垃圾島呢?
專家說,這主要是因為,近些年人類在北極的活動不斷增加,丟掉的塑料也多了。
這些垃圾就這麼在海面漂浮著,數量太大不說,還無法全部沉入海底,
它們被一股洋流推著走,集中到一起時,垃圾島就形成了。

更可怕的是,雜誌文章中說,表面我們觀測到的這些垃圾,還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在海面上發現了一座垃圾島,就意味著海底還有十倍甚至更多的垃圾。


而且,前5個大型垃圾島所在的地方,離陸地沒那麼近,海水裡也沒什麼營養物,
但這個新發現的垃圾島臨近北歐,處在挪威、俄羅斯沿岸的生態系統裡,
會對上百種野生動物產生影響。這些海洋動物難免吞食塑料製品。
專家發現,在北冰洋垃圾島附近,88%的海鳥體內都有塑料。
而這些塑料,最終又會到海洋生物的肚子裡,
再經過什麼深海三文魚之類的美味,被我們人類吃進肚子裡。


以上就是今天的兩條關於環保的話題。
 《新聞周刊》的文章說,舊衣回收,其實解決不了環保問題,
商家回收了也找不到人買,只能掩埋,
如果您一直對環保材料感興趣,並且從中發現了商機,那確實再好不過了。 
《大眾科學》的文章提到,
因為人類活動,在北極附近已經出現了垃圾島,而這是地球上,最北邊兒的垃圾島了。




本文源自:《新聞周刊》、《大眾科學》
稿:普魯托、耗
轉載:得到

-----------------
主旨:
1. 舊衣回收真的環保嗎?
 商家努力回收的衣服,其實根本就沒人要。
 比如華盛頓一家流浪女性救助組織說,
 他們最需要的其實是內衣,而不是這樣款式和材質都不實用的衣服。
 美國人不需要,那非洲呢?
 要知道,前些年,烏干達市場上賣的衣服,
 81%都是歐美二手衣,原因很簡單,質量好啊!但請注意,這已經是10年前的事了。
 自從人們愛買快時尚品牌後,非洲人民也拒絕二手衣了。
 原因很簡單,那些便宜衣服質量太差了!
 而且不僅別人用不到,這些舊衣就連能不能降解都成問題。
 H&M的持續發展部經理承認,
 因為技術限制,他們收來的舊衣服只有0.1%真的被用於回收再生產,其餘的呢?
 只能被送往垃圾掩埋場了。
 但衣服一路經歷了漂白、染色等一系列化學過程,一旦焚燒就會產生有毒氣體。
 那些尼龍或腈綸材質的衣服更可怕,得花數百年才能降解。
2.垃圾島 
 我們從世界各個角落往海裡丟的飲料瓶、薯片袋,
 有些已經漂到地球上最北端的海域——北極去了。
 那這件事有多嚴重。簡單點說,這麼大個地球,
 原先也只有5個垃圾島被科學家定性是“大型垃圾島”,北極的這個,是第六座。
 更可怕的是,表面我們觀測到的這些垃圾,還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在海面上發現了一座垃圾島,就意味著海底還有十倍甚至更多的垃圾。
 這些海洋動物難免吞食塑料製品。
 專家發現,在北冰洋垃圾島附近,88%的海鳥體內都有塑料。
 而這些塑料,最終又會到海洋生物的肚子裡,
 再經過什麼深海三文魚之類的美味,被我們人類吃進肚子裡

❤得到-創新-專利並不保護技術

文章出處:專利並不保護技術


大多數人都覺得,申請專利是保護技術的一種手段。
但是最近,吳伯凡在他的公眾號裡發表了一篇文章說,
專利根本不是對技術的保護,而是壟斷,有時候還會阻礙技術的進步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首先,吳伯凡說,最早專利根本就不是為了技術的發明者準備的,而是為富人準備的。
一個窮人,就算是發明了再好的東西,也會被專利拒之門外。真的是這樣嗎?
先舉個例子您就明白了。我們從小到大,教科書上都說,電話是貝爾發明的,
但是大概14年前,美國眾議院發出過一份決議,更新了這個事實,
這個決議說,電話的發明人其實是意大利人安東尼奧-穆奇,
而他之所以窮困潦倒地過完了一生,沒享受到自己的發明帶來的好處,
反而讓貝爾壟斷了通信市場,就是因為沒錢申請專利。

為什麼會這樣呢?咱們先說一下穆奇是怎麼發明電話的。
穆奇是意大利人,後來移居到美國生活。
他對電生理學很感興趣,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研究。
有一次,他在給一個醫生當助手的時候,意外發現,
通過一根連接的電線,可以聽到另一個房間裡病人的聲音。
在這個基礎上,穆奇就發明了“可以說話的電報機”,原理和後來貝爾發明的電話是一樣的。
後來,為了照顧癱瘓的妻子,穆奇在自己家里安裝了世界上第一個電話系統,
那個時候貝爾還是個小孩兒呢。


但當時,在美國申請專利需要交250美元,穆奇根本交不起。 
250美元是什麼概念呢, 19世紀末的美國,就在穆奇去世的前兩年,
美國人還在為了每天能開1美元的工資進行大罷工。
所以,穆奇雖然在美國的一份意大利語報紙上公開了電話的雛形,卻一直沒湊夠專利費,
只能申請一種叫做“臨時專利”的保護,每年交10美元的續保費。
但是到後來,他連每年10美元也交不起了,電話的專利權就這麼落到了貝爾頭上。

不只是美國,在那個時候,其他國家的專利費也一樣很貴。
比如當時英國的專利申請費是120英鎊,相當於英國人年收入的4倍。
就算今天,想在美國申請一項專利,平均花費基本上也要超過1萬美元。
今天,你要是在一些更鼓勵創新的國家申請專利,
單是費用項目就有幾十類,可以排滿好幾頁A4紙。
但這還只是個開始,你每年還得交一筆維持費。
也就是說,專利就像手機一樣,你花大價錢買到了手,
還得每年交話費才能用,話費可能比手機還貴。


其次,吳伯凡還說,專利這項制度從一開始,就不是用來保護創新,而是用來壟斷的。
專利的英文單詞“Patent”,原本的意思就是壟斷和獨占
最早的用法,是特指中世紀的君主頒布的特權證明。
比如過去你要在法國某個地方生產棉花,法國國王會給你頒布生產棉花的“獨占權”。
可以說,“專利”從出現的那一刻起,就是一種“特權”產物,代表著一種自上而下的資源分配。


為什麼專利有時候會阻礙技術進步呢?
美聯儲在2013年發表過一份報告,
說並沒有證據顯示專利能促進生產力,相反,他們甚至說專利對創新可能是一種威脅。
很多大公司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去重複研發已經存在的技術,
因為這些技術已經被申請了專利,
而且專利權是其他公司的,被專利保護著呢,他們想用的話,就只能自己重新研發一遍。
以上幾點就是吳伯凡對專利的思考,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公眾號“伯凡時間”(專利保護創新?這個意大利人和美聯儲都不這麼想)
稿:寶利
轉載:得到

-------
主旨:
專利根本不是對技術的保護,而是壟斷,有時候還會阻礙技術的進步。
舉個例子,教科書上都說,電話是貝爾發明的,
但是大概14年前,美國眾議院發出過一份決議,更新了這個事實,
這個決議說,電話的發明人其實是意大利人安東尼奧-穆奇,
而他之所以窮困潦倒地過完了一生,

沒享受到自己的發明帶來的好處,反而讓貝爾壟斷了通信市場,
就是因為當時在美國申請專利需要交250美元,穆奇根本交不起。

今天,你要是在一些更鼓勵創新的國家申請專利,
單是費用項目就有幾十類,可以排滿好幾頁A4紙。
但這還只是個開始,你每年還得交一筆維持費。

專利這項制度從一開始,就不是用來保護創新,而是用來壟斷的。
專利的英文單詞“Patent”,原本的意思就是壟斷和獨占。
最早的用法,是特指中世紀的君主頒布的特權證明。

比如過去你要在法國某個地方生產棉花,法國國王會給你頒布生產棉花的“獨占權”。
可以說,“專利”從出現的那一刻起,就是一種“特權”產物,代表著一種自上而下的資源分配。

為什麼專利有時候會阻礙技術進步呢?
很多大公司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去重複研發已經存在的技術,
因為這些技術已經被申請了專利,
而且專利權是其他公司的,被專利保護著呢,
他們想用的話,就只能自己重新研發一遍。

❤得到-中史-唐朝為什麼會滅亡?

文章出處:唐朝為什麼會滅亡?


說起唐朝的滅亡,大家都會想到黃巢起義,
正是因為黃巢起義,唐朝的經濟命脈遭受到致命打擊,唐朝從那以後一蹶不振,名存實亡,
此後又經歷了五十多年苟延殘喘,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可是,百家講壇主講人之一、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孟憲實卻在他的研究中認為,
唐朝滅亡的原因,根本就不是黃巢起義。
黃巢起義也只是一個結果,那麼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這就要從唐穆宗說起,穆宗這個短命皇帝,只活了29歲,在位時間也只有五年。
可就在他當上皇帝的第一年,發生了一場科場大案
這個消息,先是在小道流傳,說有人向皇帝檢舉揭發,
說有一年科舉考試中第的三十三名進士,有十四個是靠關係上榜的。
14個,超過了三分之一,這要是屬實,就說明當年的那場考試,根本就沒有公平可言。

沒過多久,這消息就被證實是真的,而且穆宗皇帝決定對被檢舉的14個進士進行重新考試。
這重新一考,問題還真出來了,只有三個人勉強過關,
另外一個人是被特賜為合格,其他的十個人,全部被刷了下來。

這麼大面積的作弊,讓穆宗皇帝特別重視,趕緊召集身邊的大臣們商議這件事,
一商量,都認為是當年的主考官收了賄賂,複試的結果正好證明了這一點,
要說穆宗倒也乾脆,直接把這個主考官貶到外地了。


按說這事就算完了,可是沒有。
後來又有人舉報,這揭發的人之所以揭發,是因為他打了招呼的人沒有被錄取,
而支持揭發的那些人,也不是為了科舉公平,而是有別的政治目的。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直到穆宗死了換了皇帝,也沒說明白誰對誰錯,
到最後,形成了針鋒相對的兩個派別:

一派乾脆就認為,官員的子弟就是更適合做官
科舉考試就應該在錄取標准上對官員子弟放鬆標準。
這樣才能讓他們順利通過考試,佔據朝廷上的重要位置。
可這樣一來,有個事實是明擺著的,要是打招呼遞條子可以在科考中起作用,
那官員子弟在科考中的機會肯定更多,而且,官越大,機會就越多。

另一派呢,則認為科舉必須保持公正
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朝廷的公信力,天下的老百姓也才會信服朝廷。
為了保證公正,他們甚至要求凡是官員子弟,都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這在咱們現在看來也是矯枉過正了,
可是當時的情況,你要是不矯枉過正,就會出現大面積的打招呼遞條子。


這事誰對誰錯,咱一眼就能看出來,
可是有的時候,這事情的發展,還真不是按照對錯來的。
唐朝這兩派就是這樣,經歷了好幾個皇帝,
誰也沒有徹底扳倒誰,你上我下地交手了好多個回合。
最後,反倒是主張科舉公正的那一派的代表人物,敗下陣來,
被調到其他的地方去做官,再也不能干涉科舉考試的事。

這樣一來,科舉的風氣算是徹底敗壞了,
在後來的科舉考試中,上榜的名單都是官僚子弟成了普遍現象,
甚至有的主考官公然把錄取名額分給自家親戚,朝廷裡也不會有人反對了。
社會底層向上流通的渠道,就這麼被堵死了。

再後來的事情,大家可能都猜到了,一個叫黃巢的文人,參加科舉。
因為沒有關係啊,考了一次考不上,考了一次又沒考上,
這樣考了幾次,黃巢徹底對科舉制度失望了。他放下了紙筆,拿起了刀槍,
既然大唐的科舉沒法給他所要的公平,他就要自己創造出一個公平來。
這就是咱們熟知的黃巢起義。這樣的事,歷史上可不止一件,
大家都知道的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也是因為多次落第,才舉起了革命的大旗。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在當下的公司管理中,正常的人才流動機制一旦被堵死,
公司出現層級板結化的現象,那就非常值得公司管理者警惕了,
因為,此時的公司,離出問題就不遠了。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他帶走了大唐的靈魂)
稿:陳遠
轉載:得到

--------
主旨:
唐朝滅亡的原因,根本就不是黃巢起義。黃巢起義也只是一個結果。
事情就要從唐穆宗說起,他當上皇帝的第一年,發生了一場科場弊案。
穆宗皇帝特別重視,趕緊召集身邊的大臣們商議調查結果,
一商量,都認為是當年的主考官收了賄賂,
複試的結果正好證明了這一點,要說穆宗倒也乾脆,直接把這個主考官貶到外地了。

因為這次事件,官場形成了針鋒相對的兩個派別:
一派認為,官員的子弟就是更適合做官,
科舉考試就應該在錄取標准上對官員子弟放鬆標準。
另一派則認為,科舉必須保持公正,這樣才能保證朝廷的公信力。
最後,反倒是主張科舉公正的那一派的代表人物,敗下陣來,
被調到其他的地方去做官,再也不能干涉科舉考試的事。
社會底層向上流通的渠道,就這麼被堵死了。

黃巢也因此怎麼考都考不上,徹底對科舉制度失望了。
他放下了紙筆,拿起了刀槍,
既然大唐的科舉沒法給他所要的公平,他就要自己創造出一個公平來。

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得到-邏輯-為什麼你不敢相信直覺?

文章出處:為什麼你不敢相信直覺?


我們都知道,直覺有時候是很靈的。
比如說七年前,美國全美航空有一架飛機,起飛之後被黑雁群襲擊了,
導致兩個引擎全部關閉,失去了動力。
當時,飛機的機長就是利用直覺迅速做出了判斷,迫降在哈迪遜河上,
挽救了飛機上所有人的生命,創造了零死亡的奇蹟,這次奇蹟被稱為“哈迪遜河奇蹟”。

可是細心的你會發現,我們在工作中卻很少用直覺來做事,
甚至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靠直覺做事的人特別不靠譜。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有時候直覺明明是對的,我們也不敢用、不敢相信呢?有本書恰好解答了這個問題。


這本書叫《風險與好的決策》,被譽為是繼《黑天鵝》、《反脆弱》之後,
關於風險、不確定性和預測的“最權威也是最生動”的風險課。
作者格爾德-吉仁澤是社會心理學家,
曾經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弗吉尼亞大學法學院的客座教授。
針對我們為什麼不敢依靠直覺做決策這個問題,這本書的作者給出了兩點原因。


第一點是社會的消極錯誤文化,導致大家不敢依靠直覺來做決定。什麼意思呢?
在我們社會中,存在著兩種錯誤文化,
一種是積極的錯誤文化,就是容忍犯錯,並鼓勵大家從錯誤中去學習,吸取經驗教訓
一種是消極的錯誤文化,就是對錯誤幾乎零包容,導致大家都不敢犯錯
我們的社會環境,比較偏向於後者,
所以大家就都不敢犯錯,一旦出了錯,就怕是自己的責任。
所以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由於直覺是一個很私人的東西,如果依靠直覺來行動,出了問題就得自己承擔責任;
但如果按照理性分析、規定流程做事,即便最後出了錯,
責任也在於這個規則本身而不在自己。
所以,大家就算是覺得自己的直覺應該是對的,但是也不會那麼做,怕承擔責任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醫院,根據一項調查,
美國每年有250多萬例的手術都是沒有必要的,
但是醫生還是會建議病人去做,原因就在於,醫生這個職業面臨的訴訟風險往往很高,
所以即便直覺上認為,病人大可不必做手術,但為了減小自己被起訴的風險,
還是會按照流程建議病人做手術。
而且據說,會採取這種防禦性醫療行為的醫生佔比竟然高達93%


第二點原因,是為了提高自己決策的合理性
這樣的情況更多發生在企業裡。
一份針對管理者的研究發現,現在有很多企業的管理者都表示,
如果不得不向第三方證明自己決策的合理性,
那他們要嘛是放棄自己的直覺,要嘛是隱藏自己的直覺。
反正總得給自己基於直覺的決策找個理由,總不能說我就是這麼覺得的吧。

所以根本原因是別人也不相信你的直覺。這就跟我們接受的商學院教育有關係了。
幾乎所有的大學,在教授商業決策方法的時候都遵循一條原則,那就是效用最大化
這就意味著你得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和結果,對每一種方案的效用作出評估,
再乘以它發生的概率,最後得出一個最佳方案來。這樣的方案,大家才覺得是合理的。

所以根據《風險與好的決策》這本書的觀點,
直覺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決策工具,
但有個前提,就是你必須要在這個領域有足夠的經驗才行。
如果你符合這個條件,那不妨大膽試一試,說不定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

本文源自:《風險與好的決策》
稿:任筱寒
轉載:得到

-----------
主旨:
不敢依靠直覺做決策這個問題,主因有二:
1. 社會的消極錯誤文化
 我們的社會環境,比較偏向於對錯誤幾乎零包容。
 所以大家就都不敢犯錯,一旦出了錯,就怕是自己的責任。
 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由於直覺是一個很私人的東西,
 如果依靠直覺來行動,出了問題就得自己承擔責任;
 但如果按照理性分析、規定流程做事,即便最後出了錯,
 責任也在於這個規則本身而不在自己。
2. 提高自己決策的合理性
 如果不得不向第三方證明自己決策的合理性,
 那他們要嘛是放棄自己的直覺,要嘛是隱藏自己的直覺。

直覺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決策工具,
但有個前提,就是你必須要在這個領域有足夠的經驗才行。
如果你符合這個條件,那不妨大膽試一試,說不定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

❤得到-數學-鯨魚幾何與螞蟻幾何

文章出處:鯨魚幾何與螞蟻幾何


你知道在鯨魚或者螞蟻的世界裡,它們的直線是什麼樣子的嗎?
千萬別以為這個問題聽起來挺無厘頭的,但實際上它和我們人類的幾何學密切相關。
有一本書叫《無言的宇宙:隱藏在24個數學公式背後的故事》
作者是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博士、科普作家達納-麥肯齊,
在書裡他給我們講了在鯨魚和螞蟻眼裡,直線是什麼樣的

要知道這個問題,首先得了解“歐式幾何”是什麼。
兩千多年前啊,有一個古希臘數學家,叫歐幾里得,他寫下了幾條公理。
在這幾條公理的基礎上,歐幾里得用純邏輯推理的辦法,
由簡單到復雜地證明了一系列命題,發展出一套體系,
我們把它叫“歐氏幾何”,它被奉為人類理性推理的典範。

但是,後來有人就發現,歐幾里得寫的那幾條公理裡頭,
有一條叫“平行假定”,咱們初中都學過,“通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僅有一條平行線”。
好多數學家覺得這條不像其他那幾條那樣無懈可擊。


後來在19世紀上半葉,有三位數學家,分別大膽地開了個腦洞,
那就是,假如說平行假定不成立的話,是不是也能獨立地發展出一套全新的幾何體系?
這套體系和歐式幾何一樣,也是自洽的?

