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義和團只是群眾演員?
過去說起八國聯軍,大家的反應都說是由義和團運動引起的,
正是因為他們在“扶清滅洋”的口號下引發了跟洋人之間的激烈衝突,
導致了八國聯軍的入侵。不過,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歷史學家馬勇就覺得不是,
他說,在八國聯軍事件裡,義和團不過是個群眾演員,
真正導演了這一歷史事件的,正是當時的清政府。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咱們先說義和團是怎麼興起的。
甲午海戰之後,中國的經濟經歷了一個快速恢復期。
經濟好了,外國的錢就像潮水一樣流了進來,想在這波行情裡順勢撈金。
外國熱錢的流入,對當時的普通老百姓來說,日子就有點不太好過。
在這樣的背景下,義和團先是在山東產生,然後發展到全國。
不過剛開始的時候,這就是一個為了生存相互幫助的民間組織,
跟後來介入政治的義和團完全是兩碼事。
當時的義和團雖然反對洋人,有時也會有很激烈的衝突,但是總體上沒有形成規模。
洋人對於義和團這樣一個非民、非官組織也沒辦法。
每次一起衝突,就只能是藉助清政府的力量進行鎮壓。
清政府的官員呢,礙於洋人的強勢,不得不做做樣子,可實際上對義和團沒有動真格的。
有時候,清政府的官員還有意對義和團網開一面,讓義和團成為他們和洋人交涉的籌碼。
我們看,當時是這麼一個局面:政府怕洋人,洋人怕義和團,義和團怕官。
正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清廷內部出了一件大事。
因為光緒皇帝的身體時好時壞,為了保證朝廷的正常運轉,
慈禧老太太不得不做兩手準備,開始物色光緒皇帝的接班人。
這本來是件挺正常的事,可因為當時戊戌變法剛剛失敗,
朝野都在傳說慈禧老太太和光緒皇帝不合,在這麼個時機確立光緒的接班人,
在反對慈禧的那些人看來,這就是慈禧廢掉光緒皇帝的一個陰謀。
國內沒人支持,慈禧老太太只好把獲得支持的希望寄託在西方列國身上。
沒成想,別看平時那些西方列強對於清朝內政干涉不少,
在慈禧想確立光緒接班人這件事上,他們就是不肯表態。
清政府心裡這個氣啊,這也太不給面子了。
好,你們洋人早晚也有用到我們的時候。
就在這個時候,在山東發生了一起命案,一個英國傳教士,被義和團殺了。
要是在平時,出了這樣的事,清政府早就火急火燎地平息事件了。
可這一次,不管英國怎麼抗議,清政府就是拖著不理不睬。
清政府這種曖昧的態度,讓義和團受到了鼓勵,
之後的一段時間裡,他們甚至公開打出了“滅洋”的旗號,製造了很多起教案,
規模最大的一次,竟然殺死了60多名天主教徒,毀壞了三個村莊。
在這個過程中,義和團也不斷壯大,發展到北京地區,
甚至還和當時的一些政府要員、王公貴族稱兄道弟。
這種形勢讓包括英國在內的幾個國家非常不安,他們要求清政府必須迅速鎮壓義和團,
否則他們就要出兵代繳。可那時義和團已經發展壯大,清政府一方面是沒想過真鎮壓;
另一方面,就算清政府真心想鎮壓,也有難度。
就這樣,在清政府的游移不定和義和團不斷壯大的局勢下,局勢越來越亂,
西方各國終於開始向天津調集軍隊。這時,慈禧無奈之下,決定收編義和團來對抗洋人。
結果呢,大家都知道了,義和團的刀槍不入在西方各國的槍砲面前現了原形,
這就是八國聯軍事件。慈禧和光緒慌慌張張跑到了西安,
在混亂中招來李鴻章收拾殘局,最後不得不以賠款了事。
咱們回過頭來再看這個歷史事件,
就會發現,義和團的興起和八國聯軍事件的發生,可以簡要概括成以下幾點:
首先是清朝內部的政治鬥爭沒法解決,希望外部力量也就是西方各國的介入。
第二,義和團和洋人的衝突,其實是清政府內部政治鬥爭的延續。
義和團不過是清政府和洋人交涉的緩衝。
第三,隨著義和團的不斷壯大,
這個緩衝力量不但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所以你看,一個系統在運轉過程中,內部不可能不發生矛盾。
可義和團的故事告訴我們,啟動外部力量來解決系統內部矛盾,一定要慎之又慎。
本文源自: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義和團的興起和覆滅)
稿:陳遠