這想法太離經叛道,但顯然數學家們從來不怕這個。
這其中以高斯、波爾約和羅巴切夫斯基為代表,
試圖否定平行假定這條公理,這個過程中就誕生了“非歐幾何”,
也就是“非歐幾里得幾何”的意思。

後來非歐幾何的大部分功績歸給了羅巴切夫斯基,
因為他發明了羅巴切夫斯基幾何,現在的西方數學家也叫它“雙曲線幾何”。


啥叫雙曲線幾何?如果你是頭鯨魚,那在你的世界裡的就是雙曲線幾何。為什麼這麼說?
假定你現在就是頭鯨魚,在海洋深處,因為水里很暗,所以光線沒啥用。
你要靠聲音和外界交流。在你的世界裡,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就是聲波走過的路徑。
對你來說,這就相當於一條直線。

但聲音在海裡的傳播速度並不是處處相等的。
某個深度範圍,聲速跟它和水面的距離成正比,也就是說,深度越深,聲速就越快。
如果這個時候你要跟你的朋友說句話——
當然啦,他現在和你一樣,也是頭鯨魚,那最省時間的辦法就是,
聲波先向下,去水深的地方,因為那兒聲速比較快嘛,然後再向上傳給你朋友。
科學家告訴我們,更準確地說,聲波走過的路就是一圈圈圓弧,圓心在海洋表面。
這個圓弧對人類來說是“圓”的,但對鯨魚來說,卻是直線。

鯨魚的幾何裡還有很多神奇的事兒,
比如說三角形內角和小於180度、沒有長方形、五邊形的角都可以是直角。
最重要的是,在鯨魚幾何裡,曲率是負的。
這也就是說,最初平行的兩條直線之間,距離會越來越大。


那螞蟻眼裡的幾何是什麼呢?是一種叫球面幾何的東西,也算是非歐幾何。
你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隻生活在小行星上的螞蟻,你想去哪都行。
但完全沒有空間的概念,也沒有地下的概念,你知道的一切就是這個球的表面。
在你的世界,曲率是正的、三角形內角和大於180度、長方形不存在,
還能畫出有三個直角的三角形,
最初平行的兩條直線之間,距離會越來越小,而且最終會相交,恰好和鯨魚的幾何相反。


現在我們知道了,世界上不是只有我們平時經常能摸到、看到的歐式幾何,
還存在著其他形形色色的幾何體系,曲率是區別它們的標準。
就像上面提到的,
螞蟻幾何、歐式幾何、再到鯨魚幾何,但故事還沒完,這三種不過是曲率不變的幾何。
我們還可以繼續想像那些曲率隨著地點改變的幾何,他們可以是二維、三維甚至更高維的。
高斯是第一個理解二維空間裡曲率變化的數學家,
而他的學生黎曼後來把這個概念推廣到了更高維。


你可能會問了,那個時候就研究出這些抽象的數學理論有啥用呢?
如果你穿越時空回去問高斯或者黎曼,他倆的答案肯定也是——不知道。
但60年以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發表,這個理論假設,我們的四維時空曲率處處不同。

如果沒有羅巴切夫斯基、波爾約、高斯和黎曼“離經叛道”、敢於打破完美理論的勇氣,
愛因斯坦可能就沒辦法寫下他理論中的方程。

本文源自:《無言的宇宙:隱藏在24個數學公式背後的故事》,作者達納•麥肯齊
稿:星光
轉載:得到

-----
主旨:
兩千多年前啊,有一個古希臘數學家,叫歐幾里得,他寫下了幾條公理。
在這幾條公理的基礎上,歐幾里得用純邏輯推理的辦法,
由簡單到復雜地證明了一系列命題,發展出一套體系,
我們把它叫“歐氏幾何”,它被奉為人類理性推理的典範。

後來在19世紀上半葉,有三位數學家,分別大膽地開了個腦洞,
那就是,假如說平行假定不成立的話,是不是也能獨立地發展出一套全新的幾何體系?
這其中以高斯、波爾約和羅巴切夫斯基為代表,
試圖否定平行假定這條公理,這個過程中就誕生了“非歐幾何”,
也就是“非歐幾里得幾何”的意思。


後來非歐幾何的大部分功績歸給了羅巴切夫斯基,
因為他發明了羅巴切夫斯基幾何,現在的西方數學家也叫它“雙曲線幾何”。
而鯨魚的世界裡的就是雙曲線幾何。
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就是聲波走過的路徑,對鯨魚就相當於一條直線。
鯨魚的幾何裡還有很多神奇的事,
比如說三角形內角和小於180度、沒有長方形、五邊形的角都可以是直角。
最重要的是,在鯨魚幾何裡,曲率是負的。
這也就是說,最初平行的兩條直線之間,距離會越來越大。

螞蟻眼裡的幾何,是球面幾何,也算是非歐幾何。
曲率是正的、三角形內角和大於180度、長方形不存在,
還能畫出有三個直角的三角形,
而最初平行的兩條直線之間,距離會越來越小,
而且最終會相交,恰好和鯨魚的幾何相反。

研究出這些抽象的數學理論有啥用呢?
如果你穿越時空回去問高斯或者黎曼,他倆的答案肯定也是——不知道。
但60年以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發表,這個理論假設,我們的四維時空曲率處處不同。
如果沒有羅巴切夫斯基、波爾約、高斯和黎曼“離經叛道”、敢於打破完美理論的勇氣,
愛因斯坦可能就沒辦法寫下他理論中的方程。

得到-中史-直諫的大臣都沒好下場?

文章出處:直諫的大臣都沒好下場?


說起直言進諫這件事,大家馬上就能想起海瑞和魏徵,其他的就很難說的上名字來。
這也說明一個問題,在過去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的時代,
冒犯龍顏可不是鬧著玩的事,鬧不好腦袋是要搬家的。

可這事也要看怎麼說,比如說魏徵,也老是和太宗皇帝對著幹,
可總體來說,魏徵和太宗的關係還是比較融洽,是一段歷史上的佳話。
同樣是直言上疏的直臣,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


歷史學家範泓有一篇文章就專門提到了這個話題,他舉了個晚清大臣吳寶初的例子。
咱們對比一下,就會明白,同樣是直諫,其實差別還是挺大的。

先說吳寶初,這個人是誰呢?要說起來,他可是個厲害人物。
首先,他是個官二代。他的爸爸,就是當年一手栽培了袁世凱的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
當時的一品大員李鴻章,就超級欣賞吳長慶。

第二呢,人家吳寶初可不光是個官二代,文采好,名氣大,
在當時,和其他三個有名的官二代一起,被人們稱為清末四公子。

第三呢,吳寶初自己也是個官,不過官不大,只是個六品官。
和大明朝有名的那位直臣海瑞,官銜差不多。

這麼一個出身的人,對大清朝有感情,從心眼里為大清朝著想,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可就因為抱著這樣的想法,吳寶初乾了件驚天動地的事,
結果搞得自己官也丟了,最後還因為窮困潦倒,沒錢治病,結果病死在上海。
這是怎麼回事呢?


大家都知道,清朝末期問題重重,當時朝野上下要求改革的聲音此起彼伏。
不過大家說歸說,誰也沒有死氣白咧的要求上層改革。
畢竟,有戊戌六君子的事情在前面擺著,國家大事和個人身家性命,
輪到誰身上,都得掂量掂量。

可吳寶初呢,他看著大清朝的問題重重,心裡著急啊,
先是給當時的皇帝光緒上了一道折子,在這道奏摺裡,他告訴皇帝一個消息:
天下要亡了,至於該怎麼辦,他沒有講。
結果,因為吳寶初官銜太小,奏摺沒有送到皇帝那裡就被扣下了。

吳寶初還是不甘心,就又給慈禧上疏。
這一次他倒是提出了具體辦法:要求慈禧把權力還給光緒。
據說梁啟超看了之後,覺得吳寶初說的是當權者慈禧老太太最忌諱的事。
可想而知,這樣的奏摺,也沒有人敢呈給慈禧太后,也被扣下了。


兩次上疏都被扣下了,這讓吳寶初覺得自己的一片忠心,
根本沒被大清朝看在眼裡,乾脆辭官,不幹了。
辭了官,沒了經濟來源,生活自然很落魄,可吳寶初並不在意,
對於朝政大事,熱情不減,該怎麼議論還是怎麼議論。
要是普通人,也引發不了多大反響,可吳寶初不一樣啊,
他那樣的身份,說話肯定很容易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這時候,作為世交的袁世凱,
看到自己的哥們如此落魄,就勸他重新做官,前提條件是不能再議論朝政。
結果還被吳寶初奚落了一番。最後,因為沒錢買藥,吳寶初病死在上海。


聽到這裡,大多數人肯定覺得,這大清朝,真是活該玩完,
像吳寶初這麼有才氣又忠心的人得不到重用,他不玩完誰玩完啊。

看上去好像挺有道理,可咱們要是仔細想想,當時的情況是怎麼樣呢?
年輕的光緒皇帝既沒有政治經驗,也沒有政治手腕,比較起來,慈禧老太太就高明得多。
一句話,當時的情形,離了慈禧老太太,根本玩不轉。
作為一個基層官員的吳寶初,根本看不到這一點,
只抱著一腔熱情,看起來是想救大清,實際上是在幫倒忙。

這就像海瑞晚年給皇帝上疏建議“對枉法的官員一律絞死,貪污的官員一概剝皮”一樣。
他也不想想,處理完一個完全腐敗的貪官系統,大明朝還怎麼繼續玩下去呢。


咱們回過頭來再想想歷史上寥寥可數的幾個直言進諫的大臣,
他們的人格和風骨肯定是值得大家欽佩的,但這裡面也有他們自身的積極原因。
比如說魏徵,能和唐太宗保持相對良好的關係,
就是因為他在反對太宗的時候,總是能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再比如像李鴻章這樣的順臣,
在不反對領導的前提下,以自己的努力維繫和促進系統的發展

相比之下,像海瑞和吳寶初這樣的大臣就不一樣了,
他們對身邊環境不滿又拿不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只好把希望寄託在權力的改變上。
往好裡說,這確實是一片忠心;
可要是往壞裡看,一是在自己的位置沒有改變現實的能力,
二是建議大到了不負責任的程度。
結果,只能是導致自己在系統內部關係緊張,最終只好黯然收場。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吳寶初:殘局上疏)
稿:陳遠
轉載:得到

-------
主旨:
講述清朝吳寶初直諫的故事。並與魏徵、李鴻章、海瑞作對比。
 
魏徵,能和唐太宗保持相對良好的關係,
是因為他在反對太宗的時候,總是能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李鴻章這樣的順臣,
在不反對領導的前提下,以自己的努力維繫和促進系統的發展;
相比之下,像海瑞和吳寶初這樣的大臣就不一樣了,
他們對身邊環境不滿又拿不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只能把希望寄託在權力的改變上。

❤得到-哲思-世界屬於少數較真的人

文章出處:世界屬於少數較真的人


今年8月,《反脆弱》和《黑天鵝》的作者塔勒布寫了一篇文章,
叫做《最不寬容者獲勝:少數派的專制》。
他在這個文章裡說,推動歷史前進的,從來都不是什麼“主流學者的共識”,
也不是什麼“民主的選擇”,更不是“沉默的大多數”,而是一小撮特別執著地動真格的人。
最近,科學作家萬維鋼在“得到”的訂閱專欄裡介紹了這篇文章,咱們一起來聽聽。


對投資了解比較多的人可能知道,在投資界有這樣一種看法,
比如你忽悠別人說某家公司的股票會大漲,建議他買。那人家首先要看什麼呢?
不是看這家公司的財務報告,而是看你有沒有買這家公司的股票,
如果你買了,說明你是來真的;
如果你沒買,說明這事兒壓根兒就沒譜。
有的人可能覺得,一旦我花了錢投資這家公司,
那我去說服別人的時候會不會顯得我不客觀中立啊?
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跟那些光說不練的人比,別人更相信你、尊重你,因為你是來真的。


文章裡還舉了個例子,假如你在美國買飲料,
你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大多數飲料瓶上,都有一個圓圈,
裡面有一個大寫的英文字母“U”或者“K”。
這個標誌的意思是說,你買的這瓶飲料,符合猶太食品認證,
不含動物性添加劑,信猶太教的人可以放心喝。
但是在美國,只吃猶太食品的人,滿打滿算也只佔全國人口的0.3%,
按理說他們所需要的猶太食品也不會很多,那為什麼大多數飲料都經過了猶太食品認證呢?

主要原因有3點。
第一,雖然吃猶太食品的人很少,但是他們非常堅決、較真
第二,這一少部分人不是聚集在一起的,而是全國到處都有
第三,生產符合他們要求的食品和飲料並不麻煩,
在價格上也沒有明顯的區別,最重要的是其他人並不太在意,
無所謂是不是猶太食品,反正他們都能吃。
生產者無所謂,普通消費者無所謂,而那些較真兒的人特別地在意,
那索性大家都按照猶太食品的標準來。只要較真,就能實現多數服從少數


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
比如說,在歐美,因為少數人對花生過敏,
所以學校的午餐和飛機上提供的餐食就一點兒花生都不能有;
還有,在一家德國公司開會,但凡有一個人不會說德語,那就必須全體都說英語。

不僅如此,翻翻宗教發展的歷史你會發現,
那些信徒多的宗教,往往是那些不寬容的宗教,難以置信吧?
基督教能有今天,正是因為當初的不寬容。
想當年,古羅馬人信仰的是非常寬容的多神教體系,
你想信誰就信誰,崇拜耶穌基督也沒關係,咱們各信各的和諧相處唄。
後來發現不對啊,我們尊重你們的上帝,你們怎麼不尊重我們羅馬人的神呢?
結果大家也知道,基督教勝出了


這個道理,反過來說就是,一件事情做不成,那可能是因為你不夠較真
為什麼很多海外華人,在美國沒有什麼有力的政治聲音,
在公司裡只能當個好員工而當不上領導?因為大多數華人都是吃瓜群眾。
他們在美國想的是獨善其身,很多人還是琢磨著掙點錢將來回中國去,
對美國的公共事務不關心,也不較真兒,那你說這種態度能影響到人家嗎?


就像亞歷山大大帝說過的——由獅子率領的羊,遠勝由羊率領的獅子。
所以,萬維鋼在最後建議,不要空談誤國了,
如果要真想辦成什麼事兒,必須要較真,玩真的。

本文源自:“得到”訂閱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只要有一小撮人執意玩真的)
稿:羅小蔓
轉載:得到

--------
主旨:
推動歷史前進的,從來都不是什麼“主流學者的共識”,
也不是什麼“民主的選擇”,更不是“沉默的大多數”,而是一小撮特別執著地動真格的人。
一件事情做不成,那可能是因為你不夠較真。
就像亞歷山大大帝說過的——由獅子率領的羊,遠勝由羊率領的獅子。

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羅輯語音-創新-離你最近的一次變革紅利,你該抓住

文章出處:離你最近的一次變革紅利,你該抓住

語音:
最近我是見過吳軍老師一次,我問他:
在《智能時代》裡,你最著名的判斷,
是只有百分之二的人能夠把握住這次人工智能革命的機會,那為啥怎麼說呢?

吳老師笑了,他說:因為至少有百分之九十八的人,他不相信這次機會的存在。


確實。越是虛無縹緲的趨勢就越重要,當然也更難看到。
拿我們平常換工作來說,一般人換工作,
首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掙的少、離家遠、同事關係差等等。

但是實際上最應該換工作的原因是你現在的這個行業已經停止增長了。
你必須換到一個更有前途的行業裡去,
但是很可惜,絕大部分人是不會這樣思考問題的。
因為這個趨勢,虛無縹緲,需要極高的認知能力才能判斷。


*********
文章:離你最近的一次變革紅利,你該抓住
前言
在歷史上,一項技術帶動整個社會變革的事情曾經多次發生。
它們通常遵循一個範式,即:原有產業 + 新的技術 = 新的產業
那些有意或者無意接受了這個規律的人,常常在新的時代站到了浪潮之巔。


*****
01 蒸汽革命:古老文明都被甩在後頭
近代第一次帶來全社會變化的技術是以蒸汽機為核心的動力革命。
在瓦特發明萬用蒸汽機之後,很多古老行業使用蒸汽機之後,搖身一變成為了新的產業。
瓷器在發明後的一千多年裡都非常稀缺,被譽為“白色黃金”。
但是自從維奇伍德開始採用蒸汽機生產瓷器後,這種商品就在全球範圍內變得供大於求了。

幾千年來,紡織業一直是一家一戶的小手工業。
等到蒸汽機用於英國的紡織業,情況就不同了,它需要打開東方市場才能消化全部的產能。
而那些洋布賣到中國和印度之後,
當地幾千年來傳統的家庭紡織業在短短的一百年裡就消失了。

運輸業也是如此。
從蘇美爾文明開始,帆船就是運輸的主要工具,
到了 18 世紀,西班牙、荷蘭把大帆船技術推向了頂峰。
但是當蒸汽機用在了輪船上之後,大帆船就退出了歷史舞台。
在陸路運輸方面,火車取代了馬車,成為客運和貨運的主要工具。
一個嶄新的運輸業就此誕生。

就在英國人開始採用蒸汽機改造這些產業時,
它的 GDP 還遠比不上傳統的經濟大國——中國。
但是在廣泛使用蒸汽機的同時,英國實際上按照:現有產業 + 蒸汽機 = 新的產業
這樣的思路重新定義了很多產業,使得英國把各個古老的文明都拋在了後面。


*****
02 電力革命:所有行業重新洗牌
到了 19 世紀末,電的應用改變了世界。它也是靠單點突破,帶動社會的全面變革。
今天大部分行業在 20 世紀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但是電的使用讓所有行業重新洗牌。

電的使用導致了人口高密度的大都市的出現,
因為電梯的出現可以把樓蓋得高,
公共交通(有軌和無軌電車、地鐵等)的出現可以把城市拓寬。
西方各國的大都市都是在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形成的。
以電報和電話為核心的通信產業,在那個時期奠定了基礎,今天它是全球最大的產業之一。
留聲機、電影和後來的收音機的發明,使得大眾娛樂產業得以出現。

電還徹底改變了冶金工業。
沒有電之前,人類只能生產很少幾種金屬和合金,而且很難做到精純。
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宴會上,客人的餐具是用銀製成的,而他自己卻用鋁製品。
因為當時冶煉鋁十分困難,鋁的價格比黃金還貴重得多。
有了電之後,人們發明了電解鋁的製造方法,鋁的價格就跌到了我們今天說的白菜價。

可以說,電不僅改變了經濟,還改變了國家的政治形態、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
我們不妨把這個時代總結成:現有產業 + 電 = 新的產業


*****
03 摩爾革命:全球經濟被連接到一起
二戰後信息技術帶來了新的產業革命。
很多產業在使用計算機之後,產生了本質的變化,形成了全新的產業。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很難找到哪些產業沒有受到計算機影響。

銀行業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行業。
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美第奇家族,到後來猶太銀行家的代表羅斯柴爾德家族,
再到美國洛克菲勒支持的花旗銀行,都需要花幾代人的時間才能讓銀行網點觸及世界各地。

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計算機的使用徹底改變了這個行業
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和自動取款機 ATM 的使用使得銀行營業網點很容易部署到全世界。

類似地,證券交易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曾經,股票的交易需要去交易所,或者打電話給中間商才能進行。
更重要的是,他們常常交易的是真正紙質的股票,
報價過程類似幾百年前拍賣式的討價還價。


1971 年美國證券交易商協會推出了
自動報價系統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 ),
簡稱 NASDAQ,即我們常說的納斯達克。
交易者通過網絡和電話進行交易,報價方式也是我們今天熟知的精確到一分錢的方式。
由於交易完全是電子化的,紙質的股票便被淘汰了。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世界的進步背後最根本的動力可以概括為摩爾定律的應用,
或者說是數字化。我們可以把這個時代經濟的特點概括為:現有產業 + 摩爾定律 = 新的產業


*****
04 智能革命:你所熟悉的都將面目全非
回顧過去是為了展望未來。
今後,由大數據和機器智能引發的智能革命,
也將是以一種和前面幾次技術革命類似的方式展開,
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概括的話,就是:現有產業 + 機器智能 = 新的產業


1. 農業 + 機器智能
作為嚴重缺水的國度,以色列人發明了滴灌技術 ——
裝有滴頭的管線直接將水和肥料送達植物的根系,大大節約了水和肥料。
所有灌溉方式都採用計算機進行自動化控制,灌溉系統中有傳感器,
它能通過檢測植物的莖果的直徑變化和地下的濕度,來決定對植物的灌溉量。

自二戰後立國以來,以色列的農業生產增長了 10 多倍,而每畝地的用水量卻仍保持不變。
靠著農業高科技,以色列給傳統的農業帶來了質的革命,
二戰前還是一片荒漠的內蓋夫地區,現在已經出現大片的綠洲了。


2. 電器 + 機器智能
電器行業,廠家只能賺到一次錢,而且由於製造商相互壓價,利潤也不可能很高。
家電的交易完成之後,顧客和商家就沒有了關係。
但是在大數據時代,家電廠商可以通過產品跟踪技術知道自己出產的每一個電器,
是如何一步步進入顧客家庭的,並且知道用戶是誰。

每個大件電器本身又是收集用戶數據的採集器,
家電公司可以完全了解用戶的很多生活細節,
比如住在哪裡,每天使用電器的情況,使用其它電器的情況,
甚至什麼時候回家,什麼時候吃飯等等。

這樣,廠商和顧客之間能夠建立一種細水長流的商業關係。
廠商之間的核心競爭力也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更重要的服務。
服務的水平不完全取決於服務態度,而更多要依靠智能化。


3. 醫療 + 機器智能
在中國患者的心目中,看病要找“老大夫”,因為他們有經驗。
實際上,老大夫經驗的積累就是一個通過病例(數據)學習的過程,
而人學習再快,其實也學不過計算機。

目前在醫學影像識別等領域,智能計算機已經超過了專科醫生的水平。
具有了智能的計算機不僅能幫助診斷,還可以進行手術。

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醫療機器人就是“達芬奇”手術系統。
它是一個有三個機械手臂的機器人,每一個機械手臂的靈活性都遠遠超過人,
且帶有攝像頭可以進入到人體內手術,因此使用它做手術不僅創口非常小,
而且能夠實施一些人類醫生很難完成的手術。

目前全世界裝配了 3000 多台“達芬奇”機器人,完成了 300 萬例手術。


4. 新聞 + 機器智能
今天的很多財經新聞,尤其是對公司財報的評述,其實是計算機生產的。

比如IBM 公司發布的去年四季度的財報,計算機會先“讀”一遍該公司財報的內容,
然後提取出主要的信息,比如該季度的收入、利潤等等,
和華爾街預期的對比,然後它就可以寫出一篇關於IBM 業績的新聞稿。

或許再過若干年,我們在編輯部裡看到的景象,
不再是一批伏案工作的編輯,而是一台台計算機,這個行業也就被重新定義了。


05 只有 2% 的人能抓住機會
大數據將導致我們社會的產業升級和變遷。
不過,如果對比每一次產業革命前後產業的變化,就會發現,
其實人類很多基本的需求並沒有變,只是採用了新技術後,
新的產業會取代舊的產業滿足人類的需求。

固守舊的產業是沒有出路的。穩定社會狀態裡的“二八法則”都不再適用,
只有 2% 的人能夠完成跨越,其餘 98% 的人都可能陷入或遲或早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擔憂。
2%。也就是說,15 億中國人,只有 3000 萬人能夠穿越這道“窄門”。
你,我,在這 3000 萬人中間嗎?


【版權聲明】本文由作者 吳軍 授權羅輯思維獨家首發。
商業轉載請取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微信公眾號“羅輯思維”。

❤得到-溝通-為啥你不能說服對方?

文章出處:為啥你不能說服對方?


有時候我們和別人溝通,產生觀點衝突,總也沒法兒說服對方,
到頭來爭個面紅耳赤不說,最後還會陷入喋喋不休、自說自話的窘境,
不少人可能都遇見過這種鬱悶事兒吧。

最近,鉛筆經濟研究社發表了一篇文章,
作者是貴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講師夏西,文章裡說啊,
我們總也沒法兒說服對方,主要是因為,我們在溝通中常常犯這麼一個錯誤,
那就是把“客觀認同”和“主觀判斷”給搞混了。所以就很容易陷入無效溝通。
所謂主觀判斷,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觀點。
而客觀認同,就是別人對你觀點的認同,也是有效討論的基礎。


首先,如果我們在溝通中,想要用“主觀判斷”來說服“主觀判斷”,
那這樣的溝通很可能就會以失敗告終。
這很好理解,比如說,一個東西好不好吃,肯定因人而異,
我們沒法兒針對這個命題來進行有效的討論,然後說服對方。
因為雙方的觀點都是純粹的“主觀判斷”,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或者事實來驗證、
支撐你的判斷,那麼這種討論,不管多激烈、進行多少輪,
你都說服不了對方,對方自然也說服不了你。


如果用“客觀認同”來解釋“客觀認同”呢,效果也不見得好。
比如說,牛奶是奶製品,雙方對此都沒有異議,那這就是一個客觀認同。
牛奶是白色的,雙方都同意,那這也是一個客觀認同。
但如果你要說,因為牛奶是奶製品,所以牛奶是白色的,這種邏輯就太牽強了。
但生活中,這個顯而易見的錯誤卻往往被我們忽視。
比如說,要回答為什麼乒乓球會滾動,
我們可能會說,因為乒乓球是圓的,這其實就是用一個客觀認同來解釋另一個客觀認同。
如果你想用這種方法來說服對方,就很容易遭到反駁——月亮也是圓的啊它怎麼不滾?
你的頭還是圓的呢,也沒見它在地上滾啊……
所以你看,這樣的討論就沒法進行下去了,甚至不僅說服不了對方,還有可能會打起來。


那“主觀判斷”和“客觀認同”應該怎麼搭配,才能構建出有效溝通呢?
文章說啊,當主觀判斷的陳述,加上客觀事實支撐的時候,才算比較有信服力的解釋。
比如說,“冰激凌好吃”這是個“主觀判斷”,
你要證明這個觀點一是需要再給多一些“主觀判斷”,
比如“冰激凌是甜的”,“冰淇淋是冰的”;
同時你還必須有強有力的“客觀認同”來支持你的主觀判斷
比如,冰淇淋含糖量很高,而糖是身體能量的直接來源,
我們的身體總是渴望能量的,所以我們會覺得冰淇淋好吃。
這樣跟你單純去跟別人說“冰激凌好吃”,是不是就很有說服力了?


這篇文章的作者說,他自己就曾經在課堂上,遇到過“無效溝通”。
有一次,他和學生談到了“經濟人假設”的問題。
簡單說,這個“經濟人假設”的意思是,
人都是理性動物,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穫,並為此可不擇手段。

一個學生覺得經濟人假設不符合實際,
作者就想和他好好探討一下,但很快他就發現,
無論用什麼方法嘗試溝通,都沒法說服這個學生。
後來總結,發現原因就是,他錯把“經濟人”這個“客觀認同”當成“主觀判斷”拿來討論了
通常值得我們討論的是主觀判斷客觀認同只能作為討論的基礎
如果把這二者顛倒,就很容易出現各執一詞的局面。

有懂經濟的朋友聽到這可能會問了,
“經濟人假設”這個概念是不是合理有效,這個爭論不是早就存在了嗎?
你怎麼能說它已經是“客觀認同”了呢?文章就解釋說,客觀認同並不一定等同於客觀事實。
雖然說確實有大量事實不符合經濟人假設,
但這個假設已經是整個經濟學的基礎了,
所有的經濟學研究都建立在這個基礎假設之上,
如果不認同,那整個經濟學相關研究都會變得沒意義。
所以,經濟人假設在這,已經成了一項客觀認同,不在討論的範疇之內了。


所以,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就是拋出你的主觀判斷,
然後用其他主觀判斷和更多客觀認同來支撐它,
這也像是先拋出你的主論點,然後分成幾個分論點,
再用大量的論據去證明這些論點,這樣在說服別人的時候,就會容易得多。
假如一不留神,混淆了二者的邏輯次序,
把論據當論點或者把論點當論據,
就很容易變成一場自說自話的鬧劇,根本沒辦法說服對方。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鉛筆經濟研究社”( 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說服對方)
稿:胡雨薇
轉載:得到

----
主旨:
區別"客觀事實"、"客觀認同(或公設)"、"主觀認同"的差別。
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就是拋出你的主觀判斷,
然後用其他主觀判斷和更多客觀認同來支撐它,
這也像是先拋出你的主論點,然後分成幾個分論點,
再用大量的論據去證明這些論點,這樣在說服別人的時候,就會容易得多。
假如一不留神,混淆了二者的邏輯次序,
把論據當論點或者把論點當論據,

就很容易變成一場自說自話的鬧劇,根本沒辦法說服對方。

得到-中史-司馬懿為什麼不入空城

文章出處:司馬懿為什麼不入空城
(從真實歷史看小說)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裡有個特別出名的故事:空城計。
之前咱們看這個故事,會覺得諸葛亮實在是神機妙算、足智多謀。
總之吧,恨不得把所有能表現有計謀的詞安在諸葛亮身上。
可是,要是仔細想想,司馬懿也是個聰明絕頂的人,
他怎麼就那麼容易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呢?難道他真那麼傻?

其實,要是咱們結合當時的歷史情境來看,這件事就特別合理了。
文史作家王宇清有一篇文章,就給大家解開了問題的答案。


咱們看當時的情況,按照《三國演義》的敘述,司馬懿當時帶領的是15萬大兵,
諸葛亮呢,只有2500人馬。就算司馬懿不知道情況,他可以先派一支隊伍去試探一下啊,
或者,乾脆先把諸葛亮的那座城給包圍起來,
反正那座城也不大,當時蜀國又處在慘敗的情況下,強能強到哪裡去呢?

這些咱們輕而易舉就想到的辦法,司馬懿竟然全沒有想到,
這要是別人也就算了,可他是司馬懿啊,多年領兵征戰,
連諸葛亮都不得不承認他老謀深算,說曹魏政權是他一個人撐著,一點都不過分。
咱們看魏國和蜀國打仗,魏國基本上都是司馬懿領兵。
可就這麼一個人,在諸葛亮的空城面前,直接就退兵了。這裡面真的就沒有別的原因嗎?


說清這個問題,咱們就得從司馬懿的處境說起。
原來,就是因為司馬懿太能幹了。
這太能幹的人,就容易遭人嫉妒,你這麼能幹,別人怎麼辦啊。
所以,在魏國內部,司馬懿的政敵可是不少,
那些人別的不行,沒事在皇帝曹叡那裡給司馬懿上點眼藥,做的還是挺到位。

這個情況,和司馬懿多次交手的諸葛亮是了解的,
他一看這是個機會啊,就派人到魏國去散佈司馬懿要造反的消息。
你別說,這招還真管用,差點要了司馬懿的命,
幸虧有人給司馬懿求情,司馬懿的命算是保住了,但職位也沒了。


這一轉眼就到了諸葛亮六出祁山討伐魏國,
沒有了司馬懿的魏國軍隊哪裡是諸葛亮的對手啊,眼看著曹魏的江山就要被諸葛亮給滅了。
這時候魏國皇帝曹叡想起司馬懿來了。
本來打算老死在家鄉的司馬懿,竟然因為諸葛亮的討伐,時來運轉的複出重掌軍權了。

這就是司馬懿帶領15萬大兵,兵臨諸葛亮城下時的處境。
要是過去,這肯定是司馬懿立功的大好機會,
可是現在,司馬懿這麼聰明的一個人,就不能不掂量一下了。


一是殺進去,把老對手滅掉。可滅掉諸葛亮之後會怎樣呢?
魏國從此高枕無憂,那些政敵又會時不時在皇帝面前給他上上眼藥,
要是哪天皇帝又想殺他,到時候他去哪裡再找一個諸葛亮來討伐魏國呢?

二是退兵,只要諸葛亮還在,魏國就需要他,那些政敵就不能拿他怎麼樣。
反過來說,魏國祇要有他司馬懿一天,諸葛亮對魏國也無可奈何。
退兵對魏國來說,沒有好處,也沒有什麼壞處。


這麼一說,咱們就明白司馬懿為什麼選擇退兵了吧。
不過,要告訴大家的是,空城計的故事,在歷史上其實沒有發生過
街亭之戰發生的時候,跟諸葛亮打對手仗,根本就不是司馬懿,而是魏國另外一名大將。
空城計,不過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故事。
聽到這你得說了,說了半天都是假的,你分析的再頭頭是道又有什麼用呢?
這咱們就不得不佩服羅貫中了,這些細節雖然是假的,
可從大脈絡和司馬懿的處境上來說,卻都是真實的。
並且啊,這樣的事,在過了快兩千年後,還真發生了一件一模一樣的事。
那是在辛亥革命後,清政府不得已請之前被罷黜的袁世凱出山對付南方的革命黨。
要是從實力上說,袁世凱拿下革命黨根本不成問題,
可是袁世凱當時的處境,和空城計裡的司馬懿一模一樣,
之前就因為勢力太大遭到清廷懷疑,差點丟了命。
這時候,他哪裡還敢用全力對付革命黨呢。
結果最後清廷只能和革命黨進行和談,讓袁世凱漁翁得利當上了大總統。
要說巧也是真巧,曹家天下,最後也是被司馬家的人代替的。

咱們在今天聽了這個故事,
就會明白,要是一個系統不能給身處其中的個體安全感,
那麼個體就不敢用全力去為系統效力,最後遭受損失的會是誰呢,
估計不用說,你也猜到了。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司馬懿為什麼不入空城)
稿:陳遠
轉載:得到

❤得到-哲思-為什麼你只重視“簡歷美德”

文章出處:為什麼你只重視“簡歷美德”


如果你能參加自己的葬禮,你覺得別人在葬禮上會怎麼談論你、評價你?
最近吳伯凡寫了一篇文章,說了一個很多人都沒想過的概念,叫做“葬禮美德”。
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在你的葬禮上,人們談論你的那些美德。
比如,在你的悼詞裡面可能有這樣的話,
說你是一個有公益心和慈善心的人,你影響和幫助過哪些人,等等。

和這個“葬禮美德”相對的一個概念,叫“簡歷美德”。什麼叫簡歷美德呢?
就是你在寫簡歷時,要向別人強調的一些品格和能力,突顯這些東西,
是為了找個好工作,讓未來的老闆賞識你。
也就是說,
簡歷美德是用來掙錢吃飯的,這些美德更多和你的利益有關係。
葬禮美德正好相反,是和別人的利益有關係。
而平時大多數人突顯的都是自己的簡歷美德,很少有人會去思考葬禮美德這件事。
所以這兩個概念值得每個人好好琢磨一下。