來源:得到
過去說起八國聯軍,大家的反應都說是由義和團運動引起的,
正是因為他們在“扶清滅洋”的口號下引發了跟洋人之間的激烈衝突,
導致了八國聯軍的入侵。不過,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歷史學家馬勇就覺得不是,
他說,在八國聯軍事件裡,義和團不過是個群眾演員,
真正導演了這一歷史事件的,正是當時的清政府。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咱們先說義和團是怎麼興起的。
甲午海戰之後,中國的經濟經歷了一個快速恢復期。
經濟好了,外國的錢就像潮水一樣流了進來,想在這波行情裡順勢撈金。
外國熱錢的流入,對當時的普通老百姓來說,日子就有點不太好過。
在這樣的背景下,義和團先是在山東產生,然後發展到全國。
不過剛開始的時候,這就是一個為了生存相互幫助的民間組織,
跟後來介入政治的義和團完全是兩碼事。
當時的義和團雖然反對洋人,有時也會有很激烈的衝突,但是總體上沒有形成規模。
洋人對於義和團這樣一個非民、非官組織也沒辦法。
每次一起衝突,就只能是藉助清政府的力量進行鎮壓。
清政府的官員呢,礙於洋人的強勢,不得不做做樣子,可實際上對義和團沒有動真格的。
有時候,清政府的官員還有意對義和團網開一面,讓義和團成為他們和洋人交涉的籌碼。
我們看,當時是這麼一個局面:政府怕洋人,洋人怕義和團,義和團怕官。
正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清廷內部出了一件大事。
因為光緒皇帝的身體時好時壞,為了保證朝廷的正常運轉,
慈禧老太太不得不做兩手準備,開始物色光緒皇帝的接班人。
這本來是件挺正常的事,可因為當時戊戌變法剛剛失敗,
朝野都在傳說慈禧老太太和光緒皇帝不合,在這麼個時機確立光緒的接班人,
在反對慈禧的那些人看來,這就是慈禧廢掉光緒皇帝的一個陰謀。
國內沒人支持,慈禧老太太只好把獲得支持的希望寄託在西方列國身上。
沒成想,別看平時那些西方列強對於清朝內政干涉不少,
在慈禧想確立光緒接班人這件事上,他們就是不肯表態。
清政府心裡這個氣啊,這也太不給面子了。
好,你們洋人早晚也有用到我們的時候。
就在這個時候,在山東發生了一起命案,一個英國傳教士,被義和團殺了。
要是在平時,出了這樣的事,清政府早就火急火燎地平息事件了。
可這一次,不管英國怎麼抗議,清政府就是拖著不理不睬。
清政府這種曖昧的態度,讓義和團受到了鼓勵,
之後的一段時間裡,他們甚至公開打出了“滅洋”的旗號,製造了很多起教案,
規模最大的一次,竟然殺死了60多名天主教徒,毀壞了三個村莊。
在這個過程中,義和團也不斷壯大,發展到北京地區,
甚至還和當時的一些政府要員、王公貴族稱兄道弟。
這種形勢讓包括英國在內的幾個國家非常不安,他們要求清政府必須迅速鎮壓義和團,
否則他們就要出兵代繳。可那時義和團已經發展壯大,清政府一方面是沒想過真鎮壓;
另一方面,就算清政府真心想鎮壓,也有難度。
就這樣,在清政府的游移不定和義和團不斷壯大的局勢下,局勢越來越亂,
西方各國終於開始向天津調集軍隊。這時,慈禧無奈之下,決定收編義和團來對抗洋人。
結果呢,大家都知道了,義和團的刀槍不入在西方各國的槍砲面前現了原形,
這就是八國聯軍事件。慈禧和光緒慌慌張張跑到了西安,
在混亂中招來李鴻章收拾殘局,最後不得不以賠款了事。
咱們回過頭來再看這個歷史事件,
就會發現,義和團的興起和八國聯軍事件的發生,可以簡要概括成以下幾點:
首先是清朝內部的政治鬥爭沒法解決,希望外部力量也就是西方各國的介入。
第二,義和團和洋人的衝突,其實是清政府內部政治鬥爭的延續。
義和團不過是清政府和洋人交涉的緩衝。
第三,隨著義和團的不斷壯大,
這個緩衝力量不但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所以你看,一個系統在運轉過程中,內部不可能不發生矛盾。
可義和團的故事告訴我們,啟動外部力量來解決系統內部矛盾,一定要慎之又慎。
本文源自: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義和團的興起和覆滅)
稿:陳遠
來源: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