吳伯凡介紹的這兩個概念,來自比爾-蓋茨推薦的一本書,叫《品格之路》。
比爾-蓋茨推薦這本書是有原因的。
他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資本主義是有弊端的,很難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的需求問題
資本家去投資那些社會需要的產品,是因為能賺錢。
如果社會需要,但不能賺錢,就很少有人投資。
甚至反過來,一種東西能造福社會,但妨礙了賺錢,資本家甚至會想辦法去避免這件事情


所以,比爾-蓋茨成立了一個基金會,
把他賺的錢用來專門解決傳統資本主義解決不了的問題。
他認為這是一種更具創造性的資本主義。
所謂創造性就是說,他真正能夠實現從零到一的,能夠觸及到商業不能觸及到的那些死角。
而這些死角,恰恰是人類亟待解決的那些問題。
包括扎克伯格,他也把自己的99%的錢捐出來,也去做同樣的事情。

吳伯凡說,在美國的商業史上,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概念,就是首富的能力和責任。
首富的第一步,肯定是找到這個時代真正的需求,
找到了需求,抓住了商業機會,你才有可能成為首富。

首富的第二步是什麼呢?
就是你賺的錢不是給自己賺的,
這些錢匯聚到你身上的時候,你的下一個責任就是繼續尋找需求。
這個需求,可能不再是商業上的需求了,
你有了對巨大財富的支配權的時候,把它用在哪兒就很重要了。
你賺了這些錢,沒有用它去幹有意義的事情,這樣是可恥的。

所以比爾-蓋茨、巴菲特、扎克伯格這些人,
無一例外會把這筆錢拿出去,創造社會價值,滿足社會需求。
這些社會需求是商業投資者不感興趣的,但是社會上存在著巨大社會需求的一些事情。


文章裡還說了比爾-蓋茨做的另一件事。
有一年美國政府提了個法案,要減少美國的遺產稅,因為美國遺產稅很重。
但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在《紐約時報》登了好幾天整版的廣告,反對這件事情。
說如果這個法案實施,會毀掉美國的未來。

為什麼呢?因為遺產稅減輕以後,那些富人的孩子,
很可能就會守著上一輩留下的財產無所作為了。
另一方面,也就剝奪了許多白手起家的創業者的機會。長此以往,美國就會衰落。
他們認為這個法案將會毀掉美國的未來。
所以一定要收很重的遺產稅,讓富人的孩子們自食其力,給其他人更多的機會。


吳伯凡說,比爾-蓋茨和巴菲特之所以這麼做,可能和美國近年來流行的一種成功觀念有關。
這個觀念叫重孫輩法則。成功不成功你說的不算,先要看你兒子認可不認可。
而且你兒子認可說服力不大,因為你給他留了一筆財富,
所以如果孫子能認可你,就更客觀一些。
因為遺產稅讓孫子得到的錢已經不多了,
他認可你,說明你除了錢之外,還留下了別的東西。
最客觀的是重孫,按照美國的遺產稅的徵收的辦法,
你的財富傳到重孫那裡已經接近於零了,他還能尊重你,一定是你在錢之外還幹了什麼。

最後吳伯凡總結說,對一個企業來說,
掙錢當然是硬道理,做一家不掙錢的企業,不僅商業法則不容你,你也沒辦法生存下去。
我們需要比爾-蓋茨這樣的企業家,上半場追求“簡歷美德”,下半場追求“葬禮美德”。
這個道理,對普通人來說也一樣重要。

本文源自:公眾號“伯凡時間”(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企業家?)
稿:寶利
轉載:得到

------
主旨:
什麼叫簡歷美德呢?
就是你在寫簡歷時,要向別人強調的一些品格和能力,突顯這些東西,
是為了找個好工作,讓未來的老闆賞識你。
葬禮美德正好相反,是和別人的利益有關係。
 

在美國的商業史上,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概念,就是首富的能力和責任。
首富的第一步,肯定是找到這個時代真正的需求,
找到了需求,抓住了商業機會,你才有可能成為首富。
首富的第二步是什麼呢?
就是你賺的錢不是給自己賺的,這些錢匯聚到你身上的時候,
你的下一個責任就是創造社會價值,滿足社會需求。
例如比爾-蓋茨、巴菲特、扎克伯格就捐錢做公益。
他們之所以這麼做,可能和美國近年來流行的一種成功觀念有關。
這個觀念叫重孫輩法則。
因為你的財富傳到重孫那裡已經接近於零了,
他還能尊重你,一定是你在錢之外還幹了什麼。

我們需要比爾-蓋茨這樣的企業家,
上半場追求“簡歷美德”,下半場追求“葬禮美德”。

❤得到-表達-虛擬贏就主要使用主場優勢

文章出處:想贏就要利用主場優勢


輸贏完全憑本事,靠實力嗎?
這可不一定。就拿足球比賽來說,一個球隊在主場踢比賽,就比在客場踢要有優勢。
而且經濟學家通過研究,也證明了主場優勢確實存在
換算成數據的話,相當於三分之二個進球。

其實不光體育,生活中處處都有主場優勢。
最近,科學作家萬維鋼在“得到”的訂閱專欄寫了篇文章,介紹了一本書,
叫做《奪魁者:關於輸贏的科學》,
從競爭層面分析了生活中的主場優勢,咱們一起來聽聽。


比如,對談判來說,主場優勢就特別重要。
這就是為什麼兩個國家談判,都要選一個中立場地,因為這樣對大家都公平。
拿破崙當年和沙皇談判,倆人竟然找了一條河,在一條小木船上談判。

主場優勢重要到什麼的程度呢?
重要到如果是在客場談,你就要想方設法讓自己獲得一些主場優勢。
舉個例子,當年克林頓去東京,和日本天皇商量美國在日本駐軍的事情。
日本人談判,特別講究主場優勢,
他們會把談判安排在一個封閉的小房間裡,然後在裡面抽煙。
這樣,美國人就會覺得不習慣,希望自己早點兒出去。
美國人當然也不含糊,要求總統身邊必須有媒體跟著,
因為美國人習慣和媒體打交道,這樣就會讓美國總統有主場的感覺。

所以,克林頓一下飛機,
日本人就告訴他,天皇從來不見媒體,不讓美國媒體跟著,這樣美國人的主場優勢就沒了。
可以說,日本人打了美國人一個措手不及,
因為天皇很反感遲到,克林頓幾乎沒時間做出反應。

這時候,克林頓有個助手想了個招,他和克林頓要了一張紙,然後拿著這張紙和日本人說。
這是總統給我的,他讓你們用日文寫下來,
是誰決定不讓美國媒體跟著的,然後他會把這張紙交給天皇,告訴天皇是誰讓他遲到的。
日本人沒辦法,只好給美國媒體放行了。
有媒體在,克林頓就找到了主場的感覺,天皇反而成客場了。

那談判時候的主場感覺到底是什麼呢?
有人為了搞清楚,做了個實驗。找了兩個人,讓他們談判分東西。
其中一個人先到談判的地方,到了之後,研究人員告訴這個人,
你可以把這里當成自己的辦公室,電腦隨便用,房間裡的東西怎麼擺,都隨便。
結果,後到的那個人來了之後,先到的人已經有主場的感覺了,
談判的時候,先到的人分到的東西,比後到的人要多一倍多。


所以心理學家說,主場優勢就是進化心理學的領土意識。
我先來了,這個地方就是我的,不是你的,
你來就是侵略,這就是為什麼先到的理直氣壯,後到的天生氣短。

生活中也有這種情況,比如在公共停車場,你剛要開車離開,
發現後面來了一輛車,等著用你的車位。
統計顯示,這時候大多數人都不會馬上開走,而且離開的時間反倒增加了一倍。
因為你覺得這個車位是你的,不想給別人。
再比如,你在一條小路上走,後面過來的人想超過你,
也要先說一句,“對不起,請讓一下”,因為連他都覺得前面這段路是你的。


那生活中怎麼獲得主場優勢呢?有這麼幾個建議。
比如,你和老闆談比較重要的事,一定要在自己辦公室談,不要去老闆的辦公室。
參加活動要盡量早到,因為早到可以獲得主場的感覺。
如果兩個團隊共用一個空間的時候,不僅要早到,
還要準備一些吃的給對方,對方吃人嘴短,你就會獲得更大的主動權。

所以,萬維鋼最後說,有活動就盡量安排在自己的主場,
如果是第三方場地盡量早到,就算一定要在對方的主場,你也要盡量找一些主場感。

本文源自:“得到”訂閱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
稿:寶利
轉載:得到

------
主旨:
輸贏完全憑本事,靠實力嗎?
這可不一定。就拿足球比賽來說,一個球隊在主場踢比賽,就比在客場踢要有優勢。
而且經濟學家通過研究,也證明了主場優勢確實存在,
換算成數據的話,相當於三分之二個進球。

生活中怎麼獲得主場優勢呢?有這麼幾個建議。
比如,你和老闆談比較重要的事,一定要在自己辦公室談,不要去老闆的辦公室。
參加活動要盡量早到,因為早到可以獲得主場的感覺。
如果兩個團隊共用一個空間的時候,不僅要早到,
還要準備一些吃的給對方,對方吃人嘴短,你就會獲得更大的主動權。

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羅輯語音(2)-醫健-聰明而又愚蠢的人體

文章出處:聰明而又愚蠢的人體


01 走路有多難
走路看似簡單,其實是一項很難模仿的高超技能
走路時人的身體不斷向前摔倒,雙腿及時地交替向前邁出,
保持身體的動態平衡,腳掌則依次蹬地,提供向前的動力。
整套動作看似一氣呵成,毫不費力,但其實背後需要大量精確的計算,差一點都不行。

走路到底有多難模仿呢?要知道,
就連目前最先進的走路機器人都很難走得過一名 3 歲兒童!

人體是一架天生的走路機器,
多年的進化把很多與走路有關的功能,固化在了人類的基因組當中,
我們一生下來就具備了走路所需要的絕大部分先決條件,
只要稍加練習就可以掌握這項絕技了。


人體的這套走路系統主要由兩部分組成:
一部分負責感知周邊環境和自己身體的位置,
這部分主要由雙眼和內耳中的前庭神經系統(Vestibular System)組成;

另一部分負責執行走路這一動作,人體的大部分肌肉、骨骼和肌腱都有參與。

因為走路對人類的野外生存太重要了,所以上述這兩個部分必須配合得天衣無縫才行。


*****
02 你為什麼會暈車
但是,現代人發明了一樣東西,把兩者(人體和走路)的聯繫打破了,這就是汽車。

人在坐汽車的時候,
雙眼看到的是不斷向後移動的景觀,通常情況下這樣的景觀意味著人在走路,
所以人體內和走路有關的整套系統都做好了開工的準備。
但是,內耳中的前庭神經系統卻感覺不到這種移動,
始終顯示身體是靜止的,沒有失去平衡,於是雙方便產生了衝突。

通常情況下,人體只有在中毒(比如吃了某種毒蘑菇)之後才會出現這種衝突的現象,
於是人體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中毒了,自動開啟了排毒的程序。

如何排出進入人體的毒液呢?當然是嘔吐了!
於是坐車的人便會感到頭暈噁心,很快就把剛剛吃下去的一切都吐了出來。


自封為萬物之王的人類為什麼犯這麼愚蠢的錯誤呢?
原因就在於人類社會的發展速度實在是太快了,
多年進化養成的一些習慣和習性一時難以適應,於是問題就來了。

和暈車類似的一個毛病就是倒時差。古人不需要倒時差,根本沒有進化出倒時差的能力。
現代人發明了噴氣式飛機,可以讓人在短時間內穿越好幾個時區,生物鍾立刻就紊亂了。


*****
03 導致孩子近視眼的主因
電燈的發明使得晚上繼續工作成為可能,不少城市白領經常不得不熬夜工作,
第二天要參加考試的學生們也常常會臨時抱佛腳,生物鐘就這樣被輕易地打亂了。

一盞檯燈足以讓人看清書上的字,但總的照明度肯定比不上白天的陽光。
千萬別小看這個差別,眼球的正常發育靠的就是視網膜在強光刺激後產生的多巴胺。

如果一個孩子白天總是待在教室裡,他的眼睛發育便有可能出現障礙,最終導致近視眼。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孩子戶外活動的不足才是導致近視眼的主因,看書太多不是問題。

古時候的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戶外,所以我們的眼睛並沒有學會習慣屋簷下的生活。
好在人類發明了眼鏡和激光手術,這才讓那麼多近視眼也能基本正常地過一輩子。


*****
04 祖先的印跡
人類身體的慣性有時甚至會影響我們的行為。

比如,我們的祖先天生就討厭長相奇特的人,
因為在古代社會,長相奇特的人要嘛是來自其他部落的侵略者,
要嘛是帶有某種傳染病的病人,最好不要接近。
但如今地球變平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異相之人越來越多。
雖然理智告訴我們他們沒問題,
但我們的基因卻習慣於做出不同的選擇,如今遍布全球的排外情緒就是這麼來的。

總之吧,一個現代人必須時刻意識到自己身上保留的祖先印跡,
並努力克服其中錯誤的成分,否則的話一定會犯錯誤,最終害人害己。


本文由作者 土摩托 授權羅輯思維發布,選自三聯生活周刊。

❤羅輯語音(1)-人際-真相

文章出處:真相

語音:
經常聽到有人感慨說:手機這玩意害人不淺,
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飯,年輕人都埋頭耍手機。親人之間的交流都沒啦!
其實這個事兒也可以換個角度看,年輕人也許心裡就不願意吃這個飯呢?
刷手機不是漠視親情,他只是親情已經結題的表現。

正如,有個姑娘總是抱怨說,男朋友現在對她怎麼摳門,怎麼不好。
旁邊的人一句話就說到位了:不是他不好,是他已經不愛你了

你看,傳統社會都認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定下來的,
我們必須要調整自己來適應這個關係,否則就是有道德缺陷。
但是現代社會會呢?表面上維持某種關係的人,
只要成長速度、觀念變化不同步,關係隨時會發生解體,
只不過有過一段時間才會用別的方式表現出來而已,這才是現在社會的真相。

❤得到-文學-《新青年》為啥罵林紓

文章出處:《新青年》為啥罵林紓


咱們都知道《新青年》是民國期間最有影響的雜誌,
正是因為這本雜誌推行白話文,咱們今天說話才擺脫了之乎者也。
說到這本雜誌,咱們還知道,就是因為他推行白話文,
讓當時一個清朝遺民大佬林紓看不慣,於是呢,《新青年》陣營和林紓展開了一場論戰。
論戰的結果,就像咱們知道那樣,《新青年》完勝,林紓慘敗。

可根據歷史學者張耀傑的研究,當年《新青年》和林紓吵架,
並不是林紓先引起爭端,最先挑事的,反倒是《新青年》。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當年陳獨秀和他的小伙伴們創辦《新青年》,大力倡導白話文運動。
可是呢,他們這種想法,只是在他們的小圈子裡叫好,在更大的層面,基本沒有什麼影響。
陳獨秀的小伙伴著急啊,怎麼辦呢?他們就想了一個主意。他們想的是什麼主意呢?
就是要找個寫文言文同時影響力又特別大的人當靶子,然後以《新青年》的名義批判他。
這樣,不管這個靶子回應不回應,《新青年》的影響力都會得到提升。

他們找到的這個靶子,就是林紓。為什麼要找林紓呢?因為林紓在當時影響力最大。
咱們現在看到的許多世界名著,最早就是由林紓翻譯過來的,
其中最出名的一部,一說咱們大家都知道,就是法國文豪小仲馬的《茶花女》。
當時有句詩說林紓把這部小說翻譯到中國之後產生的影響:
“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聽聽,斷盡支那蕩子腸,這是多大的影響。


選好靶子,
《新青年》的小伙伴先是不點名道姓的旁敲側擊,緊接著是指名道姓的大肆批判。
要說這事,林紓要是始終憋著勁一言不發,《新青年》想從林紓這裡借勢的想法就會落空。
可咱反過來想想,谁愿意在沒有招誰惹誰的情況被批評呢,
所以林紓在看到《新青年》的文章後,也開始還擊了。

文化人打仗不是真刀真槍,靠的是手上的筆頭。
林紓也採用《新青年》的辦法,
在報紙上寫了一篇影射小說,不點名道姓的把《新青年》那群人罵了一通。

這一下,事兒就鬧大了,你想啊,起哄的就怕不熱鬧,
《新青年》怕的是什麼,是林紓不回應,只有林紓回應了,《新青年》才好繼續做文章啊。


也是巧,就在林紓的小說發表的同時,北京城裡就傳出消息。
當時的北洋政府要驅逐甚至逮捕陳獨秀等人的消息,
這些傳言,跟林紓在小說裡寫得情節竟然差不多。 
《新青年》的小伙伴們一下就抓住了林紓這個小辮子:你這是想藉權力來解決文化問題
這就不是白話文和文言文的問題了,這是道德問題啊,
你林紓這麼幹,簡直就是卑鄙下流無恥。


接下來,《新青年》就集中做了一件事:抓住林紓這個小辮子,說了一遍又一遍。

這場爭論,前後持續了兩年多。到最後,林紓狼狽不堪。
 《新青年》呢,是名聲大漲,不僅名聲漲了,發行量也擴大了十來倍。
順帶名聲大漲的,還有《新青年》陣營的小伙伴們。這其中,就是咱們熟悉的魯迅兄弟。
舉個具體的例子,就知道《新青年》陣營的名聲漲了有多大。
在《新青年》不被人們知道之前,
魯迅兄弟也用文言文翻譯外國的小說,不過十年只賣了21本。
可是在《新青年》出名之後,魯迅兄弟也開始廣為人知,
他們翻譯的外國小說,還成了暢銷書。

所以你看,今天咱們能如此簡單便捷的用白話文溝通,
不光要感謝當年倡導白話文的陳獨秀們,還得感謝曾經做過反面教材的林紓。
要不是他,《新青年》就不會迅速的引起那麼大的反響,
說不定,白話文運動還搞不起來了呢。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林紓與《新青年》的文化之爭)
稿:陳遠
轉載:得到

--------
主旨:
民國初年,《新青年》推行白話文,讓當時一個清朝遺民大佬林紓看不慣,
於是呢,《新青年》陣營和林紓展開了一場論戰。
然而,並不是林紓先引起爭端,最先挑事的,反倒是《新青年》。

當年陳獨秀和他的小伙伴們創辦《新青年》,大力倡導白話文運動。
可是呢,他們這種想法,只是在他們的小圈子裡叫好,
在更大的層面,基本沒有什麼影響。
於是,他們想到一法子,就是找個寫文言文同時影響力又特別大的人當靶子,
然後以《新青年》的名義批判他。他們找到的,就是林紓。
現在看到的許多世界名著,最早就是由林紓翻譯過來的。

選好靶子,《新青年》的小伙伴先是不點名道姓的旁敲側擊,

緊接著是指名道姓的大肆批判。
林紓也採用《新青年》的辦法,在報紙上寫了一篇影射小說,
不點名道姓的把《新青年》那群人罵了一通。
這一下,事情就鬧大了,你想啊,起哄的就怕不熱鬧,
《新青年》怕的是什麼,是林紓不回應,只有林紓回應了,《新青年》才好繼續做文章。

也是巧,就在林紓的小說發表的同時,當時的北洋政府要驅逐甚至逮捕陳獨秀等人的消息,
這些傳言,跟林紓在小說裡寫得情節竟然差不多。
《新青年》的小伙伴們一下就抓住了林紓這個小辮子:你這是想藉權力來解決文化問題。
這就不是白話文和文言文的問題了,這是道德問題啊,
你林紓這麼幹,簡直就是卑鄙下流無恥。接下來,《新青年》就集中做了一件事:
抓住林紓這個小辮子,說了一遍又一遍。這場爭論,前後持續了兩年多。
到最後,林紓狼狽不堪。《新青年》廣為人知。
在《新青年》不被人們知道之前,
魯迅兄弟也用文言文翻譯外國的小說,不過十年只賣了21本。
可是在《新青年》出名之後,魯迅兄弟也開始廣為人知,
他們翻譯的外國小說,還成了暢銷書。

得到-科技-VR能讓人變友善?

文章出處:VR能讓人變友善?


您肯定已經聽說過“虛擬現實技術”這個概念,
比如代表虛擬現實的 VR、代表增強現實的AR ,還有介於 VR 和 AR 之間的 MR 等等。
當然,這個 VR、AR、MR 有什麼區別,咱們今天先不說。
現如今,和虛擬現實技術相關的產業,非常的火,這一點相信大家都深有感受。
近期出版的美國雜誌《彭博商業周刊》、《大眾科學》,
還有科技雜誌《連線》都關注了 VR 技術。
接下來,就讓咱們聽聽國外媒體,對這個大熱領域的分析。

《彭博商業周刊》的封面,回顧了扎克伯格對 VR 領域的投資。
話說在2014年,扎克伯格就花了二十億美金,收購VR設備的生產商Oculus(['ɒkjələs])。
今年, Oculus 的頭盔已經投入市場,戴上它,你就可以接收到360度的全景視頻和聲音。
對遊戲迷來說,這簡直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但扎克伯格還不滿足,他表示,自己的目標是用 VR連接地球上的70億人。

那麼,話說回來了,扎克伯格為什麼對發展VR這件事,這麼上心呢?
關於這一點,《彭博商業周刊》是這樣解釋的:


首先,Oculus 的頭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 
Facebook 是一種成就,寫代碼也是一種成就,但都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人們對真實存在的東西,會更有感情。

第二條理由,就沒那麼浪漫了:Facebook 希望,像蘋果和谷歌擁有自己的手機那樣,
也擁有自己的硬件設備,這意味著,從軟件到硬件徹底地控制技術。


說完《彭博商業周刊》的封面,再來看看《大眾科學》的報導,
《大眾科學》的這篇文章,梳理了扎克伯格看好 VR 技術的幾大理由。

首先,扎克伯格提出了一個核心觀點:
和咱們一些 VR 批評者的看法不一樣,VR 技術並不會讓人們變得更宅,
相反,它們會讓人變得更愛社交。

另外,扎克伯格還提出了讓 VR 幫你“省錢”的觀點
比如電視,與其花幾百美金把佔地方的玩意兒搬回家,
還不如在虛擬商城花個幾美金買個假的,你還能想什麼時候用,就什麼時候用。

最後,扎克伯格預測,10 年之後,
VR 將會成為一個主流的計算機平台,就像我們今天的智能手機一樣


說完了扎克伯克和 Oculus 的故事,咱們再看一條《連線》雜誌的報導。
這條報導說,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用虛擬現實設備,讓人們變得更加友善。

也許你會好奇,VR 怎麼能讓人更友善呢?
我們先來想像一下,如果你能夠通過 VR 技術體驗埃博拉病毒,體驗戰亂,
身臨其境後,你會不會變得更理解這個世界呢?

事實上,斯坦福大學的實驗室從10多年前就開始做這件事了。
科學家們做了這麼一個實驗,邀請一批大學生志願者們戴著VR 設備體驗虛擬伐木,
實驗結束後,在志願者面前打翻一杯水,
結果參加了實驗的人,擦桌子時比普通人用的衛生紙少。
看起來,體驗了虛擬伐木,志願者們更知道要保護環境了。

不過這個實驗有一個漏洞——那就是志願者的背景太單一了。
於是就又做了一個實驗,邀請不同年齡、種族、文化背景的人,戴著 VR 設備體驗做黑人。
結果發現,人們虛擬自己是黑人,反而增加了他們對黑人的偏見。


幾年之後,有科學家接著做了一個補充實驗,
不同的是,這次實驗一開始,研究人員就對志願者各種引導,
暗示他們去認同黑人的身份,然後再給他們戴上 VR 設備。
和上一次實驗的結果完全不同,這次,大家對黑人的印象,果然就有了改善。

可見啊,在有正面提示的情況下,VR技術確實會讓人更有同理心、更友善。
但如何摸清這裡面的規律,恐怕還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


好了,接下來讓我們再總結一下今天三本大刊的內容。
《彭博商業周刊》和《大眾科學》都關注了扎克伯格對 VR 領域的投資,
小扎表態:自己對 VR 產業,那是信心十足。
《連線》的文章提到,
 VR 技術在一些特定的場景下,可以提高人們的同理心,讓人更加善解人意。

以上就是今天關於 VR 的三個新聞,希望能給您一些啟發。

本文源自:《彭博商業周刊》、《大眾科學》、《連線》
稿:易木 Cri、耗、阿麼
轉載:得到

❤得到-企管-(人資)算法出手玩轉招聘

文章出處:算法出手玩轉招聘


大家都有撥打類似400免費服務熱線的經歷,電話對面的那些話務員,
有些業務熟悉、言談親切,總是能快速解決你的疑問,讓你心情很好。
但有些卻既不熟悉業務、態度又差,常常讓你生一肚子氣。但你知道嗎?
也許根本不能怪話務員,這只是因為你倆的性格類型不匹配。
而且對公司來說,這麼大規模的接聽量,
用人工轉接、匹配的方法肯定應付不來,那怎麼辦呢?

有本新書叫《算法時代》,作者是美國記者、知名紀錄片電影製片人盧克-多梅爾,
在書裡他告訴我們現在用算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書裡說,有一項基於客戶算法的業務叫“可預測的行為路線”,
它可以把來電客戶和話務員根據不同的性格特點分成若干類型。
這樣就能更快、更好地把客戶跟合適的話務員匹配在一起。
這種分類辦法基於一個心理學模型,是臨床心理學家卡勒博士開創的。
他總結了6種常見的性格類型,發現儘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6種性格特點,
但只有在交流雙方的主要性格類型吻合的時候,才能達到最佳交流效果。
比如說,如果要求一個感情細膩的人闡述冷冰冰的事實,就很難。
交流就沒法進行,提問的一方會覺得很痛苦。


具體怎麼做呢?
呼叫中心根據來電客戶的語言與問題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加上他的某些性格特點,
比如說談話模式、特定詞語的選擇、甚至是否經常有類似“嗯”、“啊”這種口頭語,
把來電客戶和話務員的性格特點分類,
然後安排適合這個客戶性格類型的話務員來與他對話。

結果就發現,這麼做了以後,
當話務員的性格類型和來電客戶相仿的時候,
通話的平均時長為5分鐘,解決問題的成功率為92%,
但如果通話雙方的性格類型相互衝突,
通話時長就會增加一倍,達到10分鐘,但解決問題的成功率卻降到了47%。

是不是挺神奇的?其實,算法不僅能解決電話呼叫的匹配問題,
甚至還能幫助企業解決招聘問題。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在招聘上算法是怎麼玩的。


傳統的招聘策略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固有的偏見性。
負責招聘的人往往只錄用他們了解的人。
比如說,Facebook 和領英在招聘的時候,
都會檢查求職者是不是有熟人在公司,這種熟人內推的方法簡練有效,
但是會把大量不同地域、社會和文化背景的求職者拒之門外。
招聘效果不好,很可能漏過一個天才。


傳統招聘策略的第二個問題是,
在預測應聘者是否能在職場裡取得成功這事上,之前的招聘策略已經被證明是不准確的了
比如說谷歌,一直都特別重視應聘者的學習成績。
它們認為,這可以拿來預測他們在職場上獲得成功的可能性。
但在數據越積累越多以後,谷歌公司發現。
他們拿來預測的那些標準,比如說在校學習成績、考試得分、
以往工作經驗、以及面試結果什麼的,
幾乎都不能準確預測應聘者是不是能在某個特定崗位上有突出表現。

所以谷歌公司改變了招聘策略,
因為你沒法預測人才到底藏在哪個角落裡,它們就把招聘目標設定為包含各種人才的群體,
這就規避了上面提到的第一個招聘偏見。
然後它們在考察應聘者的時候,會權衡關於這個人的幾乎所有已知信息。
就好像計算機和人類下棋,計算機可以考慮到各種可能的情況,從而選擇最好的招數。
谷歌會考察求職者上網的時候經常瀏覽哪些網站,
還會用語義分析與情感分析的辦法搜索推特的回復,
然後把所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給出個分數
它們考慮的是你的整個人生,能非常準確地描述出你的所有特點。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怕怕的,沒準以後你找工作被拒絕,就是因為以前你發過的一條微博呢!

所以作者總結說,算法是思維方式的技術基礎,有什麼樣的技術基礎,
就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要學會用算法考慮問題。

這裡只說了《算法時代》這本書裡的兩個小例子,
如果您有興趣,可以在書中看到更多的案例。

本文源自:《算法時代:新經濟的新引擎》,作者盧克-多梅爾
稿:星光
轉載:得到

--------
主旨:
傳統的招聘策略存在兩個問題,
1. 固有的偏見性。負責招聘的人往往只錄用他們了解的人。
 比如說,Facebook 和領英在招聘的時候,
 都會檢查求職者是不是有熟人在公司,這種熟人內推的方法簡練有效,
 但是會把大量不同地域、社會和文化背景的求職者拒之門外。
 

2. 預測應聘者是否能在職場裡取得成功這事,已經被證明是不准確的
 比如說谷歌,一直都特別重視應聘者的學習成績。
 它們認為,這可以拿來預測他們在職場上獲得成功的可能性。
 但在數據越積累越多以後,谷歌公司發現。

 他們拿來預測的那些標準,
 比如說在校學習成績、考試得分、以往工作經驗、以及面試結果什麼的,
 幾乎都不能準確預測應聘者是不是能在某個特定崗位上有突出表現。
 
所以谷歌公司改變了招聘策略,考察求職者上網的時候經常瀏覽哪些網站,
還會用語義分析與情感分析的辦法搜索推特的回復,
然後把所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給出個分數。

它們考慮的是你的整個人生,能非常準確地描述出你的所有特點。
總結來說,算法是思維方式的技術基礎,有什麼樣的技術基礎,
就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要學會用算法考慮問題。

❤得到-醫健-吃肉對心臟不好是大騙局

文章出處:吃肉對心臟不好是大騙局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應該少吃牛肉、豬肉、奶酪,因為這些東西有大量的飽和脂肪
而飽和脂肪,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但最近,美國的一群研究人員站出來說,
這種觀點是錯的,我們都被騙了,而且被騙了半個世紀,製造這個騙局,是美國製糖行業。

我們先來說說事情是如何敗露的。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美國製糖業的一些內部文件。
這些文件都圍繞著同一個事,那就是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
美國製糖業通過收買科學家們,來撇清糖跟心血管疾病的關係,
並且把這個罪名扣給飽和脂肪,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各種“紅肉”、冰淇淋等等。

9月12日,研究人員把這條醜聞發表在了《美國醫學會期刊》上,
我們才知道,全世界人民都被騙了半個世紀。


你可能會問,難道自始至終就沒有一個科學家發現不對勁嗎?
當然不是,其實在事件的一開始,也就是上世紀60年代時,已經有學者提出,
糖,才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誘因,還將相關的文章發表在《紐約先驅論壇報》上。
糖業研究基金會發現這個文章後當然坐不住了,讀了這種文章,誰還會去買糖呢?
沒人買糖,那這些製糖企業還怎麼賺錢呢?
於是,一個名為“226計劃”的行動立刻啟動了,這個計劃的唯一目的,
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撇清糖和心血管疾病的關係,讓人們繼續購買糖製品。


那麼具體要怎麼操作呢?
回想一下,當我們遇到這些和身體健康有關的新情況時,是不是想先聽聽,專家怎麼說?
糖業研究基金會就利用這樣的心理,讓專家為自己背書。
他們花了一筆錢,大概相當於現在的5萬美元,資助了哈佛大學的3位科學家,
寫了一篇關於脂肪、醣類和心血管疾病的文章,反駁了“糖製品和心血管疾病有關”的說法。
文章還被發表在極具聲望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這麼一來,權威專家和權威刊物同時背書,輿論自然而然就被扭轉了。

可是僅僅撇開了糖的責任還不夠,還得找個替罪羊,消費者才會更加信服,
於是,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就這樣被當成了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誘因。


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在糖業研究基金會的操控下,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幾乎沒有人再認為心血管疾病和糖有關了。
同時,這篇文章不僅影響了科學家對醣類研究的方向,
也左右了各個國家對居民飲食的建議。

就拿美國來說,當年收了錢的3位哈佛科學家裡,
有一個人叫赫格斯特,他後來還當上了美國農業部營養部門的負責人。
 1977年,赫格斯特幫忙起草了聯邦政府的第一版《居民膳食指南》,
直接把不建議攝入太多的飽和脂肪這一條,寫進了建議裡。
老百姓看到這份指南,怎麼會不受影響呢?
既然飽和脂肪不好,要少吃,那就吃低脂的好了。在美國,低脂但高糖的食物賣得很好。
一些專家總結說,正是這類東西,讓美國人更胖了。


其實,糖吃多了會導致心血管疾病,這一點,在今天已經成為科學界的共識。
美國心臟協會和世界衛生組織,近幾年一直在警告大家,
吃太多醣製品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015年版的美國居民膳食指南,
也不再給居民吃多少膽固醇,提具體的限制,也就是說,愛吃多少吃多少。
但“糖是無辜的、膽固醇是罪惡的”,這個“有毒的建議”已經風行了幾十年,
想要人們徹底地接受:少吃糖、肉敞開吃,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


本文源自:《美國醫學會期刊》
稿:普魯托
轉載:得到

---------
主旨:
糖,才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誘因。

但上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製糖業通過收買科學家們,來撇清糖跟心血管疾病的關係,
並且把這個罪名扣給飽和脂肪,也就是牛肉、豬肉、奶酪、冰淇淋等等。
一個名為“226計劃”的行動立刻啟動了,這個計劃的唯一目的,
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撇清糖和心血管疾病的關係,讓人們繼續購買糖製品。

由於在糖業研究基金會的操控下,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幾乎沒有人再認為心血管疾病和糖有關了。
既然飽和脂肪不好,要少吃,那就吃低脂的好了。
在美國,低脂但高糖的食物賣得很好。
一些專家總結說,正是這類東西,讓美國人更胖了。

糖吃多了會導致心血管疾病,這一點,在今天已經成為科學界的共識。
2015年版的美國居民膳食指南,
也不再給居民吃多少膽固醇,提具體的限制,也就是說,愛吃多少吃多少。
但“糖是無辜的、膽固醇是罪惡的”,這個“有毒的建議”已經風行了幾十年,
想要人們徹底地接受:少吃糖、肉敞開吃,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得到-心理-怎樣通過訓練克服恐懼

文章出處:怎樣通過訓練克服恐懼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害怕的東西:
有人恐高,有人怕黑,有人害怕在公開場合演講。大多數人都是想辦法避開害怕的東西。
不過,最近美國科學雜誌《鸚鵡螺》發表了一篇文章,說一個人可以通過訓練克服恐懼
這個觀點是怎麼得出來的呢?是腦神經科學家做了一個研究,
研究對像是一位很厲害的無保護攀岩運動員的大腦。我來給您轉述一下這篇文章。

先來解釋一下什麼叫無保護攀岩。一般我們看到的攀岩,
運動員腰上都要係一條保護繩,萬一腳踩空了,這條繩子可以保護自己不掉下去。
但是無保護攀岩就沒有這條保護繩,運動員要靠雙手雙腳去爬幾百米高的岩壁。
只要失手,就會摔死。

接受研究的這位無保護攀岩運動員,名叫漢諾德,
在美國特別有名,他攀岩的照片還上過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封面。
因為他從事的運動太驚險,
很多人看他攀岩的視頻會嚇得手心出汗、心臟狂跳,甚至有人會嘔吐。
但是漢諾德就說,在攀爬的時候他感覺不到恐懼。


有人就懷疑,他的大腦是不是跟普通人不一樣?
我們都知道,大腦裡有一個組成部分叫杏仁核,
是一個危險反應表現系統,它能在不經大腦思考的情況下作出快速反應。
比如我們在走路,前面突然出現懸崖峭壁,
我們的第一反應是趕緊後退,這個決定就是杏仁核的反應。
那漢諾德的大腦裡,杏仁核是不是沒反應呢?

今年漢諾德配合科學家做了一系列實驗。
他躺在核磁共振成像腦掃描儀裡,科學家給他準備了一系列的任務,
比如讓他不斷看很恐怖的照片,想看他對這些東西的反應。
一般人看到這些照片的時候,杏仁核的區域會像煙花一樣被點亮。
但是漢諾德的大腦一片黑白灰,死氣沉沉,說明他對這些東西確實沒有恐懼反應。


這是為啥呢?
科學家對他的大腦進行了掃描,顯示他的大腦結構完全正常,跟我們正常人沒什麼差別。
那他為什麼不害怕?科學家整體分析後,解釋說,
他把自己的大腦皮層訓練得太好,只要告訴自己這沒有危險,就能徹底關掉杏仁核。
這樣,他在岩壁上,就能忽略杏仁核引發的恐懼反應,保持冷靜。


漢諾德是怎麼訓練的呢?
美國德州大學一位專門研究恐懼的科學家,認為漢諾德的這三個方法很有用。

第一,他不斷回想讓自己恐懼的記憶
漢諾德有一個雷打不動的習慣,每天都寫攀岩日記。
他會記錄自己攀岩的經過、感受和下一次要提高的地方
科學家認為,我們重溫記憶的時候,其實是在重組它,
每次都會加入新的信息和不一樣的解讀,甚至能把恐懼記憶轉變成不可怕的記憶。

第二,漢諾德在每次無保護攀岩前,都會做大量準備,尤其是反覆去想將要發生的事情
如果要爬一個300多米高的岩壁,他會先繫著繩子爬好多遍,
然後在腦子裡預習每一個動作,想像他可能犯的每一個錯誤,
包括掉下來會怎麼樣,在岩壁下血流不止會怎麼樣,等等。
科學家認為這樣做能加固他的運動記憶,直接增加他對自己的信心,表現得更好。

第三,他不斷把自己放回到產生恐懼的地方,每一次都要克服它。
比如他會經常爬到幾百米高的岩壁上,在特別難爬的地方停留幾個小時,再成功回到地面。
這麼做很難,投入也很高,但克服了最大的困難後,事情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我們在生活中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克服恐懼。
比如有些人害怕公開演講,可以在每次講之前在大腦裡反覆預習,
講完之後再去回顧整個過程,對公開演講的恐懼可能就會越來越少。

這篇文章認為,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努力,
把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放到害怕的對象前,經過這樣的訓練,
可能就會發現自己以前不知道的勇氣和能力。


本文源自:《鸚鵡螺》雜誌(世界上最偉大無保護攀岩者的大腦)
稿:阿雲
轉載:得到

----------
主旨:
有位無保護攀岩運動員,名叫漢諾德,
在美國特別有名,他攀岩的照片還上過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封面。
因為他從事的運動太驚險,
很多人看他攀岩的視頻會嚇得手心出汗、心臟狂跳,甚至有人會嘔吐。
但是漢諾德就說,在攀爬的時候他感覺不到恐懼。

有人就懷疑,他的大腦是不是跟普通人不一樣?
我們都知道,大腦裡有一個組成部分叫杏仁核,
是一個危險反應表現系統,它能在不經大腦思考的情況下作出快速反應。
今年漢諾德配合科學家做了一系列實驗。
他躺在核磁共振成像腦掃描儀裡,科學家給他準備了一系列的任務,
比如讓他不斷看很恐怖的照片,想看他對這些東西的反應。
一般人看到這些照片的時候,杏仁核的區域會像煙花一樣被點亮。
但是漢諾德的大腦一片黑白灰,死氣沉沉,說明他對這些東西確實沒有恐懼反應。
科學家對他的大腦進行了掃描,顯示他的大腦結構完全正常,跟我們正常人沒什麼差別。
那他為什麼不害怕?科學家整體分析後,解釋說,
他把自己的大腦皮層訓練得太好,只要告訴自己這沒有危險,就能徹底關掉杏仁核。
漢諾德是怎麼訓練的呢?
1. 他不斷回想讓自己恐懼的記憶
 我們重溫記憶的時候,其實是在重組它,
 每次都會加入新的信息和不一樣的解讀,甚至能把恐懼記憶轉變成不可怕的記憶。
2. 做大量準備,尤其是反覆去想將要發生的事情
3. 不斷把自己放回到產生恐懼的地方,每一次都要克服它

❤得到-商業-西門慶商業上為何成功

文章出處:西門慶商業上為何成功


說起《金瓶梅》和《紅樓夢》,大家知道這是兩部特別有名的小說。
可你知道嗎,這兩部小說還是過去歷史學家研究明清底層社會的材料根據,
因為正史裡記載的都是帝王將相的故事,研究底層社會只能根據當時的小說來。

歷史作家侯宏斌,就根據《金瓶梅》里西門慶的故事,
分析了明朝社會當時的狀況,下面咱們就來聽聽文章是怎麼說的。


咱們看《金瓶梅》裡西門慶怎麼和別人打交道,就會發現這個人挺蠢的。
舉個例子:《金瓶梅》裡有個情節,是說有一次西門慶的親家犯了事,
鬧不好他也要受到牽連,嚇得他趕緊每天緊閉著大門,上下打點,
後來打點通了,他才敢出門活動。

這時候,他在大街上碰到了他平日的狐朋狗友,那兩個人平時沒少得了西門慶的好處,
可是在他碰到事的那段時間裡,這倆人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從來沒在西門慶面前露過面。
這場面,挺尷尬吧。結果呢,這倆人沒事人一樣跟西門慶打招呼。
西門慶呢,也沒事人一樣回應。
按說,這事擱誰心裡都會不舒服,可西門慶一點沒放在心上,
等回頭那人來管他借錢,人家借二十兩,西門慶還主動多藉三十兩。
可這個人念西門慶好了嗎?
並沒有,西門慶一死,這人就賴了西門家的銀子,投奔別人去了。


這樣的事兒,要是只有一次兩次,
咱們還能說是西門慶大度或者是一時被騙,可偏偏不是啊。
咱們看金瓶梅裡,在西門慶和那些狐朋狗友的交往中,
可以說是處處受騙,時時被坑,而且樂此不疲。
人家騙了他之後,三句好話,立馬沒事,下次依舊樂呵呵的投入人家的騙局之中。


按理說,這麼容易被騙,在商業是肯定不咋地吧?
可人家西門慶偏偏在商業上非常成功,咱們看西門慶在《金瓶梅》裡的出場。
父母沒有了,沒兄弟,沒親戚,沒朋友,社會背景就更別說了,
一句話,西門慶一開始就是一窮二白。
咱們再看臨死前他的家產,已經到了十萬兩銀子。
這十萬兩是個什麼概念呢?當時的一個七品官,一年的俸祿,也才四五百兩。
也就是說,西門慶死的時候的財產,是一個七品官員年薪的兩百倍。
如果咱們再考慮到他平時揮霍無度的習慣,這個人實在是太能掙錢了。


咱們再看書中描寫到的西門慶對官員的奉承和討好,還會發現。
這個人不但經商有一套,就是在從政方面,鑽研的天分也很高
這樣一個人,在生活中卻怎麼會特別蠢呢,有點不符合邏輯。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要說到明朝當時的社會環境,咱們都知道,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是商業開始走向繁榮的時期。
商業的繁榮讓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舊的價值觀已經崩潰,
可新的價值觀還沒有形成,所以咱們看那個時代,有這麼幾個特點:

一是雖然特別強調道德,可商業的發展讓人們已經開始看重利益
本來這兩件事並不衝突,可是在時代轉變的時期,
卻出現了一邊強調道德,一面道德崩潰的局面。

第二,咱們看中國歷史,沒有哪個朝代像明朝那麼強調法治
強調到什麼程度呢,要是一個罪犯熟悉《大明律》就可以減刑。
對法律夠重視了吧。可是呢,要是真犯了事,拿錢就擺平。

這情況看起來是壞透了,可咱們要是換一個角度看,
這恰恰是商業社會起步所要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
大家都熟悉的思想家胡適就說過這麼一段話,他說:
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
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
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
人人大公無私, 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髒國家。

西門慶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裡,
而且呢,對生意和數字有著天然的敏感,還知道要做事需要有幫人幫襯。
他甘心情願被騙,不是不知道騙他的人是什麼貨色,
可他要的,是商業上的成功,而不是成為道德上的聖人。
所以咱們看,不僅他自己道德低下,對身邊人的道德要求也特別低。
可就是這樣的人,走到哪,都有一群人為他搖旗吶喊,營造聲勢。
處處受騙,卻能處處有面子。
被騙的那些錢,在西門慶心裡,其實是作為可以承受的成本來核算的。

西門慶雖然是個個例,在當時卻有很大的普遍性,
折射出來的,正是整個明朝末期的社會狀況。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西門慶告訴你,為什麼膚淺還能成功)
稿:陳遠
轉載:得到

--------
主旨:
歷史作家侯宏斌,根據《金瓶梅》裡西門慶的故事,分析了明朝社會的狀況。
金瓶梅裡,在西門慶和那些狐朋狗友的交往中,
可以說是處處受騙,時時被坑,而且樂此不疲。
按理說,這麼容易被騙,在商業是肯定不咋地吧?

然而,西門慶偏偏在商業上非常成功。
臨死前,家產達到十萬兩銀子。
當時一個七品官,一年的俸祿,也才四五百兩,
如再考慮到他平時揮霍無度的習慣,這個人實在是太能掙錢了。

再看書中描寫到的西門慶對官員的奉承和討好,還會發現。
這個人不但經商有一套,就是在從政方面,鑽研的天分也很高
這樣一個人,在生活中卻怎麼會特別蠢呢,
有點不符合邏輯。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那個時代,有這麼幾個特點:
1. 雖然特別強調道德,可商業的發展讓人們已經開始看重利益。
2. 看中國歷史,沒有哪個朝代像明朝那麼強調法治
 (胡適說: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
 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
 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
 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
 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髒國家
。)

西門慶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裡,
而且,他對生意和數字有著天然的敏感,還知道要做事需要有幫人幫襯。
他甘心情願被騙,不是不知道騙他的人是什麼貨色,
可他要的,是商業上的成功,而不是成為道德上的聖人。

❤得到-創新-學習“不同凡想”是個陷阱?

文章出處:學習“不同凡想”是個陷阱?


喬布斯說過,要“Think Different”。這句話還做過蘋果的口號,翻譯成中文是“不同凡想”。
“想”是思想的“想”,意思是蘋果不墨守成規,與眾不同。
蘋果手機大獲成功之後,很多人覺得,成功就是要與眾不同。

但沃頓商學院教授喬納-伯傑說,這種觀點有問題。
他最近出了本新書,還沒翻譯成中文,
英文名的意思大概是《看不見的影響力:塑造行為的隱形力量》。
他在書裡說,有時候過於與眾不同,反而不容易讓人接受。
因為如果一個創新和過去差距太大,
人們由於習慣了過去的形式,很難接受新東西的,弄不好還會排斥。
所以那些很激進的創新,最好用舊瓶裝新酒的方式,這樣大家反而可以慢慢接受。


舉個例子,汽車剛發明的時候,推廣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因為人們習慣了騎馬、坐馬車,對沒有馬拉的汽車感覺很不適應。
不光是人,連那些拉車的馬,在路上遇到汽車的時候,也會受到驚嚇。
當時有個發明家認為,大家不接受汽車,
不是因為汽車功能不行,不好開,而是因為心理上轉變不過來。
於是他想了個聽起來很搞笑的辦法,在汽車前面安了一個像馬頭一樣的東西。
由於這輛車的樣子和馬車差不多,
不管是人,還是馬,再見到這個車的時候都沒那麼抵觸了。
而且這個假的馬頭里面還能裝汽油,當油箱用。
所以,這個發明家的做法,不是強調汽車有多麼創新,有多麼不一樣,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把這種新穎的創新做成大家熟悉的樣子,
讓汽車盡量和過去的馬車相似,而不是看起來完全不同。


書裡還說了一個酸奶的例子,美國有個著名希臘酸奶品牌,叫Chobani。
這家公司剛開始做希臘酸奶的時候,美國市場已經有個公司做了十年了,但一直沒火起來。
因為在希臘,酸奶都是那種家庭裝的大包裝,而且口味都是天然的。
但美國人一般喜歡買小包裝的,裡面加了水果的酸奶。
於是這個公司就把希臘酸奶做成小包裝,
然後加入很多水果,希臘酸奶的市場一下子就打開了。
這個公司能成功,也不是因為與眾不同,而是因為它的口味跟大眾的品味類似。


所以推動成功的不是與眾不同,而是優化區別
那些成功的創新和想法,不會和之前的一模一樣,但也不會完全不一樣。
你要做的是,把舊東西和新創意混合到一起。

引入新想法的時候也一樣,你的創意越是和原來不一樣,你越要讓人有親切的感覺。
比如,我們在電腦上刪文件的時候,回收站的圖標是一個垃圾箱。
手機或者Kindle上的那些電子書,頁面看起來和實體書一樣。
數碼相機的設計,和過去的膠片相機一樣,
愛迪生最開始設計電燈泡的時候,也和過去的煤油燈一樣。
這一切都為了讓人們對創新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當然,書裡也說了,並不是說與眾不同總是不好的。
如果你的創新不是一個全新的東西,
而是一個漸進性的想法或者創意,這時候你強調不同是有好處的。
比如,蘋果當年做了一批彩色的電腦,
雖然說技術上只有很少的改進,但從視覺上來說,和之前完全不一樣。
過去的電腦外殼不是黑的就是灰的,
這回蘋果電腦的外殼都是橘色、草莓色、葡萄色這樣很鮮豔的顏色。
這種與眾不同的設計最終讓蘋果電腦更成功。

所以,作者說,對只有適度改進的東西來說,
你就要強調不同,告訴用戶你創造了一個新穎性的需求,鼓勵用戶去改變。
但對於變化特別顯著的東西來說,你就要把它們放到到現有的做法當中,
而不是鶴立雞群,這樣人們才更願意接受。



本文源自:公眾號“36Kr”(“Think Different”是個糟糕的想法)
稿:寶利
轉載:得到

---------------------
主旨:
有時候過於與眾不同,反而不容易讓人接受。
因為如果一個創新和過去差距太大,
人們由於習慣了過去的形式,很難接受新東西的,弄不好還會排斥。
所以那些很激進的創新,最好用舊瓶裝新酒的方式,這樣大家反而可以慢慢接受。
舉個例子,汽車剛發明的時候,推廣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因為人們習慣了騎馬、坐馬車,對沒有馬拉的汽車感覺很不適應。
於是發明家想了個聽起來很搞笑的辦法,在汽車前面安了一個像馬頭一樣的東西。
人們漸趨於接受。

所以推動成功的不是與眾不同,而是優化區別。
那些成功的創新和想法,不會和之前的一模一樣,但也不會完全不一樣。

你要做的是,把舊東西和新創意混合到一起。
們在電腦上刪文件的時候,回收站的圖標是一個垃圾箱。
手機或者Kindle上的那些電子書,頁面看起來和實體書一樣。
數碼相機的設計,和過去的膠片相機一樣,
愛迪生最開始設計電燈泡的時候,也和過去的煤油燈一樣。
這一切都為了讓人們對創新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但不是說與眾不同總是不好的。
如果你的創新不是一個全新的東西,
而是一個漸進性的想法或者創意,這時候你強調不同是有好處的。
比如,蘋果當年做了一批彩色的電腦,
雖然說技術上只有很少的改進,但從視覺上來說,和之前完全不一樣。

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羅輯語音(1)-哲思-什麼叫人成熟了?

文章出處:觀點


萬維鋼的一個有意思觀點,
他說什麼叫人成熟了?就是對小概率事件的接受程度比較高

舉個例子,小學課本里肯定只能寫冬天的雪花飄,因為冬天下雪時大概率事件。
如果寫春天到雪花飄呢?就肯定不是小學課本啊,這肯定是大人看的小說。
因為春天下雪不太尋常,只有心智成熟的人才會接受,想想也是啊,
可不就是見多識廣,見怪不怪嘛!

對小概率事件的接受程度比較高。
如果這個概念成立,那很多年歲大的人就不見得成熟度高了。
他們可能至今還接受不了,有人把好好工作給辭了,有人終生不結婚不生孩子。
你看人類歷史上城市這事兒,第一次和年齡無關。

❤得到-教育-不發火怎麼讓孩子聽話?

文章出處:不發火怎麼讓孩子聽話?


很多父母都會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情況,
要是自己心情不好,正在氣頭上,可能就會發火,忍不住衝著孩子喊幾聲,事後又後悔。
有沒有什麼辦法既能控制脾氣,還能讓孩子聽話呢?
美國有位親子教育專家叫羅娜-雷納,出了本新書,書名比較長,
《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
書裡邊分享了很多方法,我們選了幾個重要的來說說。


第一個,叫“ABCDE”法,就是英文字母表的前五個字母。都代表什麼意思呢?
 A是ask,當你意識到自己快要發火的時候,首先自己問自己。
 我現在是不是誇大了現實,是不是要爆發? 

B是Breath,調整呼吸;後邊的CDE,英文比較長,咱們就不說原文,直接說對應的漢語吧。
C是平靜自我;
D是確定孩子現在到底需要什麼,是擁抱,是鼓勵,還是一個明確的規則;
E是用同理心的方式跟孩子交流,告訴孩子你理解他。
 盡量不要在氣頭上跟孩子說話。這個方法比較簡單,就不多說了。


第二個方法,也是用英文字母表達的,叫“4C”法,就是溝通(Communication)、
選擇(Choices)、結果(Consequences)、連接(Connection)。

所謂溝通,就是清晰地告訴孩子你的想法。

選擇是提供選項比如可以說“你是想現在洗澡還是吃完飯再洗?”
選項得是能操作的,千萬別說“要嘛你現在跟我一起走,要嘛我自己走”這樣沒有意義的話。

結果是用事情產生的後果給孩子教訓
比如說孩子老忘帶作業,你可別老跑過去給他送,不要總幫孩子收拾爛攤子。

連接是指不管你怎麼教育孩子,你還是得讓孩子覺得你是愛他的
這樣孩子才更容易聽你的。


第三個方法叫氣質分析法
心理學家把孩子的氣質,分成九個方面,包括敏感度、適應性、注意力等等。
每一個方面呢,又可以分成高和低兩個維度,比如高敏感度、低適應性等。怎麼應用呢?
你按照作者列出來的九個方面,
先分析自己的氣質,再分析孩子的,然後要考慮到自己跟孩子的氣質差異。
比如說你不愛動又敏感,但孩子是好動型的,
他一個勁兒爬上爬下,跑進跑出,你可能就會煩躁。
如果你適應性比較強,但是孩子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適應變化,那你很可能不耐煩。
如果能這樣看問題,你會發現,有時候沒必要強求孩子按你的方法去做。


最後再介紹三個跟孩子平靜相處的小竅門。

第一個是製作“吼叫追踪表”
表上可以包括,什麼事兒惹你生氣了;
孩子對這個事兒有什麼後續反應;在這個事上,你和孩子的氣質特點又是怎麼樣的;
還有沒有其他的處理方式,等等。每天填一次,持續追踪,有利於你控制脾氣。

第二個小竅門,是制定一個你和孩子的“一對一”時間
每週都有一個時間段,你不干別的事,專心陪孩子。

第三個小竅門,適合大一點的孩子,就是家庭會議
在會上讓孩子給家裡的規矩“出謀劃策”,這樣定出來的規矩更容易讓他遵守。

說到這兒,你可能會問,要是控制脾氣,不嚷嚷,該怎麼對孩子說話呢?
作者提供了幾個小技巧。

第一,簡短、具體,比如應該說“不要扔沙子”,不要說“你要聽話”。

第二,蹲下看著孩子的眼睛說,這樣你既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讓他聽你說話,另外你也不太容易發脾氣。

第三,用鼓勵的方式說話,多說積極的事
比如孩子不肯穿衣服,你最好說“你穿好衣服我們就可以吃好吃的早餐啦,
就有時間在上學前講故事啦”。

最後,作者說,做好父母的第一步,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這些都是經過反複驗證,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果下回孩子不聽話,你忍不住想發脾氣的話,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這樣既能不發火,又能讓孩子聽你的。


本文源自:《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
稿:劉婷
來源:得到

-------------
主旨:
1. “ABCDE”法
 A是ask,當你意識到自己快要發火的時候,首先自己問自己。
 我現在是不是誇大了現實,是不是要爆發?
 B是Breath,調整呼吸;
 後邊的CDE,英文比較長,咱們就不說原文,直接說對應的漢語吧。
 C是平靜自我;
 D是確定孩子現在到底需要什麼,是擁抱,是鼓勵,還是一個明確的規則;
 E是用同理心的方式跟孩子交流,告訴孩子你理解他。
 盡量不要在氣頭上跟孩子說話。這個方法比較簡單,就不多說了。
2. “4C”法,
 就是溝通(Communication)、選擇(Choices)、結果(Consequences)、
 連接(Connection)。
 溝通,就是清晰地告訴孩子你的想法。
 選擇是提供選項,比如可以說“你是想現在洗澡還是吃完飯再洗?”
 選項得是能操作的,
 千萬別說“要嘛你現在跟我一起走,要嘛我自己走”這樣沒有意義的話。
 結果是用事情產生的後果給孩子教訓。
 連接是指不管你怎麼教育孩子,你還是得讓孩子覺得你是愛他的。
3. 氣質分析法
 心理學家把孩子的氣質,分成九個方面,包括敏感度、適應性、注意力等等。
 每一個方面呢,又可以分成高和低兩個維度,比如高敏感度、低適應性等。
 如果你不愛動又敏感,但孩子是好動型的,你很可能不耐煩;
 如果你適應性比較強,但是孩子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適應變化,
 那你也很可能不耐煩。
 能這樣看問題,你會發現,有時候沒必要強求孩子按你的方法去做。

介紹三個跟孩子平靜相處的小竅門:
1. 製作“吼叫追踪表”
 表上可以包括,什麼事兒惹你生氣了;
 孩子對這個事兒有什麼後續反應,等等;
 每天填一次,持續追踪,有利於你控制脾氣。
2. 制定一個你和孩子的“一對一”時間
3. 適合大一點的孩子,就是家庭會議

該怎麼對孩子說話呢?
1. 簡短、具體
2. 蹲下看著孩子的眼睛說,這樣你既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讓他聽你說話,另外你也不太容易發脾氣。
3. 用鼓勵的方式說話,多說積極的事

得到-新聞-時事

文章出處:貧窮真的會傷害大腦?


美國的《大西洋月刊》、《新聞周刊》,還有英國的《經濟學人》,
這三本雜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時事政治、商業以及經濟領域,
三本雜誌經常有非常精彩的文章和言論。
下面,就是我們為您精選的3本大刊,近期值得關注的封面文章。


第一條來自《大西洋月刊》。 9.11之後的這15年裡,美國政府花掉了數十億美元,
去鞏固國家安全,這麼多錢花掉了,美國變安全了嗎?文章認為:確實是這樣。

首先,整個國家的監控系統已經大幅度升級
9.11之前,美國的各個政府部門之間,要說數據共享,那基本上是空談
那時候,負責美國飛行安全的聯邦航空管理局,也就是咱們常說的CAA,
手裡只有一份12人的可疑人員觀察名單。
但當時,聯邦調查局FBI和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手裡,則握著一份上百人的可疑人員名單。
有人寫郵件給CAA的領導說,建議三個部門,共享一下嫌疑人名單。
但遺憾的是,郵件一直沒被重視。
直到9.11發生之後,三家政府機構的數據庫,這才實現了共享。

能證實美國變得更安全的第二個事實是,飛行安全更受重視了。
 9.11之前,美國全國的機場加起來只有1萬6千名沒怎麼受過訓練的、拿著低工資的安檢員。
如今安檢員人數增加了3萬人,而且,幾乎人人都受過特訓。

第三,是港口檢查更嚴格了
 9.11之後,海關啟用了上億美元的高科技設備,現在想再運一枚炸彈進美國,
可以說,幾乎是不可能了。

文章的最後說,美國已經做好準備,時刻應對生化襲擊
如今,大多數聯邦機構都準備了應對生化襲擊的應急預案,並且儲存了相應藥品。
總的來說,9.11給了美國政府沉重的打擊和教訓,
但在吸取了這次教訓之後,美國如今更安全了。


第二條新聞來自美國的《新聞周刊》。最近一項研究顯示,貧窮會傷害孩子們的大腦。

美國科學家跟踪採訪在貧困和暴力中長大的孩子,
結果發現,這些孩子往往更缺乏感情、不喜歡跟人互動,
做核磁共振掃描之後,科研人員發現,孩子們大腦中負責感知判斷的部分,表現比較弱。

文章還提到,貧困家庭的孩子,大腦中的腦灰質減少的更快
大腦灰質的作用有多大?簡單來說,它幾乎存在於大腦的每一個角落,幫助我們處理信息。
這東西一旦減少,就會導致孩子們的考試成績普遍下降。

至於原因,文章是這麼解釋的。
首先,大部分還在為溫飽掙扎的家庭,生活條件都比較惡劣,
這樣的環境會影響孩子們,使他們分泌壓力荷爾蒙,
荷爾蒙釋放的過程中,身體會一直處於亢奮狀態,這意味著孩子們會一直感到“壓力山大”,
長此以往,大腦幹細胞的生長就會受到阻礙。


下面咱們來看看經濟領域的重磅報導,
《經濟學人》8月的一期封面文章關注了亞洲經濟,其中提到了中國的互聯網公司。
文章認為,中國本土互聯網公司自己的經營之道,值得西方公司的關注和認可。

文章說,我們得認識到,在如今這個時代,學習是雙向的。
比如Facebook 正是受到中國企業的啟發,
才開始將支付功能結合到它的聊天軟件Messenger 中,
而圖片分享應用Snapchat,也在微信公眾號的啟迪下,從傳統的消息傳送,轉為自媒體平台。

文章最後,給中國的互聯網行業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作者說,在這一輪互聯網大潮中,中國企業雖然實力壯大了,
但後面還是會受到來自西方科技公司的競爭衝擊。
如何在競爭中壯大本土企業、用好市場競爭這把雙刃劍,
恐怕仍然是中國在制定經濟政策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好了,下面再讓我們回顧一下今天三本大刊的封面文章。
《大西洋月刊》的文章說,9.11之後,美國用了15年,讓自己變得更安全;
《新聞周刊》的文章提出,貧窮會對孩子的大腦造成傷害;
《經濟學人》的文章則認為,互聯網時代,中西方科技公司的學習,
其實是雙向的,而對中國企業來說,挑戰才剛剛開始。

以上是我們為您精選的3本國際大刊的封面報導,希望能對您有所啟發。

本文源自:《大西洋月刊》、《新聞周刊》、《經濟學人》
稿:小小冰、普魯托、Clare
來源:得到

得到-中史-慈禧真的害過光緒嗎?

文章出處:慈禧真的害過光緒嗎?


說起慈禧和光緒,咱們過去都覺得這倆人關係特別緊張,
光緒想親政,慈禧想攬權,結果呢,想親政的光緒被想攬權的慈禧害死了。

可是,歷史真的是這樣嗎?歷史學家馬勇對此就有不一樣的看法,
馬勇覺得,在晚清的後期,慈禧曾經真心想把權力還給光緒皇帝,
可是陰差陽錯,現實是光緒皇帝最終還是沒能從慈禧手裡接過權力的權杖。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慈禧想把權力還給光緒的想法,是在她當了25年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之後。
那時候,她已經是51歲的老太太了。
有一天,老太太召見一幫親王,提出想讓光緒親政的想法。
過去都說慈禧老太太這是故作姿態,心裡根本沒想真正把權力還給光緒。
可是咱們要是看看當時清朝的情況,就知道慈禧老太太沒必要在這一點上玩虛的。
那麼清朝當時的情況怎麼樣呢?


第一、洋務運動已經開展了近30年。
30年的洋務運動,給大清朝確實帶來了新氣象,
先前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消耗的國力,也已經基本恢復。
看起來,大清王朝正在回到一個新的鼎盛時期。

第二、慈禧太后在那個時候的威望達到了頂峰
大清朝上上下下,沒有人不認為清朝之所以能夠恢復,就是慈禧老太太的功勞。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在那個時候,沒有人提出讓慈禧老太太把權力還給光緒的事
也就是說,要不是慈禧提出來,大家都覺得慈禧就應該是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

所以咱們看,慈禧老太太有什麼必要故作姿態嗎?
不過現在,老太太把這個想法提出來了,怎麼辦呢?這在當時,可是件天大的事。
咱們來看看當時人們的反應。


先說15歲的小皇帝光緒,光緒一聽到慈禧老佛爺的想法,
馬上趴地上不起來,表示自己希望“親爸爸”老佛爺能再罩自己幾年。

光緒雖然管老佛爺叫“親爸爸”,可老佛爺並不是光緒的親爸爸。
那麼光緒真正的親爸爸聽了這個消息是什麼表現呢?
這位親王的表現,和光緒的表現是一模一樣的,也懇請老佛爺暫緩歸政,
一定要把小皇帝扶上馬再送一程。

可不管這些親王們怎麼說,慈禧就是打定了主意。
她說之前“垂簾聽政”本來就是不得已的變通方法。
小皇帝登基時才三歲,這擔子她不挑誰挑?現在皇帝長大了,該自己處理事情了。
並且,慈禧老太太命令各方面開始準備皇帝的親政典禮。

親王們一看勸不動老佛爺,下來後就動員大臣們去勸說。
這樣一來二去,慈禧太后礙不過王公大臣們的苦苦哀求,
才答應在皇帝親政之後再主持一段朝政作為過渡。


為了保證在過渡階段避免權力衝突,慈禧老太太又著手讓人設計了一套新的制度。
大致說來,這個新制度,就是光緒在親政之後有個政務處理的實習期。
在實習期裡,
凡是涉及政治決策和人事調整這類的大事,還是由慈禧太后作為最後的把關人。
越往後,光緒的參與越來越多,慢慢過渡到由光緒一個人做主。

咱們要是從大清朝的角度來看,這個制度安排,確實沒什麼問題,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獨自管理國家大事,這事儘管不是沒有先例,
可總是讓人覺得多少有點不靠譜,有個政治經驗豐富的人把關,
而且,這個人還不是外人,是皇帝的伯母兼姨媽。這從哪個角度來說,都不是壞事。


可是,這樣一來,清朝的權力結構從過去慈禧一人當政,變成了權力二元結構。
咱們想想,但凡是人,意見總有不一致的時候。
在權力二元的結構下,意見一致的時候還好說,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到底該聽誰的呢?

更何況,在權力二元的結構下,官僚體係不可避免出現陣營分化。
果然,在後來的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過程中,慈禧和光緒的分歧越來越明顯。
這種分歧,被傾向和支持光緒陣營的人們不斷渲染和擴大,
最後慈禧和光緒,竟然被描繪成勢不兩立的關係。
其實真實的歷史,至少在慈禧和光緒這裡,還真沒有那麼劍拔弩張。


本文源自:微信號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慈禧歸政記)
稿:陳遠
來源:得到

❤得到-醫健-不是殺精,可樂有啥危害

文章出處:不是殺精,可樂有啥危害


可樂殺精,可樂腐蝕牙齒,這樣的說法已經流傳很多年了。
 “得到”訂閱產品“卓老闆聊科技”最近有一期節目說,其實可樂里面對健康傷害最大的是糖。

咱們先說說每人每天吃多少糖合適。
世界衛生組織說,我們每天攝入的游離糖的上限,不能超過每天食物總熱量的10%。
卓老闆簡單算了一下,大概是男的最多吃55克,女的是45克,這是上限。
世界衛生組織還有一個建議值是5%,也就是說,男的最好每天27.5克,女的每天22.5克。
這裡說的游離糖,主要是以食物添加劑的方式吃進去的糖,
比如蛋糕,飲料,巧克力這些,還有炒菜時撒的糖,
也包括鮮榨果汁,和各種鮮果汁中的糖。

所以,一瓶500毫升的可樂裡,含糖53克,你喝一瓶,直接就到了世衛組織給的上限了。 
53克糖是多少呢?就是普通家裡用的白瓷勺,滿滿的冒尖的一勺,算8克。一瓶可樂要7勺。
估計這7勺糖沖水喝你都喝不下去,但一瓶可樂喝下去,一般人都不會感覺喝了這麼多醣。

飲料中之所以糖的濃度這麼高,是因為這些飲料都是在0度-5度之間喝下去的,
溫度低的時候,我們對甜度的感受能力會下降。所以要想甜度足夠,就要加入更多的糖。
在食品工業研發中,人們發現,10%的含糖量,對人的口味正合適。
所以500毫升的可樂中,10%的糖加進去,就是50多克。


那有人說,我不喝這些飲料,自己用榨汁機榨,這總沒事了吧。
卓老闆說,這樣也有問題。比如說一個300克的比較甜的蘋果,
裡面各種糖加起來一共大概45克,如果你直接吃,估計吃一個就飽了。
但榨成果汁,能榨出225克蘋果汁來,45克的糖裡有40克都溶在蘋果汁裡。
而且一般榨汁還會再加一個蘋果。
兩個蘋果榨出來的汁喝起來就感覺量上足夠了,但是糖分大約有80克。
這也是典型的游離糖,因為榨汁後糖就從水果中分離出來了。
但是吃水果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伴隨著糖分,纖維素也一起吃下去,
這種水果中的糖叫內源性糖,不算游離糖。
內源性糖外麵包裹了一層植物細胞壁,消化起來比較慢,
進入血液需要的時間比游離糖要長,對健康的危害不大。


卓老闆說,糖是一種成分非常單一的食物,說白了它只有卡路里。
如果一次性大量吃糖、喝甜飲料,會讓血糖在短時間內飆升,
對糖敏感的胰腺應對這種突發事件也會大量分泌胰島素,抑制血糖增加。
時間長了,一部分人會出現胰島素抵抗,也就是說,
胰島素對血糖增加的抑制效果突然大幅削減了,胰島素抵抗的極端情況就是II型糖尿病。
這裡值得說一下,胰島素是我們身體裡唯一一種能降血糖的激素,
它都沒用了,那我們身體對血糖的調節只能玩完了。


所以市場上就出現了含糖量低的飲料,比如零度可樂,
零度可樂里面用的阿斯巴甜,阿斯巴甜是一種代糖,就是用甜度超高的物質代替糖分。
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每天3克相當於一天600克白糖的甜度,誰也吃不了那麼多。
一罐零度可樂里的阿斯巴甜是0.18克,離3克遠得很,可以放心吃。
雖然阿斯巴甜代謝後會產生甲醛,但因為它總共只有不到0.2克的重量,
還不如普通水果蔬菜裡的多,所以根本不值一提。
至於阿斯巴甜其他各種危害,都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歐洲食品安全局否認了,
比如損傷大腦神經組織,讓人吃完後還想補充真正的糖,這些都別信就對了。




本文源自:得到訂閱專欄“卓老闆聊科技”(危險的糖)
稿:康覺心
來源:得到

-----------
主旨:
世界衛生組織說,我們每天攝入的游離糖的上限,不能超過每天食物總熱量的10%。
簡單算了一下,大概是男的最多吃55克,女的是45克,這是上限。
這裡說的游離糖,主要是以食物添加劑的方式吃進去的糖,
比如蛋糕,飲料,巧克力這些,還有炒菜時撒的糖,
也包括鮮榨果汁,和各種鮮果汁中的糖。
所以,一瓶500毫升的可樂裡,含糖53克,你喝一瓶,直接就到了世衛組織給的上限了。
飲料中之所以糖的濃度這麼高,是因為這些飲料都是在0度-5度之間喝下去的,
溫度低的時候,我們對甜度的感受能力會下降。所以要想甜度足夠,就要加入更多的糖。


那有人說,我不喝這些飲料,自己用榨汁機榨,這總沒事了吧。
這樣也有問題。比如說一個300克的比較甜的蘋果,
裡面各種糖加起來一共大概45克,如果你直接吃,估計吃一個就飽了。
但榨成果汁,能榨出225克蘋果汁來,45克的糖裡有40克都溶在蘋果汁裡。
而且一般榨汁還會再加一個蘋果。
兩個蘋果榨出來的汁喝起來就感覺量上足夠了,但是糖分大約有80克。
這也是典型的游離糖,因為榨汁後糖就從水果中分離出來了。
但是吃水果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因為伴隨著糖分,纖維素也一起吃下去,這種水果中的糖叫內源性糖,不算游離糖。

多吃糖有什麼危害呢?
如果一次性大量吃糖、喝甜飲料,會讓血糖在短時間內飆升,
對糖敏感的胰腺應對這種突發事件也會大量分泌胰島素,抑制血糖增加。
時間長了,一部分人會出現胰島素抵抗,也就是說,
胰島素對血糖增加的抑制效果突然大幅削減了,胰島素抵抗的極端情況就是II型糖尿病。
這裡值得說一下,胰島素是我們身體裡唯一一種能降血糖的激素,
它都沒用了,那我們身體對血糖的調節只能玩完了。

所以,市場上就出現了含糖量低的飲料,比如零度可樂,
零度可樂里面用的阿斯巴甜,阿斯巴甜是一種代糖,就是用甜度超高的物質代替糖分。
雖然阿斯巴甜代謝後會產生甲醛,但因為它總共只有不到0.2克的重量,
還不如普通水果蔬菜裡的多,根本不值一提。
至於阿斯巴甜其他各種危害,都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歐洲食品安全局否認了,
比如損傷大腦神經組織,讓人吃完後還想補充真正的糖,這些都別信就對了。

2016年9月24日 星期六

❤得到-醫健-睡得少也有好處&肺癌疫苗

文章出處:睡得少也有好處


最近,英國的《衛報》和美國的《讀者文摘》分別刊登了一篇關於人類健康的文章,
說的內容跟咱們過去的認知不太一樣,很有意思,下面咱們來具體說說。

先來看《衛報》這條消息,科學家們發現,睡得少,對一部分人來說是好事。
缺覺會在短時間內,對抑鬱症這樣的精神疾病,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這之前,關於“睡覺可以讓大腦得到休息”這件事,已經成為了咱們的共識。
早在2003年,就有美國科學家提出:人睡著之後,大腦會刪除不重要的信息,
同時鞏固重要的記憶,就像給緊繃了一整天的神經做按摩。
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邀請 11 位 19 到 25 歲的志願者參加睡眠活動,
結果發現,不睡覺的人,參加記憶力測試,結果就要差一些。

但喜歡熬夜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是壞事。
實驗發現,少睡覺,可以緩解抑鬱症患者第二天緊張的情緒。
如果讓一位嚴重的抑鬱症患者一個晚上不睡覺,第二天,60%的人會變得更開心,
而且,就連認知功能也會有改善。

當然,這並不是說,治療抑鬱症,讓患者們不睡覺就可以了,
研究發現,一旦抑鬱症患者恢復正常睡眠,他們就又會回到以前那樣的糟糕狀態裡。

不過,科學家們對這種病情反覆的現象,一點也不沮喪。
研究人員認為,實驗至少證明了,抑鬱症患者的情緒,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地轉變,
而這種效果,其他治療手段,
比如說抑鬱症藥物,還有心理治療,得花幾個星期,或是幾個月才能見的到。

文章總結說,既然已經摸清了,少睡覺可以短暫地緩解抑鬱症患者的情緒,
那麼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搞清楚睡眠和大腦神經元之間,
到底是怎麼樣傳遞信息、發生聯繫的。
這樣,就能進一步找到治療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的方法,從根本上,減輕患者的痛苦。

上面是英國《衛報》關於健康的一個報導。


*****
《讀者文摘》9月刊也談論了一條關於健康的話題:肺癌。

在我們的印象裡,吸煙是誘發肺癌的主要原因,這點完全沒錯,
但請注意,數據顯示,已經有越來越多從來不抽煙的人,也被診斷得了肺癌。
而且這樣的比例,在亞洲的年輕女性中尤其高。
文章拿澳大利亞舉例,在澳洲,煙民的數量明明在減少,但肺癌的發病率卻沒有因此降低。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不抽煙卻還得了肺癌?
研究人員給出的解釋是,不吸煙卻染上肺癌,大多是因為基因突變。
不過,這種類型的肺癌也常常伴有先兆,比如頭痛、視力模糊甚至失明等等,
咱們要做的,就是多關注自己的身體,做好定期檢查。

如果已經過了預防的階段,肺癌已經擴散,有沒有什麼辦法能遏制正在生長的癌細胞呢?
文章提到了一種叫古巴肺癌疫苗的治療手段,這種疫苗能通過激發咱們自身的免疫系統,
讓它產生抗體,從而抑制癌症細胞的生長,有效地減緩了腫瘤的生長和繁殖速度。

這款疫苗號稱可以將肺癌晚期患者的壽命延長1年半,目前已經在古巴投入使用。
美國的學者們也為這個疫苗興奮不已,只等著食品藥品監管局點頭,立刻投入臨床試驗。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還不是治愈肺癌的藥物,
目前的功效,只是延長患者的壽命和減緩病症。
不過對很多肺癌晚期患者和他們的家屬來說,這已經足夠讓人開心了。

最後說回來,預防肺癌,有什麼我們立刻能做的?當然是馬上戒菸。
基因的事我們控制不了,但戒菸這件事咱們最好還是從現在開始。

好了,下面再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兩條報導。
衛報》的文章說:睡得少可以短暫地緩解抑鬱症患者的情緒,
這為我們今後找到治療和緩解這類精神疾病,提供了線索。 
《讀者文摘》的報導提出,不吸煙的煙民,也有可能得肺癌,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關注自己的身體。

以上就是今天推送的兩條關於健康的內容,希望能對您,有所啟發。


本文源自:《衛報》、《讀者文摘》
稿:阿麼、普魯托
轉載:得到

--------------
主旨:
《衛報》報導,科學家們發現,睡得少,對一部分人來說是好事。
缺覺會在短時間內,對抑鬱症這樣的精神疾病,產生積極的影響。
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邀請 11 位 19 到 25 歲的志願者參加睡眠活動,
結果發現,不睡覺的人,參加記憶力測試,結果就要差一些。
但喜歡熬夜並非都是壞事。
實驗發現,少睡覺,可以緩解抑鬱症患者第二天緊張的情緒。
如果讓一位嚴重的抑鬱症患者一個晚上不睡覺,
第二天,60%的人會變得更開心,就連認知功能也會有改善。
這並不是說,治療抑鬱症,讓患者們不睡覺就可以了,
研究發現,一旦抑鬱症患者恢復正常睡眠,他們就又會回到以前那樣的糟糕狀態裡。
這少證明了,抑鬱症患者的情緒,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地轉變,
而這種效果,其他治療手段,比如說抑鬱症藥物,還有心理治療,
得花幾個星期,或是幾個月才能見的到。

《讀者文摘》2016年9月刊也談論了一條關於健康的話題:肺癌。
提到了一種叫古巴肺癌疫苗的治療手段,這種疫苗能通過激發咱們自身的免疫系統,
讓它產生抗體,從而抑制癌症細胞的生長,有效地減緩了腫瘤的生長和繁殖速度。
這款疫苗號稱可以將肺癌晚期患者的壽命延長1年半,目前已經在古巴投入使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還不是治愈肺癌的藥物,
目前的功效,只是延長患者的壽命和減緩病症。
不過對很多肺癌晚期患者和他們的家屬來說,這已經足夠讓人開心了。

❤得到-語言-哪裡的普通話最標準?

文章出處:哪裡的普通話最標準?


每種語言都有標準語,咱們漢語的標準語就是普通話。普通話的標準音是北京語音。
但是你看北京方言裡,把“西紅柿炒雞蛋”讀成“胸是炒雞蛋”,
把“中央電視台”讀成“裝墊兒台”,為啥跟普通話的語音差得比較遠呢?
大象公會的兩位作者韓寧寧和鄭子寧,發了篇文章,
講了普通話的起源和演變,我們一起來聽聽。

先來說說,什麼樣的語言才能成為標準語呢?
文章說,想成為標準語,要符合兩條標準:
要嘛是國家商業、政治中心的方言;
要嘛是有強勢文化地位的方言。我們分別來看看。


先看第一條標準,國家商業、政治中心的方言,這個很好理解,
因為國家的中心肯定聚集了各個地方的人,這些人想更順暢地交流,
就得選出一種通用語,通常就選了當地的方言。
比如我們的普通話,最開始規定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甚至有人還說,只有北京市西城區的方言才標準。
再比如法國,以巴黎話為標準語。在法國大革命之後,還發起過聲勢浩大的消滅方言運動


再看第二條標準,強勢的文化地位。
比如意大利語的標準語,就不是首都羅馬的方言,而是來自佛羅倫薩地區
因為在文藝復興時期,但丁、薄伽丘這些著名的文學家,
都是用佛羅倫薩方言寫作的,影響力非常大,最後佛羅倫薩方言就變成了意大利的標準語。


不過啊,標準語跟發源的基礎方言,畢竟是兩碼事。
基礎方言的發音在不斷變化,標準語變得沒那麼快。
時間長了,基礎方言跟標準語的發音差別就越來越大。
比如北京方言,有的發音已經改變,兒化音和吞音的現像也很明顯,
像胸是炒雞蛋、王五井兒、西日門,還有吞音最嚴重的:裝墊兒台。

你看,雖然普通話的標準音是北京語音,
但是普通話說得最標準的,還真不是北京,是河北承德灤平縣。
這個縣位於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幾個省市區的交界處。為什麼這兒的普通話最標準?
這跟它的地理位置和人口遷徙歷史有關。
明朝初年,當時的蒙古經常騷擾北方邊境,朝廷就強制讓塞外的人民遷到長城裡面,
灤平地區的人都遷走了,之後200年裡這兒一直是無人區,到了康熙年間才重新開發。
當時來到灤平的移民以大臣和八旗軍人為主,說的都是北京官話。
這樣一來,灤平的方言沒受到原來的土著語言干擾,
也沒受到後來北京方言的影響,就比較純正。

說到這兒,你可能會問,如果我不是標準語發源地的人,能不能說好標準語呢?答案是能。
而且在某些情況下,你原本的方言離標準語越遠,反而會學得越好。
因為在口音和標準語差距比較大的地方,人們往往會更認真地學。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一個地方移民特別多,
人數超過了本地人口,大家為了交流方便,就會自覺說標準語。
所以國內有很多地方,第一代移民可能口音各種各樣,
但是他們的子女都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其實啊,不用太糾結哪裡的普通話最標準。
語言只是一種交流的手段,而且會隨著環境不斷變化。
現在河北灤平的普通話最標準,也許再過一段時間,
這裡的人也開始說“zhei 事兒聽姆們的”,口音朝著北京方言靠攏了呢。



本文源自:公眾號“大象公會”(哪裡的普通話最標準?)
稿:荷包蛋
轉載:得到

--------------
主旨:
想成為標準語,要符合兩條標準:
要嘛是國家商業、政治中心的方言;要嘛是有強勢文化地位的方言。

先看第一條標準,國家商業、政治中心的方言,
比如法國,以巴黎話為標準語。在法國大革命之後,還發起過聲勢浩大的消滅方言運動。
再看第二條標準,強勢的文化地位。
比如意大利語的標準語,就不是首都羅馬的方言,而是來自佛羅倫薩地區。
不過啊,標準語跟發源的基礎方言,畢竟是兩碼事。
你看,雖然普通話的標準音是北京語音,
但是普通話說得最標準的,還真不是北京,是河北承德灤平縣。

這個縣位於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幾個省市區的交界處。為什麼這兒的普通話最標準?
這跟它的地理位置和人口遷徙歷史有關。
明朝初年,當時的蒙古經常騷擾北方邊境,朝廷就強制讓塞外的人民遷到長城裡面,
灤平地區的人都遷走了,之後200年裡這兒一直是無人區,到了康熙年間才重新開發。
當時來到灤平的移民以大臣和八旗軍人為主,說的都是北京官話。
這樣一來,灤平的方言沒受到原來的土著語言干擾,
也沒受到後來北京方言的影響,就比較純正。

可能會問,如果不是標準語發源地的人,能不能說好標準語呢?答案是能。
而且在某些情況下,你原本的方言離標準語越遠,反而會學得越好。
因為在口音和標準語差距比較大的地方,人們往往會更認真地學。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一個地方移民特別多,
人數超過了本地人口,大家為了交流方便,就會自覺說標準語。
然而,語言只是一種交流的手段,而且會隨著環境不斷變化。
不用太糾結哪裡的普通話最標準。

❤得到-教育-儒家其實反對科舉制

文章出處:儒家其實反對科舉制


我們都知道,咱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題目,好多都來自於儒家經典,
比如說宋代的大儒朱熹,
他的《四書章句集注》到了明朝和清朝的時候,就已經是科舉的標準題庫和答案了。
自打有科舉制度以來,歷朝歷代選拔出來的那些士子們,也都以儒家子弟自居。
不少人就以為,儒家推崇科舉制度。
但著名歷史學家秦暉卻說,儒家恰恰是反對科舉制度的
這是咋回事呢?咱們一起來聽聽秦暉老師是怎麼說的。


首先,儒家在用人方面講究的是“鄉舉裡選”。啥意思呢?
就是把從上挑选和從下推薦結合起來,
以什麼標準結合呢?道德,
選出來的都是那些講孝道、懂禮義廉恥的人,這才符合儒家的“性善論”以及“舉孝廉”。

儒家這種“鄉舉裡選”的辦法用在小共同體範圍裡,倒也沒什麼大礙,
但如果面對的是一個集權國家的時候,這種方法就顯得不切實際了。
一是這種同鄉關係容易拉幫結派,搞小團體;
二是人家皇帝選拔人才是為了幫自己幹活的啊,又不是給老鄉幹活,
推薦的這些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能甩開膀子替皇帝效命麼?也不一定吧。
所以後來雖然關於“鄉舉裡選”的這套說法仍然流傳著,
但實際上搞的跟儒家所推崇的一點關係都沒有。


其次,科舉制度並不是為了選拔善人的,這跟儒家推崇的舉賢任能也不太一樣。
科舉制只是為了選拔一批又一批聰明人,為帝國效力
為的是把全天下那些聰明人都用功名利祿圈起來,保證江山穩定。
你想啊,如果聰明人都被圈出來,為統治者所用了,
剩下一幫不那麼聰明的傻子,即使造反也成不了多大氣候啊。

比如說當年唐太宗去視察考場的時候,看見那些人都在埋頭寫卷子,非常高興,
就說了一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意思就是說,全天下的英雄都進了我的圈套。
他可沒說全天下的善人、好人、孝順的人都進了我的圈套。
所以你就知道了,在唐太宗眼裡,科舉考試根本就不是選拔善人的。
把聰明人控制起來,省得你們造反,至於你是不是善良有道德,那都無所謂。


所以,一代一代的大儒都對科舉制度非常反感,都認為這個制度是葬送儒家的。
按他們的說法就是。
第一,這麼一搞,鄉里的那些親情倫理都沒了。
第二,這麼做完全不講道德,你根本看不出來這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第三,這種辦法選出來的人是沒有任何理想的,
只是為了拿這個東西做敲門磚來謀取一官半職。
那我們儒家的道統、我們儒家的道德理想猴年馬月才能實現啊?

比如說,即便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後來已經成了科舉的標準題庫和答案了,
但恰恰是朱熹罵科舉罵得最兇,說科舉搞得越來越不像話了,
我們宋朝之所以不成氣候,就是因為我們搞的不是儒家,而是用功名利祿來引誘人。

所以你看,按照秦暉先生的說法,儒家不僅沒有極力維護科舉制度,相反還對它非常反感。
在儒家的傳統裡,廢科舉的呼聲一直就沒有斷過。

本文源自:“騰訊大講堂”(秦暉:儒家是反對科舉制度的)
稿:桃子
轉載:得到

--------------
主旨:
儒家在用人方面講究的是“鄉舉裡選”。啥意思呢?
就是把從上挑选和從下推薦結合起來,
以什麼標準結合呢?道德,
選出來的都是那些講孝道、懂禮義廉恥的人,這才符合儒家的“性善論”以及“舉孝廉”。

但如果面對的是一個集權國家的時候,這種方法就顯得不切實際了。
一是這種同鄉關係容易拉幫結派,搞小團體;
二是人家皇帝選拔人才是為了幫自己幹活的啊,又不是給老鄉幹活,
推薦的這些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能甩開膀子替皇帝效命麼?也不一定吧。

科舉制度並不是為了選拔善人的,這跟儒家推崇的舉賢任能也不太一樣。
科舉制只是為了選拔一批又一批聰明人,為帝國效力。
例如,當年唐太宗去視察考場的時候,看見那些人都在埋頭寫卷子,非常高興,
就說了一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意思就是說,全天下的英雄都進了我的圈套。
他可沒說全天下的善人、好人、孝順的人都進了我的圈套。
所以你就知道了,在唐太宗眼裡,科舉考試根本就不是選拔善人的。
把聰明人控制起來,省得你們造反,至於你是不是善良有道德,那都無所謂。

所以,一代一代的大儒都對科舉制度非常反感,都認為這個制度是葬送儒家的。
按他們的說法就是。
第一,這麼一搞,鄉里的那些親情倫理都沒了。
第二,這麼做完全不講道德,你根本看不出來這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第三,這種辦法選出來的人是沒有任何理想的,
只是為了拿這個東西做敲門磚來謀取一官半職。

那我們儒家的道統、我們儒家的道德理想猴年馬月才能實現啊?
即便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後來已經成了科舉的標準題庫和答案了,
但恰恰是朱熹罵科舉罵得最兇,說科舉搞得越來越不像話了,
我們宋朝之所以不成氣候,就是因為我們搞的不是儒家,而是用功名利祿來引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